文學小說的讀后感
書籍是培育我們的良師,無需鞭答和根打,不用言語和訓斥,不收學費,也不拘形式,對圖書傾注的愛,就是對才智的愛?!虏铮瑸榱舜蠹覍W習方便,小編特地準備了文學小說的讀后感5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歡迎借鑒學習!
文學小說的讀后感1
今天,我讀了一本法布爾昆蟲記,書名是《夏日音樂家》我覺得媽媽的愛是超越生命的,媽媽的愛是偉大的,媽媽的勇敢是堅強的,接下來我要為大家介紹一下小樂的故事,小樂是一只蟬,他的媽媽生出400個兄弟姐妹,只有他和幾個兄弟姐妹幸運的活了下來,那其他的卵呢?其他的卵啊,都被蚋的幼蟲給吃掉了,之后,小樂用了30分鐘才爬出了洞穴,他落到了地上,開始找合適的土地,在途中他遇到了狡猾的螞蟻,但是幸運的小樂躲過了螞蟻的眼睛,他進入到土里,他的視覺開始慢慢退化,一開始他的挖洞技術(shù)很不在行。
但是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成為了一名出色的地下建筑師,他在洞里脫了4次皮,才鉆出洞口,他在樹枝上脫了一次皮,是一生中脫的最后一次皮,他經(jīng)過了30分鐘的脫皮,才完全露出他的身體,還要經(jīng)過3小時的吹拂,才能變成成年蟬,變成成年蟬以后,他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對象,和他結(jié)了婚,但是過了幾天,他還是結(jié)束了蟬的短暫一生
讀了這本書,我覺得小樂的生活和艱難,他剛生出來的時候,他的媽媽已經(jīng)過世了,沒有媽媽給他東西吃,還要自己蓋房子、脫皮、自己找吃的,還有他能頑強的生活下來,躲過螞蟻的視線,不被蚋的幼蟲吃掉,我要學習小樂的勇敢,和堅強,這就是我的讀后感再見!
文學小說的讀后感2
__近我在看《平凡的世界》,只是看到第二本書,并沒有完成,但是也有一些心得體會與感想,與大家共勉下。
這本書的主角就是孫家的兩個兒子,哥哥少安和弟弟少平。其實這本書和《人生》有相似之處,就是通過描寫在一個家庭的生活,一個村,一個地區(qū)的生活變化來凸顯當時時代的變遷,應該就是以小見大的感覺吧。我覺得這種手法不錯,能夠?qū)⒐P墨集中于一個比較小的點,能夠詳細地描繪這個小點的變化過程。
少安和少平和《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樣,都是生活在當時中國比較封閉的時代,特別是思想保守封閉的時代,通過寫他們在這個時代中的無奈和極力去突破傳統(tǒng),突破思維定勢,去創(chuàng)新,去做那個時代的人突破者,敢作敢為,可在如此頑固的當時的那個社會,去突破傳統(tǒng),去創(chuàng)新,去反對當時的“潮流”要付出多么大的代價,貧農(nóng)出身的他們又有什么資本去做時代的“反叛者”無奈之時也只能隨大流去做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
喜歡上當教師的她卻因為當時的封建思想,那是癩蛤 蟆想吃天鵝肉,而不敢去表白去追求自己真正的所愛,只能娶門當戶對的另一個她。他們想追求屬于自己真正的愛情,希望婚姻自由,自由去追求自己的所愛,卻被古板的長輩一一否定,還向他們施壓……突然覺得那時的她們是多么的可悲,同時我又是如此的佩服她(他)們,敢想,敢于追求,雖然在過程中的確是那么的痛苦和煎熬,結(jié)果亦是不能為他們自己控制,但他們畢竟努力了,相比那些連這些想法都沒有的人已經(jīng)幸運多了。
當然那個時代的人們對于婚姻自由,戀愛自由想都不敢想,其實那也并非他們的錯,他們從小就被思維定勢了,要去突破真的不是普通的人會去想并付諸行動的。
這時候我難免想到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我們有時候也挺可悲的。做的一些事連自己有時候都感到很無語,形勢所迫吧。
__近我感想頗多,在課堂上,在講座上,我四處張望著,大部分同學都在埋頭干自己的事,其實一般是在玩手機,看自己帶來的書,不管老師,講師在上面講什么,他們講他們的,我做我們的。有時候想想何必呢,雙方?jīng)]有一個是感到爽的。那些選修課,我的感覺已經(jīng)不是到了無語的程度了,是麻木的感覺了,那叫什么課啊,真的是浪費我們的時間,沒水平的課程,沒水平的老師,無奈的我們!學校也是迫于國家要求吧,要我們大學生要全面發(fā)展,這就是我們的全面發(fā)展。只是為了混個學分,混個素拓分。我們在浪費大家的時間。
大學過去將近一年了,學校的社團活動真沒幾個是有質(zhì)量的,但數(shù)量之多,我們大家心知肚明。素拓系統(tǒng)里項目已經(jīng)有N多個項目了,有幾個是我們真正是愿意去的。我們也真的是迫于無奈啊!
和一個朋友聊天的時候說到,有時候挺同情那些老師的,其實說同情也許是對他們尊嚴的傷害吧!
我真的是挺迷茫的,我要做什么,為什么要為了這么無聊的事去花費我寶貴的時間……
我也在不斷探索和進步,一切順其自然……
文學小說的讀后感3
讀罷《圍城》,最愛的自然是唐曉芙,她猶如夏日池塘里的青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钤谀菢右粋€時代,那樣一個社會,她潔身自愛,不攀高比富,也不愿稍稍俯首,屈低自己的愛情。仿佛在那個時代,那個社會,舉世皆濁而其獨清,舉世皆睡而其獨醒。
喜歡唐曉芙,那么自然會喜歡她在書中的一句話。她在拒絕方鴻漸時說:“我愛的人,他在遇到我之前,沒有過去,留著空白等我!”她不能忍受自己去喜歡一個有過去的人,即使她就喜歡著這個人!不喜歡當下很多人宣揚“一生只談一次戀愛會遺憾”;也無法理解那些幾個星期換一次男女朋友的人;愛情不該是奢侈品,而應該是必需品。但是這里所說的愛情,絕不會是那些頻繁換男女朋友的人所認為的庸俗的愛情,而是的真愛!
從小到大,未曾接觸過愛情,并不僅僅是因為父母親的反對,也是因為從未遇到過一個人,讓自己覺得可以一直就這樣走下去。我信奉一生一次的愛戀,信奉唐曉芙的從空白開始,信奉那個對的人會在對的時間來到,無需刻意尋找,刻意制造任何機會。而那個人,只要一牽手,你就知道,那是幸福!
方鴻漸自詡深愛著唐曉芙,后來跟其妻結(jié)婚時,不也是一樣的義無反顧,那算得上什么愛情,唐曉芙愛錯了人,幸而并沒有屈低自己的愛情!
配得上唐曉芙的,應該是這樣一個人,他不一定要多英俊,多富有,多有權(quán)勢,但是他一定必須沒有過去,甚至在被拒絕之后,他也應該為其終身不娶;他必須在思想和行動上一起愛她,甚至愿意為了她放棄一切;他必須保證自己的愛不會因為任何人任何事而動搖;他不只應該讓她相信自己,更應該讓他相信未來!
圍城里還有一段話,甚是喜歡。
拿到一串葡萄,你會從好的開始吃還是從壞的開始吃?按理說,從好的開始吃的人理所當然應該比較樂觀,因為他所吃到的每個葡萄都是所有葡萄里面的;而從壞的開始吃的人,理所當然應該比較悲觀,因為他所吃的每個葡萄都是所有葡萄里面最壞的。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因為從壞的開始吃的人,他還有希望;而從好的開始吃的人,只有懷念。
現(xiàn)實正像吃葡萄,往往有其兩面性。你所認定的好,或許恰恰就是壞;而你所認定的最糟的境遇,或許就是希望。所以在你身處所謂的幸福時,你要心懷憂患意識;而在你身處險境時,你要學會看到希望。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學會分清是非好壞!
文學小說的讀后感4
還記得許多年之前,我也在老師的指引下閱讀了《愛的教育》這本書。這次重拾這本書,感覺既親切又陌生。再次品讀之后,所思所想已大不同于當時那個懵懂的年紀。當年我看的那本《愛的教育》一直保留至今,時隔十余年,看著已經(jīng)泛黃的書,心想:“就算全當回憶兒時,也是相當不錯的?!狈_書籍,回憶歷歷在目,酷暑,蟬鳴,衣著清涼的那個夏天,我用小手翻開了第一頁,身旁的媽媽在為我扇扇子來趕走炎熱,為了讓我靜下心來好好看書。
也許我會看不懂,也許我看沒兩頁就會跑到一邊去玩兒,太多的也許也許。誰知道,當年還年幼的我在一個暑假的時間里還是讀完了整本書,并把書中的人物當做學習的榜樣。時光飛逝,這么多年過去,書里得內(nèi)容我?guī)缀醵家淹?,不怕丑地說,我連主人公的名字都淡忘了。有善必有惡,所以有純真善良的安利柯、富有正義感的卡隆、開朗活潑的代洛西就會有欺負弱小的調(diào)皮鬼費蘭諦,同樣會有勵志人心的潑萊克西以及可憐的略有殘疾的克洛西。但是這本書并不是要訴說邪不勝正的故事,而是圍繞一個字:愛。愛是什么?這個問題很簡單卻又很難回答。每個人心中都有愛,只是每個人的理解不同。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潑萊克西,他是一個鐵匠的兒子,他身材瘦小,臉色蒼白,目光和善,卻又帶點憂傷。因為他父親是個酒鬼,經(jīng)常喝醉酒后無緣無故打罵他,他身上總有傷痕,但是他從來不會在外人面前說他父親的壞話,多么善良的孩子啊。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但是潑萊克西并沒有像他爸爸那樣墮落。
相反的,他非常懂事,十分刻苦努力地學習。正所謂知識改變命運,因為他的刻苦,學校發(fā)給他一個獎?wù)?,他父親也被感動,重新做起鐵匠的工作,也不再喝酒。正是因為潑萊克西刻苦努力才改變他的父親,美好的結(jié)局,這也是一種愛,對父親不放棄的愛,對知識不斷追求的愛。愛是沒有界定的,在人生的旅途上,只有不斷發(fā)現(xiàn)愛,尋求愛,付出愛,才會發(fā)現(xiàn)愛是幸福的根源。我想等洲妍長大后,有了自己的孩子,也會給她的孩子看看這本《愛的教育》吧。
文學小說的讀后感5
讀完了《巴黎圣母院》這部世界名著,文中的丑與美,善與惡,在我的腦海里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印象。《巴黎圣母院》是法國十九世紀作家維克多·雨果的浪漫主義長篇小說代表作,發(fā)表于1831年,小說描寫了15世紀光怪陸離的巴黎生活,并透過這種描寫深刻地剖析了豐富復雜的人性世界,表現(xiàn)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用對比的手法刻畫了群性格鮮明,極富有藝術(shù)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人物之間錯綜復雜的矛盾糾葛和悲劇命運扣人心弦,給我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一組對比鮮明,令人觸目驚心的人物形象吉卜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和敲鐘人卡西莫多。16歲的愛斯梅拉達美貌絕倫,純真善良,能歌善舞,她和她那只聰明絕頂?shù)男∩窖蚴钦啃≌f中給人以無限遐想的浪漫亮點,是美麗和自由的化身。但在禁欲的中世紀極端保守腐朽的教會勢力的摧殘下令人惋惜地隕滅了。20歲的卡西莫多外貌其丑無比,嚴重的殘疾使他一來到這個世界上,便遭到無情的遺棄——先是親人的遺棄,繼而是整個社會的遺棄。然而外貌丑陋的卡西莫多卻有著一頂純潔美麗的心靈,他以純真得不摻一絲雜質(zhì)的愛情如同守護著珍寶一般守護著愛絲梅拉達,試圖使他遠離一切傷害。但在強大的社會偏見和惡勢力面前,個人的力量實在是微不足道,致使強悍的卡西莫多,也只有選擇殉情這一悲劇。這兩個主人公存在著糾結(jié)在一起的不幸身世,外貌上的反差也無法掩蓋他們共有的純真善良的天性。
想想敲鐘人卡西莫多悲慘的命運,美麗的心靈……我就感到無地自容,想想自己平時總是以貌取人,就更加難過了。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大家總是瞧不起外貌丑陋,衣著寒酸,天生殘疾……的人,一味只知道去追求“外表美”,從而忽略了真正的“心靈美”。
人,真正的美在于心靈。倘若一個人心靈不美,即使穿上最美的衣服也不見得美,要知道心靈上的一道皺紋比眼角上千道魚尾紋還要衰老,還要敗事,還要可悲。
文學小說的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