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讀后感作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這時候就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白鹿原》讀后感作文,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白鹿原》讀后感作文篇1
《白鹿原》是我看過的第二好的小說,第一好的自然是《平凡的世界》,兩者不同點在于后者側重于個人的奮斗,而前者側重于文化的揭露。下面就講講讀《白鹿原》的一些感想。
《白鹿原》的主題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敘寫,這種文化有其兩面性。一方面它有著熠熠生輝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它又是殘酷吃人的宗法禮教。這種矛盾的兩面性在歷史的激蕩中不斷碰撞。而又融入每個人的性格特征中,很多人一方面想極力擺脫禮教的束縛,但又逃不出宗法的樊籬,這就是悲劇性的根源。
傳統(tǒng)文化的在歷史的滾滾潮流中最終沒落了,它成為了現(xiàn)代文明的障礙,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特別是在社會主義思想確立之后,更是在人們的思想深處被徹底清除了,封建糟粕是沒了,但我們民族的精華也沒了,我們沒有了信仰,沒有了道德,剩下的只有空洞的道德說教與現(xiàn)實的物欲橫流,我們的根在哪里?從這個角度講,《白鹿原》算是一部民族靈魂的尋根史。
下面來講講書里面的具體人物。主人公是白鹿村的族長白嘉軒。他是封建傳統(tǒng)宗法制度的代表。在他身上體現(xiàn)著宗法制度的兩面性。一方面是仁義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是殘酷的宗法約束。白嘉軒一生沒有做過虧心事,做事光明正大,同時也有很多的仁義之舉。他的仁義正直被廣為傳誦。而在維護宗法制度方面又體現(xiàn)出他的絕情與殘酷。不讓黑娃與小娥進祖宗祠堂,對小娥與孝文的刑罰,最終導致了一系列的悲劇。
朱先生應該是傳統(tǒng)文化神化的代表。如果白嘉軒是道德境界的話,朱先生已經到達了天地境界。作為關中大儒,他保持了傳統(tǒng)士大夫精神,既能獨善其身,又能兼濟天下。面對脅迫,他堅持威武不能屈的節(jié)氣。他的聰明睿智,他的高風亮節(jié)或許就是傳統(tǒng)文化的理想人格吧。
書中還有幾個很重要的人物。他們是禮教的直接受害者。小娥的命運是一波三折。她作為郭舉人的小妾,其實是一個奴隸。在跟黑娃回到白鹿村后,受到了封建禮教的排斥,但是他們兩個堅持與禮教的斗爭。這一點必須要給予贊揚,他們的勇氣是令人佩服的。但是人性與命運不會這么簡單,黑娃走后,小娥變成了一個水性楊花的女人,在鹿子霖的.唆使之下,他成為了宗族斗爭的工具,客觀上也是對禮教的報復,隨后等待她的自然是禮教的懲罰。她是斗不過幾千年來積淀下來的宗法制度的,最終也是死在了宗法制度之下。隨后的一場大瘟疫又好像是對宗法制度的報復。
孝文是書中經歷落差較大的一個人物。從族長繼承人逐漸淪為不孝子、乞丐。而后有逐漸成為營長直至新中國的縣長。他的墮落是禮教的約束的惡果,而他的重生又反映了什么呢?他的性格中有他父親的沉穩(wěn)與老練,但缺乏他父親的仁義,所以最終走向了高位,但這個過程并不是完全光彩的。這是他性格決定的。
黑娃是我最欣賞的一個角色,他的經歷很豐富,國、共、匪、儒他都沾過邊,他最終的結局是被害死了,對于這個結果我很不能接受,為什么一個變好的人不能讓他善終。一方面反抗禮教,但又逃不出禮教的束縛,飛黃騰達之后也要回來祭拜祖宗祠堂。他后來變成一個好學的儒家學者,這點我不是很理解。他是一個復雜的人也是一個真性情的人。
任何現(xiàn)實主義小說都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尤其是政治環(huán)境。書中大的歷史事件包括辛亥革命,國共合作,大清洗,內部肅反,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中,到新中國成立。這些事件表現(xiàn)在白鹿原上就是經濟斗爭,黨派斗爭與宗法斗爭的攪合。白鹿原經歷了斗爭——恢復——斗爭——恢復的反復過程。復雜的斗爭最終體現(xiàn)的是文化的沖突乃至人性的沖突。每個人都是在人性、宗法與環(huán)境的三者之間抉擇。
《白鹿原》擺脫了階級斗爭思維的束縛,站在了一個更高更廣的角度上,對文化與人性的進行了錯綜復雜的描述,這就是一部民族靈魂的尋根史。
《白鹿原》讀后感作文篇2
在一只飛舞跳躍的白鹿精靈下,白鹿原就這樣神秘地展開了。
沒有太多華麗的詞藻,沒有太多深意的詞語,以它最真實樸素的筆法給人深深一顫,不得不信服。這里是一個封閉的地區(qū),有他們自己的信仰,這里的人都很真誠善良。他們是地道的農民,秉承著“民以食為天為天”的原則辛勤耕耘。
素有“仁義村”的白鹿村是故事的起源,講述了白、鹿兩家的故事。我喜歡“直腰板”的白嘉軒,作為白鹿村的族長,他一生無愧天地,只要求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待人全憑“真心”。即使后來腰板遭遇重擊依然可以做到不坑一句,卻在瘟疫差點奪走他妻子的生命時留下了眼淚。
在這里我看到了濃烈團結的氣氛,每逢喜事都可以聽見鞭炮,嗩吶聲;遇到喪事大家則一塊兒幫忙整理后事;讓我最記憶深刻的是,無論召集族人的次數(shù)多么頻繁,大家都會準時來。最單純樸素的人們,以一個最原始的人模樣創(chuàng)造生活;他們謹記祠堂的祖訓,以一個典型的農民模范來教兒育女,并以此為榮。
白、鹿兩家每一個人都有傳奇的一生,書中都詳細地記錄了他們的成長點滴??晌丛脒^原本安分古老的白鹿原卻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風暴,新生的痛苦再次敲響了危險的警鐘。經歷過饑荒,經歷過瘟疫,哪怕寸草不生,族人先后離世,白鹿原依舊在那兒。而他們的子女卻因卷進后來的風暴,無法自拔,并開始了傳奇的一生。不安分的黑娃和聽話懂事的白家兄弟從小就是玩伴,長大后卻截然不同。本該接任下一任族長的白孝文因為接觸了田小娥這個女人而改變了命運,他開始變得墮落,并染上鴉片。隨后卻振作起來終有一番作為。而長大后的黑娃曾當過土匪,后繼續(xù)隨鹿兆鵬投入革命,雖結局悲慘,卻學為好人。
而革命中的愛情經歷過生死和風雨的考驗,顯得格外珍貴。白嘉軒之女白靈先后遇到鹿兆鵬、兆海二兄弟,因為不同的革命信仰而放棄了鹿兆海。而從小就主張自由婚姻的鹿兆鵬卻把漂泊的心停留在了白靈身上。他們的愛情浸透了革命,感人肺腑。而白靈最終因被誤以為是奸細而活埋。一個有著新思想的女性就這樣離開了,我想那個時候就算白嘉軒再狠心也終究會心疼。
作者用了一點神秘的神話色彩,引申了田小娥的故事。她被鹿三打死后陰魂不散,變作厲鬼附在鹿三身上并引發(fā)了駭人的瘟疫,最終被鎮(zhèn)壓在塔下不得超生。
而另一個神奇人物——朱先生,他被譽為“圣人”,圣人和凡人的區(qū)別就在于圣人能做到凡人口中不能做到的事。滿腹經綸的他一生滿腔熱血,世事看得極透,深受人民的愛戴。料事如神,哪怕最后的后事也料想到了。
白、鹿兩家最終的結局也已成定局。似乎所有的事物都按照原定的軌跡發(fā)展,誰也不曾打破誰。
故事曲折生動,深深撥緊著我的心,似乎下一秒就會被震驚。
不知不覺書簽已經停留在了最后一頁,陽光灑在書頁上閃閃發(fā)亮,我的眼前又浮現(xiàn)出了一個老人的身影……
《白鹿原》讀后感作文篇3
寒假里讀了《白鹿原》一書,頗有感觸,下面發(fā)表一下自己的拙見。
早在幾年前有朋友推薦我讀一讀《白鹿原》,可當時迫于升學壓力,沒能實現(xiàn)。不過大衣的寒假這個機會我可沒錯過,利用這段時間讀了此書,感觸頗深。
先談談本書作者。作家,可謂一位地地道道的鄉(xiāng)土作家,《白鹿原》可比《暴風驟雨》《紅旗譜》,同時寫農村農民運動,也寫階級和階級斗爭,但作家給人以不落俗套,耳目一新的震撼。
書中有一些被人們不恥的有關“性”的描寫。我本人認為,這并不能說明作者低俗,而恰恰體現(xiàn)了作者對待生活的誠實態(tài)度,對于自己思想毫不避諱的頭名。文學與下流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如果某些人以這種態(tài)度審視文學,那么它才是最低俗的。
最令我深思的要算主人公白嘉軒。白嘉軒在作品中始終是一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形象?!安シN性格,收獲命運”。當我一次次品味這句話時,總能得到一次深似一次的啟示?;蛟S命運只是一個個偶然的機緣,但縱然完全相同的際遇,在不同的人,總能幻化出相異的結局。
像白嘉軒和鹿子霖,同樣出身,同樣的年齡,同樣歷經風云變換,去似兩條平行直線,相視相望,似乎近在咫尺,去永遠進不了同一個世界。
白嘉軒面對黑娃帶回的媳婦小娥冷若冰霜;面對女兒跳躍的青春眉頭緊皺。他是一塊磁鐵,浸透千年的紅銹;它是一塊石頭,承襲千年的風霜。
但世界總是在變化,國共合作,農協(xié)當權,田福賢復辟,白狼出沒,白鹿原上紛紛擾擾的變故讓白嘉軒達而復貧,貧而復貴,但內心沒有絲毫傷痛。
農協(xié)把祠堂砸碎砸爛了,他泰然處之。風浪稍平之后,又召集起能工巧匠,修復鄉(xiāng)約碑文,石碑參差不齊,碑文殘缺不全,白嘉軒召集全族人做祭奠,無論世事如何變化,家族在它眼中,永恒而永恒。
白嘉軒也許是封建制度的衛(wèi)道者,但它同樣是個“改革專家”,制相約,身體力行,懲亂治惡,是謂天地氣運。
他跪地求人,解鄉(xiāng)鄰之困,救尷尬之眾。無論從哪個角度講,他又都是一個人道主義者。只要是在“道”允許的范圍之內,他愿意付出自己的仁、義、情、愛,成就別人的幸福。對鹿三,對失地寡婦,對村民,白嘉軒是一個巍巍長者,是一個謙謙君子。然而,他只是“封建”這塊貧瘠土地上的一個行將沒落的殉道者。他同樣是個智者,對別人有意無意的拉攏,一再拒絕;亂世中既不聯(lián)此,亦不附彼;他不當官,不入匪,只鄉(xiāng)情清靜靜的做他的族長。在思想深處,他討厭雜亂塵世,渴望簡單、安寧、古樸的日子。
這樣,白嘉軒便有了一種飄然出塵的味道。然而,他終究還是個農民,他身上不可避免地融入某些世俗的特征。也就有人持另一種態(tài)度,認為白嘉軒是一個偽君子,偽善使他的仁、義都成了假仁假義。這些可以從與鹿子霖調換土地,暗中較勁兒看出。但我們要想一想,這世上有哪會有向佛一樣的真人。其實,他還是個農民,保守、枯澀、厚重。像原上的大多數(shù)一樣。
白嘉軒以他獨特的性格走完了他的一生。
書中朱先生也是一個鮮活的人物,但也是最令我感到茅盾的一個人。同時,不可否認的事,對朱先生的描寫的確帶有“神話”色彩,這可能是作品的牽強之處吧。
朱先生是白鹿原上地位最特殊的人,學問自然沒得說,可封建那時肯定的。他雖不是什么“官”,什么“長”,可卻受所有人擁護。他只身勸退30萬軍隊,以及一次又一次對未來社會的預言,證明它已近乎圣人??伤t遜、固執(zhí)的性格也為他本人添彩不少。本書對其他人物刻畫也相當成功,如白孝文,鹿兆鵬,白靈,白孝武,黑娃等。凸現(xiàn)了那個動蕩年代不安的農村社會和農民的生活,以其獨到的筆風和思路為大家描繪了渭河平原幾十年的變遷,可謂驚世之作,并獲得了茅盾文學獎。
書中人物盡顯那個年代的典型農民及地主的形象。既真實似觸手可及又不感夸大?!栋茁乖芬彩窃谧髡叩奶烀晖瓿傻?,這也說明作家實用其多年的積累為我們換取了一部優(yōu)秀的小說,不僅充實我們的生活,更讓我們得到啟示,從中學到一些東西,這才是真正的讀書的意義,也似作者最大的愿望。
以上是我的拙見,不一定符合眾多人的看法,不過就我的水平也就這些,以后還會再多讀一些作品,增強自己的鑒賞能力,同時豐富自己的一些情感和知識,為今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最熟悉的可能不是自己而是他們的土地吧”,作者作家實這樣描寫書中主人公,其實他何嘗不是如此呢。從作者形象可以看出:蒼勁的臉體現(xiàn)了一個秦嶺山下,渭河流域原上一條真正的漢子。他熱愛這片土地,字里行間浸透了他對這里的人民無限眷戀的情感。
祝福這里的人民,他們有一個屬于他們自己的好兒子;祝福中國文壇,它是這方厚天熱土上的一頭白鹿。
《白鹿原》讀后感作文篇4
看到最后,鹿兆鵬執(zhí)其信念奔波一生,從未明媒正娶終了也沒歸家入祠堂;黑娃土匪頭子走天下又成為朱先生得意門生,卻也世事難料為小人所害;兆海留下的兒子莫不是一生摯愛靈靈與大哥所生;鹿子霖秉持家法與自己較勁最后逼死自己生不如死…
白鹿原五十年興衰,國家五十年浩蕩被陳忠實老先生匯聚一起,真正洞察世事的莫不是老先生了吧。讀完五十萬字白鹿原,也略有所想:
甭管王朝更替、世事興衰、家境變更,何必與名利相爭,旁人相爭,又何必同自己較勁呢?最后落得鹿子霖一般生不如死的下場,實在可惜。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欺軟怕硬放之四海而皆準。不求勾踐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但求洞明世事,以德報怨不與紛爭。
正如朱先生所說:讀書原為修身,正己才能正人正世。
“學為好人”,與世無爭。我雖做不到先生那般世事精通,預測未來,卻只求此生能如白嘉軒一般洞明旁事,明事理,雖無大家家法,卻能秉持信念,踏實做事,不與紛爭,活得這般光景才算舒坦。
正如古人所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p>
或許今天才知其意,倒也不晚。
《白鹿原》讀后感作文篇5
談《白鹿原》書中的人物描寫陜西省作協(xié)名譽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陳忠實先生的大作《白鹿原》,1997年榮獲中國文學最高榮譽——第四屆矛盾文學獎,后被改編成同名話劇、電影等多種藝術形式。我讀過《白鹿原》長篇小說,也看過改編過的電影《白鹿原》,對陳忠實的這部巨作深深震撼!“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陳忠實老先生在這部四十多萬字的小說開篇引用了巴爾扎克的這句話,其實也就告訴了我們他老人家的真正的寫作意圖。
《白鹿原》作品里的人物都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他們剛正不阿的民族氣節(jié)和委曲求全窩囊的生活背景,無不反映作品動亂的年代。族長白嘉軒哲人式的思考與內醒,雖然筆墨不多,但從未間斷,最終表達了人物更深一步的思想內涵和小說影射的哲理。作者用很多不同的方式不斷地豐滿這個人物:作者先賦予白嘉軒筆直的腰干,最后又讓他終日在夸張的大羅鍋狀態(tài)下生活。賦予他冷靜鋒利的眼眉,又最終讓他失去銳利的所在。這些反襯頗具獨到之處,感覺作者無比偏愛這個角色。
相信作者通過白嘉軒也同時表露了自己對人生對歷史的思考和反觀。白嘉軒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稱職的族長。他寬以待人,尤其對自己家的長工鹿三,他們已有幾代的交情了。當年白嘉軒的父親白景德給鹿三娶妻,時隔多年,白嘉軒又誠懇地提出要給鹿三的兒子鹿兆謙娶妻,并讓自己的掌上明珠白靈認鹿三做干大……凡此種種,全都彰顯了白嘉軒作為族長的仁義。但他的兒子賣房賣地不死不活的樣子實在讓人心酸,族長恨鐵不成鋼,硬是拿自己的兒子沒有辦法。鹿三的兒子后來當上保安營營長的黑娃,感情和經歷雖然轟轟烈烈,但結局也是悲慘,作者對黑娃的描寫細致入微,對黑娃的相好描寫更是入木三分。鹿子霖圓滑,白嘉軒耿直,不管怎樣混世都沒有好的結果,因為他們活在亂世,黑暗的世道是不讓人有好日子過的。
書中還重墨突出一位滿臉滄桑的老頭子佝僂著腰,拄著拐杖,瞇著雙眼,注視著不遠的前方。我想這位老人就是白鹿原上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和捍衛(wèi)者白嘉軒族長。老人在看什么?也許是在看白鹿原,也許是在追尋逝去的白鹿,也許是在想念自己的兒女…但我更相信,老人是在懷念過去平靜的歲月,對眼前發(fā)生的感到困惑和無奈。這幅畫準確地表達了《白鹿原》作者的意圖:為產生于農耕社會的傳統(tǒng)文化唱挽歌。
《白鹿原》讀后感作文篇6
公歷八月六號十八時,我翻開了陳忠實先生的《白鹿原》,驚嘆于里面的文字氣息與我的生活高度契合之外,對其中純文筆的運用也略有所感,下面咱們簡單談幾點(咳咳)。
讀了差不多一個多小時,也只翻到了14頁,書中情節(jié)落到了主人公白嘉軒他父親去世后,他娶的第五個妻子上。在這一頁中,他的新婚妻子衛(wèi)家三姑娘也去世了,書中在描寫白嘉軒的狀態(tài)時寫下這么一句:
“...........,世事已經十分虛渺,與他沒有任何牽涉?!?/p>
當我在這句話的底部劃下波浪線的時候就意味著它的確不同凡響,當我反復在心底吟誦它的時候,突然意識到:主觀文字與客觀文字的雙重并列可以更好的喚起讀者的閱讀欲望,他們的閱讀體驗是空前美妙的。
像讀詩一樣。誠然,寫詩與寫小說乃是天壤之別,不僅表現(xiàn)形式、寫作手法不同,而且它們在表達和喚起人類情感壓根走的是兩條道路。但是主觀文字與客觀文字的相互呼應是純技巧的運用,它們都只作用于人們對文字美感的強烈共鳴。
重復陳忠實先生上面寫的那一句話,那在關中農村的表達環(huán)境里實際上是一句口語,或者說更常用的是在口語表達上。把它寫在紙上,變成文字,表面上看是一句再簡單不過的主觀描寫,但細細品味,竟然會生出完全不同的境地。如果原句感受不強烈的話,只需改動一個字即可,末尾的“牽”改成置換而來的“交”,馬上會有一種“兩個人面對面交流對話的感覺?!笔沟糜强陀^的事物愈會顯得更加具有主觀性??陀^的事物多是指死物,不具有情感,和感知情感的渠道,因此那些復雜多變而又不易表達的細枝末節(jié)的情感和意愿通過特殊的“主觀文字”渠道表達的生動有趣,饒富意味。
這是一種因為平等、相似,而更加順暢的交流??陀^的事物想獨立的時候可以更加獨立,而且因為取得了獨立的地位,也給整部小說添加了自由的氣息。雖然它不易察覺,但卻無處不在,且彌足珍貴。
《白鹿原》讀后感作文篇7
白嘉軒終于娶了他的第七房太太——仙草,至此,他的婚姻算是落下了帷幕。但是命運艱澀的味道卻并沒有遠離喉嚨,尤其是在閉塞落后的生活環(huán)境里。在接連迎接了兩個兒子之后白嘉軒為他的第三個兒子取名為牛犢,這沒有什么特殊的含義,富有健壯氣息的兩個字無非是充分展現(xiàn)了白鹿原的地理文化,牛犢之前,“仙草按照每年一個或三年兩個的稀稠生過三男一女,全都沒有度過四六厄運就成為鹿三牛圈里的鬼?!睂@些還沒養(yǎng)成的孩子來說死亡或許是他們的解脫,因為生前遭受了極端的痛苦,白嘉軒的母親,白趙氏,那些鹿三牛圈里的鬼的奶奶,看見自己孫兒翻調白眼的時候就拿一撮艾葉在手心捻成短短的一柱,栽到孩子的腦門,用火點燃,待火勢燃燒至皮肉發(fā)出刺鼻焦臭之際又把同樣的艾葉栽到兩邊的臉頰,直到燒出兩塊黑斑為止。
很顯然,這并不能阻止死亡的腳步,卻暴露了白趙氏的無知,一種值得深究的無知。無知可以被應用在很多的場景里,最常見的卻是對生命的戲弄和對自我的肯定。白趙氏相信燃燒的艾葉可以救贖生命,但卻是讓自己的孫兒帶著切膚的痛苦和臉上的疤痕離開了他還不及看一眼的白鹿原,還有什么有比傷害生命更卑劣的行為嗎,尤其是以愛的名義進行傷害的時候完全有了推脫的理由和借口,也掩蓋了想要企圖控制的欲望。這不僅會造成傷害,還會讓人覺得恐怖。無知雖說只是一種存在,但卻會表現(xiàn)出兩個不同的層面,一個當然是無意識,“不知道”,另一個則是“充滿信仰的虔誠”,它們都會把傷害進行到底。日劇《咒怨》和韓劇《救救我》都完美詮釋了這兩個方面,以佐伯俊雄為代表的小孩子無意識無底線的操作陰影了大多數(shù)人的童年,多少人到現(xiàn)在都對打開柜子望而卻步,不只是我,或許你也還記得站在仁科理佳床邊的俊雄,對吧......韓劇《救救我》則是虔誠的邪教題材,因為“邪”,所以荒誕、離譜、匪夷所思,但因為是“教”,人們卻都心甘情愿,篤信不疑的踐行著邪教的一切教義和宗旨。誰又能說這不是無知惹的禍呢?
如果說對生命的戲弄表現(xiàn)出的無知屬于行為上的傷害,那么對自我的肯定暴露出的無知則是從內到外都透露出愚蠢的味道。對自我的肯定主要是源于對知識的掌握,它給我們一種錯覺,讓我們誤以為自己的控制欲達到可以隨意調動的程度,以為自己的理性可以去對這個世界做“整體設計”。英國經濟學家哈耶克專門寫了一本《致命的自負》來探討這種現(xiàn)象,他在這本書中說到,理性的自負之所以致命,是因為我們很難逃脫一種誘惑,就是想用理性去做整體設計。因為這給了我們一種期望,用整體規(guī)劃和征服現(xiàn)代社會的高度不確定性,以及它帶來的焦慮和不安。但是,這是一個虛幻的期望。哈耶克在書中告誡我們說,人們必須要清醒的認識到“人類的必然無知”。這不是說人類什么都不知道,而是強調人類的知識總是有局限的,必然包含著無知的一面。事實的真相永遠不止一面,我們透過感官獲取的往往只是其中一個視角,說到底也只是“一鱗半爪”的片面見解,如果緊握住其中一面不放的話那么無論走到哪里,腳下的土地其實都還是白鹿原,你和我和白趙氏也都沒有區(qū)別,不知道又會把新薅下的艾葉貼在誰的腦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