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人物形象讀后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受戒人物形象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受戒人物形象讀后感篇1
“我與我周旋,寧做我,我與我比我第一。”這是汪曾祺晚年時說過的一句話。
汪老先生是我十分喜歡的一個老人,喜歡汪老文字中流露出來的一派天真,喜歡他對世間尋常萬物的憐惜珍愛之情。他的文字很淡,所寫的小說不大有跌宕曲折的情節(jié),但有的是意境之美,如青橄欖,如蘆花蕩,十分耐嚼,回味甘甜綿長。讀他的文字,時常會激起我對平凡世俗煙火生活的感激欣賞之心,是一遍一遍重讀亦不覺厭倦的好文字。
曾經(jīng),不止一次地置身于汪老先生《受戒》中的桃花源,在這里我仿佛來到了一個原始的烏托邦,一個寧靜美妙的世外桃源,那是一片理想的樂土。
小說的標題叫《受戒》,開頭的第一句話是“明海出家已經(jīng)四年了”,讀者一開始就會以為這是一篇寫佛門生活的作品。它也確實描述的是出家人的故事。只是讀著讀著,你會漸漸覺得小說中的人與事雖然未離佛門,但讀者感受到的并非佛寺的森嚴和佛徒生活的單調與清冷,而是與之相反的濃郁的世俗生活的情致與意趣。
人們實在看不出作為小說主人公的明海在這里到底受了什么戒,反倒是他和他的老小伙伴們在這里盡情享受著日常世俗日子的溫馨與快樂。與其他職業(yè)相比,當和尚的好處一是可以吃現(xiàn)成飯,二是可以攢錢。因此,明海之所以去當和尚并且還有望當一個好和尚,就是非常好理解的事情了。他不僅嗓子好,而且記性好、相貌也好。更值得提及的是,他出家以后連名字也不用改,還叫“明?!薄3黾伊说拿骱1淮蠹蚁矚g著,但似乎從來不因為他當和尚的“本職工作”做得好,而是因為會畫畫、會唱歌、幫人干農(nóng)活?!澳罱?jīng),一要板眼準,二要合工尺?!闭f的都是不關內(nèi)容的形式方面的要求,因此小明海念經(jīng)又怎么會去關心經(jīng)文本身的涵義?值得注意的,倒是他看見小英子的腳印,“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覺得心里癢癢的。”那每天本來就出于應付而不得不敷衍的經(jīng)文恐怕早就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小說的最后,作者是把這種日常生活的詩情和溫馨渲染到了極致,那就是明海和小英子的戀情在回家途中的瓜熟蒂落,那一段優(yōu)美的文字令所有的讀者讀后無不悠然神往。本來,明海剛剛受了戒,等于在出家人的人生中完成了一個重要儀式,沙彌頭、沙彌尾的前景開始在他的眼前浮現(xiàn)。殊不料小英子對所謂的沙彌頭、沙彌尾毫無興趣,她所想的,是給明海當老婆,而且要他馬上回答要不要。明海頭上的戒疤余痛未消,此刻卻要馬上回答這樣的問題。但明海似乎很快就被小英子給俘虜了,回答了“要”以后,兩人的小船就劃進了既充滿詩意、又引起人不盡聯(lián)想的蘆蕩,小和尚這會兒頭上的戒疤恐怕是什么感覺也沒有了吧。
作者在小說結尾說,這是“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可見從那時起,汪曾祺對于人生的理想和憧憬就已顯現(xiàn)這樣的特征。在許多曾經(jīng)大紅大紫的應景之作被人漸漸遺忘的今天,汪曾祺的小說卻以它特有的個性和魅力依然受到讀者的青睞,我們現(xiàn)在這樣饒有興趣地欣賞和品味《受戒》不就是一個證明嗎?
受戒人物形象讀后感篇2
書,就是一把鑰匙,讓我們打開文學之門;書,就是一葉小舟,載著我在知識海洋里遨游;書,就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告訴我做人的道理。
最近,我讀了《葉森格倫受戒》一文。課文主要講了:雄狼葉森格倫(朋友都叫它老狼)到了列那狐家門口,聞見魚肉味、喝奶酪的味道。老狼很想走到列那狐家里去,這樣就可以直接偷魚肉和奶酪了。老狼把鼻子貼在門上,那魚味和奶酪味使它如癡如醉。狡猾的列那狐識破了老狼的計劃。見老狼可憐巴巴,就給了它一塊最小的。可老狼吃得太快連魚腥味都沒嘗出來。
老狼不甘心,想在列那家要點奶酪。餓得饑腸轆轆的老狼,被列那家的奶酪香圍得團團轉。老狼把頭伸進門窗,列那拿了一盆熱氣騰騰的開水潑到了老狼頭上。列那一邊笑一邊鼓勵老狼修成道士。可憐的老狼到了這般地步還沒有識破列那的鬼把戲。
讀了這篇課文后使我深深地懂得:做人不能太愚蠢,知道人家聰明,千萬不要任意讓別人擺布。這個故事與《安拿生和傻子的故事》差不多。安拿生本來很聰明,傻子也不傻。只是安拿生的貪心,讓自己無家可歸。所以大家一定要記?。喝艘鲇杏玫娜?,善于識別真假,不斷提高自己。
受戒人物形象讀后感篇3
《受戒》篇幅不長,卻寫得十分有畫面感。我讀著似乎都能想象到文中所描繪的場景,故事性很強。雖然沒有什么驚人的場面描述,沒有華麗的辭藻,僅是白描的筆觸卻也寫得生動。
故事中的人物都很飽滿,是完整的人。比如寫明子受戒時,有一個山東和尚受戒燒戒疤太疼,山東和尚罵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燒了!”簡直就是村野俗夫!這和尚的反應讓人覺得十分的真實,直爽的山東漢子的形象躍然紙上。雖寫的是和尚,卻不是超脫世俗的和尚,境界很高,只知吃齋念佛,不食人間煙火。和尚也在那個世外桃源過得瀟灑,能夠自給自足,靠著自己的本事獲得吃穿,那里的和尚能夠偶爾吃肉,甚至能夠娶妻。還有小英子家房子獨村獨落,有田沒有全拿來種糧食,而是有半畝種了小英子喜歡的荸薺。這種有些理想化的社會生活,在當時就應是有些超凡的。
故事中明子和小英子之間的感情純純的。從開始到結尾,兩人之間的關系總有些微妙。開頭埋了伏筆,將兩人從空間上拉近,到之后兩人之間不斷的交集。似乎只是孩子間,玩伴間的情誼,沒有明確的錯綜復雜的感情,一向簡簡單單,似水長流,一點一點滲透到故事中,一種朦朧的感情,直到最后的真情流露才把故事推到高潮。最后,文章用一個省略號結尾,
受戒人物形象讀后感篇4
《受戒》主要描寫了農(nóng)家孩子小明子當和尚及菩提庵和尚的日常生活,同時展開了小和尚與小英子間朦朦朧朧的愛情故事。小英子活潑膽大,話多的像喜鵲,不經(jīng)意間把小和尚明海的心弄亂了。明海出家四年后去善因寺“受戒”,是小英子陪他去的,也是小英子劃船來接他,回程路上的簡單對話達到小說的高潮,處處滲透著少男少女初戀般的美好。
小英子忽然把槳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邊,小聲地說:
“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說話呀!”
明子說:“嗯?!?/p>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聲地說:“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聲說:“要——!”
《受戒》是汪曾祺1980年的作品,當時汪老已經(jīng)60歲,真想不到寫出這樣青澀美好故事的卻是一個飽經(jīng)風霜的老人,這應該源于他少年時期優(yōu)雅閑適的心態(tài),心中一直保留著一片美好的天地。
他曾在采訪中坦言:“寫《受戒》主要想說明人是不能受壓抑的,反而應當發(fā)掘人身上美的、詩意的東西,肯定人的價值。我寫了人性的解放,像小英子這種鄉(xiāng)村女孩,她們感情的發(fā)育是非常健康的,沒有經(jīng)過扭曲,跟城市里受教育的女孩不同。她們比較純,在性的觀念上比較解放。這是思無邪,《詩經(jīng)》里的境界。”
受戒人物形象讀后感篇5
寒假看了《受戒》一書,受益匪淺。
汪曾祺是沈從文的學生,《受戒》一篇和沈從文的《邊城》,都是飽含詩情的小說,歌頌了人性之美。秋水般的文字,纖塵不然的意境,汪曾祺的《受戒》一篇與沈從文一脈相承。都是讓人感動的名篇。
小說描寫的內(nèi)容包括和尚們的宗教生活和民間的世俗生活兩部分。和尚們的宗教生活是充滿著人間煙火氣或者說世俗性的。聰明漂亮的主人公明海在家叫小明子,是從小就確定要出家的。他的家鄉(xiāng)出和尚。當和尚對當?shù)厝藖碚f是一種謀生的職業(yè),因為當和尚有很多好處,可以吃現(xiàn)成飯,可以攢錢,將來還可以還俗娶親。不僅出家的目的是世俗的,寺廟里的生活方式也如此,充滿了塵世的氣氛。
荸薺庵的小和尚過著很清閑的日子,連早課、晚課也不做,只是敲幾聲磐,然后挑水、喂豬。在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和尚中,大概只有一個老和尚最守規(guī)矩,他是吃齋的,但過年時也破戒。明子的舅舅仁山是"當家的",掌管寺廟里里外外的俗務。二師父仁海是有老婆的,夫妻倆在廟里過起了逍遙自在的小日子。三師父精明能干,風流倜儻,能玩牌,會"飛鐃",還長于唱山歌小調。這個廟里無所謂清規(guī),連這兩個字也沒有人提起。他們吃肉不瞞人,年下也殺豬。他們也舉行宗教儀式,可那歡快的場面更像是人生的舞蹈。有時,"一場大焰口過后,也像一個好戲班子過后一樣,會有一個兩個大姑娘、小媳婦失蹤,——跟和尚跑了"。
對和尚們的生活習俗作了充分的鋪敘后,作品又以小英子家為中心,展開了明麗的田園牧歌式的水鄉(xiāng)世俗生活畫卷。這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nóng)業(yè)文明社會,人與環(huán)境自然和諧。小英子一家4口人,盡管性格不同,但都稟承了勞動人民的優(yōu)秀品格。小英子熱情潑辣,心靈手巧,熱愛勞動。她和常往她家跑的明海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明海會畫花,小英子就把它們繡出來。他們共同勞動,一起薅草,車水,"扌歪"荸薺隨著歲月流逝,春去秋來,他們的心田里漸漸長出了愛情的苗子。
《受戒》這個題目是帶有反諷性的,"受戒"本來是和尚表明接受佛門戒律的儀式,而就在明海受戒的同時,兩個小主人公的愛情也走向成熟。明海在受完戒與小英子劃船回家時,兩人表白愛情,把船劃進了蘆葦蕩。小說結尾處以寫景暗示了性的成熟。
這是一個個性的作品,從資料上看,簡單質樸,然而深深挖掘,才知本應屬于時代下的產(chǎn)物,確實如此的清新脫俗,無傷無痕。湖南衛(wèi)視<宮>的上演開啟古裝穿越劇的高潮時代,這讓我不禁啞然于<受戒>的超純愛戀,仿佛消減在世俗之外,一場沒有悲傷的確是刻骨銘心的超時空感情故事。仿佛室外桃源,估計這是一個連陶淵明都傾羨的世外"園林"吧!
從作品中我們解讀到了一種不可能變成可能,一分難以理解變成理所當然,一間世俗禁錮下的毛草屋變得熠熠生輝,然而,正是這樣一間沒有粉飾的房子,讓我們從沒有如此暢快過。明子,一個小和尚,英子,一個小村姑。多么簡單的兩個名字,很有中國風的感覺,英明,似乎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呢。
讀過文章也很多了,這篇文章,的確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擁有良好空氣的蘆花蕩,英子那真切可愛的小腳印,明子那"巧奪天工"的畫作,英子姐姐秀麗的讓人贊不絕口的刺繡,每個和尚的所做所說所感所夢,這些,都是文章的亮色,也是構建桃源的基本框架。那里,和尚吃酒又吃肉,甚至能夠娶妻生子;那里,村姑善良又質樸,甚至助人為樂不求功。那里的生活仿佛是把現(xiàn)實世界的美丑消解到只剩下完美,把那些在我們世俗社會被認為大逆不道的事變成了理所當然,自由的船帆,把我們這些活在別人世界里的可憐蟲喚醒,它告誡我們不要在再成為時代的犧牲品世俗觀念的殉葬者。
縱觀整部作品,汪曾祺有他獨到的視角,還有那清新的筆觸。讀著讀著,仿佛有《邊城》的味道,一副清新雋永的風景畫里有的是快樂善良的人民,美不勝收淡雅古樸的山水,但與沈從文截然不一樣的是,一個是用帶有點點悲傷的結尾結束勾勒,而另外一個則是一種明快的語調告訴給我們完美的結局。
但兩者多多少少還是都擁有一些神秘的色彩,讓人意猶未盡,不想拔出,就像我在品味一個脫離塵世煙火的人們都未曾見過的美食,吃過一口,還會惦記第二口,但是每一口卻還有與上一次不一樣的味道,我想,這樣的作品才是大家的作品。留戀忘返,漣漪泛起。如果,讓我再從深點的層次挖掘這篇文章的亮點,就應是作家的寫作手法吧!
我個人認為汪曾祺是借用了西方作家比較擅長的反諷手法,用這種點睛的筆調表現(xiàn)下的完美其實是不存在的,不現(xiàn)實的,不能被世俗世界理解的,這不僅僅違背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儒學的道德觀,更是對在中國如此盛行的佛教的諷刺與反觀。
諷刺,諷于外,更諷于內(nèi),很難想象,那代表清心寡欲的戒疤,能夠在瞬間變得毫無好處,很難理解,那滅人欲的時代竟有如此自由完美的愛戀。在那里,當和尚并不是為了信仰,而只是一種合理的謀生手段。有時候,我會想,此刻的旅游景點,供養(yǎng)著很多和尚道姑,他們的謀生想法是不是受了這本書的影響,這只是我的滑稽之談罷了,只是,還是感覺有點可悲的,雖然,<受戒>中有的是這樣的和尚,但是至少他們擁有純真的心,但是,此刻的假和尚早以喪失了人的本性,為了自我的利益為了賺錢,甚至能夠不折手段,不禁心生悲涼。
很顯然,我們世俗的社會很難再擁有這么淳樸的感情了,說是高樓大廈鋼筋水泥阻斷了我們的情也好,說是現(xiàn)代化的理念西方思想的滲透埋葬了我們的靈魂也好,總之,人,要想活的逍遙,活的無拘無束,活的自由燦爛,并沒有那么容易,我們需要解答靈魂深處的問題,尋求內(nèi)心的安寧,需要一顆明朗的心。
作品中兩個部分的內(nèi)容是相通的,具體的聯(lián)結就是明海的行動;不僅如此,兩個部分還互相印證,流貫著共通的精神——中國人的求生意志?!妒芙洹酚兄环N內(nèi)在的歡樂,浸潤著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現(xiàn)世主義精神,令人想起《詩經(jīng)》和古代樂府中那些歡快的民歌。這是一首人生的贊歌,贊頌了純樸健康的人性之美。
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多讀書,提高個人內(nèi)涵,定會有一番收獲。
受戒人物形象讀后感篇6
上班路上聽許子東講《20世紀的中國小說》,講到汪曾祺,是個耳熟能詳?shù)拿?,但我之前并不了解。談到一個短篇《受戒》,講的是一個男孩小明子和一個女孩小英子的故事,小明子家里排行老四,生下來父母就決定讓他去當和尚,因為做和尚包吃住,能養(yǎng)活自己。這故事便是講了和尚在頭上燒戒疤的故事前后。
故事不長,十多分鐘就看完了,看完后心頭先是一甜,再是一酸,后是一苦。甜,因是結尾處小英子說要給小明子作媳婦;酸,因是兩小無猜的感情再難尋覓;苦,因是他們的命運自小已注定,沒有太多選擇的余地。
這讓我想到了費孝通描繪的鄉(xiāng)土中國,“鄉(xiāng)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的社會。不但是人口流動很小,而且人們所取給資源的土地也很少變動”。于是我們看到汪曾祺筆下的小明子在出生時被安排去當和尚:
他是從小就確定要出家的。他的家鄉(xiāng)不叫“出家”,叫“當和尚”。他的家鄉(xiāng)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豬的,有的地方出織席子的…
小說中雖然一些人有專門的職業(yè),但還是免不了自己種地的,小明子只是在有空的時候才去“當和尚”。另外,和尚也是可以娶妻生子的,到了炎熱的季節(jié)還能把老婆孩子接到廟里避暑。而和尚這個職業(yè)的需求在于做法事。
和尚要做法事,做法事要收錢,——要不,當和尚干什么?常做的法事是放焰口。正規(guī)的焰口是十個人。一個正座,一個敲鼓的,兩邊一邊四個。
而說到小明子去受戒,其實也是為了吃上口飯,看這段小英子問的話:
“不受戒不行嗎?”“不受戒的是野和尚。”“受了戒有啥好處?”“受了戒就可以到處云游,逢寺掛褡?!薄笆裁唇小畳祚住俊薄熬褪窃趶R里住。有齋就吃?!?/p>
看下來小明子的“當和尚”就是找個能吃口飽飯的職業(yè)。那這里不禁要問了,雖然現(xiàn)代社會的生產(chǎn)關系發(fā)生了變化,我們不必自己種地也能吃上飯,但去上班是不是也僅僅是為了吃飽?
我們每天去上班和小明子去寺廟當和尚,是不是一樣的動機?
百年來社會發(fā)展不息,但對個人而言是不是進步呢?小明子出門不需要開車搭公交,劃一艘船就能去他生活世界的各個角落。小明子不擔心找老婆的問題,當和尚也沒有競爭壓力,整個鄉(xiāng)土社會在千百年里一成不變地持續(xù)著。反觀現(xiàn)代生活,個人的選擇是多了,但要操心的事就更多了,為什么我們要稱之為是一種進步呢?
或許我們會說,人的壽命變得更長了,掌握的知識更多了,可以去往更遠的地方。沒錯,人類的好奇心讓我們走得更遠,但人終究還是要離世的,我們找尋一切知識的終極意義是什么?統(tǒng)治這個宇宙嗎?還是維系人類的繁衍?
我覺得發(fā)展的驅動力在于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思維,并且這種競爭是沒有目的的,競爭只是為了讓自己更多地攝取他人的勞動力。
但如果一個人想脫離這種沒有目的的競爭,現(xiàn)代社會還有一個角落能讓他去自在的生活嗎?我們是不是回不到以前封閉而又純樸的社會了?馬克思預言不同社會階段的發(fā)展是歷史的必然規(guī)律,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們只能從汪曾祺的筆下再回味舊社會“美好”的一面。
受戒人物形象讀后感篇7
這本書,是作者地域文集寫高郵,是作者的故鄉(xiāng)。位置江蘇省揚州市在京杭大運河下面,作者的作品大多受故鄉(xiāng)的影響,小說總是有水感覺。作者的家長是一個水鄉(xiāng),在水邊長大,耳目之所接,無非是水,水影響作者的性格,也影響作者的作品風格。每個人的故鄉(xiāng)都會對個人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每個地方的人性格都與地方有關,在外拼搏的游子都有故鄉(xiāng)情懷。
作者為什么用《受戒》作為主題?他主要寫家長人物事件,其中寫到寺廟尼姑庵比較多,寺廟就會有和尚,在那個年代窮人家的孩子養(yǎng)不活了都會要孩子們另外自己謀生。作者家鄉(xiāng)的人另外謀生就是送去當和尚吧。作者祖父父親也經(jīng)常去寺廟,祖母也經(jīng)常去尼姑庵還吃齋飯。家里有人去世也會請和尚做法超度,家里遇事或有人生病,去寺廟請愿還愿。
家鄉(xiāng)最難忘的就是人和事物、食物。
首先就是自己的家人,和家人生活在一起點點滴滴,作者家庭在當時是還算殷實之家,家里有田產(chǎn)鋪面,人口也不單薄沒有分家,住在一起也很熱鬧。作者幼年就喪母,過繼在二伯母名下。這對作者也是影響不小。那時候能上的了學的都是家境不錯的,作者就上了幼稚園、小學、初中,后來去外地求學。老師的啟蒙教育對他有深刻影響的,初中學了畫畫,國文老師對他看好,數(shù)學不太好,幼稚園那時候就教唱歌跳舞了。家鄉(xiāng)的其他人豐富作者的生活。
高郵也是多水災的地方,作者記憶中就經(jīng)常發(fā)大水,現(xiàn)在修了水壩解決了水災問題,作者也很欣慰。作者記憶中高郵名勝古跡秦少游臺、高郵八大景,寺廟眾多。
家鄉(xiāng)美食大家都最懷念,母親做的家常便飯。作者記憶中家鄉(xiāng)野菜多,祖母做的野菜齋菜。
現(xiàn)如今,大家小時候的家鄉(xiāng)記憶和現(xiàn)在家鄉(xiāng)樣子是否一樣呢?家鄉(xiāng)的人和事還記得多少呢?
受戒人物形象讀后感篇8
這次換書,我們組每人拿到的都是不一樣的書,我拿了一本名叫《受戒我的家鄉(xiāng)》的書,我隨便翻看了幾頁,沒想到僅看得入迷了。
這本書是汪曾祺的作品,里面有十分多的故事,“異秉”、“受戒”、“寂寞和溫暖”、“花園”、“夏天”……
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文章就是“異秉”了,主要講了一條街的發(fā)展,生動的寫出了好幾個主要人物的生活,工作。我很喜歡文中寫到的王二這個人,他生活樸素,每一天早早的就要起床,去保全堂藥店門口擺一個熏燒攤子,一只擺到晚上很晚。中途他妻子還來給他送飯吃,他也是急急忙忙吃的。其他好多小攤都開不下去了,唯有他的攤子越鋪越大,賣的東西也越來越多,來買的人也越來越多,他甚至明白什么時候會有什么人來買什么。我也應當向他學習學習,做什么事都要堅持、刻苦、努力地去把它完成,不能前功盡棄,半途而廢,我經(jīng)常寫作業(yè)寫到一半就覺得累了,就去休息一會兒,休息一會兒之后看看作業(yè),看著還有那么多作業(yè),心煩意亂,又去休息去了。
我推薦大家也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