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第四章讀后感作文
品味名著后,書中那些緊張曲折而又富有生活氣息的故事;那些帶有傳奇色彩而又栩栩如生的人物,永遠都活在我們的心中,永不磨滅!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羅生門第四章讀后感作文,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羅生門第四章讀后感作文篇1
芥川龍之介是日本大正時期的重要作家,短篇小說巨擘,也是當時新思潮文學流派的柱石。他的短篇小說并不像我們所熟悉的眾多短篇小說那樣有個完滿的結局,而往往給讀者帶來的是出人意料的結尾。這也正是芥川龍之介之所以被稱為日本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鬼才的重要因素之一?!读_生門》里發(fā)生的故事就好像是大千世界中截取的一個小小片段,實質平常所見的事情,卻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放大來看竟顯得如此這般的丑惡與突兀。
主人公設定為一個剛被主任辭退出來的家將。本是善良而普通的人,當他面臨衣食不足的窘境時,他心中萌生了一個的念頭倘若不擇手段的話。來到這羅生門時,這個念頭僅僅是一個倘若,事實上他是沒有這樣的勇氣與魄力的,他畢竟只是一個良民,連他自己也對自己是否真能夠走當強盜的路而產(chǎn)生了懷疑。當他來到門樓上,看到那個拔死人頭發(fā)的老太婆的時候,他的正義感告訴他無論如何,在雨夜羅生門上拔死人頭發(fā)已經(jīng)是一種不可饒恕的罪過,于是剛才那些當強盜的念頭消失了,他上前抓住那個老太婆,就像每個正義英雄在遇到邪惡反派時會做的那樣。老太婆害怕了在要給自己開脫時,她告訴了家將關于她拔頭發(fā)是為了做假發(fā),及被她拔頭發(fā)的女人其實生前也是干過壞事的。作者在《羅生門》中細膩的描寫了主人公內心世界的細微變化。
從性本善到最終的惡,過程中看到了主人公內心的復雜轉變,同時也向讀者展示了人類內心的懦弱。人們相信正義鄙視邪惡,在現(xiàn)實中卻不能堅持正義,并存僥幸心態(tài)為自己的軟弱找借口,最終屈服于邪惡且不自知。人性的丑惡在這本書里被淋漓的刻畫,我們看到的故事如同被人一件件撕扯下了外衣一樣,狹隘、自私、卑鄙,人們不想也不敢直視的東西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羅生門第四章讀后感作文篇2
知道羅生門是因為知道黑澤明執(zhí)導的《羅生門》,讀了小說之后才發(fā)覺其講述的是短篇集中《密林中》的故事。因為羅生門太具有標志性意義,所以芥川龍之介的作品集幾乎都被叫做《羅生門》。
我在早些年讀過作者的短篇集,當時對羅生門的故事未曾深想,只覺是一個簡單并讓人過目不忘的故事。再讀羅生門,也許是歲數(shù)增長了些,不再去匆匆讀完一篇文字,更愿意停下來,想一些事情與道理,為了更明白平靜的對待更多的事情與道理。
小說羅生門里情節(jié)簡單,被主家辭退的家將只是個平凡膽小的普通人,生活窘迫,猶豫著要不要做個強盜。遇到正在拔年輕女尸頭發(fā)的老婦,胸中尚存的正義感讓他像一個英雄一樣抓住不良老婦。而老婦對自己的辯解又極具開脫,為了生存才拔把蛇干當鱔魚賣的年輕女人頭發(fā)去做假發(fā)。那么,因為死去的人也做過不良的事情,所以對不良的人做不良的事就成了理所應當,或者至少不用承擔心理或道義上的指責。家將因老婦的行徑給自己找了做強盜的極好的理由,于是搶了老婦的衣服而去。
人之初,性本善。人性從善到惡,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想這就是作者想說的。當面臨天災人禍,當面臨生存危機,人性的惡就會脫離善而顯現(xiàn)出來。不要和饑餓貧窮的人講什么道德,當基本生活不能保證的時候,除了糧食與鈔票其他的都是天方夜譚。這是人心向惡的一個最基本又最能被接受,被原諒的最好借口。
父親曾經(jīng)講過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他剛去工廠上班,每天只有二兩糧食可吃,人人都吃不飽。于是父親的師傅帶著父親和一些同事,趁著單位周末放電影到食堂里偷了兩袋玉米面,十幾個人每人分了一點。我聽著,只覺那是生活所迫?,F(xiàn)在的人基本未曾經(jīng)歷貧窮與饑餓,所以我們不知自己若面臨是否也會顯現(xiàn)惡的一面?
羅生門第四章讀后感作文篇3
羅生門這本書是由日本近代文學大師芥川龍之介先生所創(chuàng)的短篇小說。小說的寫作背景是在作者一段失敗的情事后心情極為苦惱悲傷。在這種悲觀厭世的情緒之下,芥川把眼光投向了古典,創(chuàng)作了取材于日本古典故事的《羅生門》。
在羅生門中,芥川龍之介描寫了一個普通的家將在利己主義的驅使下墮落的全過程,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個人在一種大環(huán)境的趨勢作用下,為了生活,為了自己活著,不斷的把自己的過錯全部退到環(huán)境和他人身上。然后一步一步成為自己原來心里最討厭和最不可能成為的那種人。這是多么可怕!家將(也就是仆人)思維的變化,從起初的“當強盜還是餓死”到見到老嫗后“對一切罪惡引起的反感愈來愈強烈”的正義和最后急轉而下的“這也是為了生存,要不然也得餓死”的恐怖的覺悟,這一切的轉變讓我感到很突然,很氣憤,但是又會思考“如果是我會如何選擇呢?”
從作者的筆下我們可以看出這篇文章無非就三個人:一個死人,兩個活人,從老婦人的口中我們可以得知這個死人生前的所做所為“曾經(jīng)這個婦人,用蛇肉曬干當做魚干來賣,吃了魚干的人們覺得很好吃,婦人得以維持生計。我并不覺得這婦人做錯了,她跟我一樣都是為了生存啊!”是啊!為了生存我看不到任何我們口中所謂的“人性的真誠”。被拋棄的女尸生前“吃”百姓的錢,死后被老婦人“吃”頭發(fā)。而家將在聽到老婦人這種“雖然我很可惡,但是我作惡的對象也是惡人,所以我的惡便是可以原諒的”的無恥的思維后便扒了老婦人的衣服跑路了相傳此后再也沒人看到他可以想一下家將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老婦人”呢?他會不會也會被別人“吃”呢?我們自己的生活中也會不會有這樣的人呢?
讀完這篇小說最大的感受,用日本文學評論家吉田精一先生的話來說就是:“你一輩子都很難看請的人性終于在《羅生門》里露出了真面目”!
羅生門第四章讀后感作文篇4
想說的差不多都在“想法”中說過了,此書是自己認真閱讀過的著作(從時間線上就能看出……),也是從這本書開始才意識到自己知識和眼見的淺薄狹窄。芥川龍之介也因此成為了目前為止我最喜歡的文學作者,細細想來這本書對我確實是意義重大,但拿《河童》以及《一個傻子的一生》舉例來說,仍有許多疑惑不解之處(大概與人生閱歷有關)。希望自己能懂他,又害怕太懂他,但讀完發(fā)現(xiàn),目前的自己對他其實是不懂的,頂多是一種同情和憐憫。芥川對身邊的苦難與人性的骯臟懷有能夠以身相代的憐憫和深淵般的絕望,但又曾與幸福之神近距離地接觸過,所以生活在痛苦糾結的懷疑主義中。而我懷著對惡意的懶惰以及對苦難的冷漠,只選擇看到對自己有利的陽光,像我這樣生活在溫室里又慶幸還好自己生活在溫室里的人,是不可能懂他的。
不過結尾的彩蛋讓我又感到小小的開心幸?!@個彩蛋藏在譯者的話里。從這開始我意識到離作者距離最近的有時并非讀者,而是譯者。讀者有時是將作者書中表達的思想與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相融合,而譯者則更多的是逐字逐句想象靠近作者的生活。讀者在書中未必懂得作者,但能懂得自己,而好的譯者卻能在懂得作者的同時又為讀者和作者間搭建溝通的橋梁。芥川寫《一個傻子的一生》,運用極其個人化的表達方式,在回顧自己一生的美與痛的同時,或許也是想找到與自己同樣踽踽獨行之人,互相理解,互相安慰。這個人雖然不是我,但相信總有一個人,或者一群人,與先生共勉。
最后譯者聊到的在翻譯本書過程中的一些小事令我很感動。在這樣一本傳達了作者對世界懷疑的書中,卻能看到別人的幸福,想來作者也會感到有所安慰。嗯,就是這樣,讀者與譯者以及作者之間有某種聯(lián)系的奇妙感覺,自己心里知道,但是說不出來。
羅生門第四章讀后感作文篇5
羅生門,原為佛教禪經(jīng)中的故事。后來佛教傳入日本后,與日本當?shù)貍髡f融合,便有了“人間與地獄之間的城門的含義”。而芥川筆下的羅生門,亦是如此。故事發(fā)生在“地震、臺風、大火、饑饉等諸多原因導致凋敝不堪的京都”,這樣的背景已讓我們感到荒涼。爾后寫到“狐貍棲息和盜賊蟄伏之地,烏鴉集結成群”更是渲染了這一種陰森恐怖的氣氛。而這種發(fā)生的故事更讓人感到唏噓不已。原本在“餓死”與“當強盜”之間毫不猶豫選擇“餓死”的主人公,卻在目睹一件的“惡”事件后,選擇了“當強盜”。這一種短暫時間內極大的反差讓人震驚,就是因為目睹了老嫗割下尸體的頭發(fā)去做假發(fā)而會導致這種變化嗎?還是因為那些尸體身前所做的勾當引發(fā)了他的強烈思考嗎?我并不這么認為。
在我眼中,主人公將“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的念頭徹底驅逐出去,是因為他終于等到了這一個契機,一個能讓他理所當然地做出本性選擇的機會。我始終堅信荀子“人性本惡”的觀點。一個人,生來就是惡的。主人公以前“萬事都不能失節(jié)”的念頭,只不過是在安穩(wěn)時期而顯現(xiàn)出來虛偽的一面。但是,處在凋敝不堪的年代,這種“惡”已經(jīng)開始顯露出來。他苦于在“餓死”與“作惡”間作出選擇,而此時他缺乏的,只是一個機會,一個能夠讓他流露本性的機會。無疑,老嫗的出現(xiàn),便為他提供了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別人作了惡,為什么我還要堅持不作惡?面對老嫗惡的行為,主人公也做出了同樣的事。
自古有語云“勿以惡小而為之”,這是在教育層面上跟我們說明了不要去作惡。這不正體現(xiàn)了荀子“人性本惡”的觀點嗎?通過教化去不斷糾正一個人的惡性思想,去不斷發(fā)現(xiàn)自身的過錯,從而達到最終目的——剔除這一種劣根性。誠然,讓人們去剔除心中的劣根性很難,但這不就正是教育所不斷追求,不斷超越,不斷進步的必要性嗎?正是有了這一個目標,教育才會不斷發(fā)展?!皭骸?,才會真正地減少。
《羅生門》通篇給人一種壓抑感、窒息感,故事背景將人推向生死與善惡之間的抉擇,從而展現(xiàn)人性的陰暗面,更加展現(xiàn)了利己主義的丑惡嘴臉,流露出了芥川龍之介對人性的無奈。
羅生門第四章讀后感作文篇6
人人各有一詞,真相卻只有一個。
幾米曾說:“小孩閉上眼,看見花,看見夢,看見希望;大人閉上眼睛,睡著了?!遍L大后的成人們,無法想象像小王子中蛇吞象的漫畫,可他們卻忘了自己也曾是個孩子。先從最早發(fā)現(xiàn)尸體的樵夫講起,他其實是了解真實案發(fā)經(jīng)過的人,也是殺人事件最重要的證人,但他卻為了掩蓋自己偷走匕首的行為而隱瞞真相,謊稱自己在場沒有見過任何兇器,也沒有看到完整的作案過程。
再說多襄丸,他是臭名遠揚的盜賊,一頭亂糟糟的頭發(fā),蒼蠅和蚊子在他身旁肆虐,在森林的樹底下睡覺的他遇到了真砂與武弘兩夫妻,由于真砂的美貌,他故意引走武弘并將他五花大綁,真砂見此情形便讓丈夫跟多襄丸一戰(zhàn),其實只是為了自保罷。在要求作證時,多襄丸也是大方承認自己殺害武弘的真相。
但荒唐的話再次發(fā)生,真砂辯解自己殺害丈夫,而其本人又說自己是自殺。此時的真相撲朔迷離,人人都為了自己利益,各執(zhí)一詞,又自圓其說。正應了那句撒謊是人之本性,在大多數(shù)的時間里我們甚至都不能對自己誠實?!敖^對理性”是當今利已主義的代名詞,若生活上和陌生人交流,給陌生人幫助都不復存在,那么理性教給我的最終唯有蒼白。這不僅僅是個人的冷漠,還是時代的悲哀。
就像不久前真實發(fā)生的案例中講的,一位獨自生活的老人依靠樓下水果鋪店的幫助度過余生,并給了店主自己的家產(chǎn)。這種“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陌生人”能走到一起便只是同情心使然。店主完全沒有想到老人會將他的家產(chǎn)交給自己,兩人之間絲毫沒有利益的爭奪,也許這便是性之善。
在影片的結尾,樵夫從僧人手中接過嬰兒,告訴別人自己家中已有六娃時,偷人匕首也似乎變得合情合理,惡也轉變成了善。人性的毀滅源于人生的困境,人生的困境又飽含人性的無奈。他們被繁重的生活所壓垮,夢中再無詩和遠方,只是無力地為維持生計所日夜奔波。成年人也許并不是想放棄夢想,而是在一次次現(xiàn)實血淋淋的教訓后,迫不得已的放棄已然是最后的希望。
真相只有一個,人人各有一詞,這就是現(xiàn)實所帶來的悲哀與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