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的觀后感300字作文
水滸傳灌輸一個思想:對國家要“忠”,對朋友要“義”,對父母要“孝”,更讓人懂得什么叫知恩圖報,什么叫忠孝兩全,對比原著,電視劇作了一些改編,象《醉打蔣門神》那一段,書上只是簡單幾句交代武松用“玉環(huán)步鴛鴦腳”將蔣門神踢倒,而在電視劇中卻讓武松跟蔣門神打了很久。你是否在找正準(zhǔn)備撰寫“水滸傳的觀后感300字作文”,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guān)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515576水滸傳的觀后感300字作文1
《水滸傳》一本讓人耳熟能詳?shù)臅?,今天我讀了《水滸傳》中的一個非常經(jīng)典的故事。武松在景陽岡前找到了一個酒店,那里的酒香醉迷人,武松喝了十八碗并不聽店家的勸告向有老虎的景陽岡走去??吹竭@兒我不免擔(dān)心起來:武松只身一人,還喝醉了酒,并向有老虎的景陽岡走去,這怎樣得了??v使武松再大膽也斗不過老虎呀!在路上果然遇到了一只老虎,武松使盡平生的力氣終于把老虎打死了??赐旰笪也唤闪艘豢跉猓渌蛇@一代英雄好歹沒死在虎口下。我這時在為武松的勇猛感到佩服,空手打死虎,也為武松的固執(zhí)感到挽惜。
在當(dāng)代社會中,人們具備的更應(yīng)該是深厚的文化素質(zhì),而不是在武力方面有巨大的造就。現(xiàn)在人們所提倡的“勇”和“猛”已不是以前的“勇猛”?,F(xiàn)在的“勇”指的是面對小偷要不慌張,與強盜對陣時要冷靜,是在生活中敢于面對每一件事情,不膽怯,不懦弱,要有勇氣。現(xiàn)在的“猛”指的是熱血戰(zhàn)士們在沙場上的飛揚,在武館里的決斗,在馬拉松賽道的飛馳,也是在警察捉捕小偷時的英姿,萬馬奔騰的宏偉,長江的奔騰,瀑布的飛瀉,老虎的怒吼,一切有力的動體。在以前,只要打架好就叫“勇猛”。這雖不叫野蠻,最多就是類似野蠻的文明。武松的勇猛雖是蠻勁,但那也算是為民除害的英雄。每人都想有萬夫不擋的勇猛,但那也是一種血腥的殺戮。我們提倡的是人文的勇猛,現(xiàn)代的勇猛。它是機智、力量與勇氣的完美結(jié)合后的產(chǎn)物。它沒有融入血腥和殺戮,也沒有添加野蠻和暴力,它是健康與純潔的。它是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里體會出來的。它不需要武松似的打斗,不需要關(guān)羽的武力,只需要一個純真的自我和要求。
現(xiàn)代的勇猛是你我的目標(biāo),讓我們一起朝新一代的勇猛前進!
#39653水滸傳的觀后感300字作文2
因為我很喜歡武俠打斗一類的書,在電視上看了幾集水滸傳,感覺很有意思,就買了一本水滸傳看了起來。
在還沒開始看的時候,聽別人說過水滸傳,在一百零八將中,最讓我佩服的是宋江,因為他不僅是老大,而且為人仗義,在兄弟們需要他的時候,總能及時趕到,并且心地善良,不管他認不認識的人,只要有困難,他都會出手幫忙。
在讀完水滸傳之后,我感到很痛惜,因為宋江總想招安,雖然他是想讓兄弟們生活的更好,遠離和官府打打殺殺,并且可以精忠報國,但是皇上卻是在利用宋江他們,并不相信他們,讓宋江一行人去把各地區(qū)的農(nóng)民起義全部消滅,在這個過程中,梁山好漢死的死,傷的傷,燕青和武松不愿再過這樣的生活,離開了剩余的兄弟們。最后原來的一百零八個人中,只有二十七個人存活,回到了皇宮。
讀完以后,我對宋江的喜歡從此破滅,如果他一心不想著招安,而是和其他的起義軍一起起義,那結(jié)局還會是這么的凄慘嗎?不會。讓我對宋江好感全無的主要原因是,他用毒酒把對自己最忠心,最熱愛的弟弟給毒死了,雖然他這樣是為了怕他弟弟在自己被陷害死以后為他報仇而名譽受損,但也不能應(yīng)此毒死他弟弟。所以,宋江的行為讓我對他好感全無。
#39654水滸傳的觀后感300字作文3
看完《水滸》我的感觸不過“義”“俗”兩字。
“義”便是義氣,梁山好漢相聚不過為個“義”字,而這“義”的由來卻是魚龍混雜,有的是當(dāng)真的江湖俠義,有的不過被逼而產(chǎn)生所謂的“義”,總之各類的理由。友誼能產(chǎn)生“義”,被搭救而感恩能產(chǎn)生“義”,日久而生亦能見“義”。一百零八人不過為一個“義”聚集梁山,也因個“義”讓《水滸》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我們愛讀《水滸》,說到底就是圖個看他們豪邁義氣的爽快,逞逞英雄好漢的威風(fēng),滿足抒發(fā)自己的豪情,以此來充實我們內(nèi)心的“義”。
“義”同樣是正義,是替天行道的大義、真理。一個個好漢不是被官府欺壓,就是家境不好,或是沖動得動不動就拔刀相助的易怒者,總之一個個都看官府不順眼。然后,上山的人多了便搞出一番名堂,許多人慕“義”而來,百姓也支持打官府,于是就變得一發(fā)不可收拾,最終成為個名震江湖的大匪團。
這“義”也是作者寫這個故事的引索,情節(jié)順這線延伸開來,最后成了這部大作,看故事的大綱,總就是個“義”字。
說完“義”之后,咱們再來說“俗”字?!八住辈皇翘茁匪?,故事題材在當(dāng)時算是標(biāo)新立異;也不是語言俗,通俗易懂的白話夾文言,當(dāng)時已經(jīng)不能叫俗,是符合故事中人物性格與背景。那“俗”在哪,應(yīng)該是好漢們的思想太“俗”,故事中好漢的思想不過兩種:一種守舊,一種激進。實際上就是一種人想法太俗,一種人根本沒想法,只會沖動地喊“干!”“上!”之類的不經(jīng)大腦的話,對我們學(xué)生自然不是什么好教材,于樹立正確的“三觀”也確實無益。語文書上稱他們是沉著、謹慎、有智慧,或率性、真誠、重情義,說穿不過“犟”、“蠢”兩字能概括。一個個要么沒受什么教育,要么從小灌輸?shù)姆饨ㄋ枷肜舆M骨子,除了些腦袋不靈光的李逵之流,剩下有主張的人再有智慧、才學(xué)也逃不了這根深蒂固的封建社會的“俗”,這也導(dǎo)致他們所做之事逃不了“俗”。最終甚至為了祖上有光做了接受招安的蠢事,宋江更為了朝廷把忠誠自己的李逵親手解決。這樣看,在他們這些好漢眼中,為朝廷伸張的大“義”,可要遠勝于兄弟情誼等小“義”。我想這也就是水滸后半段令人寒心之處,也是金圣嘆執(zhí)意刪去的原因。倘若現(xiàn)在仔細想想,好漢們的性格,便能發(fā)現(xiàn)最后起義失敗的下場其實是早已注定的。
歸根結(jié)底,作者想反對的、不滿的,或許正是這個“俗”字。一百零八人,多少人是正真齊心“干革命”的呢?每個人各懷鬼胎,表面上為相同的“義”字聚集梁山,而各自的“義”的內(nèi)含卻并不相同。最終“義”成了“俗”,他們中知其內(nèi)含的共作不知;抱愧利用“兄弟”,相信“義”的則可悲的受到背叛,成為他們實現(xiàn)大“義”,投向“俗”的墊腳石,而心甘情愿的犧牲。這樣貌合神離的隊伍所謂的“義”著實有些寒磣,作者寫時是否帶有些諷刺的意味呢?不禁令我這樣想。
拋開作者的意圖與文章中心、線索、深刻內(nèi)含不談,讀者真正想要的不過是“真”,不過是“爽”,不過是隨心所欲,斬開束縛,而水泊梁山,大概就是所謂“桃花源”之處。令我感受最深的不過是好漢的豪氣、匪氣,和無所畏懼的氣勢。
寫到此處,忽然想起魯迅先生在《藤野先生》結(jié)尾處的話“于是點上一支煙,再繼續(xù)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也許《水滸》的最精彩、最成功之處,就是這樣一種瀟灑,這樣一種“帥氣”吧。
#39655水滸傳的觀后感300字作文4
讀了《水滸傳》已經(jīng)七年過去了,當(dāng)時的感覺現(xiàn)在還能說出來,就是一種痛快的感覺,是指前半部,人物:魯智深,這個人疾惡如仇,自身又武藝高強,打死鎮(zhèn)關(guān)西之前是提轄,后來他打死人,他的生活就是跟著感覺走了,就是那種“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感覺,當(dāng)時連續(xù)很多天晚上讀這本書,感覺生活中的那些煩心的瑣事在心里的份量都減輕了。
當(dāng)然書中的故事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基本上沒有可比性,比如說:書中的人物基本上沒有家庭生活,有數(shù)的幾個,比如說宋江、楊雄,都是老婆出軌,而宋與楊也由此成了殺人犯,亡命江湖,所以說書中的人物雖然看起來活得瀟灑,實際上是以背叛整個社會體系作為代價的。
前半部讀起來很過癮的,給人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怎么說呢?還是叫人勇敢,像魯達那樣: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而那個時代總體還是鼓勵這種行為和精神的,像魯達、武松、楊志,都是殺了人,最后魯達亡命天涯,根本沒有受到法律制裁,而武松與楊志雖然被判了刑,最后都沒有丟掉性命,尤其是楊志,甚至在服刑時還受到重用。
書中的后半部真心說是沒怎么看的,覺得寫得不太好,整個都是怎么征戰(zhàn),戰(zhàn)爭場面描寫得過于籠統(tǒng),思想也不夠深邃,無非是宋江集團想要為國出力,四處征戰(zhàn),充當(dāng)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工具,最后的結(jié)局都很悲慘。
#515332水滸傳的觀后感300字作文5
讀《水滸傳》,其實讀的是江湖。當(dāng)朝政腐敗,小人得志,民眾不得安生,所有人都對朝廷失去了信心的時候,在遠離朝政遠離統(tǒng)治階層的民間,有一群人,率性直爽,意氣風(fēng)流,最終不堪暴政欺壓,揭竿而起,聚義水泊梁山——這就是一個江湖。
江湖之大,好漢不計其數(shù),奇人異士也猶如天上星宿,繁繁茫茫。其中,有以松江為首的一百單八位好漢,梁山結(jié)義,愈戰(zhàn)愈勇,每一對應(yīng)天上的天罡地煞星宿,無不流傳一段熱血傳說。
我讀水滸倒是已經(jīng)讀了幾遍了,每一次讀,都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百看不厭,當(dāng)真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之感。究其原因,大概是里面的人物大多性格鮮明,把一百零八個人的性格,都寫得淋漓盡致吧。
就拿一處來說,《水滸傳》寫人粗魯蠻橫,就有很多不同的寫法。金圣嘆給《水滸傳》的評注如是說道:“《水滸傳》只是寫人粗鹵處,便有許多寫法。如魯達粗鹵是性急,史進粗鹵是少年任氣,李逵粗鹵是蠻,武松粗鹵是豪杰不受羈靮,阮小七粗鹵是悲憤無說處,焦挺粗鹵是氣質(zhì)不好?!蔽矣X得是真的一語中的。若是直接寫粗魯,那么多英雄好漢若都是同一個粗魯法,那么讀起來當(dāng)然味如嚼蠟,提不起半點興致。
《水滸傳》的高明之處可不僅僅只是把一百零八條好漢寫出區(qū)別而已。它懂得刻畫人物形象的多元性,多重性,多面性。
正如對魯達魯智深的刻畫。問他粗不粗魯?當(dāng)然粗魯。面圓耳大,鼻直口方,身長八尺,腰闊十圍,還蓄著絡(luò)腮胡須,一個巴掌,打得店小二口吐鮮血,再復(fù)一拳,又打落了店小二的兩顆門牙,卻僅僅是因為店小二幫著鄭屠看管金老,這是他的粗魯。他去肉鋪找鄭屠生事,一腳把鄭屠踢倒,還不忘踩住他的胸脯。一拳打歪鄭屠的鼻子,一拳打爛他的眼眶,又一拳打在他的太陽穴。三拳,僅僅是三拳,便打死了一個大漢,當(dāng)真是粗魯至極。
可是,若問他精不精細呢?當(dāng)然精細。魯達在懲治鄭屠之前,大早先來到客店,為金氏父女送行。他們上路后,為防止店小二給鄭屠報信,他拿凳子在店門口硬是坐了兩個時辰。這是他的精細。來了肉鋪,讓鄭屠把不要半點肥肉的精肉剁成肉末,又讓鄭屠把不要半點精肉的肥肉剁成肉末,之后又讓把不要半點肉的軟骨剁成末。先先后后,折騰了鄭屠一個早晨,拖延時間,好讓金氏父女走得更遠些,這也表現(xiàn)了他的精細。
這樣一個魯智深魯提轄,既粗魯又精細,人物形象當(dāng)然更豐滿,更真實,更耐人尋味了。
所以說,《水滸傳》寫一百八個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樣。若別一部書,任他寫一千個人,也只是一樣;便只寫得兩個人,也只是一樣。
正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一樣,這樣一部《水滸傳》,一百零八條好漢各有各的性子,他們所行走的,當(dāng)然是一百零八個不同的江湖了。
#515333水滸傳的觀后感300字作文6
每一朵花蕾,都期盼著和風(fēng)與熙日;每一位英雄都渴望著明君與朝政。
才華橫溢,表現(xiàn)杰出的英雄正如同繽紛燦爛,耀眼炫麗的美麗花蕾,永遠都是聚光的焦點。我認為花朵不經(jīng)過風(fēng)沙雨雪的催折,綻放不出動人的芬芳與色澤;英雄未曾有過痛苦艱難的洗禮,展現(xiàn)不出特異的氣度與風(fēng)骨。
水滸中有一百零八位好漢,他們沒有和風(fēng)熙日的拂照,而是飽經(jīng)風(fēng)沙雨雪的侵凌!在水滸中他們演繹出驚心動魄的一場場傳說。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魯智深,他是一個彪形大漢,身高約莫六尺,腰圍足有四尺,滿臉的胡子,一看,便是一位無惡不作的壞蛋吧!聽,遠處,有人在耍棒,賣膏藥,此人便是打虎將李忠!魯智深與兩位故人談笑風(fēng)生,但李忠卻要賣膏藥,只見魯智深向觀眾說道:“全部都給我滾?!蔽铱吹搅艘粋€蠻不講理的魯智深。后來三人大吃大喝,忽然聽見隔壁傳來哭泣聲。魯智深趕緊沖過去,質(zhì)問道:“發(fā)生了什么事?怎么哭哭啼啼的!”從這句話中,我又看到了一個與眾不同的他,魯智深并不是一個無惡不作的人,只是未曾發(fā)現(xiàn)而已。我敬重他,敬重他雪中送炭的品質(zhì)。
這一百零八位好漢如花蕾,綻放出燦爛;美麗的光芒;英雄在整個崛起、奮斗,開創(chuàng)的過程中所迸射出光彩,這才是令人贊嘆的!
李逵,是一個天真樸實,粗魯直率的人物,雖然不免有一些性格上的缺陷,如殘暴嗜殺,粗俗蠻橫。但元氣淋漓,有英雄氣概。魯智深雖然粗豪,但其‘粗’與李逵不同,豪爽的性格是有深明大理的智慧。是個精細的人,做事往往謀定而動,看他故意挑三揀四,出爾反爾,的賣肉方式,激怒鎮(zhèn)關(guān)西,好尋得動手借口,可以看出他與李逵的差異。
燦爛的花蕾,終有零落的是時候;英雄,如美麗的花蕾,也將歸于損滅,這是英雄的宿命,更是《水滸傳》這部史詩最動人心魄的魅力。
水滸傳個人感悟相關(guān)文章:
★ 小學(xué)生《水滸傳》讀后感與個人感想202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