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中文在线观看,永久939w78w78w乳液,色5月婷婷 亚洲,2021精品国产自在观看

  • <small id="wqkfw"></small>

    <address id="wqkfw"></address>
  • 作文素材

    5U文學網(wǎng) > 作文 > 作文素材 > 北宋文學家范仲淹英文,北宋文學家范仲淹英文介紹

    北宋文學家范仲淹英文,北宋文學家范仲淹英文介紹

    | admin

    范仲淹簡介,整理好的

    范仲淹是北宋偉大愛國詩人,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謚號范文正公,著有《范文正公文集》他二歲而孤,少有大志,劃粥苦讀及第,從軍遠征是英勇無畏,讓西賊聞風喪膽,然而因范文正公直言爽快、高風亮節(jié),屢遭算計,仕途不順,改革失敗,被貶離京,卻常年保持一顆“先天下人之憂而憂,后天下人之樂而樂”的古仁人濟世情懷。

    簡要介紹一下范仲淹這個人

    北宋文學家,政治家,主持慶歷新政,但遭到失敗,他的文學成就更耀眼,名篇如: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的作者是誰?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 。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祖籍邠州(今陜西省彬縣),后遷居蘇州吳縣(今江蘇省吳縣)。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shù)度被貶。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終年64歲。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陽東南萬安山,謚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范文正公集》傳世,通行有《四部叢刊》影明本,附《年譜》及《言行拾遺事錄》等。

    童年

    范仲淹,字希文,江蘇蘇州人。曾祖父范夢齡曾任吳琥國中吳節(jié)度判官,祖父范贊時,曾任吳越國秘書監(jiān)。父范墉,任職于吳越王幕府,后隨吳越王錢一同投宋,端拱初年(988 年)赴徐州任武寧軍節(jié)度掌書記(徐州軍事長官的秘書),990年病逝。謝氏貧困無依,抱著二歲的范仲淹,改嫁給山東淄州長山縣河南村(今鄒平縣長山鎮(zhèn)范公村)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通“悅”),在朱家長大成人。

    范仲淹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長山的富戶,但他為了勵志,常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讀書,晨夕之間.便就讀諷誦,給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涼了以后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腌菜,調(diào)拌于醋汁,吃完繼續(xù)讀書。后世便有了斷粥劃齏的美譽,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書中尋找著自己的樂趣。

    這樣過了差不多三年,長山鄉(xiāng)的書籍已漸漸不能滿足他的需要。 一個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密秘。他發(fā)現(xiàn)自己原是蘇州范家之子,這些年來,一直靠繼父的關(guān)照度日。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驚,愧憤交集之下,他決心脫離朱家,自樹門戶,待將來卓然立業(yè),再接母歸養(yǎng)。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幾樣簡單的衣物,佩上琴劍,不顧朱家和母親的阻攔,流著眼淚,毅然辭別母親,離開長山,徒步求學去了。

    求學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二十三歲的范仲淹來到睢陽應天府書院(舊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qū))。應天府書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間,藏書敷千卷。1043年,宋仁宗下旨將應天府書院改為南京國子監(jiān),與東京開封國子監(jiān)、西京洛陽國子監(jiān)并列成為北宋時全國最高學府。更主要的是這里聚集了許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師生。到這樣的學院讀書,既有名師可以請教,又有許多同學互相切磋,還有大量的書籍可供閱覽,況且學院免費就學,更是經(jīng)濟拮據(jù)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應天府后來改名南京,應天府書院所以又叫南都學舍。 范仲淹十分珍惜嶄新的學習環(huán)境,晝夜不息地攻讀。范仲淹的一個同學、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長官)的兒子看他終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給他。他竟一口不嘗,聽任佳肴發(fā)霉。直到人家怪罪起來,他才長揖致謝說:“我已安于劃粥割齏的生活,擔心一享受美餐,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范仲淹艱澀的生活,有點像孔子的賢徒顏回;一碗飯、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連天,顏回卻不改其樂.

    范仲淹的連歲苦讀,也是從春至夏,經(jīng)秋歷冬;凌晨舞一通劍,回家糊涂夜半和衣而眠。別人看花賞月,他只在六經(jīng)中尋樂.偶然興起,也吟詩抒懷; “白云無賴帝鄉(xiāng)遙,漢苑誰人奏洞蕭?多難未應歌風鳥,薄才猶可賦鷦鷯.瓢思顏子心還樂,琴遇鐘期恨即銷.但使斯文天未喪,澗松何必怨山苗?!保ù嗽娛欠吨傺蛯懡o書院同窗晏殊的) 數(shù)年之后,范仲淹對儒家經(jīng)典——諸如《詩經(jīng)》、《尚書》、《易經(jīng)》、《禮記》、《春秋》等書主旨,已然堪稱大通:吟詩作文,也慨然以天下為己任。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領百官到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去朝拜太清宮。浩浩蕩蕩的車馬路過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下同),整個城市轟動了,人們爭先恐后地看皇帝,惟獨有一個學生閉門不出,仍然埋頭讀書。有個要好的同學特地跑來勸他:“快去看,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千萬不要錯過!”但這個學生只隨口說了句:“將來再見也不晚”,便頭也不抬地繼續(xù)讀他的書了。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進士,這位學生就是日后的北宋偉大的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應試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和八年(1015年)春,他通過科舉考試,中榜成為進士。在崇政殿參加御試時,他第一次看見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后來還榮赴了御賜的宴席。二月的汴京(今開封市),春花滿目.進士們坐跨駿馬,在鼓樂聲中游街:“長白一寒儒,名登二紀余”。他吟著這樣的詩句,想到自己已經(jīng)二十七歲。比起旁邊的滕宗諒等人,年紀顯得大了許多。

    不久,他被任命為廣德軍的司理參軍(廣德軍位置在今安徽廣德縣一帶,司理參軍是掌管訟獄、審理案件的官員,從九品)。接著,又調(diào)任為集慶軍節(jié)度推官(集慶軍轄境位置在今安徽亳州一帶,節(jié)度推官是幕職官,從八品)。他把母親接來贍養(yǎng),并正式恢復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從此開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入仕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被調(diào)往泰州海陵西溪鎮(zhèn)(今江蘇省東臺縣附近),做鹽倉監(jiān)官——負責監(jiān)督淮鹽貯運轉(zhuǎn)銷。西溪鎮(zhèn)瀕臨黃海之濱,鎮(zhèn)上雖也可偶見牡丹,其荒遠情景畢竟與內(nèi)地不同。乍聽風浪的呼嘯及野鶴的長唳,范仲淹不免略覺惆悵.而倉官既屬于閑差,他便暫以疏懶飲宴采自我解嘲:“卑犧曾未托椅梧,敢議雄心萬里途!蒙叟自當齊黑白,于牟何必怨江湖,一醉一吟疏懶甚,溪人能信解嘲無?”

    然而,他很快發(fā)現(xiàn),這里有許多事情需要去做。當?shù)囟嗄晔薜暮5蹋呀?jīng)坍圮不堪,不僅鹽場亭灶失去屏障,而且廣闊的農(nóng)田民宅,也屢受海濤威脅。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萬災民流離失所。官府鹽產(chǎn)與租賦,都蒙受損失。為此,他上書給江淮漕運張綸,痛陳海堤利害,建議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今連云港至長江口北岸)沿海,重修一道堅固的捍海堤堰。

    對于這項浩大的工程,張綸慨然表示贊同,并奏準朝廷,調(diào)范仲淹做興化縣令(今江蘇省興化市),全面負責治堰。

    天圣二年(1024年)秋,興化縣令范仲淹率領來自四個州的數(shù)萬民夫,奔赴海濱。 興化縣衙(范仲淹紀念館)

    但治堰工程開始不久,便遇上夾雪的暴風,接著又是一場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一部分官員,認為這是天意,堤不可成,主張取締原議,徹底停工。事情報到京師,朝臣也躊躇不定。而范仲淹則臨危不懼,堅守護堰之役。

    大風卷著浪濤沖到他腿上,兵民們紛紛驚避,官吏也驚慌失措,范仲淹卻沒有動,他有意看看身旁的同年好友滕宗諒,宗諒正從容不迫地評論著一段屹立的堤堰。大家發(fā)現(xiàn)他兩人泰然自若,情緒也安穩(wěn)下來。 經(jīng)過范仲淹等人的努力堅持,捍海治堰又全面復工。不久,綿延數(shù)百里的悠遠長堤,便凝然橫亙在黃海灘頭。鹽場和農(nóng)田的生產(chǎn),從此有了保障。往年受災流亡的數(shù)干民戶,又扶老攜幼,返回家園。人們感激興化縣令范仲淹的功績,都把海堰叫做“范公堤”。興化縣不少災民,竟跟著他姓了范。 至今興化仍有范公祠遺址,為父老懷念。

    “有客狂且淳,少小愛功名”,“風塵三十六,未做萬人英”。這是范仲淹三十六歲時寫的詩句。他大約至三十四、五歲才結(jié)婚,這年得了一子,并被調(diào)回京師,做大理寺丞。從此,他跨入京官的行列。

    范仲淹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

    北宋初年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后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陜西經(jīng)略安撫招討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

    擴展資料:

    范仲淹“文武兼?zhèn)洹?、“智謀過人”,無論在朝主政、出帥戍邊,均系國之安危、時之重望于一身。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zhàn)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wěn)固了相當長時期;他領導的慶歷革新運動,雖只推行一年,卻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即使在擔任地方官時,他也殫精竭慮,鞠躬盡瘁。

    范仲淹《岳陽樓記》的翻譯和賞析

    導語:《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于北宋慶歷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為重修岳陽樓寫的。

    原文: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具 通:俱)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隱曜 一作:隱耀;霪雨 通:淫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翻譯:

    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職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各種荒廢的事業(yè)都興辦起來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它原有的規(guī)模,把唐代名家和當代人的詩賦刻在它上面。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情。

    我觀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連接著遠處的山,吞吐長江的水流,浩浩蕩蕩,無邊無際,一天里陰晴多變,氣象千變?nèi)f化。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前人的記述(已經(jīng))很詳盡了。雖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峽,向南面直到瀟水和湘水,降職的官吏和來往的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他們)觀賞自然景物而觸發(fā)的感情大概會有所不同吧?

    像那陰雨連綿,接連幾個月不放晴,寒風怒吼,渾濁的浪沖向天空;太陽和星星隱藏起光輝,山岳隱沒了形體;商人和旅客(一譯: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槳折斷;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長嘯,猿在悲啼,(這時)登上這座樓啊,就會有一種離開國都、懷念家鄉(xiāng),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批評指責,滿眼都是蕭條的景象,感慨到了極點而悲傷的心情。

    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連,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游來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蘭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波動的光閃著金色,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漁夫的歌聲在你唱我和地響起來,這種樂趣(真是)無窮無盡啊!(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感到心胸開闊、心情愉快,光榮和屈辱一并忘了,端著酒杯,吹著微風,那真是快樂高興極了。

    唉!我曾經(jīng)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人的心情,這是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時,就為百姓擔憂;在江湖上不做官時,就為國君擔憂。這樣來說在朝廷做官也擔憂,在僻遠的江湖也擔憂。既然這樣,那么他們什么時候才會感到快樂呢?他們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唉!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

    寫于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賞析:

    《岳陽樓記》全文有三百六十八字,共六段。

    文章開頭即切入正題,敘述事情的本末緣起。以“慶歷四年春”點明時間起筆,格調(diào)莊重雅正;說滕子京為“謫守”,已暗喻對仕途沉浮的悲慨,為后文抒情設伏。下面僅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八個字,寫出滕子京的政績,引出重修岳陽樓和作記一事,為全篇文字的導引。

    第二段,格調(diào)振起,情辭激昂。先總說“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設定下文寫景范圍。以下“銜遠山,吞長江”寥寥數(shù)語,寫盡洞庭湖之大觀勝概。一“銜”一“吞”,有氣勢?!昂坪茰珳?,橫無際涯”,極言水波壯闊;“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概說陰晴變化,簡練而又生動。前四句從空間角度,后兩句從時間角度,寫盡了洞庭湖的壯觀景象?!扒叭酥鰝湟印币痪涑星皢⒑?,并回應前文“唐賢今人詩賦”一語。這句話既是謙虛,也暗含轉(zhuǎn)機,經(jīng)“然則”一轉(zhuǎn),引出新的意境,由單純寫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筆法來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從而構(gòu)出全文的主體。

    三、四兩段是兩個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兩股不同的情感之流,傳達出景與情互相感應的兩種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三段寫覽物而悲者。以“若夫”起筆,意味深長。這是一個引發(fā)議論的詞,又表明了虛擬的情調(diào),而這種虛擬又是對無數(shù)實境的濃縮、提煉和升華,頗有典型意義?!叭舴颉币韵旅鑼懥艘环N悲涼的情境,由天氣的惡劣寫到人心的凄楚。這里用四字短句,層層渲染,漸次鋪敘。淫雨、陰風、濁浪構(gòu)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無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嘯猿啼”之際,令過往的“遷客騷人”有“去國懷鄉(xiāng)”之慨、“憂讒畏譏”之懼、“感極而悲”之情。

    第四段寫覽物而喜者。以“至若”領起,打開了一個陽光燦爛的畫面?!爸寥簟北M管也是列舉性的語氣,但從音節(jié)上已變得高亢嘹亮,格調(diào)上已變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寫,雖然仍為四字短句,色調(diào)卻為之一變,繪出春風和暢、景色明麗、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鷗鳥在自由翱翔,魚兒在歡快游蕩,連無知的水草蘭花也充滿活力。作者以極為簡練的筆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圖,讀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段的句式、節(jié)奏與上一段大體相仿,卻也另有變奏?!岸颉币痪渚瓦M一步擴展了意境,增強了疊加詠嘆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氣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樓也”的心境也變成了“寵辱偕忘”的超脫和“把酒臨風”的揮灑自如。

    第五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開啟,兼有抒情和議論的意味。作者在列舉了悲喜兩種情境后,筆調(diào)突然激揚,道出了超乎這兩者之上的一種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動,因物悲喜雖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堅定的意志,不為外界條件的變化動搖。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憂國憂民之心不改,“進亦憂,退亦憂”。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議。作者也就此擬出一問一答,假托古圣立言,發(fā)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誓言,曲終奏雅,點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誰與歸”一句結(jié)語,“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悲涼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標明寫作時間,與篇首照應。

    本文表現(xiàn)作者雖身居江湖,心憂國事,雖遭迫害,仍不放棄理想的頑強意志,同時,也是對被貶戰(zhàn)友的鼓勵和安慰?!对狸枠怯洝返闹且驗樗乃枷刖辰绯绺?。和它同時的另一位文學家歐陽修在為他寫的碑文中說,他從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笨梢姟对狸枠怯洝纺┪菜f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一生行為的準則。孟子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已成為封建時代許多士大夫的信條。范仲淹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貶官在外,“處江湖之遠”,本來可以采取獨善其身的態(tài)度,落得清閑快樂,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應立身行一的準則,認為個人的榮辱升遷應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勉勵自己和朋友,這是難能可貴的。這兩句話所體現(xiàn)的精神,那種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品質(zhì),無疑仍有教育意義。

    作者介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學素養(yǎng)很高,寫有著名的《岳陽樓記》。

    范仲淹文學素養(yǎng)很高,寫有著名的《岳陽樓記》(現(xiàn)編入初中魯教版及人教版語文八下教材第六單元、蘇教版語文九上教材和滬教版語文九上教材),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古名句。也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詞作,如《漁家傲》《蘇幕遮》,蒼涼豪放、感情強烈,為歷代傳誦。歐陽修曾稱漁家傲為“窮塞主詞”。著作為《范文正公集》。范純?nèi)适撬拇巫樱缸佣籍斶^宰相。范仲淹在散文、詩、詞均有名篇傳世

    “彼希聲之鳳皇,亦見譏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見傷于魯人。鳳豈以譏而不靈,麟豈以傷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為神兵;焚而可變,孰為英瓊。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在答友人梅堯臣的《靈烏賦》(約作于景祐三年(西元1036年)他同歐陽修、余靖、尹洙諸人因言事被貶謫的時期所作。因范仲淹多次因諫被貶謫,當時梅堯臣作文《靈烏賦》力勸范仲淹要少說話,少管閑事,自己逍遙就行?!鹅`烏賦》為范所作的同名答文)中強調(diào)的“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更是彰顯了古代士大夫為民請命的凜然大節(jié)(即現(xiàn)今所謂的“知識分子的良知”)。

    范仲淹的資料

    范仲淹(989年—1052年)男,(即太宗端拱二年——皇佑四年) 字希文,原名朱說。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謚號“文正”。漢族,祖籍陜西彬州(今陜西省咸陽市彬縣),生于蘇州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李元昊造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jīng)略陜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慶歷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nóng)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宋仁宗采納他的建議,陸續(xù)推行,史稱“慶歷新政”??上Р痪靡驗楸J嘏傻姆磳Χ荒軐崿F(xiàn),因而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后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有《范文正公集》傳世。

    范仲淹喜好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曲,故時人稱之為范履霜。他工于詩詞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內(nèi)容,文辭秀美,氣度豁達。他的《岳陽樓岳陽樓記記》一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兩句,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愛國的寫照。

    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統(tǒng)帥,也是—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他領導的慶歷革新運動,成為后來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zhàn)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wěn)固了相當長時期;經(jīng)他薦拔的一大批學者,為宋代學術(shù)鼎盛奠定了基礎;他倡導的先憂后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jié)操,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爍異彩的精神財富: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千載迄今,各地有關(guān)范仲淹的遺跡始終受到人們的保護和紀念。

    [編輯本段]生平

    1、自幼孤貧 勤學苦讀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初二,范仲淹在河北正定。他的父親范墉,當時做寧武軍節(jié)度掌書記——徐州軍事長官的秘書。范墉先娶陳氏,繼娶謝氏.仲淹是他第三個兒子。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親便病逝了。謝氏貧困無依,只好抱著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東淄州長山縣(今山東鄒平縣附近)一戶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在朱家長大成人。

    范仲淹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長山的富戶,但他為了勵志,常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讀書,晨夕之間.便就讀諷誦。他片讀不懈的精神,給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稠粥,涼了以后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腌菜,調(diào)半盂醋汁,吃完繼續(xù)讀書。后世便有了斷虀畫粥的美譽,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書中尋找著自己的樂趣。

    這樣過了差不多三年,長山鄉(xiāng)的書籍已漸漸不能滿足他的需要。 一個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隱秘。他驚諤地發(fā)現(xiàn),自己原是蘇州范家之子,這些年來,一直靠繼父的關(guān)照度日。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動,愧憤交集之下,他決心脫離朱家,自樹門戶,待將來卓然立業(yè),再接母歸養(yǎng)。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幾樣簡單的衣物,佩上琴劍,不顧朱家和母親的阻攔,流著眼淚,毅然辭別母親,離開長山,徒步求學去了。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二十三歲的范仲淹來到睢陽應天府書院(今河南睢陽區(qū))。應天府書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間,藏書敷千卷。更主要的是這里聚集了許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師生。到這樣的學院讀書,既有名師可以請教,又有許多同學互相切磋,還有大量的書籍可供閱覽,況且學院免費就學,更是經(jīng)濟拮據(jù)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應天府后來改名南京,應天府書院所以又叫南都學舍。

    范仲淹十分珍惜嶄新的學習環(huán)境,晝夜不息地攻讀。范仲淹的一個同學、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長官)的兒子看他終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給他。他竟一口不嘗,聽任佳肴發(fā)霉。直到人家怪罪起來,他才長揖致謝說:“我已安于過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后怕吃不得苦?!?范仲淹艱澀的生活,有點像孔子的賢徒顏回;一碗飯、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連天,顏回卻不改其樂.

    范仲淹的連歲苦讀,也是從春至夏,經(jīng)秋歷冬;凌晨舞一通劍,夜半和衣而眠。別人看花賞月,他只在六經(jīng)中尋樂.偶然興起,也吟詩抒懷; “白云無顙帝鄉(xiāng)遙,漢苑誰人奏洞蕭?多難未應歌風鳥,薄才猶可賦鷦鷯.瓢思顏于心還樂,琴遇懂君恨即銷.但使斯文天未喪,澗松何必怨山苗。” 數(shù)年之后,范仲淹對儒家經(jīng)典——諸如《詩經(jīng)》、《尚書》、《易經(jīng)》、《禮記》、《樂經(jīng)》、《春秋》等書主旨,已然堪稱大通:吟詩作文,也慨然以天下為己任。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領百官到亳州(今安 徽亳縣)去朝拜太清宮。浩浩蕩蕩的車馬路過南京(今河南商丘,下同),整 個城市轟動了,人們爭先恐后地看皇帝,惟獨有一個學生閉門不出,仍然埋頭讀書。有個要好的同學特地跑來勸他:“快去看,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千萬不要錯過!”但這個學生只隨口說了句:“將來再見也不晚”,便頭也不抬 地繼續(xù)讀他的書了。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進士,見到了皇帝。這位學生就是 日后的北宋偉大的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和八年(1015年)春,他通過科舉考試,中榜成為進士。在崇政殿參加御試時,他第一次看見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后來還榮赴了御賜的宴席。 二月的汴京(今開封市),春花滿目.進士們坐跨駿馬,在鼓樂聲中游街:“長白一寒儒,名登二紀余”。他吟著這樣的詩句,想到自己已經(jīng)二十七歲。比起旁邊的滕宗諒等人,年紀顯得大了許多。

    不久,他被任命為廣德軍的司理參軍(廣德軍位置在今安徽廣德縣一帶,司理參軍是掌管訟獄、審理案件的官員,從九品)。接著,又調(diào)任為集慶軍節(jié)度推官(集慶軍轄境位置在今安徽亳州一帶,節(jié)度推官是幕職官,從八品)。他把母親接來贍養(yǎng),并正式恢復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從此開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2、為民治堰 熱心執(zhí)教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被調(diào)往泰州海陵西溪鎮(zhèn)(今江蘇省東臺縣附近),做鹽倉監(jiān)官——負責監(jiān)督淮鹽貯運轉(zhuǎn)銷.西溪鎮(zhèn)瀕臨黃海之濱,鎮(zhèn)上雖也可偶見牡丹,其荒遠情景畢竟與內(nèi)地不同。乍聽風浪的呼嘯及野鶴的長唳,范仲淹不免略覺惆悵.而倉官既屬于閑差,他便暫以疏懶飲宴采自我解嘲:“卑犧曾未托椅梧,敢議雄心萬里途!蒙叟自當齊黑白,于牟何必怨江湖……一醉一吟疏懶甚,溪人能信解嘲無?”

    然而,他很快發(fā)現(xiàn),這里有許多事情需要去做。當?shù)囟嗄晔薜暮5?,已?jīng)坍圮不堪,不僅鹽場亭灶失去屏障,而且廣闊的農(nóng)田民宅,也屢受海濤威脅。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萬災民流離失所。官府鹽產(chǎn)與租賦,都蒙受損失。為此,他上書給江淮漕運張綸,痛陳海堤利害,建議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今連云港至長江口北岸)沿海,重修一道堅固的捍海堤堰。

    對于這項浩大的工程,張綸慨然表示贊同,并奏準朝廷,調(diào)范仲淹做興化縣令(今江蘇省興化市),全面負責治堰。

    天圣二年(1024年)秋,興化縣令范仲淹率領來自四個州的數(shù)萬民夫,奔赴海濱。但治堰工程開始不久,便遇上夾雪的暴風,接著又是一場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一部分官員,認為這是天意,堤不可成,主張取締原議,徹底停工。事情報到京師,朝臣也躊躇不定。而范仲淹則臨危不懼,堅守護堰之役。

    大風卷著浪濤沖到他腿上,兵民們紛紛驚避,官吏也張皇失措,范仲淹卻沒有動,他有意看看身旁的同年好友滕宗諒,宗諒正從容不迫地評論著一段屹立的堤堰。大家發(fā)現(xiàn)他兩人泰然自若,情緒也安穩(wěn)下來。 經(jīng)過范仲淹等人的努力堅持,捍海治堰又全面復工。不久,綿延數(shù)百里的悠遠長堤,便凝然橫亙在黃海灘頭。鹽場和農(nóng)田的生產(chǎn),從此有了保障。往年受災流亡的數(shù)干民戶,又扶老攜幼,返回家園。人們感激興化縣令范仲淹的功績,都把海堰叫做“范公堤”。興化縣不少災民,竟跟著他姓了范。 至今興化仍有范公祠遺址,為父老懷念。

    “有客狂且淳,少小愛功名”,“風塵三十六,未做萬人英”。這是范仲淹三十六歲時寫的詩句。他大約至三十四、五歲才結(jié)婚,這年得了一子,并被調(diào)回京師,做大理寺丞。從此,他跨入京官的行列。

    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謝氏病故。范仲淹含淚服喪,回南京居住。當時南京留守官晏殊,已風聞仲淹通曉經(jīng)學,尤長于《易》經(jīng)。他邀請仲淹協(xié)助戚氏主持應天府學的教務。仲淹慨然領命,還把另一位青年朋友富弼,推薦給晏殊。

    為了便于工作,范仲淹搬到學校去住。他制定了一套作息時刻表,按時訓導諸生讀書。夜晚,還經(jīng)常深入宿舍,檢查和責罰那些偷閑嗜睡的人。每當給諸生命題作賦,他必定先作一篇,以掌握試題難度和著筆重點,使諸生迅速提高寫作水平。

    應天府書院的學風,很快就煥然一新。四方前來就讀和專意向范仲淹問業(yè)的人,絡繹而至。范仲淹熱誠接待這些迢迢而來的學者,不倦地捧書為他們講授。有時,還用自己的微薄俸祿招待他們吃飯,以至自己家中窘迫不堪。 一次,有位游學乞討的孫秀才,前來拜謁范公。范仲淹即刻送了他一千文錢。過了一年,孫秀才又來拜謁范公,范仲淹一邊送錢給他,一邊問他為何匆匆奔討,不坐下來靜心讀書。孫秀才悲戚地說,“家有老母,難以贍養(yǎng);若每天有一百文的固定收入,便足夠使用?!?/p>

    范仲淹對他說:“聽語氣,你不像乞客。待我?guī)湍阍诒拘U覀€職事,讓你一月可得三千文,去供養(yǎng)老人。如此這般,你能安心治學不能?”孫秀才大喜拜命,從此,跟著范仲淹攻讀《春秋》。第二年,范仲淹離開南京,孫秀才也辭去職事。

    十年之后,朝野上下傳誦著有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在泰山廣聚生徒,教授《春秋》,姓孫名復.就連山東著名的徂錸先生石介,也師事于他。這位學者,便是當年那位孫秀才。范仲淹感慨地說:“貧困實在是一種可怕的災難。倘若孫復一直乞討到老,這杰出的人才豈不湮沒沉淪?!?

    除了孫復之外,范仲淹還聯(lián)絡和幫助過許多著名的學者。如胡璦、李覯、張載,石介等?;蜓杆麄兊阶约旱墓芙缰鞒纸虅眨蛩]舉他們出任朝廷的學官,或指點他們走上治學之路。從海陵到高郵,從蘇州到分州(今陜西彬縣),范仲淹每到一處,總是首先興學聘師,關(guān)心教育。后來做到宰相時,更下令所有的州縣一律辦學。而經(jīng)他指教和影響過的很多人,往往都各有所成。

    3、幾起幾落 百折不撓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喪結(jié)束.經(jīng)過晏殊的推薦,他榮升秘閣校理——負責皇家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秘閣設在京師宮城的崇文殿中.秘閣校理之職,實際上屬于皇上的文學侍從。在此,不但可以經(jīng)常見到皇帝,而且能夠耳聞不少朝廷機密。對一般宋代官僚采說,這乃是難得的騰達捷徑。

    范仲淹一旦了解到朝廷的某些內(nèi)幕,便大膽介入險惡的政治斗爭.他發(fā)現(xiàn)仁宗皇帝年巳二十,但朝中各種軍政大事,卻全憑六十歲開外的劉太后一手處置,而且,聽說這年冬至那天,太后要讓仁宗同百官一起,在前殿給她叩頭慶壽,范仲淹認為,家禮與國禮,不能混淆,損害君主尊嚴的事,應予制止,他奏上章疏,批評這一計劃。

    范仲淹的奏疏,使晏殊大為恐慌。他匆匆把范仲淹叫去,責備他為何如此輕狂,難道不怕連累舉主嗎?范仲淹素采敬重晏殊,這次卻寸步不讓,沉臉抗言:“我正為受了您的薦舉,才常怕不能盡職,讓您替我難堪,不料今天因正直的議論而獲罪于您?!币幌?,說得晏殊無言答對。 回到家中,范仲淹又寫信給晏殊,詳細申辯,并索性再上一章,干脆請劉太后撤簾罷政,將大權(quán)交還仁宗。

    朝廷對此默不作答,卻降下詔令,貶范仲淹寓京,調(diào)趕河中府(今山西省西南部永濟縣一帶)任副長官——通判.秘閣的僚友送他到城外,大家舉酒餞別說;“范君此行,極為光耀呵!” 三年之后,劉太后死去了。仁宗把范仲掩召回京師,派做專門評議朝事的言官——右司諫.有了言官的身份,他上書言事更無所畏懼了。

    明道二年(1033年),京東和江淮一帶大旱,又鬧蝗災,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請仁宗馬上派人前去救災,仁宗不予理會,他便質(zhì)問仁宗:“如果宮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該當如何?”仁宗驚然慚悟,就讓范仲淹前去販災。他歸來時,還帶回幾把災民充饑的野草,送給了仁宗和后苑宮謄。

    這時的宰相呂夷筒,當初是靠討好劉太后起家的。太后一死,他又趕忙說太后的壞話.這種狡詐行徑,一度被仁宗的郭皇后揭穿,宰相職務也被罷免.但夷簡在宮廷中的因緣關(guān)系,依然根深蒂固.不久,他便通過內(nèi)侍閻文應等重登相位,又與閻文應沆瀣一氣,想借仁宗的家務糾紛,而廢掉郭后。墮入楊美人、尚美人情網(wǎng)的年輕皇帝,終于決定降詔廢后,并根據(jù)呂夷簡的預謀,明令禁止百官參議此事。

    范仲淹懂得,這宮廷家務糾紛背后,掩藏著深刻而復雜的政治角逐。他與負責糾察的御史臺官孔道輔等,數(shù)人徑趨垂拱殿,求見仁宗面談。他們伏閣吁請多時,無人理睬:司門官又將殿門砰然掩閉。范仲淹等人手執(zhí)銅環(huán),叩擊金扉,隔門高呼質(zhì)問:“皇后被廢,為何不聽臺諫入言!”看看無濟于事,大家在鋼虎畔議定一策,準備明日早朝之后,將百官統(tǒng)統(tǒng)留下,當眾與呂相辯論。

    次日凌晨,妻子李氏牽著范仲淹的衣服,再三勸戒他勿去招惹禍機。他卻頭也不回地出門而去。剛走到待漏院,等候上朝,忽聽降詔傳呼,貶他遠竄江外,去做睦州(今浙江桐廬縣附近)知州。接著,朝中又派人趕到他家,催促著要押他即刻離京。孔道輔等人,也或貶或罰,無一幸免。

    這次至城郊送別的人,已不很多,但仍有人舉酒贊許說:“范君此行,愈覺光耀!”在離開諫職去浙江的路上,范仲淹心中并無悔恨,只是略覺不平:“重父必重母,正邦先正家。一心回主意,十口向天涯!”有人笑他好似不幸的屈原,他卻認為自己更象孟軻:“分符江外去,人笑似騷人”,“軻意正迂闊,悠然輕萬鍾”!

    過了幾年,他由睦州移知蘇州,因為治水有功,又被調(diào)回京師,并獲得天章閣待制的榮銜,做了開封知府。前時一同遭貶的孔道輔等人,也重歸朝廷。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頓官僚機構(gòu),剔除弊政,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僅僅幾個月,號稱繁劇的開封府就“肅然稱治”。

    范仲淹看到宰相呂夷簡廣開后門,濫用私人,朝中腐敗不堪。范仲淹根據(jù)調(diào)查,繪制了一張“百官圖”,在景佑三年(1036年)呈給仁宗。他指著圖中開列的眾官調(diào)升情況,對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銳的批評。呂夷簡不甘示弱,反譏范仲淹迂腐。范仲淹便連上四章,論斥呂夷簡狡詐.呂夷簡更誣蔑范仲淹勾結(jié)朋黨,離間君臣。

    范、呂之爭的是非曲直,不少人都看得分明.偏偏呂夷簡老謀深算,善于利用君主之勢而最終取勝.仁宗這年二十七歲,尚無子嗣。據(jù)說范仲淹曾關(guān)心過仁宗的繼承人問題,或許談論過立什么皇太弟侄之類的事。這事雖出于興旺宋廷的至誠和忠直之心,卻不免有損仁宗的自尊。加以呂夷簡的從旁中傷,范仲淹便被遞奪了待制職銜,貶為饒州知州。后來幾乎又貶死嶺南。

    臺官韓瀆為迎合宰相意旨,請把范仲淹同黨的人名,寫成一榜,張掛于朝堂。余靖、尹洙、歐陽修等人,因為替范仲淹鳴不平,也紛紛被流竄邊遠僻地.從此,朝中正臣奪氣,直士咋舌。

    這次到都門外送范仲淹的親朋,已寥寥無幾。但正直的王質(zhì),卻扶病載酒而來,并稱許“范君此行,尤為光耀!”幾起幾落的范仲淹聽罷大笑道:“仲淹前后巳是三光了,下次如再送我,請備一只整羊,作為祭吧!”第二天,有人警告王質(zhì)說,他昨日送范仲淹的一言一動,都被監(jiān)視者記錄在案,他將作為范黨被審查。王質(zhì)聽了,毫無畏色,反引以為榮。

    饒州在都陽湖畔。從開封走水路到此,至少須經(jīng)十幾個州。除揚州外,一路之上竟無人出門接待范仲淹,范仲淹對此,也并不介意.他已經(jīng)習慣于從京師被貶作地方官了。他捻著花白的髭纘,在饒州官舍吟起一詩;“三出青城鬢如絲,齋中蕭灑過撣師”,“世間榮唇何須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范仲淹自幼多病,近年又患了肺疾.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饒州。在附近做縣令的詩友梅堯臣,寄了一首《靈烏賦》給他,并告訴他說,他在朝中屢次直言,都被當作烏鴉不祥的叫聲,昔日愿他拴緊舌頭,鎖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范仲淹立即回答了一首《靈烏賦》,稟復說,不管人們怎樣厭惡烏鴉的啞啞之聲,我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五十歲前后,范仲淹先后被調(diào)到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一帶)和越州(今浙江紹興一帶)作知州。這時,一樁重大事件震動了全國,也改變了他的命運。

    4、西陲守土 邊帥軍功

    原來住在在甘州和涼州(今甘肅張掖、武威)一帶的黨項族人,本來臣屬于宋朝。從寶元元年(1038年)起,黨項族首領元昊,突然另建西夏國,自稱皇帝,并調(diào)集十萬軍馬,侵襲宋朝延州(今陜西延安附近)等地。面對西夏的突然挑釁,宋朝措手不及,朝廷內(nèi)有的主攻,有的主守,吵成一團,宋仁宗也舉棋不定,莫衷一是。

    邊境上更是狼狽,由于三十多年無戰(zhàn)事,宋朝邊防不修,士卒未經(jīng)戰(zhàn)陣,加上宋將范雍無能,延州北部的數(shù)百里邊寨,大多被西夏軍洗劫或奪去。仁宗與呂夷簡商議,派夏竦去做陜西前線主帥:又采納當時副帥韓琦的意見,調(diào)范仲淹作另一員副帥——陜西經(jīng)略安撫招討副使。后來又把尹洙也調(diào)至西線。

    五十二歲的范仲淹,先被恢復了天章閣待制的職銜,轉(zhuǎn)眼間又榮獲龍圖閣直學士的職銜。進京面辭仁宗之后,范仲淹便掛帥趕赴延州,仕途上的艱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鬢發(fā),但是忠心報國的熱忱卻不減當年。范仲淹親臨前線視察,他發(fā)現(xiàn)宋軍官兵、戰(zhàn)陣、后勤及防御工事等,各方面都頗多弊端;如不改革軍陣體制,并采取嚴密的戰(zhàn)略防御,實難扭轉(zhuǎn)戰(zhàn)局。韓琦的看法卻不同;他低估了西夏軍優(yōu)勢,并激于屢受侵擾的義憤,主張集中各路兵力,大舉實行反擊。

    夏竦為請仁宗批準反攻計劃,派韓琦和尹洙兼程回京,得獲仁宗詔準后,尹洙又奉命謁見范仲淹,請他與韓帥同時發(fā)兵.范仲淹與韓、尹雖為至交,卻認為反攻時機尚未成熟,堅持不從。尹洙慨嘆道:“韓公說過,‘且兵須將勝負置之度外’。您今天區(qū)區(qū)過慎,看來真不如韓公!”范仲淹說:“大軍一發(fā),萬命皆懸,置之度外的觀念,我不知高在何處!”

    慶歷元年(1041年)正月,韓琦接到西夏軍侵襲渭州(今甘肅平?jīng)鲆粠?的戰(zhàn)報。他立即派大將任福率軍出擊。西夏軍受挫撤退,任福下令急迫。直追至西夏境六盤山麓,卻在好水川口遇伏被圍。任福等十六名將領英勇陣亡,士卒慘死一萬余人。韓琦大敗而返,半路碰上數(shù)千名死者的家屬。他們哭喊著親人的姓名,祈禱亡魂能跟著韓帥歸來。韓琦駐馬掩泣,痛悔不迭。

    范仲淹的戰(zhàn)略防御,并非單純或消極的防守措施。他初至延州,便全面檢閱軍旅,并實行了認真的裁汰和改編。他從士兵和低級軍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將,由當?shù)鼐用耖g選錄了不少民兵;又開展了嚴格的軍事訓練。按軍階低高先后出陣的機械臨陣體制,也被他取締,改為根據(jù)敵情選擇戰(zhàn)將的應變戰(zhàn)術(shù)。在防御工事方面,他采納種世衡的建議,先在延北筑城;后來又在宋夏交戰(zhàn)地帶,構(gòu)筑堡寨。對沿邊少數(shù)民族居民,則誠心團結(jié),慷慨優(yōu)惠,嚴立賞罰公約。這樣,鹿延、環(huán)慶、涇原等路邊防線上,漸漸屹立起一道堅固的屏障。

    慶歷二年(1042年)三月的一天,范仲淹密令長子純佑和蕃將趙明,率兵偷襲西夏軍,奪回了慶州西北的馬鋪寨。他本人,又隨后引軍出發(fā)。諸將誰也不知道這次行動的目的。當部隊快要深入西夏軍防地時,他突然發(fā)令:就地動工筑城。建筑工具事先已經(jīng)備好,只用了十天,便筑起一座新城。這便是鍥入宋夏夾界間那座著名的孤城——大順城。西夏不甘失利,派兵來攻,卻發(fā)現(xiàn)宋軍以大順城為中心,已構(gòu)成堡寨呼應的堅固戰(zhàn)略體系。

    從大順城返回慶州的途中,范仲淹覺得如釋重負。頭年,在延州派種世衡筑青澗城,東北邊防已趨穩(wěn)定。西夏軍中私相戒議的話,也傳到他的耳朵里。他們說“不能輕易攻取延州了,如今小范老子胸中有數(shù)萬甲兵,不似大范老子那般好對付”。現(xiàn)在慶州北部的邊防,也大體接近鞏固。只是他自己的身體,卻感到十分疲乏。此刻正是暮春季節(jié),山畔的野花剛剛開放。如果是在江南,早巳百花爛漫了。他隨口吟起四句詩:“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見花;將軍了邊事,春老未還家。”

    轉(zhuǎn)眼又是夏去秋來.范仲淹為了嚴密防務,不能不赴大順城等處踏勘.他今年已逾五十四歲,滿頭白發(fā),在朔風中搖曳,望望天空南飛的大雁,心中有無盡的感慨。深夜失眠,他便挑燈填起詞來;一連數(shù)闋《漁家傲》,都以相同的四個字開頭: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范仲淹還采取了一些辦法來提高軍隊的戰(zhàn)斗力。宋朝皇帝的詔旨中曾規(guī)定了各級將領統(tǒng)率軍隊的數(shù)目,若遇敵侵犯,地位低的軍官就帶軍隊先行出陣抵御。范仲淹說:“戰(zhàn)將不選擇適當?shù)娜?,只以官階高低作為出陣先后的標準,這是自取失敗的辦法?!庇谑?,他認真檢閱了延州的軍隊,淘汰了一批怯懦無能的將校,選拔了一批經(jīng)過戰(zhàn)火考驗的有才干的人代替他們,他又淘汰老弱,選擇18000名合格士兵,把他們分成6部,讓每個將領統(tǒng)率3千人,分別予以訓練,改變了過去兵將不相識的狀況,臨戰(zhàn)時根據(jù)敵軍多寡,調(diào)遣他們輪流出陣抗敵。

    范仲淹又積極召募士兵,因為原來守邊的大都是從內(nèi)地調(diào)來的已經(jīng)腐化的禁軍,這批人既不耐勞苦,又因久戌思鄉(xiāng),斗志不高,而從本地人民中召募士兵,熟悉山川道路,強悍敢戰(zhàn),又因保衛(wèi)家鄉(xiāng),斗志較強。精練士卒,提高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此外,范仲淹能以身作則,將士沒喝上水他從不說渴,將士沒吃上飯他從不叫餓,朝廷賞賜給他的金帛都分發(fā)給將士。范仲淹賞罰分明,獎勵勇猛殺敵的士兵,提拔重用立功的將領,對克扣軍餉的貪污分子則當眾斬首,毫不留情。這樣,在范仲淹的率領下,西北軍中涌現(xiàn)出許多像狄青、種世衡那樣有勇有謀的將領,又訓練出一批強悍敢戰(zhàn)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這支軍隊仍是宋朝的一支勁旅。

    在范、韓等人苦心經(jīng)營下,邊境局勢大為改觀。這時,西夏國內(nèi)出現(xiàn)了各種危機,西夏軍將領中間,也矛盾重重.至慶歷二年以后,邊界自西夏向宋朝投誠的人,已陸續(xù)不斷。宋夏兩國的百姓,都希望盡快停止軍事行動。雙方議和的使節(jié),也開始秘密往返于興慶府(今銀川市)與汴梁之間。慶歷四年(1044年)雙方正式達成和議。宋夏重新恢復了和平,西北局勢得以轉(zhuǎn)危為安。

    5、慶歷新政 改革圖強

    從元昊叛宋起,宋軍的邊防開支便突然膨脹起來。政府為了擴大收入,又不得不增加百姓負擔。于是,包括京城附近在內(nèi),各地反抗朝廷的暴動與騷亂,紛然而起。

    慶歷三、四年間(1043—1044年),急待穩(wěn)定政局的仁宗皇帝,似乎顯得格外開朗和進步。他將西線的三名統(tǒng)帥——夏辣、韓琦和范仲淹,一同調(diào)回京師,分別任命為最高軍事機關(guān)的正副長官——樞密使、樞密副使:又擴大言官編制,親自任命下三、四名諫官——歐陽修、余靖、王素和蔡襄,后來號稱“四諫”。

    “四諫”官一聲奏言,撤掉了略無軍功的夏竦,以杜衍和富弼為軍事長官?!八闹G”官又一聲奏言,徹底罷免了呂夷簡的軍政大權(quán)?!八闹G”們第三聲奏論,則驅(qū)逐了副宰相王舉正,以范仲淹取而代之。面對這前所未有的出色班底,石介喜出望外。他寫詩贊頌說:舉擢俊良,掃除嬌魅!提升眾賢,就象拔茅一樣,大批群起,驅(qū)逐奸邪,就象切掉雞爪一般,永難長續(xù)。

    慶歷三年(1043年)九月,仁宗連日催促范仲淹等人,拿出措施,改變局面。范仲淹、富弼和韓琦,連夜起草改革方案。特別是范仲淹,認真總結(jié)從政28年來醞釀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綱領《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了十項改革主張,它的主要內(nèi)容是:

    (一)明黜陟,即嚴明官吏升降制度。那時,升降官員不問勞逸如何,不看政績好壞,只以資歷為準。故官員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因循茍且,無所作為。范仲淹提出考核政績,破格提拔有大功勞和明顯政績的,撤換有罪和不稱職的官員。

    (二)抑僥幸,即限制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徑。當時,大官每年都要自薦其子弟充京官,一個學士以上的官員,經(jīng)過二十年,一家兄弟子孫出任京官的就有二十人。這樣一個接一個地進入朝廷,不僅增加了國家開支,而且這些紈绔子弟又不干正事,只知相互包庇,結(jié)黨營私。為了國家政治的清明和減少財政開支考慮,應該限制大官的恩蔭特權(quán),防止他們的子弟充任館閣要職。

    (三)精貢舉,即嚴密貢舉制度。為了培養(yǎng)有真才實學的人,首先應該改革科舉考試內(nèi)容,把原來進士科只注重詩賦改為重策論,把明經(jīng)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經(jīng)書的詞句改為要求闡述經(jīng)書的意義和道理。這樣,學生有真才實學,進士之法,便可以依其名而求其實了。

    227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