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座次文化常識,古代座次的講究
推薦文章
中國古代宴席座次怎么排?
古代宴飲禮儀中客人的座次“以左為上,視為首席”。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
若是圓桌,則正對大門的為主客,主客左右手邊的位置,則以離主客的距離來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離則左側尊于右側。
若為八仙桌,如果有正對大門的座位,則正對大門一側的右位為主客。如果不正對大門,則面東的一側右席為首席。
在餐宴上,一般坐北面南為尊、是餐桌的上首;坐東面西次之;坐西面東再次之;坐南面北便是下首了。 排座時,主賓在上首,主人在下首。在傳統(tǒng)院居中,北房為正,東西為廂。正房的左手,也就是北屋的東側是為上首,西邊則為下首。
擴展資料:
如果你是主人,你應該提前到達,然后在靠門位置等待,并為來賓引座。如果為大宴,桌與桌間的排列講究首席居前居中,左邊依次2、4、6席,右邊為3、5、7席,根據(jù)主客身份、地位、親疏分坐。
如果你是被邀請者,那么就應聽從東道主安排入座。一般來說,如果你的老板出席的話,你應該將老板引至主座,請客戶最高級別的坐在主座左側位置。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座次禮儀
古代座次尊卑順序是什么?
坐北朝南的位置為上座,然后是右側然后是左側。
上座,又稱上首、首席。是地位高者所處的位置、方位或順序。中國人的千年傳統(tǒng),是“尚左尊東”,意思是坐在左側為上、坐在東側為尊。
座次尊卑的歷史:
這種“以東為尊”的座次禮制,自戰(zhàn)國始,經(jīng)秦漢、魏晉、 南北朝時,仍舊世代延傳,而主東賓西這樣的禮儀尊卑,則慢慢的被注入了文化內涵,后有了請客稱為“做東”,請客的人稱為“東道主”。
在我國古代房屋結構的不同對座次的影響是不一樣,如果是在普通老百姓的家里,就是坐南朝北的一處房屋,外加左右兩邊各一間房屋,達官顯貴的房屋則是前堂后室的結構,同樣也是坐南朝北。一般在“堂屋”接待客人議事,因為以南為尊,如果在室內,就向東為尊。
古代座次文化常識
1.古代座位制度
要了解古人的座次尊卑,首先要了解古代的堂室制度。
(1)在古代,貴族不論住的寢也好,還是祭祀用的廟也好,一般都是堂室結構,即這種建筑有堂有室。堂與室同建在一個高出地面的臺基上,臺基根據(jù)主人地位的尊卑,有高低的不同,所以堂有前階。
(2)要進入堂室必須升階,這就是古人常說的“升堂”。堂和室上面同為一個房頂所覆蓋。堂在前,室在后,堂大于室。
(3)堂室之間以墻相隔,在墻的西邊有窗(牖you),靠東邊、北、西三面有墻,東墻叫東序,西墻叫西序,南邊鄰廷(院落)大開,形式仿佛今天的戲臺。堂中有兩個大明柱(楹)。
(4)荊軻刺秦王,秦王繞柱逃避,就是這種堂間大柱。堂上不住人,是貴族們議事、行禮、交際的場所。室為東西長而南北窄的矩形,分寢室和廟室兩種。
擴展資料:
食禮
中國最早的禮和最普泛、最重要的禮,可以說就是食禮,“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用食來敬神,表明“禮”是極隆重的事,并且是起源很早的。禮是以個人的文化學識與心性修養(yǎng)為基礎的。檢驗一個人修養(yǎng)的最好場合,莫過于集群宴會了。
因此,“子能食食,教以右手”(《禮記·內則》),家庭啟蒙禮教的第一課便是食禮。而中國宴會繁縟食禮的基礎儀程和中心環(huán)節(jié),即是宴席上的座次之禮——“安席”。史載,漢高祖劉邦的發(fā)跡就緣于他于沛縣令的“重客”群豪宴會上旁若無人“坐上坐”。
當時還是“席地而坐”,“上坐”,乃宴席的“尊位所在”,亦即“席端”。這種宴席上的“上坐”,因坐制的飲食基礎器具、幾案、餐桌椅形制的歷史演變而有時代的不同。兩漢以前,“席南向北向,以西方為上”,即以面朝東坐為上。
《史記·項羽本紀》中鴻門宴會的座次是一規(guī)范:“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坐”,此即顧炎武所謂:“古人之坐,以東向為尊?!?/p>
著是指的“室”內設宴的座禮。而在位于宮室主要建筑物前部中央坐北朝南的“堂”上,則是以南向為最尊,次為西向,再次為東向。
隋唐以后,開始了由坐床向垂足高坐起居方式的轉變,方型、矩型諸種形制餐桌均以齊備,座次利益也因之有新的改變。方桌以邊長92.5厘米、高87.5厘米的“八仙桌”為代表,貴客專桌,等而下之可2人、3人、4人、6人或8人一桌。
除專桌以外,兩人以上者,一般為1:1主陪客制。圓桌是應聚宴人多和席面大的要求之運而生的。最初也讓用慣了方桌的人們頗不順應,正如袁枚《園幾》詩所說:“讓處不知誰首席,坐時只覺可添賓。”
古代座位尊卑順序是什么?
坐北朝南的位置為上座,然后是右側然后是左側。上座,又稱上首、首席。是地位高者所處的位置、方位或順序。
中國人的千年傳統(tǒng),是“尚左尊東”,意思是坐在左側為上、坐在東側為尊。此外還遵循“面朝大門為尊”。后來隨著時代的變遷,現(xiàn)代的中國飲食文化中,座次的排列已改為“以右為尊、面門為上”。
宴席上正對大門而坐者一般為女主人(副陪),坐在她正對面的是男主人(主陪)。如若酒桌不正對大門,則通常以東面的一側的右席為主陪。
主陪左右兩邊的位置,分別為副主賓、主賓;副陪左右兩邊的位置,分別為四賓、三賓;賓客后面的人再依序往下排即可,右邊的始終要優(yōu)于左面的一個次序。這也就是說,距離主賓的距離越近,位置越尊,如若距離主賓一樣遠近,則右側尊于左側。
擴展資料:
按照國際的慣例,普遍以右為尊。在座位是并列時,即主方和客方并列而坐,面向同一個方向時,以主方和客方的視角來區(qū)分左右,是“靜態(tài)的右”。
在座位是相對時,即主方和客方對面而坐,則以進門的視角來區(qū)分左右的,這是“動態(tài)的右”。在中國,“尊左”與“尊右”有一個演化過程,隨朝代不同,規(guī)定亦不同。
周至秦漢,以右為尊。故皇親貴族稱為“右戚”,世家大族稱“右族”或“右姓”。在建筑上表現(xiàn)為,世家豪門居市區(qū)之右,平民百姓則居市區(qū)之左。
在官位上,亦以右為尊。故貶官稱之為“左遷”。但在社交場合,在座次上,則以左為尊。因古人尚坐北朝南,則左為東,右為西,故座次上以左為尊。
古代座位制度
我國古代十分重視座次,因為座次是分別尊卑的重要標志?!秲x禮》《禮記》都有關于座次尊卑的規(guī)定。如《儀禮·士昏禮》中的夫妻對席禮,夫坐東面西,妻坐西面東,這一座次就表示夫尊妻卑。
在封建官場中,是以官階大小來分座次的,而座次的尊卑則是通過方向來表示的。如皇帝聚會群臣,最尊貴的皇帝座位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古代常把稱帝叫作“南面”,而把稱臣叫作“北面”。大臣們一般面向北而坐,按官位高低從東往西排列。這樣,官位高的居右,官位低的居左,這也是古代“右為上”的道理。?
我國古代貴族的房屋一般都是堂室結構,它坐北朝南,前堂后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jié)活動,以“南向為尊”;而在室內,則以“東向為尊”。
這是因為室一般是長方形,東西長而南北窄,故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后是坐東面西。由于大量的日?;顒右话憬栽谑覂冗M行,因此,這種室內的禮節(jié)性位次尊卑影響也就更為廣泛。
擴展資料
古人除了重視座位禮儀,還有以下傳統(tǒng)日常禮儀:
1、行走之禮
古稱“趨禮”,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傳統(tǒng)趨禮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既表現(xiàn)對尊者的尊敬,又可以避讓行人。
2、飲酒之禮
古代飲酒禮儀最早見于《尚書》和《詩經(jīng)》。我國古代飲酒有以下一些禮節(jié):主人和賓客一起飲酒時,要相互跪拜。晚輩在長輩面前飲酒,叫侍飲,通常要先行跪拜禮,然后坐入次席。
長輩命晚輩飲酒,晚輩才可舉杯;長輩酒杯中的酒尚未飲完,晚輩也不能先飲盡。古代飲酒的禮儀約有四步:拜、祭、啐、卒爵。
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yǎng)之德;然后嘗嘗酒、味,并加以贊揚令主人高興;最后仰杯而盡。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時還有說上幾句敬酒辭。客人之間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時還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為度。
3、筵席之禮
所謂“筵”就是鋪在地上的蒲葦編織物,而“席”是放置在“筵”之上的萑草編織物或皮料。秦漢時期,人們在讀書、待客、飲宴等日?;顒訒r,均席地而坐,其坐姿不是盤腿大坐。
而是跽,即雙膝著地,腳底朝上,上身挺直,姿勢像跪,但臀部是坐在腳跟上的,所以也稱跪坐。古人筵席席面一般是4人,一個方向一個人。
設在“堂”上的筵席比較正式,座次一般以南向為尊,故主賓座位在北,而主人、副賓、主方陪同座位則分別在東、南、西,西座為末座。而設在“室”內的宴飲活動,帶有因私性質,多以東向為尊,故主賓在西,而主人、副賓、主方陪同分別在北、南、東,東座為末座。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座次
百度百科-古代禮儀
百度百科-古代文化常識
百度百科-中國禮儀
古代座次、席位的講究
古代宴會席次,尊卑很有講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門,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設兩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與散座的區(qū)別:上桌與單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則不分席次。
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左遷”即表示貶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后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jié)活動是南向為尊。
擴展資料:
注意事項
古人劃分座位的長幼尊卑是按照古代建筑的結構進行劃分的。大堂通常都是南北比較長,而東西比較窄的風格,所以坐在大堂之上,以南為尊。朝堂之上,皇帝的座位一定是坐北朝南,大臣則是面北背南,所以,古人也把皇帝稱做“面南”,而把大臣稱作“面北”。
而古人室內格局一般都是東西寬南北窄,所以在室內以面東坐西的位置為最尊貴,其次是面南坐北,在然后是面北坐南,最后才是面西坐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