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作文
小學五年級作文在記人敘事的記敘文中,為了突出人物的高貴品質或突出事件的意義,有時要進行抒情和議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作文,如果大家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作文篇1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抱怨,以德報德。"
——《論語》
當受助者們在叢飛的捐助下過上正常的生活時,回望病危的叢飛,他們是否感到一絲焦急與不安他們是否曾考慮過對于叢飛的愛心,何以為報
先哲孔子早已為我們找到了完美的答案——以德報德。
我們生活在一個光怪陸離的社會,一個科技水平、生活水平都比先秦高得多的環(huán)境里,我們不能放棄先哲留給我們的真善美。以德報德不僅是兩千年前的準則,也應當是我們當代人的道德底線。
我不想一味地抱怨世風日下,也不會口口聲聲訴說社會陰暗。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一次內心的拷問,心靈呼喚感恩與報答,社會需要良知與正義。這些,你做到了嗎
我曾讀過一個故事。
一個山間的夜晚,一位禪師正坐在自己的小屋外打坐修禪。這時,從黑暗中竄出一個人影,他偷偷地溜進了禪師的小屋。清貧的禪師室內竟無一物可拿,不一會兒,那人就失望地出來了。正當他走到門口,竟看見禪師對著他,像是在等他。沒等他開口,禪師就把自己的外衣脫下,披在他身上,說:"山里風大,穿上這衣服下山吧。"那人無地自容,披上衣服匆匆走了。禪師目送著,自言自語道:"愿我能送他一輪明月。"第二天清晨,禪師在門口發(fā)現(xiàn)了昨晚那件衣服整整齊齊地放著。禪師欣慰地笑了:"我真的送了他一輪明月!"
這是一個關于德的故事,是一個善舉救贖一顆心靈的故事。這一輪明月,不就是我們的心靈守望的美德與良知嗎
也許你曾經(jīng)受過別人的幫助,感受過關愛的溫暖,也許你也曾有過"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經(jīng)歷,也許你看到了社會的黑暗,也許我們大家一樣都在盼著一個美好的理想世界的到來。那就請不要忘記感恩于人,那就讓我們大家都以德報德,甚至以德報怨。
以德報德,是生命與生命間高境界的交流。以德報德,是對愛心最好的慰藉。以德報德,是偉大的情懷。以德報德,更是對美好社會的深情呼喚。
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作文篇2
打理好最后一包袱,我拍了拍手上的塵土,眼望著空蕩蕩的小屋,心中不住地叫好——是啊,該是換個環(huán)境的時候了。因為父母、我,我們全家人,都需要更多的生活空間。
離別舊居終究會給人帶來一絲傷感,走的時候,再看一眼孩童時的“嬉笑怒罵”帶給四面墻的斑斑傷痕,還有那張時常在夜晚莫名其妙地“咯吱”一聲的破板凳,還有鄰家小貓不解的迷惘——它或許分辨不出新舊主人衣著相貌——然而我,是會永遠銘記過去的一切的。想想看,九平方米的小屋住了個人,還有家具和一架鋼琴,這是怎樣的“杰作”!到今天,我終于盼來了拓展居室空間的那一刻,哦,一切該是有個新的開始了。
去新居的車程并不長,一路上不停地想那近乎傳統(tǒng)的40平米的大門廳,還有屬于我一個人16平米的居室,雙衛(wèi)生間……我在笑自己的驚詫,就像買了彩票中了頭獎似的,至少心情如此。搬家的確是件體力活,雖然我只是給工人們打打下手,就已經(jīng)是汗流浹背,氣喘吁吁了。于是,坐在大廳門口,端詳起這套房子來。新居不如廣告中說得那么出色,然而,單是那使用面積和難得一遇的價格就已經(jīng)讓全家心滿意足了。
剎那間,我的思維卻突然定格于一點,剛那些好興致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這是怎么回事?我的內心深處似乎又迸發(fā)出一種淡淡的渴望,讓我不知所措,只因為我突然發(fā)現(xiàn),以后的我,將生活在一大片空蕩蕩的空間之中。
我是個不喜歡獨處的人,正是這一點,我們全家在原來的小空間里心安理得地生活了那么長時間,仿佛每個人都該在時間流逝中轉變,我自己不喜歡獨處的心境,應該是一生都難以改變的吧?在過去的生活空間里,父親設計出一套套方案,才使全家漸漸沒有了初到時的尷尬。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過小的居室,才讓我很早學會了節(jié)約,學會了珍惜,學會了關愛他人,關愛這個世界。
即使改變了生活條件,也不應該輕易地對過去的一切“否說”啊!人不斷渴望著擁有空間的擴大,然而,這終須是有節(jié)制的。今天,我已經(jīng)感到偌大的空蕩,以后呢?搬家以后,但愿能整理出好的心情,開始新的生活——擁有現(xiàn)在的空間和過去的心境吧。
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作文篇3
花一生,追求值得追求的。
現(xiàn)代主義畫派大師畢加索,兒時的畫作便可和大家拉斐爾相較,但他卻花一生追求兒童個性畫法;
杰出的考古學家,用盡一生去解釋孫子輕易辨別的希臘文字。
這些別人看來頭腦發(fā)熱的傻瓜行為,他們做,因為他們熱愛。
畢加索熱愛繪畫,如果他像拉斐爾一般畫圣像,驚世之作《格爾尼卡》又怎么誕生?朗朗熱愛鋼琴,如果他與很多小孩一般考個十級就結束,世界琴壇又怎會有位中國大師?姚貝娜熱愛音樂,如果她僅局限于唱軍旅歌曲,又怎會有春晚上一首《天耀中華》的驚艷?
因為熱愛,所以追求。
因為熱愛,所以執(zhí)著追求。
畢加索渴望像孩子那般自由作畫,考古學家辨別銅鏡文字。窮盡他們的一生,那是因為,追求就要執(zhí)著。
水滴石穿,可鏤金石向來是執(zhí)著者的目標。
以《如給我三天光明》而聞名的海倫凱勒,她撫摸盲文而長滿繭子的雙手,是她對愛的執(zhí)著追求。
歷史大作《史記》的作者司馬在“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的年代,忍受宮刑還依舊茍活寫書,那身體的破缺,意志的堅定,是他對愛的追求。
國際性文學獎“節(jié)杖獎”的得主牛漢,在遭受無數(shù)苦難之后,依舊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那些詩歌和散文,是他對愛的追求。
看看如今這社會吧,喧囂繁雜,人們在追趕快節(jié)奏生活的同時,忘記了去鍥而不舍地做一件事,想找到窮盡一生追求某物的人,太難太難。
甚至連青少年的追星也變換多端。前一秒愛他愛的死去活來,下一秒又被另一個他吸引眼球。
寫到這里,環(huán)顧四周,多少奮筆疾書的學子,也許最終的功成名就不是所有人一生的目標,但我們不愿或甘心用了十幾年去追求它。
你不用為畢加索感嘆,為老考古學家擔心,我相信,哪怕在他們生命的最后一秒,心中所有的不是恐懼而是滿意。
我也一樣,一直喜歡和執(zhí)著著自己認為的對的人和事。
迷惘的孩子,抬頭看看天吧,細細冥想:什么是你向往的,什么是你愿意窮己一生追求的。
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作文篇4
“那些年的蟬聲和那個校園的樹一樣茂密。那些年的人和那些樹上的泡桐花一樣可人。正如歌中所唱‘那時候的天總是很藍,日子總過的太慢……"——題記
西邊,艷紅的圓日漸漸變大,暖暖的夕陽通過窗子,不多不少,不濃不淡,正好充滿整個房間,溫馨、浪漫、依偎在書桌前的我,看著在陽光里跳舞的塵埃,又不知不覺回到了那些年……
近來總是想起初中一年級的那些日子,歡笑與淚水,友誼與摯愛。那些年一起聽過的歌,那些年一起寫過的詩,那些年一起讀過的漫畫,還有,那些年一起走過來的人……
那些年,我們曾一起用單純而浪漫的眼睛去尋找梁山伯和祝英臺化成的蝴蝶;那些年,我們曾一起用簡單而溫暖的眼睛去看待潘金蓮與西門慶的愛情;那些年,我們曾一起用天真和爛漫的眼睛去看待女郎織女的七七約定……可是,就算是盛宴華席,也有醉歸的那一刻;就算是輕歌曼舞,也有曲終人散的那一時;就像那些年的天真,那些年的單純,那些年的歡聲,那些年的笑語,都已在時間的流水中悄悄的過去,留也留不住……
往矣。往矣。
往日里,和他沒有任何心思的打打鬧鬧已不復存在;往日里,和他互評優(yōu)秀的真摯情感已蕩然無存;往日里,對它童話般呵護的公主心也隨成熟之心的到來,飄遠了……
記得從前家里養(yǎng)了一只小貴賓狗,叫仔仔,它剛來我家的時候,我用棉花給它做了一個小而溫馨的”床“,當時真的感覺很滿足,很開心,但現(xiàn)在的我看來,幼稚至極……
聽陸小曼說:”不必銘記所有的昨天?!笆?,時光如雨,一去不返,不想長大的心還未老去,我們便走到了青春的尾巴,隔著荒蕪的時光,看當年羞澀的自己,只剩一抹會心的微笑……
成熟就這樣來了,悄無聲息。
聽。
成熟悄悄地帶走了輕狂,隨之而來的是穩(wěn)重;成熟偷偷的移走了乖戾,隨之而來的是圓潤;成熟淡淡的抹去了哄鬧,隨即,它又帶來了一種不會理會哄鬧的微笑。
余秋雨說:"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是,成熟是帶來了穩(wěn)重,但也沖淡了特有的光彩;是,成熟是帶來了圓潤,但也泯滅了真誠的心靈;是,成熟是帶來了干練,但也因此丟失了白雪公主般的童話夢……
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作文篇5
朗讀的荒野時代,多希望傾聽能夠浸潤這沙漠,找尋其中生命的質量。
現(xiàn)在是一個網(wǎng)絡時代,信息像潮水一樣涌來,我們難得像過去那樣耐心地閱讀。這是一個迅速的、并且是一再提速度的時代。許多東西正在泡沫化,像泡沫那樣飛揚,轉瞬即逝。在這個時代里,一個人要記住什么,比如牢牢記住有意義的東西,是十分困難的。
所以,一些很優(yōu)秀的人就走在相反的道路上:回到一些古老的閱讀與記憶的方法上來。比如讀書,不光是看,還要朗讀。古文,好的小說,詩,應該朗讀。這是個美好的過程,這個過程會引起進一步的感動、聯(lián)想和回憶。對理想的追求,對境界的領會,都在同一時間里得到加強。字里行間有一種鼓舞的力量,需要聲音去傳遞和強化。
回想一下,現(xiàn)在人們朗讀的興趣和欲望是大大降低了。記得在二三十年前,那時候的人是很愿意朗讀的。古今中外,我們身邊,都有一些朗讀的好例子。你會記得中學時代,那時候寫出一篇東西來會有怎樣的沖動——遠方總是有一個朋友,總是有一個知音,總是有一個文學的耳朵;而你總是恨不能立刻把一切呈現(xiàn)到他的面前——不是從視覺上,而是從聽覺上,越快越好。我們是否擁有這樣的記憶:天正下雨,你把剛剛寫好的東西用塑料布包好,走幾十里路,只為了去找一個人——為了說不清的熱愛,為了贏回那一小會兒的驕傲和陶醉。
如果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本好書,也會帶上它走很遠的路,翻山過河——只因為山的那一邊有一個人,只為了讓他與自己一起感動。可見,誰發(fā)現(xiàn)了一本好書,這本書首先感動了誰,都會成為一樁可資記憶的快事。
傳遞好書可能是人的一種義務。那些真正優(yōu)秀的人,往往一生都保持了這種對藝術和思想奔走相告的勁頭。
現(xiàn)在我們偶爾還能遇到這種人:他們時刻準備著去朗讀,以分享幸?!墒钱斶@個人正處于激動不已的時刻,山那邊還會有一個傾聽者嗎?
山那邊的人正轉向了其他的興趣,在看電視連續(xù)劇,在酒吧里,在網(wǎng)上。人們變得口味粗俗。結果這個人再也找不到一個喜歡傾聽朗讀的人。
你可以找到一本好書,由于它好得不得了,忍不住就要找人共享——四下里遙望,到處都沒有你所要找的人。于是你就像站在了漠漠荒野里一樣。
這個時代是朗讀的荒野。
有人寫了一個得意的片斷,很想像當年那樣用塑料紙包好,冒著雨雪翻山越嶺、跋山涉水,去讀給一個人聽。很可惜,山與河俱在,聽他朗讀的人卻沒有了。雖然這個時代的文學人士的數(shù)量比過去翻了幾倍,可是他們都不愿朗讀了,也不愿聽別人朗讀。
那個尋找朗讀的人可能心懷了一種古老的情緒。情緒也可以古老,這在我們年輕的時候是無論如何也沒有聽說的。但這是真的。
朗讀,這不僅是一種對待文字和語言的形式,不僅是一種狀態(tài),還蘊涵了一種生命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