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高考作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jīng)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文化高考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國文化高考作文1
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的繁榮帶動著經(jīng)濟的強盛。弘揚文化加以發(fā)揚光大,文化的復興,將會是和諧社會,和諧世界。
慢慢長河,悠悠歷史,不見了古羅馬,不見了古埃及,不見了古印度,不見了許多讓人向往的古代文明與文化,但中國文化的血脈卻源遠流長,中華民族以它亙古常青對著世人微笑,但與此同時,在日新月異的文化發(fā)展的同時,一些包裝艷麗的偽文化也出現(xiàn)在了我們的眼前。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黃色文化”也因為通過各種途徑傳播開來了,我們應在這個時候擦亮雙眼,識別偽文化,并通過合法途徑切除“黃色文化”的根本問題,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發(fā)育期間,應正確對待這些問題?!皰唿S”工作的大力開展,社會將更加和諧;鄉(xiāng)村的迷信也漸漸成為一種文化,大家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tài)去相信那些所謂的“神醫(yī)”,因此相信“神醫(yī)”的旁門左道對健康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我們應從自身做起,從根源上消除“偽文化”。
在識別“偽文化”的同時,也要弘揚“真文化”。楊萬里曾說過“春風解惱詩人鼻,非葉非花自是香?!币仓捞K軾的“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大碗茶。”由此可見,茶文化的源遠流長,也蘊含著深深的文化底蘊。同時茶對人的健康也是顯而易見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神農(nóng)嘗草,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當然,茶文化不止這些,中國的文化剪紙、京劇臉譜、中國書法和中國結等等文化的發(fā)展,必將把中國推向繁榮,使中國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符號。文化之于民族,就像水之于生命,蔚藍之于大海一樣!
作為中國文化的傳承者,有義務好好繼承和發(fā)揚本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對于那些并未了解的真文化,應丟棄戒備之心,接納和吸收凈勝,摒除“偽文化”,不讓它玷污中國特色文化,讓中國的文化不間斷,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中國文化高考作文2
成語是我國漢字語言詞匯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語,就像語言中的活化石,是中華民族語言文化的精華,成語蘊藏著中華民族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體現(xiàn)了漢民族多種文化內(nèi)涵和民族精神,為文學家研究語言和傳統(tǒng)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漢語成語的的文化特色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成語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間講究對稱關系,反應了民族語言的發(fā)展歷史。第二個方面是成語內(nèi)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語詞性分褒義的貶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義的成語也逐漸演變?yōu)橘H義詞,例如成語“衣冠禽獸”,古時指官服上繡的禽和獸的圖案,今義指道德敗壞的人。這說明成語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有關,不論從物質(zhì)層面還是精神層面遠不止以上列舉的層面。
漢語成語在一定范圍內(nèi)也反映了中華文化,并且可以通過不同角度,層次去發(fā)掘。漢民族的文化,反映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而從中華文明的載體也表現(xiàn)為漢語和成語,準確而生動地變現(xiàn)了漢民族文化的基本結構和獨特的心理結構,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和價值體系。
我們可以分別從精神和物質(zhì)兩方面探討漢語成語與中華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了解成語的文化內(nèi)涵更好的理解并掌握中國的成語。
(一)漢語成語與精神文化
漢語成語在古代中國的學術思想中占主要組成成分,占據(jù)著主導地位。對于儒家思想而言,提供了豐富的人生經(jīng)驗和智慧,在歷史上形成了各種制度。
(二)漢語成語與物質(zhì)文化
物質(zhì)文化是一種表層文化,不少成語直接表現(xiàn)了當時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內(nèi)容,選材集中于日常所見的人或事物直接反映當時民眾的生活狀況和物質(zhì)文明的發(fā)展水平。
通過以上的分析和論證,我們了解到成語中積淀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也證實因為成語利于保存且久經(jīng)不忘的特性才能使中華文化綿延不絕。
中國文化高考作文3
對于中國文化,不知道你了解多少,她畢竟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史,她有“威武不能屈”意志,又有“富貴不能淫”的高尚品格,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氣質(zhì),還有“君子坦蕩蕩”的氣拔山河的豪情壯志……這些都無時無刻不反映著中國的燦爛文化。
中國自古就有“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雖看起來不很起眼的幾字卻蘊藏著巨大的人生哲理,把中國文靜化推向高潮,只這幾個字卻領導中國人百年來做事衡量好壞的一個標尺。
這句話出自東漢末年三國初期劉備之口,《三國演義》中是劉備在白帝城把后主劉禪托給諸葛亮后,對劉禪地臨終遺言。希望劉禪能用這句話來治國平天下。然而,劉禪沒能學會,卻給后人造成了很大影響。
那到底什么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呢?我們怎樣去理解呢?從字面上不難理解,不要因為善事小我們就不去做,劉備能在近兩千年前就提出了這樣地思想,可想而知中國的燦爛文化源遠流長。
那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呢?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壞事再小也不要去做,善事再小也要努力完成,例如:為了朋友義氣而出手相助雖看上去不起眼地小事不顧后果的茫一目跟從,只能范更大地錯。然而,社會上卻有很多微不足道地小事等待這我們?nèi)椭?,既使善事再小,哪怕是在路邊揀起一個垃圾瓶放進垃圾箱里,也會讓人改變對你的看法。
那么,作為中學生我們對中華文化的善與惡應該怎樣對待呢?作為中學生,我們除了認真努力學習外,更應該在學習之余用更多的時間去了解中華文化,去學習中華文化?,F(xiàn)在,中華文化不僅在影響著中國的發(fā)展,而且對世界的文化、經(jīng)濟、政治等領域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所以,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fā)展中華文化。
除了“勿以善小而為之,勿以惡小而不為”以外,中國的燦爛文化還有很多,雖說在近代中國文化也曾受到外來文化的破壞,但五千年來的中國文化仍保持著它的燦爛輝煌!
總之,中國文化對世界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
中國文化高考作文4
你給我一滴眼淚,我就看見你心中的全部海洋。我說中國的文化一半是浸在海水中的,咸澀的焦灼,凄苦的迷離,構建了華夏的高閣。
回望歷史,我們無法不直視那些才華橫溢的詩人,無法躲避他們臉上長流的淚。那淚,是一種包含,包含了人生諸多的坎坷,包含了時代留下的痕跡,包含了中華文明蹣跚的腳步。你看,李煜總在哭,哭聲中是他泣訴朱顏改的悲哀;陸游總在哭,哭聲中是他北國久失的無奈;杜甫總在哭,哭聲中是他渴望國強的期待;李白總在哭,哭聲中是他一醉千年的姿態(tài)。淚,飄灑。你聽,蘇軾在淚中低吟:“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柳永在淚水中默念:“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淚,表達了千種風情。我聽到阮籍呼號,“天下無智者,使豎子成名”而窮途而哭,那是魏紛亂的憤恨之淚;我聽到李清照低吟“梧桐落,又還秋風又還寂寞”而雙淚長流,那是對南宋敗落的無奈之淚。淚,記錄了一個時代。
中國,也許正因為這些淚流滿面的感傷文人才有它更為鮮活的生命力。而這些淚,又幾經(jīng)流傳,流在后人的眼中。我們無法忘卻這些感傷的文人,他們對人世的種種必然的丟失不能對之坦然,對人世必有得缺憾總耿耿于懷,他們無法安寧于生活的定數(shù),然而卻既不能戰(zhàn)勝世界又不能戰(zhàn)勝自己。這樣的現(xiàn)實于是只能由淚來承擔。
是的,一個又一個,一代接一代,悄然而來,溘然而逝,終于流下了風雨飄搖中的身影,流下了永不干涸的淚,而對無數(shù)的后人來說,則是流下了一個永遠的標志,一個屬于東方的文化情結,一個不息地祈禱著昌盛的記憶。淚,于是化為血液,流動在文化的全身;淚,于是成為烙印,鐫刻著中華的文明;淚,于是折射著一種永恒的文化流轉。我總是這樣想,在這個年代,我們不怕笑容的消亡,而是害怕在淚眼中無法了悟人生,了悟中國的文化。淚,不只是一種實物的液體,而我們應該清楚地明白,淚是一種精神的包含,在那里,我們可以看見一切的一切。
原來,小小的一滴淚,卻滋潤了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原來,小小的淚滴,我們看見過去與未來。中華文化千古不朽,永遠是世界文明不可揩去的一部分。
中國文化高考作文5
陽光灑落在幽靜的花園里,梧桐葉斑駁的影子落在我身上。我席地而坐,膝上攤開一本厚厚的《論語》,不停地讀著、背著,一股清新、淡雅、古樸的墨香沁入心脾。身旁,一只又一只小鳥兒飛來飛去,美麗的歌聲時而婉轉動人、時而清脆動聽。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國學教我們學習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國學教我們?yōu)槿颂幨?“百善孝為先”國學教我們孝敬之道。
中國文化,就是風雨中堅忍不拔的大樹,無論有多大的困難都無法將他打敗;就是風雨時同舟共濟的努力,團結一心用愛溫暖每一個人;就是風雨后七色的彩虹,只有在與困難搏擊之后才會顯現(xiàn)。
5。12,我要愛。在5。12特大地震中,我們淚流滿面,在巨大困難面前,所有同胞眾志成城;2008,中國北京。在圣火遭遇困難的時刻,中華兒女不惜一切代價,在2008奧運之風吹遍世界的時候,炎黃子孫熱情歡迎各國各族人民。這,不就是中國文化所倡導的嗎?這,不就體現(xiàn)出了中國文化經(jīng)久不衰嗎?
其實,中國文化就在我們細小的舉動中流露。在早上,媽媽耐心的叫我們起床;上學路上,不隨便攀折樹木;學校里,見到師長禮貌問好;上課時,謙虛認真地傾聽;課間,朋友互相幫助,不恥下問……國學并不是一定多么深奧的哲學,而是在最細微中體現(xiàn)的。人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確如此,但是腹有詩書卻不能夠真正做到書中所講,豈不是變成了書呆子?!現(xiàn)在的人,大多都是一肚子學問,卻顯得特別膚淺,是他們學問少嗎?不,是他們做不好。在如此發(fā)達的21世紀,我們需要的是高素質(zhì)的知識型人才,之所以把“高素質(zhì)”放在前面,是為了強調(diào)文明、禮儀、幫助、關愛、感恩等素質(zhì)的重要性。而這些素質(zhì)就是直接或間接的來自中國文化,這些中國文化,就是大家所說的國學。
中華五千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21世紀中國文化,就在我們手中!讓我們共同傳承,讓我們發(fā)揚光大!
中國文化高考作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