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文化高一作文
推薦文章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偉大的中華兒女,是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根基。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傳統(tǒng)文化高一作文,歡迎大家查閱,希望大家喜歡!
傳統(tǒng)文化高一作文1
在現代人的生活中,端午節(jié)只是為了吃一次粽子,中秋節(jié)似乎只是為了吃一塊月餅,春節(jié)似乎只是一個長長的假期,濃濃的傳統(tǒng)文化氛圍已蕩然無存了,有誰會去關注曾經屈原留給我們的感動,有誰會在房前插一枝艾草,喝一碗雄黃酒;中秋時節(jié)有有誰去關注那輪孤獨的圓月,似乎月亮的光輝都被明亮的煙火奪走;春節(jié)期間,有能有多少人記得許多美好的習俗,而現在本是祝福與希望象征的"壓歲錢"卻被有濃厚金錢味"紅包"取代,許許多多人都說:過年沒年味了。這些都是我們十分重要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它們現在都沒人冷落成這個樣子,其他傳統(tǒng)文化的處境更是不堪設想。唉!我聽見傳統(tǒng)文化在哭泣,這哭泣聲中有失望,有無奈,還有的是對我們的期望。
當聽到韓國人成功的將端午節(jié)申請他們的文化遺產時,我想每一個中國人都震驚了,在震驚的同時,我們感到更多的是疑惑,好好的端午節(jié),我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怎么就成了他邦異族文化遺產?我們于是開始反思,我們何時認真的對待過傳統(tǒng)文化,只有在別人將我們的文化遺產搶走,我們正在失去的時候,我們還猛然的省悟,自己做的真的是不夠呢!
面對這愈來愈多的傳統(tǒng)文化消失的現象,我們想到了保護,正如最近才頒發(fā)的新的節(jié)假日條例,將清明,端午貨物中秋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列入其中,以后,在這些節(jié)日里就會有一天的假期,我只希望保護能起到效果,而不是傳統(tǒng)節(jié)日變成了純粹的假期。
在我看來,保護不是挽救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根本辦法,而更在于發(fā)展。在于人們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只有發(fā)展了才更有生命力,只有發(fā)展了才能長久不衰。但是發(fā)展是合理的發(fā)展,如果是盲目的隨心所欲的發(fā)展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我想著只能加速他的滅亡!傳統(tǒng)文化不會因為個人的保護和發(fā)展而繁榮,他需要的是大家的力量,是社會的力量,眾人的保護和發(fā)展才能給傳統(tǒng)文化注入更多的生命力!
多么希望傳統(tǒng)文化不會再哭泣,而是在于現代文化的碰撞中微笑前進!
真的希望在端午節(jié)的時候,我們能再一次聆聽屈原的心聲,感受精神的力量,傳承美好古老的又在發(fā)展的習俗!真的希望中秋時分,家人團聚,天下共賞一輪圓月,體味濃濃的親情!真的希望過年的時候,鑼鼓敲起來,人們動起來真正感受除舊迎新的喜悅……我還希望著。
傳統(tǒng)文化高一作文2
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過去拉洋車的,逢轉彎處都高叫一聲“東去!”“西去!”以防碰著行人。老兩口睡覺,老太太嫌老頭子擠著她了,說“你往南邊去一點”。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別標明是斜街,如煙袋斜街、楊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原是蒙古語,據說原意是水井,未知確否。胡同的取名,有各種來源。有的是計數的,如東單三條、東四十條。有的原是皇家儲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庫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這條胡同里曾住過一個有名的人物,如無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胡同是接生婆胡同。大雅寶胡同原名大啞吧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過一個啞吧。王皮胡同是因為有一個姓王的皮匠。王廣福胡同原名王寡婦胡同。有的是某種行業(yè)集中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賣手帕的。羊肉胡同當初想必是賣羊肉的,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狀的。高義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小羊宜賓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是因為這兩條胡同的樣子有點像羊尾巴、狗尾巴。有些胡同則不知道何所取義,如大綠紗帽胡同。
胡同有的很寬闊,如東總布胡同、鐵獅子胡同。這些胡同兩邊大都是“宅門”,到現在房屋都還挺整齊。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說: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數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胡同是貫通大街的網絡。它距離鬧市很近,打個醬油,約二斤雞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遠。這里沒有車水馬龍,總是安安靜靜的。偶爾有剃頭挑子的“喚頭”像一個大鑷子,用鐵棒從當中擦過,便發(fā)出噌的一聲、磨剪子磨刀的“驚閨”十幾個鐵片穿成一串,搖動作聲、算命的盲人現在早沒有了吹的短笛的聲音。這些聲音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胡同里更加安靜了。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體。胡同兩邊是若干四合院連接起來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tài)。我們通常說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個胡同里一住住幾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幾輩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舊了,“地根兒”房子就不太好,舊房檁,斷磚墻。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總可以聽到房塌的聲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們舍不得“挪窩兒”,——“破家值萬貫”。
四合院是一個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北京人也很講究“處街坊”。“遠親不如近鄰”,“街坊里道”的,誰家有點事,婚喪嫁娶,都得“隨”一點“份子”,道個喜或道個惱,不這樣就不合“禮數”。但是平常日子,過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殺”一盤;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過去山西人開的酒鋪,都沒有桌子,在酒缸上放一塊規(guī)成圓形的厚板以代酒桌喝兩“個”大酒缸二兩一杯,叫做“一個”;或是鳥友,不約而同,各晃著鳥籠,到天壇城根、玉淵潭去“會鳥”會鳥是把鳥籠掛在一處,既可讓鳥互相學叫,也互相比賽,此外,“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北京人易于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就知足了。大腌蘿卜,就不錯。小醬蘿卜,那還有什么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我認識一個在國子監(jiān)當過差,伺候過陸潤庫、王(土序)等祭酒的老人,他說:“哪兒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別處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來。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卻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個人一輩子吃的大白菜摞起來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閑事。他們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北京是民主運動的策源地,“民國”以來,常有學生運動。北京人管學生運動叫做“鬧學生”。學生__,叫做“過學生”。與他們無關。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已、逆來順受。老舍《茶館》里的王利發(fā)說“我當了一輩子的順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態(tài)。
北京的胡同在衰敗,沒落。除了少數“宅門”還在那里挺著,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經很殘破,有的地基柱礎甚至已經下沉,只有多半截還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門外還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馬樁、上馬石,記錄著失去的榮華。有打不上水來的井眼、磨圓了棱角的石頭棋盤,供人憑吊。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看看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產生懷舊情緒,甚至有些傷感,但是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也許像西安的蝦蟆陵,南京的烏衣巷,還會保留一兩個名目,使人悵望低徊。
再見吧,胡同。
傳統(tǒng)文化高一作文3
中華民族很早就以“禮儀之邦”聞名于世。遙遙數千年前。上至皇親國戚、三公九卿。下至黎民百姓、士農工商都深受等級森嚴的封建禮教制度的束縛。那么傳統(tǒng)文化禮儀究竟意味著什么呢?
古代三綱五常、三從四得、九禮等等都從不同的角度闡述著社會各個階層的交流方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種封建思想有極大的弊端。繁瑣的條條框框呆板的禁錮著人們的思想。扼殺著人們相往自由、追求浪漫的靈魂。當然其中也不乏值得人們稱訟的精髓部分。那就是尊師重教、孝敬父母、檢點行為等。新時期的道德關念大抵也是數千年來約定俗成形成結果。正確、全面的審視文化的魅力就是在于看功大于過、還是利大于弊??v貫中國古代歷史就是壓迫與被壓迫的交替、演變、進化。較為嚴格的上下級關系違背著人人生而平等的意念。甚至能注定世世代代為奴為婢的命運。他們處于金字塔的底層行使著受壓迫被奴役的權利。顯然這種現象從總體上來說不利于國民整體素質的提升。卻大大抑制了社會的向前發(fā)展。對于這些不利于時代特色的文化只有舍棄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而對于一些精要之處則要吸取并為社會生活服務,譬如孔融讓梨、緹縈救父、香九齡溫席等一些婦儒皆知、傳承至今的歷史典故都是值得發(fā)揚廣大的。糟粕的文化就該塵封在史料中,畢竟它們在歷史舞臺上留下過“美”的痕跡。提供價值依據參考、熟讀歷史考實錄無疑是通曉古今、知道興衰的方式!精華是要繼承的而糟粕也不是要徹底遺棄的!遺棄的方式有多種,其一、存而不用,明曉一二。其二、不存不用,消失凈盡。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竊以為后者做法更好一些。借用中庸思想來講萬物的興衰存無都是有規(guī)律的。全盤否定與肯定都不符合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糟粕的東西知而不為是的辦法!難道不正是由于在舊的基礎上才推出的新么?不能正面面對自己民族歷史的民族算不的上是優(yōu)等會民族,忘記糟粕有時也等同于凌空而建的空中樓閣。糟粕難道不是堆砌成功、再鑄輝煌的基石么!糟粕、精華、落后、進步這不正是一個民族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嗎!
綜上所述包括處理方式在內的一切行動能力都有其變通的余地!理智的保留、盲目的舍棄給人來相差萬里的感覺!理智者、理性也。權衡利弊。發(fā)復推敲的結果讓人更加信服。盲目者、胡做也。數典忘祖。不計后果的行為難以服眾!
傳統(tǒng)文化高一作文4
在中韓端午節(jié)相爭韓國最終申遺成功后,舉國感到忿忿不平,國人們紛紛指責韓國卑鄙,下賤,無恥,抄襲中國申遺項目的人各有人在。但是,又有多少國人能夠反思自身呢?與其說是韓國搶走中國的端午節(jié),不如說是國人自己扔掉它罷了。
其實,韓國申報成功并非是壞事,恰恰相反,還是件好事。何解?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魁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韓國申遺成功對我們的端午文化不會有什么沖擊,無形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享的財富,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被別國認同,我個人認為不是一件壞事。”是的,正是因為這次事件,讓那些忽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國人們打響了警鐘;給以那在背后罵罵咧咧,指責韓國過錯的無知國人們一記響亮的耳光;讓我們不得不對這件事件進行深刻反思。
時常在一些電視節(jié)目中看見被歲月給塵封,被快速發(fā)展的經濟社會所掩蓋的傳統(tǒng)建筑,傳統(tǒng)文藝,甚至傳統(tǒng)習俗。面對燈紅酒綠,層樓疊榭的摩天大樓,誰會甘愿住在那破舊,老土的四合院,窯洞,吊腳樓,過著原始土著民般的生活呢?誰還會對那傳統(tǒng)的造物技術——簡單粗糙的物件和純手工高強度勞力而放棄學習更先進的機械制造技術從而獲得更好的物質生活?在眼球經濟,泡沫經濟盛行的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夠保留住中國的國粹——京劇……少之又少罷了。
今天,大多數80后,90后,00后不過傳統(tǒng)節(jié)日而喜歡過洋節(jié)。在一次小學生問卷調查中,有記者專門“按重視程度,給傳統(tǒng)節(jié)日”排序的題目,結果幾乎所有學生都填寫了“春節(jié)、中秋、清明、端午”的順序,端午竟成為孩子們眼里最不受重視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和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相比,學生們更愿意過圣誕節(jié)等洋節(jié)?!拔易钕矚g過圣誕節(jié)了,能收禮物和賀卡,大家還能一起玩,很開心。端午節(jié)就很平淡了,盼頭就是放假,就連吃粽子也是平時就能吃到?!蹦承W生回答說。班上大部分學生都喜歡過圣誕節(jié),覺得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過于單調和嚴肅,都不如圣誕節(jié)般輕松有趣、充滿幻想。
而當問到屈原是哪國人,是干什么的,學生回答的也是五花八門,離奇搞怪。而在幾十年前,即使目不識丁的老人們都能謹記屈原的生平事例和對國家君王的忠貞,還有每年的劃龍舟是為了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包粽子扔進河里這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投江自盡后,人們?yōu)榱耸菇~不要吃了屈原的身體,特包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魚后演變?yōu)槌贼兆恿恕?/p>
何其悲哀,端午節(jié)竟成為學生眼里最不重視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而吃粽子竟是大多數學生們的項目,端午節(jié)難道就將成為粽子節(jié)了嗎?最后只能用吃粽子來茍且地維持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了嗎?
為何我們就不能夠直視韓國申遺成功背后的默默付出呢?其實韓國端午節(jié)跟我國的端午節(jié)大相徑庭,甚至起源和各種項目都無一相同。我們輸就輸在沒有象韓國一樣對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形式主義的東西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重形式輕內容,重口號輕行動,重數量輕質量,重眼前輕長遠。何其相似,與當今被我們罵罵咧咧的政府官員那樣只注重面子工程,表面說的冠冕堂皇,而實際做的卻不盡如人意,其實我們又好到哪兒去呢?
不要讓眼淚成為地球的最后一滴水。同樣,不要讓傳統(tǒng)文化過了許多年后只能成為我們腦海里僅存的模糊的記憶啊。韓國申遺端午節(jié)成功這不是一件小事,不能在我們罵罵咧咧之后逐漸淡忘,消失。我們應該進行深刻反思,畢竟這件事不僅折射出國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忽視,還反映深藏在我們骨子里對自身文化的傲慢和不屑及崇洋媚外的劣根品性。
傳統(tǒng)文化高一作文5
傳統(tǒng)文化如同民族的靈魂,蘊含著不屈的希望與力量;傳統(tǒng)文化是民族發(fā)展的原動力,給人們勇攀高峰的斗志與毅力;傳統(tǒng)文化仿佛是一座溝通世界的橋梁,傳遞給世界溫暖與色彩。因此,我想說:讓我們共同守護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吧!
最近名為“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國”的調查結果已經揭曉。中國以擁有眾多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位居第二名,這個好消息令大家歡欣不已。但當我們靜下心來與擁有眾多備受歡迎的現代文化的美國作比較時,我們的優(yōu)勢在于我們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然而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被很多外國朋友欣賞的時候,我們自身是否足夠重視它呢?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傳承傳統(tǒng)文化,這難道不是我們民族的悲哀嗎?
現實情況值得社會擔憂。如今很多國人特別是青少年朋友,他們對外來文化有高度的認同。于是我們不再對“哈韓”、“哈日”感到大驚小怪,不再對好萊塢影片感到陌生。其實,感受、學習外國文化的精華并沒有錯。但過分的關注與模仿必將導致對傳統(tǒng)文化的漠視。可以說,外來文化已經對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產生了沖擊。這種現狀值得我們關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懂得守護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例如作家馮驥才實地考察并用所寫文章表達了呼吁人們保護傳統(tǒng)文化的迫切心聲。他說:“民間藝術是民族情感與精神的載體之一,普查與記錄是為了見證與記載一種歷史精神?!笔前?。倘若我們失去了珍貴的傳統(tǒng)文化,我們的內心會不會時常感受到一種不能訴說的苦衷呢?更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綢繆。為了引導人們重視傳統(tǒng)文化,國家設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守護傳統(tǒng)文化的決心不言而喻。是的,我們不想再看到自己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被別的國家搶先申請注冊的事情重演。為此,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守護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讓它在世界的舞臺上展現耀眼的光彩。
隨著全社會對傳統(tǒng)文化的關注度與日俱增,我們理應滿懷信心并且堅信:懂得守護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的民族會永遠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擁有勃勃生機。
傳統(tǒng)文化高一作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