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詩詞鑒賞匯總4篇
王維——《田園樂》(其六)【內容】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浼彝磼撸L啼山客猶眠。【賞析】:《田園樂》是由七首六言絕句構成的組詩,寫作者退居輞川別墅與大自然親近的樂趣,所以一題作“輞川六言”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耐蹙S詩鑒賞,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王維——《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1
【年代】:唐
【作者】:王維——《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
【內容】
桃源一向絕風塵,柳市南頭訪隱淪。
到門不敢題凡鳥,看竹何須問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東家流水入西鄰。
閉戶著書多歲月,種松皆作老龍鱗。
【賞析】:
王維和裴迪是知交,早年一同住在終南山,常相唱和,以后,兩人又在輞川山莊“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舊唐書。王維傳》)。新昌里在長安城內。呂逸人即呂姓隱士,事跡未詳。這首詩極贊呂逸人閉戶著書的隱居生活,顯示了作者艷羨“絕風塵”的情懷。
“桃源一向絕風塵,柳市南頭訪隱淪。”借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比況呂逸人的住處,著一虛筆。于長安柳市之南尋訪呂逸人,跟一實筆。一虛一實,既寫出呂逸人長期“絕風塵”的超俗氣節(jié),又顯示了作者傾慕向往的隱逸之思。
“到門不敢題鳥,看竹何須問主人。”訪人不遇,本有無限懊惱,然而詩人卻不說,反而拉出歷史故事來繼續(xù)說明對呂逸人的仰慕之情,可見其尋逸之心的誠篤真摯。“凡鳥”是“鳳”字的分寫。據《世說新語。簡傲》記載,三國魏時的嵇康和呂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呂安訪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呂安于門上題“鳳”字而去,這是嘲諷嵇喜是“凡鳥”。王維“到門不敢題凡鳥”,則是表示對呂逸人的尊敬?!翱粗瘛笔乱姟稌x書。王羲之傳》。王羲之之子王徽之聞吳中某家有好竹,坐車直造其門觀竹,“諷嘯良久”。而此詩“何須問主人”是活用典故,表示即使沒有遇見主人,看看他的幽雅居處,也會使人產生高山仰止之情。
上一聯借用典故,來表示對呂逸人的敬仰,是虛寫?!俺巧锨嗌饺缥堇?,東家流水入西鄰”,寫呂逸人居所的環(huán)境,是實寫?!俺巧稀?,一作“城外”?!扒嗌饺缥堇铩?,生動地點明呂逸人居所出門即見山,暗示與塵市遠離;流水經過東家流入西鄰,可以想見呂逸人居所附近流水淙淙,環(huán)境清幽,真是一個依山傍水的絕妙境地。青山嫵媚,流水多情。兩句環(huán)境描寫,一則照應開篇的絕風塵,二則抒寫了隱逸生活的情趣。
“閉戶著書多歲月,種松皆作老龍鱗。”最后從正面寫隱逸。呂逸人無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塵世,長時間閉戶著書,是真隱士而不是走“終南捷徑”的假隱士,這就更為詩人所崇尚。松皮作龍鱗,標志手種松樹已老,說明時間之長,顯示呂逸人隱居之志的堅貞和持久,“老龍鱗”給“多歲月”作補充,并照應開頭的“一向絕風塵”,全詩結構嚴謹完整。
這首詩,句句流露出對呂逸人的欽羨之情,以至青山、流水、松樹,都為詩人所愛慕,充分表現了詩人歸隱皈依的情思。描寫中虛實結合,有上下句虛實相間的,也有上下聯虛實相對的,筆姿靈活,變化多端,既不空泛,又不呆滯,頗有情味。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2
【年代】:唐
【作者】:王維——《積雨輞川莊作》
【內容】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賞析】:
輞川莊,在今陜西藍田終南山中,是王維隱居之地?!杜f唐書。王維傳》記載:“維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在這首七律中,詩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禪寂生活與輞川恬靜優(yōu)美的田園風光結合起來描寫,創(chuàng)造了一個物我相愜、情景交融的意境。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笔茁搶懱锛疑?,是詩人山上靜觀所見:正是連雨時節(jié),天陰地濕,空氣潮潤,靜謐的叢林上空,炊煙緩緩升起來,山下農家正燒火做飯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飯菜準備好,便提攜著送往東菑──東面田頭,男人們一清早就去那里勞作了。詩人視野所及,先寫空林煙火,一個“遲”字,不僅把陰雨天的炊煙寫得十分真切傳神,而且透露了詩人閑散安逸的心境;再寫農家早炊、餉田以至田頭野餐,展現一系列人物的活動畫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氣息,使人想見農婦田夫那怡然自樂的心情。
頷聯寫自然景色,同樣是詩人靜觀所得:“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笨窗?,廣漠空蒙、布滿積水的平疇上,白鷺翩翩起飛,意態(tài)是那樣閑靜瀟灑;聽啊,遠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黃鸝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樣甜美快活。輞川之夏,百鳥飛鳴,詩人只選了形態(tài)和習性迥然不同的黃鸝、白鷺,聯系著它們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繪:雪白的白鷺,金黃的黃鸝,在視覺上自有色彩濃淡的差異;白鷺飛行,黃鸝鳴囀,一則取動態(tài),一則取聲音;漠漠,形容水田廣布,視野蒼茫;陰陰,描狀夏木茂密,境界幽深。兩種景象互相映襯,互相配合,把積雨天氣的輞川山野寫得畫意盎然。所謂“詩中有畫”,這便是很好的例證。
唐人李肇因見李嘉祐集中有“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的詩句,便譏笑王維“好取人文章嘉句”(《國史補》卷上);明人胡應麟力辟其說:“摩詰盛唐,嘉祐中唐,安得前人預偷來者?此正嘉祐用摩詰詩?!?《詩藪。內編》卷五)按,嘉祐與摩詰同時而稍晚,誰襲用誰的詩句,這很難說;然而,從藝術上看,兩人詩句還是有高下的。宋人葉夢得說:“此兩句好處,正在添‘漠漠’‘陰陰’四字,此乃摩詰為嘉祐點化,以自見其妙。如李光弼將郭子儀軍,一號令之,精采數倍?!?《石林詩話》卷上)“漠漠”有廣闊意,“陰陰”有幽深意,“漠漠水田”“陰陰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畫面就顯得開闊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積雨天氣空蒙迷茫的色調和氣氛。
如果說,首聯所寫農家無憂無慮的勞動生活已引起詩人的濃厚興趣和欣羨之情,那么,面對這黃鸝、白鷺的自由自在的飛鳴,詩人自會更加陶醉不已。而且這兩聯中,人物活動也好,自然景色也好,并不是客觀事物的簡單摹擬,而是經過詩人心靈的感應和過濾,染上了鮮明的主觀色彩,體現了詩人的個性。對于“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的王維來說,置身于這世外桃源般的輞川山莊,真可謂得其所哉了,這不能不使他感到無窮的樂趣。下面兩聯就是抒寫詩人隱居山林的禪寂生活之樂的。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痹娙霜毺幙丈街?,幽棲松林之下,參木槿而悟人生短暫,采露葵以供清齋素食。這情調,在一般世人看來,未免過分孤寂寡淡了吧?然而早已厭倦塵世喧囂的詩人,卻從中領略到極大的興味,比起那紛紛擾擾、爾虞我詐的名利場,何啻天壤云泥!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野老是詩人自謂。詩人快慰地宣稱:我早已去機心,絕俗念,隨緣任遇,于人無礙,與世無爭了,還有誰會無端地猜忌我呢?庶幾乎可以免除塵世煩惱,悠悠然耽于山林之樂了?!肚f子。雜篇。寓言》載:楊朱去從老子學道,路上旅舍主人歡迎他,客人都給他讓座;學成歸來,旅客們卻不再讓座,而與他“爭席”,說明楊朱已得自然之道,與人們沒有隔膜了?!读凶印|S帝篇》載:海上有人與鷗鳥相親近,互不猜疑。一天,父親要他把海鷗捉回家來,他又到海濱時,海鷗便飛得遠遠的,心術不正破壞了他和海鷗的親密關系。這兩個充滿老莊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兩相結合,抒寫詩人澹泊自然的心境,而這種心境,正是上聯所寫“清齋”“習靜”的結果。
這首七律,形象鮮明,興味深遠,表現了詩人隱居山林、脫離塵俗的閑情逸致,是王維田園詩的一首代表作。從前有人把它推為全唐七律的壓卷,說成“空古準今”的極至,固然是出于封建士大夫的偏嗜;而有人認為“淡雅幽寂,莫過右丞《積雨》”,贊賞這首詩的深邃意境和超邁風格,藝術見解還是不錯的。(參看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卷十)
王維——《息夫人》3
【年代】:唐
【作者】:王維——《息夫人》
【內容】
莫以今時寵,能忘舊日恩。
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賞析】:
中國古典詩歌,包括唐詩在內,敘事詩很不發(fā)達。特別是近體詩,由于篇幅和格律的艱制,更難于敘事。但在唐詩發(fā)展過程中,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即其中某些小詩,雖然篇幅極為有限,卻仍企圖反映一些曲折、復雜的事件;如果對這些事件推根求源,展開聯想,則似乎要有相當篇幅的敘事詩才能敘述得了。象王維這首五絕就是這樣。
息夫人本是春秋時息國君主的妻子。公元前680年,楚王滅了息國,將她據為己有。她在楚宮里雖生了兩個孩子,但默默無言,始終不和楚王說一句話?!澳越駮r寵,能忘舊日恩”,說不要以為你今天的寵愛,就能使我忘掉舊日的恩情。這象是息夫人內心的獨白,又象是詩人有意要以這種弱小者的心聲,去讓那些強暴貪婪的統(tǒng)治者喪氣。“莫以”、“能忘”,構成一個否定的條件句,以新寵并不足以收買息夫人的心,反襯了舊恩的珍貴難忘,顯示了淫威和富貴并不能徹底征服弱小者的靈魂?!翱椿M眼淚,不共楚王言?!迸f恩難忘,而新寵實際上是一種侮辱。息夫人在富麗華美的楚宮里,看著本來使人愉悅的花朵,卻是滿眼淚水,對追隨在她身邊的楚王始終不共一言。“看花滿眼淚”,跟后來杜甫“感時花濺淚”的寫法差不多。由于這一句只點出精神的極度痛苦,并且在沉默中極力地自我克制著,卻沒有交待流淚的原因,就為后一句蓄了勢?!安还渤跹浴?,是在寫她“滿眼淚”之后,這個“無言”的形象,就顯得格外深沉。這沉默中包含著人格的污損,精神的創(chuàng)痛,也許是由此而蓄積在心底的怨憤和仇恨。詩人塑造了一個受著屈辱,但在沉默中反抗的婦女形象。在藝術上別有其深沉動人之處。
王維寫這首詩,并不單純是歌詠歷史。唐孟棨《本事詩》記載:“寧王憲(玄宗兄)貴盛,寵妓數十人,皆絕藝上色。宅左有賣餅者妻,纖白明晰,王一見屬目,厚遺其夫取之,寵惜逾等。環(huán)歲,因問之:”汝復憶餅師否?‘默然不對。王召餅師使見之。其妻注視,雙淚垂頰,若不勝情。時王座客十余人,皆當時文士,無不凄異。王命賦詩,王右丞維詩先成,云云(按即《息夫人》)?!跄藲w餅師,使終其志?!皩φ罩?,可以看出,王維在短短的四句詩里,實際上概括了類似這樣一些社會悲劇。它不是敘事詩,但卻有很不平常的故事,甚至比一些平淡的敘事詩還要曲折和扣人心弦一些。這種帶”小說氣“的詩,有些類似折子戲,可以看作近體詩敘述故事的一種努力。限于篇幅,它不能有頭有尾地敘述故事,但卻抓住或虛構出人物和故事中最富有沖突性、最富有包蘊的一剎那,啟發(fā)讀者從一鱗半爪去想象全龍。這種在抒情詩中包含著故事,帶著”小說氣“的現象,清人紀昀在評李商隱的詩時曾予以指出。但它的濫觴卻可能很早了。王維這首詩就領先了一百多年。只不過王維這類詩數量不能和李商隱相比,又寫得比較渾成,濃厚的抒情氣氛掩蓋了小說氣,因而前人較少從這方面加以注意。
王維——《孟城坳》4
【年代】:唐
【作者】:王維——《孟城坳》
【內容】
新家孟城口,古木馀衰柳。
來者復為誰,空悲昔人有。
【賞析】:
此詩是《輞川集》里的第一首。輞川在今陜西藍田西南,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孟城坳即孟城口,就在輞川風景區(qū)內。
這首小詩寫得精練含蓄,耐人尋味。王維新近搬到孟城口,卻可嘆那里只有疏落的古木和枯萎的柳樹。這里的“衰”字,不僅僅說“柳”而已,而是暗示出一片衰敗凋零的景象。有衰必有盛,而何以由盛而至衰,令人不堪目睹呢?這就透露出悲哀的感情。
接著,詩人給自己排解。我在這里安家是暫時的,以后來住的還不知是誰,我又何苦去悲哀呢?過去那種古樹參天、楊柳依依的盛景,原是前人所有的,我又何必為前人所有而悲呢?這豈非徒然傷感嗎?
王羲之《蘭亭集序》里講到聚會時的“欣于所遇”,到“情隨事遷”的感概,即一喜一悲,認為“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王維在這里感嘆盛景的被破壞,含有今之視昔而悲之意;而“來者”,自然又會有后之視今的感嘆。這是發(fā)人深思的。
孟城口本為初唐詩人宋之問的別墅。宋曾以文才出眾和媚附權貴而顯赫一時,后兩度貶謫,客死異鄉(xiāng)。這所輞川別墅也就隨之荒蕪了。如今王維搬入此處,觸景傷情,透露出他難言的心曲。此時,李林甫擅權,張九齡罷相,這使王維帶著深深的失望和隱憂退隱輞川,故當他看到目前這一衰敗景象時,心緒再也不能平靜,很自然地想到別墅的舊主人,自己今日為“昔人”宋之問而悲,以后的“來者”是否又會為自己而悲?這正是詩人不愿去思考而又難以擺脫的思緒。詩人言“空悲”,實際上是一種更深沉的悲,是一種潛隱在心底的痛苦。后來,王維經常在輞川一帶逍遙吟誦,但始終無法消釋這種沉郁而又幽憤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