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中文在线观看,永久939w78w78w乳液,色5月婷婷 亚洲,2021精品国产自在观看

  • <small id="wqkfw"></small>

    <address id="wqkfw"></address>
  • 詩歌鑒賞

    5U文學(xué)網(wǎng) > 詩詞 > 詩歌鑒賞 > 王維詩歌鑒賞4篇精選

    王維詩歌鑒賞4篇精選

    | 敏清

      王維——《秋夜獨坐》【內(nèi)容】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白發(fā)終難變,黃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學(xué)無生?!举p析】:王維中年奉佛,詩多禪意。這詩題曰“秋夜獨坐”,就象僧徒坐禪。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耐蹙S詩鑒賞,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王維——《隴頭吟》1

      【年代】:唐

      【作者】:王維——《隴頭吟》

      【內(nèi)容】

      長安少年游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

      隴頭明月迥臨關(guān),隴上行人夜吹笛。

      關(guān)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

      身經(jīng)大小百余戰(zhàn),麾下偏裨萬戶侯。

      蘇武才為典屬國,節(jié)旄落盡海西頭。

      【賞析】:

      這是王維用樂府舊題寫的一首邊塞詩,題目一作《邊情》。

      一、二兩句,先寫一位充滿游俠豪氣的長安少年夜登戍樓觀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現(xiàn)了他渴望建立邊功、躍躍欲試的壯志豪情。起句很有氣勢。然而,底上突然筆鋒一轉(zhuǎn),順著長安少年的思緒,三、四句緊接著出現(xiàn)了月照隴山的遠景:凄清的月夜,荒涼的邊塞,在這里服役的“隴上行人”正在用嗚咽的笛聲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說,長安少年頭腦里裝的是幻想;那么,隴上行人親自經(jīng)受的便是現(xiàn)實:兩者的差別何等懸殊!寫到這里,作者的筆鋒又一轉(zhuǎn):由吹笛的隴上行人,引出了聽笛的關(guān)西老將。承轉(zhuǎn)也頗頓挫有力。這位關(guān)西老將“身經(jīng)大小百余戰(zhàn)”,曾建立過累累軍功,這不正是長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標嗎?然而老將立功之后又如何呢?部下的偏裨副將,有的已成了萬戶侯,而他卻沉淪邊塞!關(guān)西老將聞笛駐馬而不禁淚流,這當(dāng)中包含了多少辛酸苦辣!這四句,是全詩的重點,寫得悲愴郁憤。關(guān)西老將為什么會有如此遭遇呢?詩中雖未明言,但最后引用了蘇武的典故,是頗含深意的。蘇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邊上持節(jié)牧羊十九年,以致符節(jié)上的旄繐都落盡了,如此盡忠于朝廷,報效于國家,回來以后,也不過只做了個典屬國那樣的小官。表面看來,這似乎是安慰關(guān)西老將的話,但實際上,引蘇武與關(guān)西老將類比,恰恰說明了關(guān)西老將的遭遇不是偶然的、個別的。功大賞小,功小賞大,朝廷不公,古來如此。這就深化了詩的主題,賦予了它更廣泛的社會意義。

      清人方東樹推崇這首詩說:“起勢翩然,關(guān)西句轉(zhuǎn)收,渾脫沈轉(zhuǎn),有遠勢,有厚氣,此短篇之極則?!?《昭昧詹言》)在十句詩中,作者把長安少年、隴上行人、關(guān)西老將這三種類型的人物,戍樓看星、月夜吹笛、駐馬流淚這三個不同的生活場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就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今日的長安少年,安知不是明日的隴上行人,后日的關(guān)西老將?而今日的關(guān)西老將,又安知不是昨日的隴上行人,前日的長安少年?詩的主旨是發(fā)人深省的。

      王維——《老將行》2

      【年代】:唐

      【作者】:王維——《老將行》

      【內(nèi)容】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

      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shù)鄴下黃鬚兒。

      一身轉(zhuǎn)戰(zhàn)三千里,一劍曾當(dāng)百萬師。

      漢兵奮迅如霹靂,虜騎崩騰畏蒺藜。

      衛(wèi)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shù)奇。

      自從棄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時飛箭無全目,今日垂楊生左肘。

      路旁時賣故侯瓜,門前學(xué)種先生柳。

      蒼茫古木連窮巷,寥落寒山對虛牖。

      誓令疏勒出飛泉,不似潁川空使酒。

      賀蘭山下陣如云,羽檄交馳日夕聞。

      節(jié)使三河募年少,詔書五道出將軍。

      試拂鐵衣如雪色,聊持寶劍動星文。

      愿得燕弓射天將,恥令越甲鳴吾君。

      莫嫌舊日云中守,猶堪一戰(zhàn)取功勛。

      【賞析】:

      這首詩敘述了一位老將的經(jīng)歷。他一生東征西戰(zhàn),功勛卓著,結(jié)果卻落得個“無功”被棄、不得不以躬耕叫賣為業(yè)的可悲下場。邊烽再起,他又不計恩怨,請纓報國。作品揭露了統(tǒng)治者的賞罰蒙昧,冷酷無情,歌頌了老將的高尚節(jié)操和愛國熱忱。

      全詩分三段,開頭十句為第一段,是寫老將青壯年時代的智勇、功績和不平遭遇。先說他少時就有李廣之智勇,“步行”奪得過敵人的戰(zhàn)馬,引弓射殺過山中最兇猛的“白額虎”。接著改用曹操的次子曹彰故事,彰綽號黃鬚兒,奮勇破敵,卻功歸諸將。詩人借用這兩個典故,描繪老將的智勇才德。接下去,以“一身轉(zhuǎn)戰(zhàn)三千里”,見其征戰(zhàn)勞苦:“一劍曾當(dāng)百萬師”,見其功勛卓著:“漢兵奮迅如霹靂”,見其用兵神速,如迅雷之勢:“虜騎崩騰畏蒺藜”見其巧布鐵蒺藜陣,克敵制勝。但這樣難得的良將,卻無寸功之賞,所以詩人又借用歷史故事抒發(fā)自己的感慨。漢武帝的貴戚衛(wèi)青所以屢戰(zhàn)不敗,立功受賞,官至大將軍,實由“天幸”;而與他同時的著名戰(zhàn)將李廣,不但未得封侯授爵,反而得罪、受罰,最后落得個刎頸自盡的下場,是因“數(shù)奇”。這里的“天幸”,既指幸運之“幸”,又指皇帝寵幸:“數(shù)奇”,既指運氣不好,又指皇恩疏遠,都是語意雙關(guān)的。詩人借李廣與衛(wèi)青的典故,暗示統(tǒng)治者用人唯親,賞罰失據(jù),寫出了老將的不平遭遇。

      中間十句為第二段,寫老將被遺棄后的清苦生活。自從被棄置之后老將便“衰朽”了,歲月蹉跎,心情不好,連頭發(fā)都白了。他昔日雖有后羿射雀而使其雙目不全的本領(lǐng),但久不習(xí)武,雙臂就如同生了瘍瘤,很不利落了。古人常以“柳”諧“瘤”,并且“楊”“柳”通假。在這里詩人以“楊”諧“瘍”(瘡)是照顧到詩的平仄聲調(diào)。老將被棄,瘍生左肘,卻還得自尋生計,“路旁時賣故侯瓜”?!肮屎睢保盖貣|陵侯召平,秦破,為布衣,種瓜于長安東城。這里說他不僅種瓜,而且“路旁時賣”,可知生活沒有著落:“門前學(xué)種先生柳”,也是指他以耕作為業(yè)的意思。陶淵明門前有五柳,因自號“五柳先生”。至于住處則是“蒼茫”一片“古木”叢中的“窮巷”,窗子面對著的則是“寥落寒山”,這更見世態(tài)炎涼,門前冷落,從無賓客往還。但是老將并未因此消沉頹廢,他仍然想“誓令疏勒出飛泉”,象后漢名將耿恭那樣,在匈奴疏勒城水源斷絕后,與戰(zhàn)士們同甘共苦,終于又得泉水卻敵立功;而決不象前漢穎川人灌夫那樣,解除軍職之后,使酒罵坐,發(fā)泄怨氣。

      最末十句為第三段,是寫邊烽未熄,老將時時懷著請纓殺敵的愛國衷腸。先說西北賀蘭山一帶陰霾沉沉,陣戰(zhàn)如云,告急的文書不斷傳進京師;次寫受帝命而征兵的軍事長官從三河(河南、河內(nèi)、河?xùn)|)一帶征召大批青年入伍,諸路將軍受詔命分兵出擊。最后寫老將,他再也呆不住了,先是“拭拂鐵衣如雪色”,把昔日的鎧甲磨擦得雪亮閃光;繼之是“聊持寶劍動星文”,又練起了武功。他的宿愿本就是能得到燕產(chǎn)強勁的名弓“射天將”(“天將”一作“大將”),擒賊擒王,消滅入寇的渠魁;并且“恥令越甲鳴吾君”,絕不讓外患造成對朝廷的威脅。結(jié)尾為老將再次表明態(tài)度:“莫嫌舊日云中守,猶堪一戰(zhàn)立功勛”,借用魏尚的故事,表明只要朝廷肯任用老將,他一定能殺敵立功,報效祖國。魏尚曾任云中太守,深得軍心,匈奴不敢犯邊,后被削職為民,經(jīng)馮唐為其抱不平,才官復(fù)舊職。

      這首詩十句一段,章法整飭,大量使事用典,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刻畫出“老將”的藝術(shù)形象,增加了作品的容涵量,完滿地表達了作品的主題。沈德潛《唐詩別裁》謂“此種詩純以對仗勝”。詩中對偶工巧自然,如同靈氣周運全身,使詩人所表達的內(nèi)容,猶如璞玉磨琢成器,達到了理正而文奇,意新而詞高的藝術(shù)境界。

      王維——《桃源行》3

      【年代】:唐

      【作者】:王維——《桃源行》

      【內(nèi)容】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去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云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xiāng)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

      自謂經(jīng)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dāng)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云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賞析】:

      這是王維十九歲時寫的一首七言樂府詩,題材取自陶淵明的敘事散文《桃花源記》。清人吳喬在《圍爐詩話》中曾說:“意思,猶五谷也。文,則炊而為飯;詩,則釀而為酒也。”好的詩應(yīng)當(dāng)象醇酒,讀后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將散文的內(nèi)容改用詩歌表現(xiàn)出來,決不僅僅是一個改變語言形式的問題,還必須進行藝術(shù)再創(chuàng)造。王維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進行了這種藝術(shù)上的再創(chuàng)造,因而具有獨立的藝術(shù)價值,得以與散文《桃花源記》并世流傳。

      《桃源行》所進行的藝術(shù)再創(chuàng)造,主要表現(xiàn)在開拓詩的意境;而這種詩的意境,又主要通過一幅幅形象的畫面體現(xiàn)出來。

      詩一開始,就展現(xiàn)了一幅“漁舟逐水”的生動畫面:遠山近水,紅樹青溪,一葉漁舟,在夾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進。詩人用艷麗的色調(diào),繪出了一派大好春光,為漁人“坐看紅樹”、“行盡青溪”作了鋪陳。這里,絢爛的景色和盎然的意興融成一片優(yōu)美的詩的境界,而事件的開端也蘊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在詩中都成了釀“酒”的原材料,化為言外意、畫外音,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去體會了。在畫面與畫面之間,詩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過渡性的描敘,來牽引連結(jié),并提供線索,引導(dǎo)著讀者的想象,循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向前推進?!吧娇凇薄ⅰ吧介_”兩句,便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它通過概括描敘,使讀者想象到漁人棄舟登岸、進入幽曲的山口躡足潛行,到眼前豁然開朗、發(fā)現(xiàn)桃源的經(jīng)過。這樣,讀者的想象便跟著進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畫面。這時,桃源的全景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了:遠處高大的樹木象是攢聚在藍天白云里,近處滿眼則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這兩句,由遠及近,云、樹、花、竹,相映成趣,美不勝收。畫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靜的氣氛和欣欣向榮的生機,讓你馳騁想象,去領(lǐng)悟、去意會,去思而得之,而所謂詩的韻致、“酒”的醇味,也就蘊含其中了。接著,我們又可以想象到,漁人一步步進入這幅圖畫,開始見到了其中的人物?!伴钥统鮽鳚h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寫出了桃源中人發(fā)現(xiàn)外來客的驚奇和漁人乍見“居人”所感到服飾上的明顯不同,隱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意思。

      中間十二句,是全詩的主要部分?!熬尤斯沧∥淞暝础保猩隙鴣?,另起一層意思,然后點明這是“物外起田園”。接著,便連續(xù)展現(xiàn)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畫面和生活畫面。月光,松影,房櫳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靜謐;太陽,云彩,雞鳴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鬧。兩幅畫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靜物,晨景全取動態(tài),充滿著詩情畫意,表現(xiàn)出王維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漁人,這位不速之客的闖入,自然也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绑@聞”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畫面,不過畫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绑@”、“爭”、“集”、“競”、“問”等一連串動詞,把人們的神色動態(tài)和感情心理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表現(xiàn)出桃源中人淳樸、熱情的性格和對故土的關(guān)心?!捌矫鳌倍溥M一步描寫桃源的環(huán)境和生活之美好?!皰呋ㄩ_”、“乘水入”,緊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點。“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兩句敘事,追述了桃源的來歷:“峽里誰知有人事,世間遙望空云山”,在敘事中夾入情韻悠長的詠嘆,文勢活躍多姿。

      最后一層,詩的節(jié)奏加快。作者緊緊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動,將漁人離開桃源、懷念桃源、再尋桃源以及峰壑變幻、遍尋不得、悵惘無限這許多內(nèi)容,一口氣抒寫下來,情、景、事在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安灰伞绷?,在敘述過程中,對漁人輕易離開“靈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對云山路杳的“仙源”則充滿了向往之情。然而,時過境遷,舊地難尋,桃源何處?這時,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后四句,作為全詩的尾聲,與開頭遙相照應(yīng)。開頭是無意迷路而偶從迷中得之,結(jié)尾則是有意不迷而反從迷中失之,令人感喟不已!“春來遍是桃花水”,詩筆飄忽,意境迷茫,給人留下了無窮的回味。

      試將這首《桃源行》詩與陶淵明《桃花源記》作比較,可以說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點。散文長于敘事,講究文理文氣,故事有頭有尾,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體清楚。而這些,在詩中都沒有具體寫到,卻又使人可以從詩的意境中想象到。詩中展現(xiàn)的是一個個畫面,造成詩的意境,調(diào)動讀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畫面以外的東西,并從中獲得一種美的感受。這就是詩之所以為詩吧。

      王維這詩中把桃源說成“靈境”、“仙源”,今人多有非議。其實,詩中的“靈境”,也有云、樹、花、竹、雞犬、房舍以及閭巷、田園,桃源中人也照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處處洋溢著人間田園生活的氣息。它反映了王維青年時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題思想,與散文《桃花源記》應(yīng)當(dāng)說基本上是一致的。

      這首詩通過形象的畫面來開拓詩境,可以說,是王維“詩中有畫”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全詩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換韻,平仄相間,轉(zhuǎn)換有致。詩的筆力舒健,從容雅致,游刃有余,頗為后人稱道。清人王士禛說:“唐宋以來,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詰(維)、韓退之(愈)、王介甫(安石)三篇。觀退之、介甫二詩,筆力意思甚可喜。及讀摩詰詩,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強,不免面紅耳熱,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談》)這“多少自在”四字,便是極高的評價。翁方綱也極口推崇道:這首詩“古今詠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極。”(《石洲詩話》)可謂定評。

      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4

      【年代】:唐

      【作者】: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內(nèi)容】

      寒山轉(zhuǎn)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fēng)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fù)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賞析】:

      《新唐書。王維傳》:“別墅在輞川,地奇勝……與裴迪游其中,賦詩相酬為樂?!边@首詩即與裴迪相酬為樂之作。

      這是一首詩、畫、音樂完美結(jié)合的五律。首聯(lián)和頸聯(lián)寫景,描繪輞川附近山水田園的深秋暮色;頷聯(lián)和尾聯(lián)寫人,刻畫詩人和裴迪兩個隱士的形象。風(fēng)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體、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抒寫詩人的閑居之樂和對友人的真切情誼。

      “寒山轉(zhuǎn)蒼翠,秋水日潺湲?!笔茁?lián)寫山中秋景。時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間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響;隨著天色向晚,山色也變得更加蒼翠。不待頷聯(lián)說出“暮”字,已給人以時近黃昏的印象?!稗D(zhuǎn)”和“日”用得巧妙。轉(zhuǎn)蒼翠,表示山色愈來愈深,愈來愈濃;山是靜止的,著一“轉(zhuǎn)”字,便憑借顏色的漸變而寫出它的動態(tài)。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時都在喧響;水是流動的,用一“日”字,卻令人感覺它始終如一的守恒。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響,動靜結(jié)合的畫面。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鳖i聯(lián)寫原野暮色。夕陽欲落,炊煙初升,這是田野黃昏的典型景象。渡頭在水,墟里在陸;落日屬自然,炊煙屬人事:景物的選取是很見匠心的?!靶胬锷瞎聼煛保@系從陶潛“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歸田園居之一》)點化而來。但陶句是擬人化的表現(xiàn)遠處村落上方炊煙縈繞、不忍離去的情味,王句卻是用白描手法表現(xiàn)黃昏第一縷炊煙裊裊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這一聯(lián)是王維修辭的名句,歷來被人稱道。“渡頭余落日”,精確地剪取落日行將與水面相切的一瞬間,富有包孕地顯示了落日的動態(tài)和趨向,在時間和空間上都為讀者留下想象的余地?!靶胬锷瞎聼煛?,寫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吧稀弊?,不僅寫出炊煙悠然上升的動態(tài),而且顯示已經(jīng)升到相當(dāng)?shù)母叨取?/p>

      首、頸兩聯(lián),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煙等富有季節(jié)和時間特征的景物,構(gòu)成一幅和諧靜謐的山水田園風(fēng)景畫。但這風(fēng)景并非單純的孤立的客觀存在,而是畫在人眼里,人在畫圖中,一景一物都經(jīng)過詩人主觀的過濾而帶上了感情色彩。那么,詩人的形象是怎樣的呢?請看頷聯(lián):“倚杖柴門外,臨風(fēng)聽暮蟬?!边@就是詩人的形象。柴門,表現(xiàn)隱居生活和田園風(fēng)味;倚杖,表現(xiàn)年事已高和意態(tài)安閑。柴門之外,倚杖臨風(fēng),聽晚樹鳴蟬、寒山泉水,看渡頭落日、墟里孤煙,那安逸的神態(tài),瀟灑的閑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歸去來辭》)的陶淵明不是有幾分相似嗎?事實上,王維對那位“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這首詩中,不僅仿效了陶的詩句,而且在尾聯(lián)引用了陶的典故:“復(fù)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陶文《五柳先生傳》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懷得失、詩酒自娛的隱者,“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實則,這位先生正是陶潛的自我寫照;而王維自稱五柳,就是以陶潛自況的。接輿,是春秋時代“鳳歌笑孔丘”的楚國狂士,詩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與楚狂接輿相比,乃是對這位年輕朋友的贊許。陶潛與接輿──王維與裴迪,個性雖大不一樣,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跡卻是相近相親的。所以,“復(fù)值接輿醉”的復(fù)字,不表示又一次遇見裴迪,而是表示詩人情感的加倍和進層:既賞佳景,更遇良朋,輞川閑居之樂,至于此極啊!末聯(lián)生動地刻畫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詩人對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歡迎,詩題中的贈字,也便有了著落。

      頷聯(lián)和尾聯(lián),對兩個人物形象的刻畫,也不是孤立進行,而是和景物描寫密切結(jié)合的。柴門、暮蟬、晚風(fēng)、五柳,有形無形,有聲無聲,都是寫景。五柳,雖是典故,但對王維說來,模仿陶淵明筆下的人物,植五柳于柴門之外,不也是自然而然的嗎?


    王維詩歌鑒賞4篇精選相關(guān)文章:

    16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