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例說明文學語言的含蓄性與豐富性,舉例說明文學的話語蘊藉屬性
推薦文章
舉例說明文學與非文學區(qū)別的例子
文學,就古老的廣義的意義上說,與“文”同義,包括任何寫下來一切東西,其范圍甚至包括中國古代古老的甲骨文,當代通過網絡傳播的任何電子郵件與手機短信.
而就狹義的意義上講,文學通常指用語言寫下的一種藝術,與音樂、繪畫、雕刻、舞蹈等相并列,包括詩、小說、戲劇、散文等文體.
文學與非文學存在著一定的界限和區(qū)別.
文學的語言富有獨特的表現力,能夠塑造生動的生命形式、表意具有含蓄性和豐富性.文學呈現審美形象的世界,這種形象具有想象、虛構、情感等特性,文學傳達完整的意蘊,作為人類的一種文化樣式,是凝聚個體體驗、溝通人際情感的語言藝術.
而不屬于文學范疇的就是非文學,非文學不具有文學在語言、形象、意境上的藝術特征,但同時,文學又是在非文學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
以從便條到詩為例: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們大概是你留著早餐吃的,請原諒它們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涼.這看上去是一個典型的留言條,一個人偷吃了別人冰箱里的楊梅,覺得不好意思,想留個便條道一下歉.而如果改為詩的體裁和寫作形式的話,整段話的意蘊和形象就會發(fā)生質的改變,給人一種審美性的享受,如果說便條給人以非文學準確、真實、凝練的特點,那詩則發(fā)揮了文學形象、情感、音樂性的特點.
綜上所述,文學與非文學在文本的語言、形象、意蘊上存在很大的差別,文學與非文學在各自范疇領域內承擔不同的來自眾人閱讀期待的獨特品質.
標題 文學語言追求創(chuàng)新性和含蓄性,請列舉幾個這方面讓你印象深刻的例子?
王旭也追求創(chuàng)造性和含蓄性,以及機構召喚迷你印象最可深刻的理解文子瑜也餓又闖闖性腎,只有說出來才能感動人,嗯,我們說話要有藝術心。
文學語言自身的特殊要求有哪些
文學語言的特殊要求是什么?
文學是以語言為媒介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的一種藝術活動,語言在文學活動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學就是用語言來創(chuàng)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語言來反映現實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維過程?!薄拔膶W的第一個要素是語言。語言是文學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種事實、生活現象一起,構成了文學的材料?!蔽膶W離不開語言,但語言并不都是文學。文學語言是作家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用來完成審美創(chuàng)造,用來塑造藝術形象所使用的語言,即文學作品的語言。文學語言與普通語言雖然屬于同一符號系統,但二者之間又有著明顯的區(qū)別。普通語言指向現實世界,它的意義是與客觀事物相對應的。作為交往的工具,普通語言要求清楚、明白、準確,符合社會現實和生活邏輯。文學語言則不同,它指向藝術世界,主要職能是建構特殊的文學形象系統。它不一定符合現實生活的邏輯,但必須服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藝術規(guī)律。由此,文學語言形成了自身的特殊要求,即形象性、含蓄性和情感性。
① 形象性。文學與其他藝術一樣,都要塑造藝術形象。不過,它不能借助色彩、線條、音響等物質媒介材料,而只能運用語言來完成。用語言塑造形象,成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中心任務;而這一中心任務決定了文學語言必須具有形象性。形象性,是文學語言的最基本的要求。語言本身的功能,體現著二重性。首先,語言作為人類思維的形式,是概念的符號,具有傳達概念的功能。同時,語言又可以透過概念,與相應的事物的表象建立聯系,具有喚起表象的功能。所謂形象性,就是強調作家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時要自覺調動發(fā)揮語言的喚起表象的功能,展開具體的刻畫描寫,狀物摹形,繪色繪聲,來完成塑造藝術形象的任務。形象性的文學語言,重在通過刻畫描寫以展現事物、現象的形態(tài)特征和內在神韻,力求具體、恰當、鮮明、生動,積極營造如在眼前、境像逼真的藝術效果。例如老舍的《駱駝祥子》中,寫祥子外出拉車,盛夏午后,忽遇風云突變的一段,語言的形象性就非常突出:“云還沒鋪滿了天,地上已經很黑,極亮極熱的晴午忽然變成黑夜了似的。風帶著雨星,像在地上尋找什么似的,東一頭西一頭的亂撞。北邊遠處一個紅閃,像把黑云掀開一塊,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風小了,可是利颼有勁,使人顫抖。一陣這樣的風過去,一切都不知怎好似的,連柳樹都驚疑不定的等著點什么。又一個閃,正在頭上,白亮亮的雨點緊跟著落下來,極硬的砸起許多塵土,土里微帶著雨氣。大雨點砸在祥子的背上幾個,他哆嗦了兩下。雨點停了,黑云鋪勻了滿天。又一陣風,比以前的更厲害,柳枝橫著飛,塵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風,土,雨,混在一處,聯成一片,橫著豎著都灰茫茫冷颼颼,一切的東西都被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樹,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亂,全響,全迷糊。風過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看不清一條條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陣,地上射起了無數的箭頭,房屋上落下萬千條瀑布。幾分鐘,天地已分不開,空中的河往下落,地上的河橫流,成了一個灰暗昏黃,有時又白亮亮的,一個水世界。”這么真切的情景得以呈現,完全得益于形象性的文學語言的成功運用。文學語言的形象性不僅體現在對具體事物的刻畫上,也體現在對無形無狀的情、意、理的傳達上。友情本無具體形狀,然而李白的詩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深湛的潭水反襯,使友情似乎也形象化了。新舊代謝本是抽象哲理,然而【劉禹錫】的詩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藝術地賦予了新舊代謝以具體形態(tài)。顯然,富于形象性的文學語言能夠使文學形象具體鮮活、生氣灌注。為強化文學語言的形象性,作家需要仔細斟酌、錘煉,適當地運用一定的修辭技巧。
② 含蓄性??茖W著作要闡發(fā)理性的思索,建構理論的體系,因此語言必須簡明精確。文學作品則不同。文學面對的是廣闊而多樣的社會生活的原生狀態(tài),營造的是異彩紛呈的藝術世界,這就要求文學語言必須含蓄蘊藉,言簡而意豐,言有盡而意無窮,形成獨特的藝術魅力。唐代劉知幾講:“言近而旨遠,辭淺而義深。雖發(fā)語已殫,而含意未盡。使夫讀者望表而知里,捫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盵6]這段話正可以視為是對文學語言含蓄性的解說。
文學語言的含蓄性,不僅在于表達的曲折委婉,更在于涵義的深厚豐富。從語言的意義層面來說,有表層意義與深層意義兩個層面。普通語言主要傳遞的是表層意義,而文學語言傳達的重點則是深層意義。因此,作家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就應該充分拓展、挖掘語言的內涵和外延,增強語言的內在張力,在表層字面意義之外包容進更為豐厚的內在深層意義。這樣做的結果,必然使文學作品的藝術容量得到有效擴充,并給讀者預留出廣闊的想象、思考空間和充分的咀嚼、品味余地。
③ 情感性。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具有鮮明的主體性,灌注著作家豐富而復雜的審美情感。與此相適應,文學語言也必須要具有情感色彩、情感力量。只有情感性的語言,才與文學的特征相適應,才能真切地傳達出作家對社會人生的種種情感體驗。文學語言的情感性,蘊含在語言所構成的意象和語言表達的形式之中,主要是通過詞語、句式、語調等方面體現出來的。文學作品整體的情感基調,決定著文學語言的情感基調,即所謂 “言歡則字與笑并,論戚則聲與泣共”。也就是說,文學語言的詞語、句式、語調等方面的感情色彩,是依據文學作品整體的情感基調來確立的。
形象性、含蓄性、情感性是從不同角度對文學語言提出的基本要求。它們顯示出同一事物在不同方面的特性,共同體現了文學語言與普通日常語言之間的主要區(qū)別,也共同構成了文學語言自身的審美特征。
文學的情感性的表現是什么
一、文學語言具有形象性。
? 這是最基本,最首要的特征。形象性是指所使用的語言能夠把描寫的對象具體生動可感的表現出來,使接收者產生可視可聞可觸的形象性感受。
? 文學語言的形象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將生活中有形有象的事物再現出來,如敘事性作品對人物語言、動作的描寫等;二是將生活中無形無象的事物即思想情感形象化。如王朔稱跳崖自殺為“嘗嘗自由落體的滋味,默默地躺在深山,血沃中華。” 如李煜在詞作《虞美人》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元代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小令的前三句,每一句都是三個不同意義的詞語的排列,但當它們被放在一起構成一首小令的時候,詞語的孤立意義讓位于豐富的合成意境,以一個“斷腸人”的意象串聯起咀嚼不盡的審美內涵。“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意象既使作者的哀愁具有具體的表現形式,又使作者的情感與環(huán)境的寂寞、荒涼形成了和諧統一的意境,而讀者也通過這些意象窺探到了作者長年漂泊的哀愁。
二、文學語言的含蓄性,模糊性。
? 凝練含蓄指語言言簡意賅。凝練則精粹,含蓄則不淺露,一能當十,少能總多,能誘發(fā)創(chuàng)造性想象心理活動。這種方式,能以盡可能少的文字表達盡可能豐富的內容,使讀者既感覺到充實飽滿,又回味無窮。
? 例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作者并未明確的說明國破家亡后自己表現的悲傷。而是借物象花和鳥的情態(tài)來含蓄婉轉的表達自己的深哀痛。又如,元稹的《行宮》:“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這首詩沒有只言片語描述凄慘哀怨之情,但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意境讀來卻讓人倍感唏噓。青春易逝,紅顏憔悴,那種宮女的無窮的哀怨之情,對盛世衰敗的落寞之情給人以無窮的韻味。
? 模糊朦朧是相對于科學的精確性而言,是事物現象復雜性與不確定性在整體上的總和。科學概念的特征是二值邏輯判斷,非此即彼,是非分明,而模糊性概念特征是多值邏輯判斷,亦此亦彼,它反映事物的多因性、動態(tài)性。
? 中國古代文論中所謂“無言之美"、“無聲之美”,實質上指精神指向上的一種可以誘發(fā)千般想象的模糊與空白。例如 “紅杏枝頭春意鬧?!币粋€“鬧”字形象生動的表明了春天萬物生機的景象。作者有意模糊的將人與植物融為一體,使主體的情感移入到客體之中,使讀者如沐春風,感覺身臨其境。
? 語言尤其是文學語言之美在于“情在詞外”、“意在言外”。妙筆全在無字處方為佳作,此處無聲勝有聲乃為妙曲,不在有形處、全在無形中才算名畫。這正是模糊話語在文學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是劉勰在《文心雕龍隱秀》中所指出的“義生文外,秘響旁通,伏采潛發(fā)”的藝術效果。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寫作主體(即作者)反映客觀事物和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評價,其中必然蘊含了作者的情感因素,而情感是人類思維中的最不確定,最難以捉摸的,也是最模糊的部分,這種思維的模糊性就必然會反映在作品的語言中,使文學作品的語言也具有模糊性?!耙娀ê妙伾?爭笑東風,雙臉上,晚妝同”是花間派詞人歐陽炯用以描寫女子貌美的詩句。這是作者當時所見所想,具有極強的主觀性及時間性;客體(詩中女子)是誰?她究竟生得是哪般摸樣?作者的寫作過程又是怎樣的?我們不是作者,也不在現場,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然而這種含蓄而且模糊的表達,讀來卻有精準語言難以比及的效果。
三、文學語言具有暗示性。
? 模糊數學認為“一個系統的復雜性增大時,它的精確性必將減小?!狈催^來講,語言越不精確,暗示性就越大,它的含量就越大。
? 暗示性,關聯心理語言學“內部語言”。所謂內部語言,不是默默不作聲的自言自語,而是言語主體在將內心的動機、愿望轉化為表述性的外部語言時的-種過渡言語形式。它使用的語匯不多,但意象十分豐富,它的語法結構不很完整,但意象十分強烈。
? 例如,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餞別送行。如北周文學家庾信《哀江南賦》:“十里五里,長亭短亭。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長亭"成為一個蘊含著依依惜別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別詩詞中不斷出現。如柳永《雨霖鈴》中"寒蟬凄切,對長亭晚"等。
? 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xiāng)的代名詞。如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碧貏e是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從良好的祝愿出發(fā),寫兄弟之情。意境豁達開朗,意味深長,用深邃無底而又美妙無空的自然境界體會人生。
四、文學語言具有情感性。
語言沁潤著感情的液汁,所謂“言為心聲”。語言學家索緒爾區(qū)別了語言與言語兩個概念,語言是公眾的,言語是個人的。
? 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是人類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思維工具,是一套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
? 言語是人們對語言的使用,是說話(或寫作)時使用的一套符號系統,這套符號系統就是“語言”;是說話(或寫作)的動作,稱為言語行為;是說出來(或寫下來)的話語,稱為言語作品。言語行為和言語作品合稱為言語。
? 文學語言的情感性是指,文學語言一定會表達作者情感,只是表達的程度有高有低,表達的方式有曲有直有隱有顯,抒情性作品表情達意非常明顯,而敘事性作品,只要認真體察,也能捕捉到作者情感活動的線索脈絡。
五、文學語言具有內指性。
? 文學語言作為“內指性”的話語,它指向作品本身的世界,它不必符合現實生活的邏輯。它不是傳達第一世界(客觀現實)的真實,而是傳達第二世界(情感世界)的真實,它可以不尊重事實。
? 例如"不知明鏡里,何處染秋霜。"作者并不是真的不知道自己頭發(fā)為什么花白,而是借以反問的形式來引起讀者的思考。作者直視客觀世界中自己年老的事實,但又強烈的表達了自己主觀的情感,表現自己對于年華易逝,容顏老去的無限感慨之情。
六、文學語言具有獨創(chuàng)性。
? 新鮮是多樣的前提,有創(chuàng)造性才有多樣性。語言的多樣性是指從不同的角度、層次、特性出發(fā),不僅能表現不同類事物,而且能表現同類事物的差異、同一事物的差異。
? “陌生化”就是力求運用新鮮的語言或奇異的語言,去破除這種自動化語言的壁壘,給讀者帶來新奇的閱讀體驗。“陌生化”并不只是為著新奇,而是通過新奇使人從對生活的漠然或麻木狀態(tài)中驚醒過來,感奮起來?!澳吧毕鄬τ凇白詣踊?,自動化使語言失去新鮮感。如“春天來了,雁南飛了,草轉綠了,百花盛開了”
? 有這樣兩句話:“春天來了?!薄氨患氂炅軡竦镍B鳴跌落在河面上,江水微漲。微風拂來,夾岸的柳枝被風剪成絲縷,舞成一片婀娜?!?董華翱《守望春天》)兩句話表達了同一個意思,就是春天來了,這我們都能讀懂,但似乎后者更容易抓住讀者的心,因為它更容易引發(fā)我們詩意的聯想和想象,獲得一種美的感受。
2.文學作品的語言的特征是什么?舉例說明
文學來源于生活,但文學作品中描寫的生活卻可以而且應當高于它所反映的實際生活,文學典型也應當高于它所描寫的生活中的實際人物。文學中的典型應當是以鮮明、生動、突出的個性特征,顯著而充分地體現了某一類事物的廣泛而深遠的普遍性特征的藝術形象。個性特征與普遍性特征這兩個方面必須有機地、完美地結合起來。
典型形象所展現的生活現象必然包含一定的普遍意義,必定能顯示一定社會生活的某些本質特征。毛澤東指出:“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卻可以而且應該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有普遍性?!边@里所說的“普遍性”,就是指的一定生活現象的本質特征,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共性”“概括性”或“典型性”。文學典型一般應具備以下特點:
第一,鮮明的個性特征
文學作品中的人物盡管是作者塑造出來的,是對社會現實生活的一個提煉,但這個人物必須是具體可感的人,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他”或者“她”應該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有自己的生活和性格,有自己的行動和語言。這樣的人物才是實實在在的人物,才是真實可信的人物。一提到張飛,我們馬上就能在眼前浮現出他身跨戰(zhàn)馬、手舞丈八蛇矛的高大形象,甚至能聽到他如雷的聲音。張飛就是張飛,而不是關羽,這就是鮮明的個性。
第二,廣泛的普遍性特征
典型形象代表著同一類型的人,具有同一類型的人的共同特點。正因為如此,人們才能從典型形象身上看到自己或別人的影子,才能在周圍的熟人身上看到典型形象的某些特征。這也正是那些創(chuàng)造了典型形象的作品能夠吸引人、感動人的緣由。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聽人提到一些優(yōu)秀作品中的人物,比如經常有人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敝T葛亮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足智多謀的代表人物。再如形容某人鐵面無私,就說他是包青天;說到質樸、勇猛而又魯莽的人,就說他是莽張飛;遇到缺乏斗爭或行動的勇氣,而又常常自我解嘲的人,就說他是阿Q;此外,如趙云、黃忠、花木蘭、穆桂英、李逵、武松、林黛玉、王熙鳳……都常常被人用來形容周圍的人物。是因為這些典型人物的性格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他們概括了現實生活中許多同一類型人物的特點,具有相當的普遍意義。
文學中的含蓄具體是怎樣界定的?
如王維的一首詩中: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來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這首詩中,作者借對故鄉(xiāng)的梅花的詢問還表達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用意象來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有時可以說是含蓄。詩歌文體講究的就是這樣的含蓄。
另附材料:
含蓄蘊藉性,是對文學活動的特殊的語言與意義狀況的概括,指文學作為社會性語言符號實踐,其語言組織內部包含著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文學的含蓄蘊藉特點常常更充分地體現在兩種典范性形態(tài)中: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把似乎無限的意味隱含或蘊蓄在有限的語言中,真實的意義被字面意義有所掩隱,使讀者從有限中體味無限。含混,也稱歧義、復義或多義等,則是指看似單義而確定的語言卻蘊蓄著多重而不確定的意味,令讀者回味無窮。含混使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可能會感到其中含蘊著多重意義,有多種"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