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中文在线观看,永久939w78w78w乳液,色5月婷婷 亚洲,2021精品国产自在观看

  • <small id="wqkfw"></small>

    <address id="wqkfw"></address>
  • 教案模板

    5U文學網 > 實用文 > 教學資料 > 教案模板 > 歷史教學設計案例

    歷史教學設計案例

    | 發(fā)昌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為了歷史課題的教學質量,需要精心準備編寫歷史教案。那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由小編給大家?guī)淼臍v史教學設計案例7篇,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歷史教學設計案例篇1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愛琴文明、斯巴達和雅典、全盛時期的雅典、希臘奴隸制經濟的繁榮、希臘城邦的衰落、亞歷山大帝國。

    通過比較斯巴達和雅典的異同,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通過分析亞歷山大東侵的后果,培養(yǎng)學生用唯物主義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并正確評價伯利克里、亞歷山大。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領略古希臘愛琴文明的深厚底蘊,民主制度之完善美和馬拉松戰(zhàn)役之精神美。

    教學建議

    “古代希臘城邦的興衰”是本課的重點。斯巴達和雅典是古希臘城邦國家中最強大的,但斯巴達和雅典屬于不同類型的城邦:兩者雖都是奴隸主統(tǒng)治的城邦,但斯巴達是貴族寡頭專政的軍事大國,被統(tǒng)治者沒有任何自由和權利;而雅典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平民上層(富商、船主和手工業(yè)作坊主)參政機會不斷擴大。公元前6世紀末,雅典成為著名的奴隸制共和國。

    關于亞歷山大,教師要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一分為二,對他作出評價。建議教師結合課文最后的思考題“想一想,你如何評價亞歷山大的東征?”啟發(fā)學生討論,以活躍課堂氣氛。學生發(fā)言后,教師針對回答情況作一小結。

    “全盛時期的雅典”是本課的重點,其中對伯利克里的評價是本課的難點。

    由于雅典在希波戰(zhàn)爭中起了主要作用,所以也就從戰(zhàn)爭勝利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它依靠大量流入的奴隸充分發(fā)展了經濟。

    在公元前5世紀中期伯利克里執(zhí)政時期,雅典成為希臘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他十分重視發(fā)展工商業(yè)和移民,同時實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擴大了平民的權利,當時雅典的奴隸主民主政治達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他還大力提倡文學、藝術,文學家和藝術家受到優(yōu)厚待遇。在此時期,文化昌盛,出現(xiàn)大量不朽的文藝作品。

    教師可在講完“古代希臘城邦的興衰”一目后,可畫一張表,逐條引導學生對這兩個城邦國家進行對比。

    條目如下:

    1、地理位置

    斯巴達位于希臘半島南部的伯羅奔尼撒半島上。

    雅典位于希臘東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

    2、社會結構

    斯巴達:統(tǒng)治者,斯巴達人

    雅典:公民,分為貴族和平民兩部分。

    3、政治制度

    斯巴達:雖然全體的斯巴達人是奴隸主,但是真正掌握大權的只是其中少數(shù)奴隸主貴族,并帶有深厚的軍事鎮(zhèn)壓的色彩。

    雅典:政權大權也掌握在奴隸主手里,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平民上層人物參政機會不斷擴大。

    4、經濟制度

    斯巴達:被征服居民都淪為國家奴隸,被分配給斯巴達人,并為他們種地。(在表格填寫完畢,教師可補充說明:斯巴達將全國的土地分成小份地,期巴達人每家各得一份,但不準買賣、轉讓。同時由“......種地”引申出斯巴達人經濟活動是農業(yè)。)

    雅典: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的優(yōu)勢,航海業(yè)、工商業(yè)、手工業(yè)頗為發(fā)達。

    這樣,使學生對它們間的不同有一個清晰的整體認識。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和難點:

    重點:斯巴達和雅典,希臘奴隸經濟的繁榮,雅典的全盛時期。

    難點:對伯利克里和亞歷山大的正確評價。

    教法設計:教授法、啟發(fā)誘導法、自學輔導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投影)

    古代亞非文明發(fā)源于什么地區(qū)?

    (二)引入新課

    繼亞非古代文明的興起,歐洲也出現(xiàn)了古代文明。希臘文明是歐洲早期文明,它是以

    海洋為中心的,那么古代希臘的情況如何呢?

    講授新課

    播放《古文明發(fā)祥之一》視頻

    (提問誘導)古代希臘的地理范圍是怎樣的?它以什么海洋為中心?

    明確希臘的地理范圍,愛琴海島希臘半島的位置,并培養(yǎng)讀圖能力。

    一、愛琴文明(板書)

    提出問題

    愛琴文明的起止時期、發(fā)祥地及后來的中心分別是什么?

    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

    二、古代希臘城邦的興衰(板書)

    1.兩個城邦(板書)

    (啟發(fā)誘導)斯巴達和雅典都是什么階級專政的城邦?

    2.它們在政治、經濟上有何不同?

    (過渡)公元前6世紀,古代波斯挑起希波戰(zhàn)爭,其結果是波斯軍隊被趕出了希臘,這也使希臘空前繁榮起來,雅典進入了空前繁盛時期。

    3.城邦的興衰(板書)

    (投影)下列問題

    (1)希臘經濟的繁榮主要指的是什么?

    (2)奴隸的來源是什么?

    (3)斯巴達的奴隸制經濟繁榮體現(xiàn)在什么上?

    (4)雅典奴隸制經濟的繁榮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5)雅典處于全盛時期是在誰當政期間?(板書)

    (6)我們怎樣看待伯利克里這個人物?(板書)

    培養(yǎng)學生辯證地分析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7)希臘是如何衰落的?

    (過渡)希臘衰落時,它北部的馬其頓國強大起來。后來成為一個地跨三洲的大帝國。

    三、亞歷山大帝國(板書)

    1.馬其頓國什么時候控制了希臘?

    CAI演示《亞歷山大東侵路線圖》,回答問題。

    (提高學習興趣,對亞歷山大帝國及東侵有整體的正確認識。)

    2.亞歷山大帝國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它的版圖包括幾大洲?首都在哪?亞歷山大東侵結果如何?

    3.亞歷山大帝國的命運如何?

    4.亞歷山大東侵的影響如何?

    在教師啟發(fā)下回答,培養(yǎng)學生辯證地看待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能力。

    5.亞歷山大是怎樣一個國王?怎樣看待亞歷山大東侵?

    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臘,知道了當時兩個最重要的城邦是斯巴達和雅典,雅典處于全盛時期以及希臘衰落后,亞歷山大帝國的強盛。

    板書設計

    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臘

    二、古代希臘城邦的興衰

    1.兩個城邦

    2.城邦的興衰

    (1)希臘奴隸制繁榮

    (2)雅典的全盛時期(伯利克里當政時)

    (3)希臘城邦的衰落

    三、地跨三洲的大帝國

    1.馬其頓控制希臘

    2.亞歷山大帝國和亞歷山大

    (1)亞歷山大帝國的版圖

    (2)亞歷山大東侵的影響

    歷史教學設計案例篇2

    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理解農耕文明擴張的原因,了解各文明古國發(fā)展的不同特點,并分析、認識這些特點形成的不同時空條件;認識古代各大帝國的區(qū)域性影響和不同文明之間的早期聯(lián)系,認識古代文明交往的總趨勢和表現(xiàn)。

    重點和難點:認識古代各大帝國的區(qū)域性影響和不同文明的早期聯(lián)系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

    同時也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表格描述)

    教學環(huán)節(jié)

    主要教學活動

    設置意圖

    圖片導入新課

    觀察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圖,概括文明區(qū)域范圍呈現(xiàn)的趨勢

    第2課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

    一、古代文明的拓展

    文明拓展的原因

    通過識讀地圖,理解古代文明擴張是由農耕文明的優(yōu)勢決定

    文明拓展的方式

    比較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地圖,知道文明拓展的不同方式

    文明拓展的影響

    觀察拓展后的各文明地圖,認識古代文明各自的拓展,使不同文明區(qū)相互連接起來

    通過識圖,理解農業(yè)文明隨著時間的推移范圍擴大

    講授新課

    理解農耕文明拓展的動力

    了解各文明古國發(fā)展的不同特點

    認識古代各大帝國的區(qū)域性影響

    呈現(xiàn)古代文明拓展的空間,引出古代的帝國

    探究不同文明之間的早期聯(lián)系

    總結提升

    二、古代世界的帝國

    對外擴張

    利用圖片,明確不同帝國的興衰發(fā)展、統(tǒng)治區(qū)域的變化等情況

    對內統(tǒng)治

    通過閱讀和解讀材料,歸納概括各帝國的統(tǒng)治政策和統(tǒng)治思想,得出帝國對前代文明的繼承與發(fā)展,促進帝國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

    歷史與反思

    利用表格總結帝國的統(tǒng)治措施,戰(zhàn)爭雖然促進了文明的交流,但文明的交流大多是在和平情況下進行。

    三、文明的交流

    文明的縱向傳播

    比較字母文字和楔形、象形文字,得出文明的傳播有利于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fā)展

    文明的橫向傳播

    通過早期中西交流的圖片和材料,得出文明的傳播有利于世界歷史發(fā)展從分散走向整體

    課程小結

    農耕文明拓展的潛能是前提,帝國是擴張的表現(xiàn),文明的交流是農耕文明和帝國擴張的邏輯結果

    了解古代帝國的時間和空間

    認識古代各大帝國的區(qū)域性影響

    歸納總結帝國的措施;理解文明之間的聯(lián)系與繼承發(fā)展

    了解文明的傳播方式

    提升認識

    歷史教學設計案例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時間及實質、但丁、達芬奇、莎士比亞、新航路的開辟:哥倫布、達伽馬、迪亞士、麥哲倫。

    2.能力培養(yǎng):本課的關鍵是讓學生了解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及突出表現(xiàn)。通過對文藝復興時文藝作品的分析,初步領會文藝復興運動的實質,培養(yǎng)透過現(xiàn)象看事物本質的能力。新航路開辟的過程,就是西歐人在地理上取得重大發(fā)現(xiàn)的過程,它使世界結束了彼此孤立的狀態(tài),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開始了。新航路的開辟者,既適應了時代的需要,又具有超乎尋常的勇氣和百折不撓的毅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過本課的學習,不僅使學生對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實質和進步作用有所了解,還應認識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從而堅定自己積極投身先進文化事業(yè)的信念。要求學生結合開辟新航路的動機和取得的成果,結合開辟新航路的后果進行思考,培養(yǎng)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通過中國四大發(fā)明對世界經濟發(fā)展的貢獻,鄭和遠航等史實的穿插對比講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學生民族自豪感。

    二、本課重點和難點

    重點:文藝復興的重要代表人物。新航路開辟的經過。

    難點:文藝復興首先在意大利興起的先決條件及其階級實質。對開辟新航路作出恰當評價。

    三、講授新課

    【導入新課】引導學生回顧14世紀~16世紀歐洲在政治經濟領域發(fā)生的巨大變化,然后指出:這時歐洲發(fā)生巨大變化的又一個標志是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xiàn)。由此引入新課。提問:什么是文藝復興?文藝復興為什么首先發(fā)生在意大利?

    一、文藝復興

    14世紀意大利最早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并產生了最初的資產階級。資產階級隨著自身力量的增強,而提出一系列符合自身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主張;14世紀的意大利是一個需要巨人的時代……。由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首先在意大利發(fā)展起來,所以與它相適應的資產階級文化思潮也首先出現(xiàn)在意大利。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意大利的發(fā)展,新興的資產階級為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需要文化科學知識,他們渴求擺脫教會對于人的生活和思想束縛。他們主張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來考察一切。他們相信并且頌揚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力量和人的偉大,認為人可以創(chuàng)造一切。他們贊美人生和自然,崇尚科學和理性。這種從人出發(fā)而不是從神出發(fā)思考問題的思潮被稱為什么?(人文主義)從剛才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人文主義是新興的資產階級文化思潮。那它為什么被稱為文藝復興呢?文藝復興表現(xiàn)最突出的領域是哪兩個?(文學和美術)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文學領域杰出的代表人物是--(詩人但丁)。但丁是意大利佛羅倫薩人,出身于沒落貴族家庭。青年時代他是在博覽群書中度過的,除拉丁文、修辭學以外,他對詩學、神學、歷史、天文、地理、音樂、繪畫等都作了研究,從而使他成為那個時代一位多才多藝、學識淵博的學者,為他日后的從政活動和文學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302年,但丁被代表羅馬教廷的反動勢力放逐,流落意大利各地,最后客死他鄉(xiāng)。但丁的作品很多,《神曲》是他的代表作。下面再看美術領域的成就。

    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美術領域最的藝術家是誰?(達芬奇)達芬奇所畫的人物和宗教故事,都是以現(xiàn)實人物為藍本的,所歌頌的是人的現(xiàn)實美好的生活,這些作品都體現(xiàn)了人文主義者以人為本的思想原則。

    15-16世紀,文藝復興發(fā)展到歐洲的其他地方。英國的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文學巨匠。一生創(chuàng)作了三十多部劇本和很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代表作《羅密歐和朱麗葉》、《哈姆雷特》。莎士比亞不僅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壇上的巨匠,西方文藝評論界把他同荷馬、但丁和歌德并稱為世界四大詩人。莎士比亞畢生主要獻身于戲劇事業(yè),他的寫作題材廣泛,一身兼為悲劇、喜劇和歷史劇作家,各方面都碩果累累,這一點超越了以前所有的悲劇家和喜劇家。與新舊交替時期的先驅但丁相對照可以看出,莎士比亞的作品更富于現(xiàn)實主義色彩,這也說明文藝復興運動正在深入,時代正在前進。莎士比亞與中國的大戲劇家湯顯祖同處一個時代。

    一、新航路的開辟

    15世紀,隨著商業(yè)的發(fā)展和貿易的日益擴大,西歐國家對黃金的渴望更加強烈。但是,西歐的貴重金屬礦藏很少,開采也很慢,為了尋求黃金,歐洲人便把注意力轉向了東方。為什么呢?(《馬可·波羅行紀》內容的影響)《馬可·波羅行紀》中,把東方描寫得富麗繁華,介紹中國和印度是"黃金遍地,香料盈野",這對憧憬黃金的歐洲上層分子有很大的誘惑力,因此,他們不惜冒著生命危險,遠渡重洋到東方去尋求黃金。另一方面,歐洲貴族親眼看到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把東方的珠寶、瓷器等販運到歐洲而大獲其利,這更堅定了他們去東方尋金的決心。但是,為什么要開辟新航路呢?15世紀前葉,東西方的商路主要有三條:一條是陸路,從小亞西亞出發(fā),沿黑海、里海經過中亞到達中國和印度;第二條是經敘利亞、兩河流域抵波斯灣,換海船前往印度和中國;第三條是經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出紅海,經印度洋去印度和中國。當時,紅海以東和地中海一帶的貿易,分別主要由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所壟斷,后又被奧斯曼帝國所控制,它的統(tǒng)治情況如何呢?(奧斯曼帝國阻礙東西方商路)因此,在大西洋沿岸諸國的大商人迫切希望尋找到一條繞過地中海東部,開辟直達東方的新航路。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瀕臨大西洋的兩個歐洲國家,他們無力加入歐洲大陸的爭奪,特別希望獲得海外的財富,最熱衷于探尋新航路。當時人們具備了遠洋航行的條件了嗎?(學生看書答:地圓學說的流行、航海技術的發(fā)展)西班牙和葡萄牙在15世紀末完成了國家的統(tǒng)一,這為組織大規(guī)模遠航提供了條件,同時兩國的造船業(yè)和航海業(yè)較發(fā)達,當時地圓學說在歐洲日益流行,意大利地理學家繪制的世界地圖,把印度和中國畫在大西洋對岸,并斷定從歐洲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直達東方。15世紀歐洲已能制造適于航海的多桅快速的大型帆船,中國人發(fā)明的羅盤針,14世紀已普遍用于航海事業(yè),使遠航不至迷失方向。最先探尋新航路的是葡萄牙人。教師指圖講解:葡萄牙人探尋新航路的方向是向東。

    (1)1487年,迪亞士率三艘帆船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達非洲的最南端。這是探尋新航路中的第一次突破。葡萄牙國王認識到非洲南端的重要性,肯定由此向東航行可以到達亞洲,因此,就把這個地點稱為"好望角",這次航行證明了大西洋與印度洋是相通的,為達·伽馬的探尋新航路準備了條件。

    (2)1497年~1498年,達·伽馬率4艘帆船,160名水手從里斯本出發(fā),沿迪亞士開辟的航路南行,繞過好望角,沿非洲東海岸前進,進入印度洋,到達非洲的莫桑比克,然后由阿拉伯人領航,順利渡過印度洋,到達印度的卡里庫特。返航時,劫掠了大批香料、象牙、絲綢、寶石等物品,他們帶來的收益高達航行費用的60倍。繼葡萄牙之后,西班牙也積極進行航海擴張,并且選擇了西進的路線。

    (3)1492年,意大利人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資助下,乘三艘帆船,率88名水手,從西班牙啟程,橫渡茫茫無際的大西洋,經過69天的艱苦航行,終于到達古巴、海地,哥倫布誤認為他所到達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稱當?shù)鼐用駷?quot;印地安人"(印度人),這個名稱一直沿用下來。哥倫布直到死一直誤認為自己所到的是印度。后來,意大利另一位航海家亞美利哥,證實哥倫布所到達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塊"新大陸",于是這個大陸就被稱為"亞美利加"洲。

    (4)第四位探尋新航路的是麥哲倫。他率領的船隊最終完成了環(huán)球航行。1519年,麥哲倫帶領5艘船,262人組成的遠航船隊從西班牙出發(fā),橫渡大西洋,沿南美洲海岸南下,繞過美洲南端的海峽(后人命名為"麥哲倫海峽"),進入另一片遼闊的海洋,因沿途風平浪靜,航行很順利,麥哲倫高興地把這片海洋稱為"太平洋",麥哲倫的船隊在太平洋上航行三個多月,很多船員因饑渴而死去。當船隊到達菲律賓群島時,與當?shù)赝林用癜l(fā)生沖突,麥哲倫在沖突中被殺,其他船員逃出后繼續(xù)航行。他們繞過好望角,直到1522年,才回到西班牙,這時只剩下一只船和十幾個人了。這樣,人類第一次實現(xiàn)了環(huán)球航行,從而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新航路的開辟有什么意義呢?(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新航路開辟后,密切了世界各大陸之間的聯(lián)系,從此,世界結束了彼此孤立的狀態(tài),聯(lián)成一個整體,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開始了。這四次重要的遠航,大都發(fā)生在15世紀末,在同一時期,我們中國也曾有過遠航的壯舉,可以請同學思考、對比世界的四次遠航與中國的鄭和下西洋在目的、規(guī)模、后果上有何不同?

    新航路開辟以后,從歐洲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yè)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

    歷史教學設計案例篇4

    新課標《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教案

    [課標內容]

    ①列舉宋代南方生產發(fā)展和商業(yè)繁榮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 的南移。

    ②了解宋代的社會生活。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時間及表現(xiàn);宋代農業(yè)的發(fā)展;宋代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宋代商業(yè)的繁榮;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宋代的海外貿易;宋代豐富多彩社會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經濟發(fā)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經濟發(fā)展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會生產手進步促使人們日常生活發(fā)生變化的種種現(xiàn)象,使學生認識到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

    ③通過比較唐都長安和北宋都城東京的商業(yè)發(fā)展狀況,培養(yǎng)學生提取信息和比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農工商業(yè)發(fā)展狀況,使學生形象 地認識到兩宋時期經濟 重心已南移到長江流域,培養(yǎng)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思維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①組織學生以口頭或文字方式描繪宋代城市生活,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歷史想象力。

    ②指導學生設計制作“宋代農工商業(yè)發(fā)展簡表 ”,培養(yǎng)學生用圖表形式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了解宋代在農工商業(yè)領域的領先成就,感知人類文明演進中的艱辛歷程,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過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親和力。

    ③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科學技術促進了生產力的極大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崇高科學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 度。

    [重點和難點]

    重點 :宋代南方生產發(fā)展和商業(yè)繁榮的原因及其表現(xiàn)。

    難點: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學綱要]

    一、經濟重心南移

    1、原因

    2、概況

    二、農工商 業(yè)的發(fā)展

    1、宋代農業(yè)的發(fā)展

    2、宋代手工業(yè)的興盛

    3、宋代商業(yè)的繁榮

    三、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課堂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課內習題,教師輔導。

    第11課 宋代的經濟和社會生活

    1、( )時期,南北經濟差距縮小;( )時期,經濟重心已從( )流域轉移到( )流域。( )時,流傳“蘇湖足,天下足”的諺語,( )流域已成為全國重要糧倉。

    2、宋朝時,發(fā)明了新農具“ ”, 還出現(xiàn)了( )。原產越南的( )由 福建推廣到江淮 一帶。南方已普遍種植( ),( )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推廣到淮河流域。

    3、宋朝時,( )在南方逐漸普及,( )成為著名的瓷都。( )在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海船上已裝有( )。

    4、( )時,出現(xiàn)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

    5、宋朝時,海外貿易興盛,( )、( )、( )等是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

    6、宋代的城市中已打破( )和( )的界限,出現(xiàn)了眾多的( )行業(yè),有專門的娛樂場所“ ”。( )身份相對自由,( ) 文化生 活也豐富起來。( )、( )成為普遍的社會風氣。

    歷史教學設計案例篇5

    一、課程目標

    了解隋唐科舉制的主要內容。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主要情況,了解它給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通過討論隋朝創(chuàng)立科舉制度的原因、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帶來的變化、科舉制度的影響等問題,培養(yǎng)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引出結論的能力。通過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共同學習、互相促進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xiàn)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認識制度創(chuàng)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科舉制創(chuàng)立和逐漸完善的過程。

    教學難點: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

    四、教學過程

    導入:

    討論:如果你是皇帝,你將如何選拔人才為你所用?

    科舉制的誕生:

    學生對比學習:隋唐以前的選官制度和科舉制

    科舉制的完善:

    學生設計:科舉制發(fā)展線索圖

    科舉制的影響:

    小組討論:科舉制的影響

    方案一:討論:在此之前的選官制度、科舉制、現(xiàn)今的選官制度對比

    方案二:課堂小論文:科舉制度之我見

    方案三:同學們了解了我國古代的考試制度以后,請你想一想:你對現(xiàn)在學校的考試制度和考試的形式有什么合理化的建議嗎?能否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制作一份有關的建議書或計劃書。

    今天的內容就介紹到這里了。

    歷史教學設計案例篇6

    〖內容標準

    了解秦兼并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的史實,探討統(tǒng)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教學目標

    1.知識識記

    ①了解秦統(tǒng)一六國,建立統(tǒng)一國家的基本情況。

    ②知道秦始皇開創(chuàng)皇帝制度,推行郡縣制,建立一整套官僚體制和統(tǒng)一文字、統(tǒng)一貨幣、統(tǒng)一度量衡,修筑馳道,連接長城等加強和鞏固統(tǒng)一措施的基礎知識。

    2.能力培養(yǎng)

    ①討論秦建立統(tǒng)一國家的進步意義。

    ②識讀“秦朝疆域圖”,能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學習識讀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

    ③觀察文字、貨幣、度量衡在統(tǒng)一前后的插圖,指出統(tǒng)一后的優(yōu)勢所在。

    ④識讀“秦代馳道示意圖”能指出通往齊、燕地區(qū)和吳、楚地區(qū)的馳道;能正確指出秦長城西起和東至的所在地區(qū)。

    ⑤歸納秦始皇建立統(tǒng)一國家時的各方面活動,并就秦始皇建立強權正體和實行統(tǒng)一措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評價。

    3.情感教育與價值觀

    ①通過學習秦的統(tǒng)一,明確秦統(tǒng)一六國實現(xiàn)從小國林立到國家一統(tǒng)的演進,符合歷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歷史的進步。

    ②通過學習秦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感知這些措施對促進各地區(qū)經濟文化發(fā)展和交流的作用,以及對中國歷史產生的深遠影響。

    ③通過學習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認識秦始皇在統(tǒng)一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要點

    1.重點 秦的統(tǒng)一和秦始皇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秦統(tǒng)一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分立混戰(zhàn)的局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統(tǒng)一的國家,而統(tǒng)一的趨勢則成為此后中國歷史發(fā)展的主流。秦始皇將戰(zhàn)國時期的官制加以調整和擴充,建成一套適應統(tǒng)一國家需要的新的行政機構。成為我國長達20__年多年歷史的基本制度。經濟文化上的整齊劃一舉措,不僅加強了統(tǒng)一國家制度的交通,而且促進了各地區(qū)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和交流??傊氐慕y(tǒng)一和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對中國古代歷史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難點 如何正確理解秦始皇的統(tǒng)一措施對我國古代民產生的深遠影響,其中有利與不利因素是教學的難點。教師應根據(jù)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適當?shù)貜恼紊系膹姍嘟y(tǒng)治和經濟文化上的促進作用兩個角度進行分析,讓學生能較全面認識統(tǒng)一措施的'作用。

    〖教學分析

    1.秦滅六國

    ①指導學生運用第6課“戰(zhàn)國形勢圖”,結合“秦兵馬俑騎士與戰(zhàn)馬圖”以及“長平之戰(zhàn)”的材料,組織學生分析秦王政采取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策略,掌握秦先后滅掉六國的次序。比如:蠶食韓魏,利于東進;長平之戰(zhàn),傷趙元氣;十年激戰(zhàn),兼并六國。

    ②組織學生著重討論秦滅六國建立統(tǒng)一國家的進步意義。一是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長期小國林立的局面,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二是有利于當時人民安居樂業(yè)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

    2.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是秦始皇在政治上采取的重大措施,運用“秦政治體制示意圖”,向學生說明三點:

    ①回憶“三皇”、“五帝”,說明“皇帝”一詞的名聲煊赫與權力龐大。突出政自定“皇帝”稱號后,這個稱號延續(xù)了20__多年,直到清朝被推翻為止。

    ②介紹中央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的職責、地位,介紹地方郡守、縣令的職責、地位,強調中央和地方的官職都由皇帝任免,官員必須絕對服從皇帝。

    ③引導學生分析秦始皇建立強權正體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蓮撵柟虈医y(tǒng)一和加強統(tǒng)治兩方面進行分析。

    3.統(tǒng)一措施

    ①指導學生識讀“秦朝疆域圖”,能正確指出秦疆域四至的所在地,明確秦是當時世界上大國的概念。以“統(tǒng)治如此廣闊的疆域,除了政治上建立強權正體外,秦始皇在經濟和文化上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導入“統(tǒng)一措施”一節(jié)。

    ②運用教材的插圖、資料,引導學生對文字、貨幣、度量衡進行統(tǒng)一前后的對比觀察,明確其優(yōu)勢所在。

    ③識讀“秦代馳道示意圖”,知道通往齊、燕地區(qū)和吳、楚地區(qū)的方向。了解匈奴的情況和匈奴對秦的威脅,強調萬里長城是舉世聞名的偉大工程,是人類文明的奇跡,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④組織學生開展對思考題“秦王朝進行文字、貨幣、度量衡和車道的統(tǒng)一,你認為好處在哪兒?秦的統(tǒng)一相對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分立,其進步又在哪兒?”的討論。

    ⑤歸納秦始皇在建立統(tǒng)一國家上的各方面活動,并就秦始皇建立強權正體和實行統(tǒng)一措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評價。。

    (以上內容主要來源于教師用書)

    〖教學實錄

    〔復習舊課〕

    師:第6課我們學習了“商鞅變法與社會變革”,(提問)“春秋五霸”是哪五霸?(提問)“戰(zhàn)國七雄”是哪七雄?他們的地理位置在哪?商鞅變法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有關商鞅變法的問題希望同學們多記、多看、多想。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下面的內容。請同學們翻到第三單元“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

    第8課 秦的統(tǒng)一

    (板書,以下綠色黑體字為板書內容)

    〔閱讀教材〕

    下面給同學們5分鐘時間,請大家認真閱讀教材,看書時用筆標出你認為應該掌握的內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內容,看完書之后,我會要求大家合上書本,回顧你記憶中的本課內容。

    補充:

    嬴(yíng)政 郡(jùn)〔合書布點〕

    △采點布點

    學生閱讀完教材后,找學生講述教材內容,根據(jù)學生講述的內容采點、布點(板書)。

    秦滅六國 時間 策略 順序 意義 長平之戰(zhàn)

    皇帝 陽陵虎符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郡縣 李斯

    文字 貨幣 度量衡 車軌 長城

    △布點小結

    今天,幾位同學對課本內容的復述,我是比較滿意的。我想改變前幾節(jié)課的做法,要求述點的同學,先由我來指定,其他同學注意聽,中途不要隨插話,如果有什么問題,一定要等別人把話說完,舉手向老師示意,得到允許后,站起來,面向全班同學和教師表述自己的觀點。

    〔分層推進〕

    △再讀教材(大約2分鐘)

    △快速提問(5分鐘)

    ①秦滅六國的時間?(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間。進一步提問:公元前230年是幾世紀多少年代?)

    ②秦滅六國的策略是什么?(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秦滅六國的過程,概括為四句順口溜:秦滅六國計謀精,遠交近攻二步行,打敗削弱再滅亡,十年統(tǒng)一順民心。)

    ③秦滅六國的順序是什么?(韓、趙、魏、楚、燕、齊,)

    ④秦滅六國的意義是什么?(結束了長期以來分立混戰(zhàn)的局面,建立了統(tǒng)一的秦王朝,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fā)展,符合當時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⑤秦王嬴政滅六國后,自稱什么?(“始皇帝”,后人稱其為秦始皇。秦國與秦王朝,秦王嬴政與秦始皇的區(qū)別:秦國是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國之一,秦王朝指的是秦王嬴政滅六國后建立的王朝。滅六國,稱皇帝前稱為秦王嬴政,稱皇帝之后稱為秦始皇。)

    ⑥秦始皇在中央設立的主要官職?他們的職責是什么?(丞相——掌管政務;太尉——掌管軍事;御史大夫——監(jiān)察百官。他們孝必須絕對服從和執(zhí)行皇帝的命令。)

    ⑦秦始皇在地方實行的制度是什么?職權怎樣?(略)

    ⑧秦始皇采取哪些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統(tǒng)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車軌、連接長城。)

    ⑨識圖:第43頁“秦朝疆域”,找出秦朝的都城、四至、長城的起止。

    △處理問題(約15分鐘)

    ①為什么秦能滅六國?

    ⑴客觀條件——人民渴望統(tǒng)一。“戰(zhàn)國七雄”之間,為了爭奪土地和人口,不斷進行戰(zhàn)爭,使生產遭到極大破壞,給人民帶來難以忍受的痛苦和災難;封建割據(jù)嚴重阻礙各地區(qū)間的經濟交往?!睹献与x婁》描繪戰(zhàn)國時期的戰(zhàn)爭場面是:“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笨v觀烽火連天、刀光劍影的270年戰(zhàn)國歷史,可知孟老夫子的這番話并沒有夸張的成分。因此,人民渴望統(tǒng)一,結束分裂割據(jù)?!皯?zhàn)國七雄”中誰能承擔“統(tǒng)一”的歷史重任呢?

    ⑵主觀條件——“戰(zhàn)國七雄”秦國實力最強。秦國實行了商鞅變法,它是各諸侯國“變法”中比較徹底的,變法后秦國的舊制度廢除了,政治、經濟、軍事力量都得到發(fā)展,成為“戰(zhàn)國七雄”中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因此,滅六國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重任就落在秦國的肩上了。

    ⑶正確的策略:遠交近攻、各個擊破。

    ②中央集權制度

    集權就是把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集中于中央。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軍國大事,均由皇帝一個裁決,中央的主要官員都必須絕對服從皇帝和執(zhí)行的命令。指導學生看第44頁圖“秦政治體制示意圖”。

    ③秦始皇采取的鞏固統(tǒng)一措施及其影響:(指導學生看課本中的相關圖片)

    ⑴文字 小篆 隸書

    李斯受命統(tǒng)一文字,規(guī)定小篆為全國推廣的標準文字。日常文書來往通用的是隸書。

    文字的統(tǒng)一,解決了原先六國文字異形的狀況,便利國家政令的發(fā)布和民間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響漢字的演進和發(fā)展。后世各種漢字字體都呆溯源于秦。

    ⑵貨幣 圓形方孔錢

    圓形方孔錢與古代天圓地方的觀念有一定的關系。我國歷史都依照秦錢的樣式鑄行,它通用了兩千多年。

    貨幣統(tǒng)一,將戰(zhàn)國后期秦國的圓形方孔錢作為流通貨幣,解決了拾、流通的困難,方便了經濟交流。

    ⑶度量衡

    解決了各地換算之間的困難,便利經濟的發(fā)展。

    ⑷車道

    馳道,意為奔馳車馬之道。直道意謂路線直、距離近、行馳快的道路。

    解決了交通不便,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轄和地區(qū)間的聯(lián)系。

    ④秦的統(tǒng)一相對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分立,其進步又在哪里?

    有利于統(tǒng)一國家的發(fā)展;有利于經濟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加強軍事力量;有利于鞏固民族的團結。

    〔貫通評價〕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統(tǒng)一國家。秦始皇開始中央集權制度,推行郡縣制,建立一整套官僚體制。同時采取統(tǒng)一文字、貨幣統(tǒng)一、統(tǒng)一度量衡、修筑馳道和直道、連接長城等加強和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fā)展。秦的統(tǒng)一在歷史上且有進步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始皇在統(tǒng)一過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歷史教學設計案例篇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蒙古滅西夏與金的原因,講述蒙古滅西夏與金的過程,理解蒙古滅西夏與金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提高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認識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潮流。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蒙古滅西夏與金的過程。

    【難點】

    蒙古滅西夏與金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法。

    教師展示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請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詩詞,并提出問題:詩詞中有這樣一句“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描寫了我國古代杰出的歷史人物,其中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績有什么呢?學生回答:統(tǒng)一了蒙古。接著教師追問:在此之后蒙古又展開了哪些戰(zhàn)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從而導入新課。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一)原因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之前所學思考:面對蒙古草原分裂割據(jù)的局面,成吉思汗做出了怎樣的舉動?

    學生回答:1206年,鐵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統(tǒng)一,建立了蒙古政權,同時被擁立為大汗。

    教師追問:成吉思汗在統(tǒng)一蒙古草原之后,如何使蒙古族發(fā)展壯大的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成吉思汗在統(tǒng)一蒙古草原后,建立了軍事、行政和生產相結合的制度,把蒙古人按編制組織起來,平時生產,戰(zhàn)時出征;組建了一支有一萬人的護衛(wèi)部隊;建立了司法機構;創(chuàng)制蒙古文字。

    (二)過程

    教師出示《蒙古滅西夏與金》的示意圖,并提問:隨著時間的發(fā)展,蒙古統(tǒng)一全國的條件漸漸成熟,那么蒙古統(tǒng)一全國的過程是怎樣的呢?

    學生回答:成吉思汗首先率領蒙古軍隊進攻西夏,1227年西夏滅亡。之后蒙古和南宋結盟,南北夾擊金朝,1234年,蒙古滅金。

    教師補充講解:在成吉思汗率軍進攻西夏時,在六盤山去世,西夏與金均是成吉思汗的繼承者所滅

    教師追問:在蒙古滅西夏與金的過程中,西夏、金、南宋又是怎么做的?

    學生結合教材回答:西夏向金求救,但由于西夏曾與金交惡,金朝拒絕支援西夏。南宋不顧北宋滅亡的教訓,與蒙古聯(lián)合夾擊金朝,導致金朝滅亡。

    教師繼續(xù)提問:這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唇亡齒寒,做事目光要遠大,不要局限于當前的利益。

    (三)意義

    教師展示《蒙古滅西夏和金之后的形勢圖》,并提問:蒙古滅西夏和金的歷史意義何在?請同學們以歷史小組為單位,進行5分鐘的討論,之后派小組代表回答。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金朝滅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對峙的局面形成。蒙古軍隊南下進攻南宋,雙方之間的戰(zhàn)爭前后持續(xù)了40多年。

    教師展示史料,并提問:面對強大的蒙古,為何南宋遲遲未能攻下,請結合史料及所學談談你的認識?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

    1.蒙古善用騎兵,但宋軍善于守城戰(zhàn)和水戰(zhàn),宋軍可根據(jù)地理形勢對抗蒙軍。

    2.南宋軍民的頑強抵抗,使得蒙軍損兵折將。

    3.宋朝人口數(shù)量龐大,故和蒙軍保持了長久的對峙局面。

    環(huán)節(jié)三:小結作業(yè)

    小結:教師請學生擔任小老師帶領學生共同復習本節(jié)課所學。

    作業(yè):成吉思汗的繼任者忽必烈建立了元朝,他建國后的措施有哪些?課下搜集資料,下節(jié)課交流討論。

    四、板書設計

    20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