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案大全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歷史教案大全,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歷史教案大全1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古希臘在神話、歷史、戲劇、建筑、雕塑等方面的成就,古羅馬在歷史、建筑、雕塑、語言等方面的成就。
2、通過對希臘、羅馬藝術的欣賞,擴大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對世界古典文化的鑒賞能力,并培養(yǎng)學生正確分析和判斷歷史現象的能力。認識到希臘文化是歐洲文化的搖籃,希臘羅馬文化是古典文化的高峰。而奴隸制經濟的繁榮,為希臘羅馬文化創(chuàng)造了物質條件。
3、通過對古希臘神話《荷馬史詩》戲劇和歷史著作等的學習,使學生明白它們不僅極具文學和史學價值,更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從而成為西方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通過介紹古代雕刻和建筑,使學生知道古希臘的人體雕塑至今仍是人類形體美無可企及的標本;領略古羅____筑設計的巧妙和構造的宏偉。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荷馬史詩》,希臘劇作家,學者亞里士多德,羅馬史學,拉丁語。
2、難點:要分門別類條理清楚。
教法設計:啟發(fā)誘導法、導讀法、講授法
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欣賞視頻資料古希臘、羅馬的建筑、雕塑等(激發(fā)學習興趣)
在借鑒古代東方文化的基礎上,古希臘人通過探索、思考和想象,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古羅馬人繼承發(fā)展了古希臘文化,并把它廣為傳播,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下面我們先來學習希臘神話和《荷馬史詩》:
一、希臘神話、《荷馬史詩》(板書)
1、古希臘神話由什么組成?
(課前可安排積極分子搜集一些資料,上課提問時由他們回答)展示圖片
識記荷馬(展示圖片)
2、歐洲最重要的長篇文學作品是什么?作者是誰?
(啟發(fā))誰能講講你自己所知道的一些神話故事?
學生根據課外見聞積極發(fā)言(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擴大了視野)
3、古羅馬人在史詩方面有哪些成就呢?
展示維吉爾的有關資料
(過渡)古希臘人在戲劇方面有很突出的成就。
二、希臘戲劇(板書)
(質疑)古希臘兩位的戲劇家是誰,他們被尊稱為什么,代表作有哪些?
(質疑)希臘史學開西方史學之先河,那么古希臘有哪些歷史名著呢?
展示藝術家們的圖片
三、歷史名著(板書)
(質疑)古希臘、古羅馬有哪些歷史名著,作者是誰?
(引導)我們中國有哪些歷史名著呢?
(聯系中國史,對比記憶。)
(過渡)古希臘、古羅馬在許多科學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
四、的科學家(板書)
(質疑)古希臘、古羅馬出現了哪些科學家,他們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識記亞里士多德,一學生朗讀他的名言并分析。
(過渡)下面我們來欣賞古希臘、古羅馬建筑和雕塑藝術的成就。
五、(視頻資料)建筑和雕塑(板書)
看錄像欣賞,(提高對古典文化的鑒賞能力。)
(引導)古希臘、古羅馬建筑和雕塑的突出成就有哪些?就你的見聞,你還能舉出其
他例子嗎?
(啟發(fā))這些成就是什么人辛勤勞動的成果?
(過渡)我們對拉丁字母并不陌生,比如漢語拼音使用的就是拉丁字母,下面就來了解一下拉丁語。
總結歸納并舉出其他例子。
思考回答。
(明白這是奴隸制經濟繁榮的體現)聯系以前所學知識,思考回答。
六、拉丁語(板書)
(回憶)拉丁字母是從什么字母逐漸演變的?它對世界有何影響?
(展示)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表。(讀表格列舉出幾種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
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古希臘和古羅馬的主要文化成就,下面我們一起來歸納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成就分別是什么。
初中歷史教案大全2
教學目標
1、武王伐紂的經過、性質;西周的分封制、等級制的內容及作用;西周的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狀況;國人暴 動,共和行政,西周的滅亡,東周的建立。
2、通過學習武王伐紂這一戰(zhàn)爭的原因和經過,讓學生分析這場戰(zhàn)爭的性質,從而培養(yǎng)學生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教師引導學生對武王伐紂原因、經過、性質的分析,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理論。同時使學生了解歷史朝代的演變和更迭;通過對西周奴隸制經濟發(fā)展的學習,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西周奴隸制經濟發(fā)展之所以迅速發(fā)展,是成千上萬的奴隸的辛勤勞動所換來的。從而樹立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主人這一正確的史觀。
教學重點:武王伐紂;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級制
教學難點:分封制
教法設計:
因為本課相關資料較多,可讓學生事先預習,以學生討論分析為主,教師引導為輔。
課堂教學設計:
一、武王伐紂
1、紂王的暴 政
建議教師讓學生回憶夏桀的暴 政,使學生理解凡是違背歷史發(fā)展潮流、違背人民意志實施暴 政的統(tǒng)治者最終都會遭到人民的反對的。
2、周國的強盛
讓學生閱讀教材,分析周國強大的原因,從而使學生明白周的發(fā)展、強大是周人經過艱苦奮斗,和特別是重視人才的而得來的。
3、武王伐紂
教師讓學生閱讀有關武王伐紂的故事,同時引導學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讓學生根據以前學過的商湯滅夏桀的原因,用比較的方法,從主、客觀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周勝商敗的原因?然后教師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武王伐紂是一次正義的戰(zhàn)爭?:(①商紂王的暴 政,使商朝統(tǒng)治已成為歷史發(fā)展的絆腳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斷反抗和陣前倒戈。②周武王順應民心,聯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紂,解除了商紂對奴隸和平民的殘 暴統(tǒng)治,有利于歷史的進步。③是否順應民心,是否有利于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是衡量正義與非正義戰(zhàn)爭的重要標準。)
二、西周政治、經濟的發(fā)展
1、周的建立
時間、建立者(區(qū)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建議教師給學生講解西周的并不是當時的名稱,而是歷史學家為了研究加以說明,為以后如西漢、東漢等名詞的講解打下基礎。
2、分封制和等級制
讓學生帶著〔周朝為什么要實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諸侯?它們與周天子之間的關系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問題閱讀教材并加以討論:學生能夠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和鞏固奴隸主的政權。周朝對建國功臣、親屬和先世的后代等進行分封。諸侯與周天子的關系是:周天子是的統(tǒng)治者,諸侯是天子的臣屬,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見天子,并向天子納貢,帶兵隨天子作戰(zhàn)(即聽王令,納王貢,隨王征,見王面)。其效果是:西周加強了統(tǒng)治,成為一個疆域廣大的奴隸制國家。
3、奴隸制經濟的發(fā)展
⑴農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
⑵手工業(yè)的發(fā)展
結合夏商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狀況,請同學比較并概述一下西周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發(fā)展有什么特點。在學習奴隸制經濟的發(fā)展后,教師應結合教材指出西周奴隸制經濟的發(fā)展是建立在廣大奴隸和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基礎之上;是建立在對奴隸的壓迫和剝削之上的。(介紹《詩經》中《碩鼠》、《伐檀》)
三、國人暴 動和西周滅亡
1、國人暴 動
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周厲王暴 政的并解釋"國人暴 動"、"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名詞后,可讓學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角色表演。在介紹完"共和行政"后,師生一起討論"國人暴 動"對西周的影響。
2、西周滅亡
讓學生講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3、東周建立
時間、建立者、都城。建議教師結合西周、東周具體名稱和地理位置,再次向學生講解西周的并不是當時的名稱,而是歷史學家為了研究加以說明,為以后如西漢、東漢等名詞的講解打下基礎。
初中歷史教案大全3
一、鄭和下西洋
1、目的:
為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彰顯國力,換取奇珍)。
2、條件:
①明朝前期的國力強盛
②造船術的發(fā)達
③指南針在遠洋航海的廣泛運用
④鄭和個人吃苦耐勞的英雄氣概好勇于探索的精神
3、時間: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
4、到達地區(qū):到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5、意義: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的偉大航海家。鄭和的遠航,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qū)的相互了解了友好往來,而且開創(chuàng)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yè)作出了偉大貢獻。
二、戚繼光抗倭
1、騷擾我國沿海地區(qū),使百姓的生命財產慘遭損害,沿海居民稱它們?yōu)椤百量堋薄?/p>
2、戚繼光抗擊倭寇的進攻(臺州),戚繼光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
3、“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詩句抒發(fā)了戚繼光怎樣的情懷和抱負:不追求個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已任的愛國情懷。
初中歷史教案大全4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努爾哈赤統(tǒng)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權,清朝的建立及其對全國的統(tǒng)治,清朝強化君主集權的措施,清朝制造文字獄及其危害。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滿洲興起及清朝建立對全國統(tǒng)治的歷史,分析清朝強化君主集權的影響、清朝制造“文字獄”的影響等問題,培養(yǎng)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文字獄”的社會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當與否將直接影響到社會發(fā)展的道理。
【教學目標】
本課的主要內容是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權的強化。
本課的重點是君主集權的強化。教材從介紹滿洲的興起和清朝的建立,引出清朝君主集權強化這一主題。教材首先敘述清朝初期的制度——議政王大臣會議,說明當時君主的權力有限;然后介紹雍正建立軍機處的目的和作用,說明君主集權的加強;最后敘述、分析了文字獄的出現及其影響,說明清朝是從政治、思想等多方面來強化君主集權制度。
課的難點是君主集權強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權的強化一方面加強了君主的權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會的發(fā)展。
【教學過程】
導入:北京的中心有一處名聞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么?(故宮)它的原名叫什么?(紫禁城)它的用途是什么?(皇帝居住和辦公的地方)在這里進行統(tǒng)治的最后一個王朝是什么王朝?(清朝)那么清朝是怎樣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樣進行統(tǒng)治的?
一、滿洲的興起和清朝的建立(略講)
1、滿洲的興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屬奴兒干都司管轄(出示《明朝疆域圖》)
(2)努爾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時間:1636年
開國皇帝:清太宗皇太極
都城:盛京
3、山海關大戰(zhàn)和清軍入關
附表:滿洲發(fā)展的歷史
時間 族名 政權 建立者
1115年 女真 金 完顏阿骨打
1616年 女真 后金 努爾哈赤
1636年 滿洲 清 皇太極
二、君主集權的強化
1、設立軍機處(雍正帝時設立)
指導學生觀看兩組圖片,并閱讀有關圖片的文字說明。一組圖片包括乾清宮和乾清門外的軍機處,另一組圖片是沈陽故宮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說明指出了這幾組建筑物的用途。在學生觀看閱讀的時候,可鼓勵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說一說上述建筑不同布局的意圖。(主要反映出皇帝與臣下的關系,沈陽故宮建筑突出了皇帝的中心位置和王公大臣的重要地位,說明王公大臣對皇帝的牽制作用;北京皇宮中乾清宮與軍機處的建筑突出了皇帝的至高無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說明君主權力的加強)
在學生對上述內容認識后,引導學生討論軍機處的設立對于君主集權的作用問題。軍機處的設立,君臣等級關系進一步分化(君:獨斷專行;臣:惟命是從)
2、文字獄
文字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從知識分子的詩詞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再借題發(fā)揮,羅織罪狀,制造了大批冤獄。
文字獄往往是一些詩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統(tǒng)治者為什么要小題大做,掀起文字獄?
通過引導學生的討論,分析清朝制造文字獄的目的和危害。(可以從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滿洲貴族統(tǒng)治者與漢族民眾的矛盾等方面進行提示。在分析文字獄的影響時,鼓勵學生從其禁錮知識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過問政治等方面進行討論。)
目的: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
危害:
(1)造成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
(2)使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治,從而禁錮了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
討論:君主集權強化的利弊
總結君主集權加強后,對解決當時清朝政治矛盾、減少官僚之間的扯皮、鞏固清朝統(tǒng)治方面的作用;另外,君主集權加強后,對皇帝的獨斷專行、大臣的惟命是從、不利于正確決策等方面的弊端。
作業(yè):課后作業(yè)
初中歷史教案大全5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的教堂,學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張騫通西域、班超經營西域;絲綢之路對中外交往的作用;漢與日本朝鮮交往的史實。通過觀察書中的《張騫通西域路線示意圖》、《絲綢之路示意圖》,在看圖中引導學生注意圖例的運用、識別地理方位、線路走向等,培養(yǎng)學生使用歷史地圖的技能。
2.通過學生設計漢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詔書、結合《張騫出使西域圖》設計情景對話、比較張騫班超共同點等活動鍛煉學生對歷史材料的分析、整理、歸納技能和運用材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從張騫、班超的經歷可以看出有作為的人都具有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面對困難鍥而不舍的頑強斗志。教育學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過秦漢中外交往的史實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我們應該為輝煌的中華文明驕傲自豪。
教學重點:張騫和班超出使西域、絲綢之路
教學難點:絲綢之路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
出示《漢初疆域》〈漢強大時的疆域〉讓學生比較兩副圖在領土范圍上的不同。為什么到漢朝中期西漢疆域擴大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這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內容。
講授新課: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漢初的西域
漢朝玉門關、陽關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鄰的中亞各國,統(tǒng)稱為西域。這里有三十六國之多。這些國家大多人數很少,最多的烏孫人口是36萬。這里的居民有的經營農業(yè),有的從事畜牧業(yè)、各國語言不同、各自獨立。西漢初年,匈奴勢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國。
2.張騫出使西域
提問
(1)匈奴是如何統(tǒng)治西域各國的?舉例說明。
(2)西漢初年西漢政權與匈奴關系如何?
(3)匈按控制西域對西漢有什么影響?
(4)西漢與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貴族在征服西域的過程中,對待當地人民十分殘 暴。(舉例說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帶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貴族趕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虜了大月氏國王,取下頭顱做成飲酒的器具。)匈奴貴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強烈憎恨。西漢初年經濟尚未恢復,國力不足,白登之圍后被迫對匈采取和親政策,以避免匈奴的--擾。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為據點進攻西漢使西漢邊疆不得安寧。匈奴成為西域和西漢共同的威脅。
經過漢初的休養(yǎng)生息、文景之治,西漢在武帝統(tǒng)治時國力雄厚,進入鼎盛時期。漢武帝決定放棄和親政策用武力戰(zhàn)勝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對匈奴統(tǒng)治者無比痛恨的情況就決定派人聯絡大月氏,并和它結盟東西突擊匈奴??墒桥烧l去呢?漢武帝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決定下詔書招募。(讓學生分組擬寫漢武帝招募人員自愿赴大月氏的詔書,包括目的、人才的條件、會遇到的危險等。)
在這種情況下,張騫應聘。(由學生介紹張騫應聘前的簡單情況。)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看書中《張騫出使西域圖》老師進行講解,然后要求學生發(fā)揮設計一段漢武帝與張騫的對話。(提示:可描寫漢武帝的囑托、勉勵,張騫表示不辱使命等。)
張騫率領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余年。雖經歷了種種困難,但他從未丟棄漢朝的"節(jié)"。后來張騫終于率領部屬逃離了匈奴,找到大月氏。十多年來,大月氏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無意東還,再與匈奴為敵。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結果,只好歸國。在歸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押一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張騫乘機脫身回到長安。(可由學生補充內容)
張騫這次出行歷時十三年,受盡磨難,但未能完成使命。張騫是不是白去了?(同學回答老師歸納)張騫雖然沒有達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產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漢朝往來。張騫把這些情況,詳細地報告給漢武帝。為了擴大漢朝的政治影響,與西域各國建立聯系、交換物產,漢武帝派遣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率領300人組成的使團,訪問諸國,西域各族政權派人跟隨漢使到漢朝答謝,漢朝同西域各國終于建立了友好關系。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進了漢朝和西域經濟文化的交流。(展示漢與西域的物質往來圖)
3.域督護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漢在西域設置了西域都護。這是西漢派駐西域的總監(jiān)護,是進行軍事、行政管理的長官,其職責是管理西域事務,保護往來的商旅。這說明我國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漢時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轄,說明新疆已納入中國的版圖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請同學們談談你如何評價張騫?
答案提示:
第一:個人品格--具有探險精神,百折不撓的意志,強烈的責任感等。
第二:歷史影響--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域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
二、絲綢之路
利用多媒體課件介紹絲綢之路的路線。
提問:
(1)為什么這條商路被稱為"絲綢之路"?
(2)絲綢之路對中國和世界有哪些影響?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yǎng)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大量的中國絲和絲織品經由此路西傳,故此稱作"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維持,對中西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通過絲綢之路中國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區(qū)域建立了聯系,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
三、班超經營西域
到了東漢,西域的形勢發(fā)生了變化。漢初匈奴分 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歸順了東漢。北匈奴貴族則經常率領騎兵南下掠奪,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國勒 索繁重的賦稅,切斷了西域和東漢的交往。為了恢復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復對西域的管轄,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師形象的講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學生補充。
2.甘英到達波斯彎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達波斯后,安息人由于擔心中國與大秦直接通商道路開辟后會影響他們傳統(tǒng)的商業(yè)利益,所以故意向甘英夸大海道的險惡,甘英因而沒有再往前走。但是,他熟悉了沿途的地理和風土人情,為后來中西交通的發(fā)展和經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同我國直接友好交往的開始,這是中西交往的一件大事。
提問:在張騫和班超兩個杰出的歷史人物身上有沒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面對困難鍥而不舍,堅韌不拔,矢志不移的頑強斗志。
四、漢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
早在3000年前,中朝人民就有密切往來,東漢時期,朝鮮半島上的各國同我國關系密切,文化交流加強,漢朝的鑄銅和制漆技術傳到朝鮮,朝鮮的名馬等物產也傳到中國。從很早的時候起,中日兩國人民就駕小舟飄洋過海,互相往來。兩漢時,日本的100多個小國有30多個和漢朝有往來。東漢光武帝時,日本倭奴國王遣使來漢,光武帝贈給一枚"漢倭奴國王"金印。中國的鑄銅和制鐵技術,也在這時傳到日本,日本還發(fā)現了兩漢時期的銅鏡。
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張騫和班超出使西域,感受到他倆堅韌不拔勇敢無畏的精神。絲綢之路的開辟與暢通,一方面加強了新疆同內地的聯系;另一方面使中國絲織品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大大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我國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反映了古代中國的先進文化對東方各國產生的深遠影響。
初中歷史教案大全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