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案通用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中歷史教案通用,希望幫助到您。
初中歷史教案通用1
一、本課地位:
我說課的內容是-的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課本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張騫通西域2、絲綢之路3、班超經營西域(自學內容)。
漢朝對外交往充分體現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與滲透,而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文明向外傳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據新課改的理念和學習的需要,我對內容作了一些調整和拓展。以絲綢之路作為本節(jié)課的主線,增加了對絲綢之路變遷和衰落的探討,以史為鑒,談對當今的啟示。而這些也正是我們歷史教學的最終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歷史的熏陶,為現實服務。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網絡迅速發(fā)展的今天,學生已經能夠運用網絡,而且他們對新事物也比較感興趣,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也會給予一定的關注。但初一學生知識的積累還較少,同時對歷史地理的概念還比較模糊。
三、本課目標:
根據以上情況和課標的要求,對本課我確定了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與結果,絲綢之路的路線與意義及絲綢之路衰落的原因與啟示等。
2、能力目標:
(1)通過網絡的自主學習,學會查找資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習服務的技能。通過探究式的合作學習,學會交流,增強同他人合作的意識。
(2)通過繪制絲綢之路路線圖培養(yǎng)歷史空間感及動手能力。
(3)通過對絲綢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絲綢之路對今天的啟示的交流,培養(yǎng)探究能力及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qū)在祖國經濟文化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貢獻,從而認識到開發(fā)邊疆的重要意義。
(2)通過學習張騫等人為報效祖國,不屈不撓敢于冒險和開拓的精神,強化愛國意識和開拓進取的意識。
(3)通過對絲綢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討和今昔對比,汲取歷史教訓和營養(yǎng),以史為鑒,強化環(huán)保意識和對祖國一些方針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開發(fā),改革開放等)。
四、本課重點:
本課的重點有兩個:
1、張騫通西域。張騫出使西域是漢朝對外交往當中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著開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課的第二個重點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本課的主線,并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絲綢之路也是本課的重點,在此當中絲綢之路的形成和意義及衰落又是重點的重點。
五、本課難點:
由于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積累程度的限制,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所以本課的難點是通過一系列的歷史事實如何認識絲綢之路的意義和對當今的啟示。
六、教學方法設計:
根據要求和新課改的理念,我把本節(jié)課設計成網絡探究課的形式。以webquest為載體,這是目前采用較多的一種網絡探究的形式。在網絡逐漸普及的時代,信息更為廣泛,老師已經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授者,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信息,如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當中最大限度的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學會學習,提高興趣應當是我們教學當中充分考慮的問題。本節(jié)課通過webquest平臺,學生自學、搜集資料、討論、動手等多種方式可以取得較好效果。
在此當中我特意設計了這樣兩個環(huán)節(jié):評價、作品與交流。
如何有效的評價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提高學習的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學生的自主評價,一方面學生可以更為明確本節(jié)課要完成的任務,同時也更有利于對學生的鼓勵和對教學效果的檢測。
初中歷史教案通用2
重點:
美國內戰(zhàn);德意志統一;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歷史意義
難點:
美國內戰(zhàn)前兩種經濟形勢的矛盾;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教學手段:
利用地圖、投影儀、計算機等教學設備,進行形象直觀的教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俄國1861年改革和美國內戰(zhàn)
一、導入
引導學生分析時代特征,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不斷壯大,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場資產階級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來。
二、俄國1861年改革:
一組同學演示:“俄國農奴貧窮的生活”
主要表現大批農奴被農奴主束縛在土地上,過著貧困生活,沒有自由,隨時被打受虐,甚至降為奴隸。而農奴主卻過著奢侈的生活,為牟取暴利,他們將大批的糧食、原料出口歐洲。導致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所需的勞動力、原料、市場和資金無法解決,遠遠落后于西歐。并舉例說明。
引導學生分析農奴制這種落后的封建生產方式已成為俄國經濟發(fā)展的嚴重阻礙,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機之中。
二組同學演示:“克里米亞戰(zhàn)爭俄國戰(zhàn)敗”
主要表現經濟上的落后導致軍事上的失敗,俄國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國內人民起義不斷。
一名學生演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上臺講話:“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農民?!?/p>
引導學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顯示改革內容??蓡l(fā)學生思考:為什么廢除農奴制“是一次對農奴的‘合法’掠奪?”并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關資料。組織學生探討、評價改革的性質、作用及不徹底性。
本目小結提問:為何在封建制度最頑固的俄國會出現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
強調俄國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勢力。
三、美國內戰(zhàn):
三組同學演示:“美國的領土擴張和西進運動”,出示“美國領土擴張”地圖。
主要表現美國自獨立后,制定的對外擴張領土的政策、擴張的手段、結果。
播放錄像:“西進運動”片斷,引導學生客觀評價其歷史作用。
四組同學演示:“兩種經濟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現美國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和南方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間的矛盾。
北方的資本家因為沒有充足的勞動力、原料、國內統一的市場而無法開工。
南方的種植園主一面在種植園中驅趕成批的奴隸勞動,一面與英國資本家大談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運往英國,并從英國大批進口廉價工業(yè)品。
本目為難點,學生不易理解透徹,教師適當補充講解。
先講明兩種經濟形式的性質、矛盾產生的背景,并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歸納南北雙方的矛盾及矛盾產生的焦點,再進一步分析這些矛盾對美國政治、經濟發(fā)展的嚴重影響。最后簡介19世紀上半期廢奴運動的發(fā)展和南北兩大階級斗爭的深入,結合教材兩段資料探討林肯上臺與美國內戰(zhàn)爆發(fā)的關系。
簡介林肯生平,一名學生演示林肯演說的片斷:“選票比子彈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組同學利用自制地圖講解內戰(zhàn)經過,包括內戰(zhàn)爆發(fā)、初期北方失利、聯邦政府頒布革命措施扭轉戰(zhàn)局、轉折戰(zhàn)役、南方投降等過程。
探討兩個法令在戰(zhàn)爭中的作用。
最后,教師組織學生從戰(zhàn)爭的性質、作用和局限性分析美國內戰(zhàn)的歷史意義,并客觀地評價林肯其人。
四、小結
小結提問:為何資本主義的美國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強調交戰(zhàn)雙方同是資產階級,實力相當。
小結全課:通過學習俄國1861年改革和美國內戰(zhàn),對比資產階級的改革和革命有何異同。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從目的、方式、內容、作用去思考。
第二課時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統一
課前發(fā)放本節(jié)預習提綱,由學生填寫相關內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的歷史條件、過程、特點和歷史意義。課上展開充分討論,探討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的異同點。
一、導入
提問: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有哪些國家加入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統一:
六組同學演示:“德意志統一”
利用新聞播報形式列舉統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經濟狀況。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給德意志資產階級提出了什么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德意志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普魯士完成統一的優(yōu)勢。
學生演示俾斯麥上臺,發(fā)表演說,闡明“鐵血政策”。
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的兩個資料分析“鐵血政策”的性質。
利用地圖簡介普魯士王朝的三次統一戰(zhàn)爭。討論俾斯麥的統一策略對戰(zhàn)爭的作用,注意普法戰(zhàn)爭后期性質的變化。
最后分析統一的歷史意義,探討德國的強大日后對歐洲、對世界的影響。
小結提問:俾斯麥在德意志統一中發(fā)揮了什么歷史作用?
三、意大利統一:
七組同學演示:“意大利統一”
展示14、15世紀意大利經濟的發(fā)展,文藝復興時文化的繁榮。對比19世紀中期意大利的社會狀況,探討意大利在歷史進程中落后原因。
最后由學生歸納意大利統一的歷史條件、統一的進程、特點和歷史意義。注意引導學生分析意大利統一的特點、加富爾和加里波第在統一進程中的歷史作用。
四、小結全課:比較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的異同點。
第三課時日本明治維新
一、導入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沖垮了歐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飛,同時也震撼著古老的亞洲。
二、日本明治維新:
八組同學演示“日本明治維新”
結合地圖,展示19世紀中期日本的社會狀況。封建幕府統治的腐朽,經濟發(fā)展的落后,人民起義不斷,西方列強的入侵。
引導學生分析,內憂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注意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闡述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
幫助學生弄清封建領主經濟的概念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的幾股新生力量。引導學生把握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發(fā)展和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來源,簡介武裝倒幕的過程。
重點分析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歷史意義。
結合教材內容先由學生歸納改革的內容,再結合本目幾段資料和插圖引導學生重點分析政治經濟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過學生思考,對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其一成一敗的原因。引導學生從社會歷史背景、力量對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體內容以及國際環(huán)境等方面進行比較。
最后,關于明治維新的意義,首先應充分肯定它的積極成果,然后再適當地講述它的消極影響;分析時要結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結
19世紀中期是資本主義在全世界大發(fā)展的時期。發(fā)生于這一時期的日本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是日本從封建社會轉變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極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國家轉變?yōu)橘Y本主義強國的轉折點。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成功了,但由于這是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日本的封建勢力仍然很強大。隨著其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日本很快躋身于世界帝國主義列強行列中,給日本乃至亞洲歷史投下了陰影。
討論: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初中歷史教案通用3
一、指導思想:
以新學期教學計劃為指導,全面落實推進課程改革,逐步形成先進的綜合的教學理念,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努力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教學目標
1、完成七年級下冊所學內容;
2、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唯物主義歷史觀。
三、具體思路
1、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質量意識,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后認真做好培優(yōu)補差工作。
3、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fā)現問題,及時解決。
4、復習階段,認真制定復習計劃,精心組織復習,指點迷津,注意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6、引資料、學經驗。經常向老教師學習,經常聽課。
四、教學任務和要求
1、任務:七年級下冊歷史教學,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即了解歷史的基本線索,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觀點,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
2、要求:歷史教學,即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發(fā)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又要啟發(fā)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識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評述,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初中歷史教案通用4
[課標內容]
①列舉宋代南方生產發(fā)展和商業(yè)繁榮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 的南移。
②了解宋代的社會生活。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時間及表現;宋代農業(yè)的發(fā)展;宋代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宋代商業(yè)的繁榮;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宋代的海外貿易;宋代豐富多彩社會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經濟發(fā)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經濟發(fā)展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會生產手進步促使人們日常生活發(fā)生變化的種種現象,使學生認識到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
③通過比較唐都長安和北宋都城東京的商業(yè)發(fā)展狀況,培養(yǎng)學生提取信息和比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農工商業(yè)發(fā)展狀況,使學生形象 地認識到兩宋時期經濟 重心已南移到長江流域,培養(yǎng)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思維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①組織學生以口頭或文字方式描繪宋代城市生活,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歷史想象力。
②指導學生設計制作“宋代農工商業(yè)發(fā)展簡表 ”,培養(yǎng)學生用圖表形式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了解宋代在農工商業(yè)領域的領先成就,感知人類文明演進中的艱辛歷程,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過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親和力。
③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科學技術促進了生產力的極大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崇高科學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 度。
[重點和難點]
重點 :宋代南方生產發(fā)展和商業(yè)繁榮的原因及其表現。
難點: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學綱要]
一、經濟重心南移
1、原因
2、概況
二、農工商 業(yè)的發(fā)展
1、宋代農業(yè)的發(fā)展
2、宋代手工業(yè)的興盛
3、宋代商業(yè)的繁榮
三、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課堂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課內習題,教師輔導。
第11課 宋代的經濟和社會生活
1、( )時期,南北經濟差距縮小;( )時期,經濟重心已從( )流域轉移到( )流域。( )時,流傳“蘇湖足,天下足”的諺語,( )流域已成為全國重要糧倉。
2、宋朝時,發(fā)明了新農具“ ”, 還出現了( )。原產越南的( )由 福建推廣到江淮 一帶。南方已普遍種植( ),( )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推廣到淮河流域。
3、宋朝時,( )在南方逐漸普及,( )成為著名的瓷都。( )在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海船上已裝有( )。
4、( )時,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
5、宋朝時,海外貿易興盛,( )、( )、( )等是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
6、宋代的城市中已打破( )和( )的界限,出現了眾多的( )行業(yè),有專門的娛樂場所“ ”。( )身份相對自由,( ) 文化生 活也豐富起來。( )、( )成為普遍的社會風氣。
初中歷史教案通用5
〖內容標準
了解秦兼并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教學目標
1.知識識記
①了解秦統一六國,建立統一國家的基本情況。
②知道秦始皇開創(chuàng)皇帝制度,推行郡縣制,建立一整套官僚體制和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修筑馳道,連接長城等加強和鞏固統一措施的基礎知識。
2.能力培養(yǎng)
①討論秦建立統一國家的進步意義。
②識讀“秦朝疆域圖”,能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學習識讀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
③觀察文字、貨幣、度量衡在統一前后的插圖,指出統一后的優(yōu)勢所在。
④識讀“秦代馳道示意圖”能指出通往齊、燕地區(qū)和吳、楚地區(qū)的馳道;能正確指出秦長城西起和東至的所在地區(qū)。
⑤歸納秦始皇建立統一國家時的各方面活動,并就秦始皇建立強權正體和實行統一措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評價。
3.情感教育與價值觀
①通過學習秦的統一,明確秦統一六國實現從小國林立到國家一統的演進,符合歷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歷史的進步。
②通過學習秦鞏固統一的措施,感知這些措施對促進各地區(qū)經濟文化發(fā)展和交流的作用,以及對中國歷史產生的深遠影響。
③通過學習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認識秦始皇在統一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要點
1.重點 秦的統一和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秦統一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分立混戰(zhàn)的局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統一的國家,而統一的趨勢則成為此后中國歷史發(fā)展的主流。秦始皇將戰(zhàn)國時期的官制加以調整和擴充,建成一套適應統一國家需要的新的行政機構。成為我國長達2000年多年歷史的基本制度。經濟文化上的整齊劃一舉措,不僅加強了統一國家制度的交通,而且促進了各地區(qū)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和交流??傊?,秦的統一和鞏固統一的措施對中國古代歷史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難點 如何正確理解秦始皇的統一措施對我國古代民產生的深遠影響,其中有利與不利因素是教學的難點。教師應根據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適當地從政治上的強權統治和經濟文化上的促進作用兩個角度進行分析,讓學生能較全面認識統一措施的作用。
〖教學分析
1.秦滅六國
①指導學生運用第6課“戰(zhàn)國形勢圖”,結合“秦兵馬俑騎士與戰(zhàn)馬圖”以及“長平之戰(zhàn)”的材料,組織學生分析秦王政采取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策略,掌握秦先后滅掉六國的次序。比如:蠶食韓魏,利于東進;長平之戰(zhàn),傷趙元氣;十年激戰(zhàn),兼并六國。
②組織學生著重討論秦滅六國建立統一國家的進步意義。一是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長期小國林立的局面,完成了統一大業(yè);二是有利于當時人民安居樂業(yè)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
2.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是秦始皇在政治上采取的重大措施,運用“秦政治體制示意圖”,向學生說明三點:
①回憶“三皇”、“五帝”,說明“皇帝”一詞的名聲煊赫與權力龐大。突出政自定“皇帝”稱號后,這個稱號延續(xù)了2000多年,直到清朝被推翻為止。
②介紹中央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的職責、地位,介紹地方郡守、縣令的職責、地位,強調中央和地方的官職都由皇帝任免,官員必須絕對服從皇帝。
③引導學生分析秦始皇建立強權正體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蓮撵柟虈医y一和加強統治兩方面進行分析。
3.統一措施
①指導學生識讀“秦朝疆域圖”,能正確指出秦疆域四至的所在地,明確秦是當時世界上大國的概念。以“統治如此廣闊的疆域,除了政治上建立強權正體外,秦始皇在經濟和文化上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導入“統一措施”一節(jié)。
②運用教材的插圖、資料,引導學生對文字、貨幣、度量衡進行統一前后的對比觀察,明確其優(yōu)勢所在。
③識讀“秦代馳道示意圖”,知道通往齊、燕地區(qū)和吳、楚地區(qū)的方向。了解匈奴的情況和匈奴對秦的威脅,強調萬里長城是舉世聞名的偉大工程,是人類文明的奇跡,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④組織學生開展對思考題“秦王朝進行文字、貨幣、度量衡和車道的統一,你認為好處在哪兒?秦的統一相對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分立,其進步又在哪兒?”的討論。
⑤歸納秦始皇在建立統一國家上的各方面活動,并就秦始皇建立強權正體和實行統一措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評價。。
(以上內容主要來源于教師用書)
〖教學實錄
〔復習舊課〕
師:第6課我們學習了“商鞅變法與社會變革”,(提問)“春秋五霸”是哪五霸?(提問)“戰(zhàn)國七雄”是哪七雄?他們的地理位置在哪?商鞅變法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有關商鞅變法的問題希望同學們多記、多看、多想。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下面的內容。請同學們翻到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
第8課 秦的統一
(板書,以下綠色黑體字為板書內容)
〔閱讀教材〕
下面給同學們5分鐘時間,請大家認真閱讀教材,看書時用筆標出你認為應該掌握的內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內容,看完書之后,我會要求大家合上書本,回顧你記憶中的本課內容。
補充:
嬴(yíng)政 郡(jùn)〔合書布點〕
△采點布點
學生閱讀完教材后,找學生講述教材內容,根據學生講述的內容采點、布點(板書)。
秦滅六國 時間 策略 順序 意義 長平之戰(zhàn)
皇帝 陽陵虎符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郡縣 李斯
文字 貨幣 度量衡 車軌 長城
△布點小結
今天,幾位同學對課本內容的復述,我是比較滿意的。我想改變前幾節(jié)課的做法,要求述點的同學,先由我來指定,其他同學注意聽,中途不要隨插話,如果有什么問題,一定要等別人把話說完,舉手向老師示意,得到允許后,站起來,面向全班同學和教師表述自己的觀點。
〔分層推進〕
△再讀教材(大約2分鐘)
△快速提問(5分鐘)
①秦滅六國的時間?(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間。進一步提問:公元前230年是幾世紀多少年代?)
②秦滅六國的策略是什么?(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秦滅六國的過程,概括為四句順口溜:秦滅六國計謀精,遠交近攻二步行,打敗削弱再滅亡,十年統一順民心。)
③秦滅六國的順序是什么?(韓、趙、魏、楚、燕、齊,)
④秦滅六國的意義是什么?(結束了長期以來分立混戰(zhàn)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秦王朝,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fā)展,符合當時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⑤秦王嬴政滅六國后,自稱什么?(“始皇帝”,后人稱其為秦始皇。秦國與秦王朝,秦王嬴政與秦始皇的區(qū)別:秦國是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國之一,秦王朝指的是秦王嬴政滅六國后建立的王朝。滅六國,稱皇帝前稱為秦王嬴政,稱皇帝之后稱為秦始皇。)
⑥秦始皇在中央設立的主要官職?他們的職責是什么?(丞相——掌管政務;太尉——掌管軍事;御史大夫——監(jiān)察百官。他們孝必須絕對服從和執(zhí)行皇帝的命令。)
⑦秦始皇在地方實行的制度是什么?職權怎樣?(略)
⑧秦始皇采取哪些鞏固統一的措施?(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車軌、連接長城。)
⑨識圖:第43頁“秦朝疆域”,找出秦朝的都城、四至、長城的起止。
△處理問題(約15分鐘)
①為什么秦能滅六國?
⑴客觀條件——人民渴望統一?!皯?zhàn)國七雄”之間,為了爭奪土地和人口,不斷進行戰(zhàn)爭,使生產遭到極大破壞,給人民帶來難以忍受的痛苦和災難;封建割據嚴重阻礙各地區(qū)間的經濟交往?!睹献与x婁》描繪戰(zhàn)國時期的戰(zhàn)爭場面是:“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縱觀烽火連天、刀光劍影的270年戰(zhàn)國歷史,可知孟老夫子的這番話并沒有夸張的成分。因此,人民渴望統一,結束分裂割據?!皯?zhàn)國七雄”中誰能承擔“統一”的歷史重任呢?
⑵主觀條件——“戰(zhàn)國七雄”秦國實力最強。秦國實行了商鞅變法,它是各諸侯國“變法”中比較徹底的,變法后秦國的舊制度廢除了,政治、經濟、軍事力量都得到發(fā)展,成為“戰(zhàn)國七雄”中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因此,滅六國實現統一的重任就落在秦國的肩上了。
⑶正確的策略:遠交近攻、各個擊破。
②中央集權制度
集權就是把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集中于中央。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軍國大事,均由皇帝一個裁決,中央的主要官員都必須絕對服從皇帝和執(zhí)行的命令。指導學生看第44頁圖“秦政治體制示意圖”。
③秦始皇采取的鞏固統一措施及其影響:(指導學生看課本中的相關圖片)
⑴文字 小篆 隸書
李斯受命統一文字,規(guī)定小篆為全國推廣的標準文字。日常文書來往通用的是隸書。
文字的統一,解決了原先六國文字異形的狀況,便利國家政令的發(fā)布和民間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響漢字的演進和發(fā)展。后世各種漢字字體都呆溯源于秦。
⑵貨幣 圓形方孔錢
圓形方孔錢與古代天圓地方的觀念有一定的關系。我國歷史都依照秦錢的樣式鑄行,它通用了兩千多年。
貨幣統一,將戰(zhàn)國后期秦國的圓形方孔錢作為流通貨幣,解決了拾、流通的困難,方便了經濟交流。
⑶度量衡
解決了各地換算之間的困難,便利經濟的發(fā)展。
⑷車道
馳道,意為奔馳車馬之道。直道意謂路線直、距離近、行馳快的道路。
解決了交通不便,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轄和地區(qū)間的聯系。
④秦的統一相對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分立,其進步又在哪里?
有利于統一國家的發(fā)展;有利于經濟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加強軍事力量;有利于鞏固民族的團結。
〔貫通評價〕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統一國家。秦始皇開始中央集權制度,推行郡縣制,建立一整套官僚體制。同時采取統一文字、貨幣統一、統一度量衡、修筑馳道和直道、連接長城等加強和鞏固統一的措施,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fā)展。秦的統一在歷史上且有進步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始皇在統一過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初中歷史教案通用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