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韓愈傳文言文節(jié)選翻譯
推薦文章
學習文言文,就要會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言文。對于考試,文言文的翻譯既是重要的語言綜合訓練,又是考查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言文知識的重要標志。文言文的翻譯雖說較難,但仍然有章可循,在復(fù)習中,我把文言文的翻譯整理為“增補、調(diào)換、留借、刪減、互聯(lián)”五種方法。下面由小編為您整理出的新唐書韓愈傳文言文節(jié)選翻譯內(nèi)容,一起來看看吧。
《新唐書韓愈傳》原文
韓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無名位。愈生三歲而孤,養(yǎng)于從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學儒,不俟獎勵。洎舉進士,投文于公卿間,故相鄭余慶頗為之延譽,由是知名于時。尋登進士第。
宰相董晉出鎮(zhèn)大梁,辟為巡官。府除,徐州張建封又請其為賓佐。愈發(fā)言真率,無所畏避,操行堅正,拙于世務(wù)。調(diào)授四門博士,轉(zhuǎn)監(jiān)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門,宰相不專機務(wù)。宮市之弊,諫官論之不聽。愈嘗上章數(shù)千言極論之,不聽,怒貶為連州陽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擯黜,作《進學解》以自喻,執(zhí)政覽其文而憐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①郎中、史館修撰。逾歲,轉(zhuǎn)考功郎中、知制誥,拜中書舍人。俄有不悅愈者,摭其舊事,言愈前左降為江陵掾曹,荊南節(jié)度使裴均館之頗厚,均子鍔凡鄙,近者鍔還省父,愈為序餞鍔,仍呼其字。此論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為淮西宣慰處置使,兼彰義軍節(jié)度使,請愈為行軍司馬?;?、蔡平,十二月隨度還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詔愈撰《平淮西碑》,其辭多敘裴度事。時先入蔡州擒吳元濟,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訴碑辭不實,詔令磨愈文,憲宗命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鳳翔法門寺有護國真身塔,塔內(nèi)有釋迦文佛指骨一節(jié),其書本傳法,三十年一開,開則歲豐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宮人三十人,持香花赴臨皋驛迎佛骨。自光順門入大內(nèi)留禁中三日乃送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廢業(yè)破產(chǎn)燒頂灼臂而求供養(yǎng)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諫之。
愈性弘通,與人交,榮悴不易。少時與洛陽人孟郊、東郡人張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稱薦于公卿間,而籍終成科第,榮于祿仕。后雖通貴,每退公之隙,則相與談宴,論文賦詩,如平昔焉。而觀諸權(quán)門豪士,如仆隸焉,瞪然不顧。而頗能誘厲后進,館之者十六七,雖晨炊不給,怡然不介意。大抵以興起名教,弘獎仁義為事。凡嫁內(nèi)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長慶四年十二月卒,時年五十七,贈禮部尚書,謚曰文。
(節(jié)選自《新唐書韓愈傳》,有改動)
翻譯:
韓愈,字退之,昌黎人。父親名叫韓仲卿,不出名不沒有官位。韓愈三歲的時候死了父親,被同族的堂兄撫養(yǎng)。韓愈因為自己是孤兒,小時候?qū)W習儒家經(jīng)典很刻苦,不等獎勵來督促。等到考進士的時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間投送,曾擔任過宰相的鄭余慶很欣賞他,積極地稱贊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不久韓愈就考中了進士。
宰相董晉出京鎮(zhèn)守大梁,請韓愈作他的巡官。董晉的職員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張建封又請他去做佐官。韓愈說話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諱什么,他的品德專一而正派,不擅長處理一些世俗事務(wù)。后來調(diào)他去做四門博士,再后來升為監(jiān)察御史。德宗晚年的時候,朝廷中分了好幾派,宰相也不好好負責。宮市的弊端很明顯,但諫官們反復(fù)提意見皇帝也不接納。韓愈曾經(jīng)寫了幾千字的文章極力批判這件事,皇帝不聽反而很生氣,把他貶到陽山縣做縣令,后來酌情轉(zhuǎn)到江陵府作掾曹。
韓愈自己覺得自己很有才,但卻常被朝廷排擠貶黜,就寫了一篇《進學解》自明心志。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這篇文章很同情他,因為韓愈很有史學才能,委任他作比部郎中和史館修撰(編寫史書)。過了一年,又提升為考功郎中(大概是負責績效考評的人力資源部官員)、知制誥(起草政令的人),然后封為中書舍人。不久又有看著韓愈不順眼的人,找出他以前的舊事,說韓愈降職到江陵府期間,荊南節(jié)度使裴均用比較優(yōu)厚的條件招待韓愈,裴均的兒子裴鍔凡俗鄙陋,近日回京探望父親,韓愈寫了一篇序文為裴鍔送行,仍然稱呼裴鍔的字。這種言論在朝廷傳播開來,因為這個韓愈又被貶為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擔任淮西宣慰處置使,兼任彰義軍節(jié)度使,請韓愈作他的行軍司馬?;次骱筒踢@兩個地方平定之后,十二月韓愈隨裴度返回長安,憑借功勞授予他刑部侍郎,還下詔命韓愈撰寫《平淮西碑》,碑文中韓愈多處記述裴度的事跡。而當時最早進入蔡州捉拿吳元濟的是李愬,他的功勞最大,李愬很不服氣。李愬的妻子出入(或進入)皇宮,于是(或趁機)(向憲宗)訴說(控告)碑文失實,(憲宗)下詔派人磨掉韓愈所寫的碑文,命令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新撰寫并刻石。
韓愈性情寬宏通達,和他人交往,不論人家升沉盛衰,他總不改變態(tài)度。他年輕時和洛陽人孟郊、東郡人張籍友好,當時兩位還沒有名氣,韓愈不辭寒暑,在公卿之間給他倆說好話,推薦他倆,其中張籍終于考中進士,在仕途上很順利。后來韓愈雖然仕途通達,名聲顯貴,常常在辦完公事有空暇的時候,就(跟他們)談話會餐,論文作詩,和過去一樣。而遇到有權(quán)有勢的豪門貴族,就像對待奴仆那樣,瞪起眼睛不予理睬。(韓愈)卻很能引導鼓勵后輩,(后輩)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雖然有時弄得自己早飯也供應(yīng)不上,但是仍然和顏悅色毫不介意。他總是把興起名教、弘揚獎勵仁義作為自己的職責。(經(jīng)他)資助,內(nèi)外親戚以及朋友的孤女出嫁的總共有十人之多。
【附】文言文閱讀:文言文翻譯十個失分點
文言文翻譯是多年來高考的必考內(nèi)容之一??忌诜g文言文時,除遵守“信、達、雅”的翻譯原則、掌握一些翻譯技巧外,還要避免下列錯誤:
一、誤譯文言實詞
例1.將畫線的語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
重榮謂晉無如我何,反意乃決。重榮雖以契丹為言,反陰遣人與幽州節(jié)度使劉晞相結(jié)。契丹亦利晉多事,幸重榮之亂,期兩敝之,欲因以窺中國,故不加恕于重榮。
(《新五代史,安重容傳》)
誤譯:契丹使晉國多事對自己有利,慶幸重榮作亂,希望晉朝廷與重榮同時受損。
解析:在這個句子中,“利”,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譯為“認為……有利”。
這里將“利”誤譯為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有利”。失誤原因:一是對文言實詞的活用掌握不牢。二是對上下文各方的利益關(guān)系沒有準確把握,缺乏根據(jù)語境解釋詞語的能力。
應(yīng)譯為:契丹也認為晉朝多事對自己有利,慶幸重榮作亂,希望晉朝廷與重榮同時受損。
二、誤譯文言虛詞
例2.將畫線的語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
于是改作兩題,置案上,以觀其異。比曉,又涂之。積年余,不復(fù)涂,但以濃墨灑作巨點,淋漓滿紙。郭異之,持以白王。王閱之曰:“狐真爾師也,佳幅可售矣。”是歲,果入邑庫。(2007年高考廣東卷)
誤譯:但是(狐貍)用濃墨灑作大墨點,(弄得)滿紙都是。郭生對此感到奇怪,拿著紙來告訴王生。
解析:句中的“但”是起強調(diào)作用的副詞,應(yīng)譯為“只是”,不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這個義項在中學教材中出現(xiàn)過,如《陌上?!分械?ldquo;但坐觀羅敷”。
應(yīng)譯為:(狐貍)只是用濃墨灑作大墨點,(弄得)滿紙都是。郭生對此感到奇怪,拿著紙來告訴王生。
三、古今詞義不對應(yīng)
例3.將畫線的語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
鐘會伐蜀,過與戎別,問計將安出。戎曰:“道家有言,‘為而不恃’,非成功難,保之難也。”及會敗,議者以為知言。(2007年高考山東卷)
誤譯:鐘會討伐蜀國,路過時與王戎告別,問(他)有什么政策。
解析:“計”即計策,為對付某人或某種情況而預(yù)先安排的方法、策略。如古代兵法的“三十六計”等。而“政策”是個現(xiàn)代詞語,它指國家或政黨為實現(xiàn)一定時期的路線而制定的行動準則,如經(jīng)濟政策等。這里古今意義不對應(yīng),誤用現(xiàn)代詞語。
應(yīng)譯為:鐘會討伐蜀國,路過王戎時與其告別,問(他)有什么計策。
四、語言不合規(guī)范
例4.將畫線的語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具言其子仁杰可用狀,即召入宿衛(wèi)。其軍帥怒賁不先白己而專獻金,下賁獄。世祖聞之,大怒,執(zhí)帥將殺之,以勛舊而止。仁杰從世祖,南征云南,北征乃顏,皆助勞績。(2007年高考四川卷)
誤譯:賀賁的主帥對他事先不稟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獻金感到憤怒,就把賀賁關(guān)進監(jiān)獄。世祖聞之,吹胡子瞪眼,執(zhí)住了主帥將要殺他,因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罷。
解析:這段譯文的不規(guī)范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①文白夾雜,“聞”“執(zhí)”等文言詞語沒有譯出。根據(jù)語境,“聞”可譯為“聽說”;“執(zhí)”可譯為“逮捕”。②風格不一致整體上看是嚴肅的書面語,而“吹胡子瞪眼”顯然是口頭用語。
應(yīng)譯為:賀賁的主帥對他事先不稟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獻金感到憤怒,把賀賁關(guān)進監(jiān)獄。世祖聽說這事,非常憤怒,逮捕了主帥并將要殺他,因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罷。
五、不辨感情色彩
例5.將畫線的語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
親王之藩,供億至二三十萬。游手之徒,托名皇親仆從,每于關(guān)津都會大張市肆,網(wǎng)羅商稅。國家建都于北,仰給東南,商賈驚散,大非細故。(2007年高考重慶卷)
誤譯:無業(yè)人員,假托皇親國戚手下之人的名義,常常在關(guān)卡渡口都市大設(shè)店鋪,并征收商稅。
解析:“游手之徒”,有明顯的貶義,而“無業(yè)人員”則是中性的,應(yīng)譯為“游手好閑的人”;“網(wǎng)羅”一般情況下譯為“搜集”,是中性詞語,但這里有貶抑色彩,“征收”則指政府依法收取財物等,這里譯為帶有貶抑色彩的“搜羅”“搜取”“索要”比較合適。
應(yīng)譯為:游手好閑的人,假托皇親國戚手下人的名義,常常在關(guān)卡渡口都市大設(shè)店鋪,并搜羅商稅。
六、誤譯原句語氣
例6.將畫線的語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余歲矣,以其數(shù),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2007年高考福建卷)
誤譯: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當今的社會里,除了我沒有誰能行。
解析:譯文把最后一句處理為陳述語氣不恰當。從語境來看,這段話表示孟子拯救天下的責任感和高度的自信心,“五百的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孟子以“名世者”自許,“舍我其誰也”,是一種語氣強烈的反問,應(yīng)譯為“……呢?”
應(yīng)譯為: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當今的社會里,除了我還能有誰呢?
七、誤譯語法關(guān)系
例7.將畫線的語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古今詩人眾矣,而杜子美為首,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2007年高考浙江卷)
誤譯:難道不是因為他顛沛流離忍饑受寒,終身不利用,卻連一餐飯都不曾忘記(報效)君王嗎?
解析:“終身不用”是個短小的單句,它的主語“杜甫”承前省略了。這句話敘寫杜甫空懷壯志而終身不被朝廷重用,身處困窘的情狀,用“終身不用”這個被動句表達。這里翻譯為主動句,將責任歸咎于杜甫“不利用”是錯誤的。
應(yīng)譯為:難道不是因為他顛沛流離忍饑受寒,終身不被重用,卻連一餐飯都不曾忘記(報效)君王嗎?
八、誤譯分句關(guān)系
例8.將畫線的語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
余家有古硯,往年得之友人所遺者,受而置之,當一硯之用,不知其為古也。已而有識者曰:“此五代宋時物也,古矣,宜謹寶藏之,勿令損毀。”予聞諸言,亦從而寶之,不暇辨其為真五代、宋與否。(2007年高考安徽卷)
誤譯:不久有能辨識古物的人告訴我:“這是五代宋時的古董,雖然年代很久了,但是應(yīng)該小心地把它當做珍寶一樣收藏著,不要讓它受損和毀壞了。”
解析:畫線句的引號內(nèi)部分,是一個沒有關(guān)聯(lián)詞的因果關(guān)系的復(fù)句,“此五代時物也,古矣”說明硯年代久遠,這是古物的重要標志,是“因”;“宜謹寶藏之,勿令損毀”是對待古硯應(yīng)持的態(tài)度,是“果”。翻譯時處理為含有“雖然……但是……”的轉(zhuǎn)折關(guān)系復(fù)句,是一種誤解。
應(yīng)譯為:不久有能辨識古物的人告訴我:“這是五代宋時的古董,年代很久了,應(yīng)該小心地把它像收藏珍寶一樣收藏著,不要讓它受損和毀壞了。”
九、不懂文化常識
例9.將下面的語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
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也?”(《史記鴻門宴》)
誤譯:項王握住劍把站起來,大聲問:“來客是什么人?”
解析:古人席地而坐,而兩膝著地,腳背朝下,臀部坐在腳后跟上。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這就叫“跽”。項王本坐著,突然見攀噲闖進來,于是警惕起來,握住劍,挺直腰準備站起來,以防不測。在這里,只能解釋為“雙膝著地,上身挺直”。
應(yīng)譯為:項王握著劍把直起腰來,問道:“來客是干什么的?”
十、不懂修辭
例10.將下面的語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孟子公孫丑》)
誤譯:昨天有國君命令來,他正發(fā)愁沒柴燒,不能上朝復(fù)命。
解析:“采薪之憂”是疾病的婉辭。
應(yīng)譯為:昨天有國君命令來,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復(fù)命。
考生做文言文翻譯題時,不妨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檢查,看看自己的譯文是否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