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起源》第三章讀后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可能會有新的感悟,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物種起源》第三章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物種起源》第三章讀后感篇1
敢于浪費自己生命當中一小時的人,尚未發(fā)現(xiàn)生命的價值。——達爾文達爾文的進化論想必大家都聽說過,這一觀點在《物種起源》里有很清楚的體現(xiàn)。那么,達爾文到底是誰?這本書到底在什么背景下怎樣寫成的呢?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是英國的著名生物學家,也是進化論的奠基人。他曾經(jīng)乘著貝格爾號艦經(jīng)歷歷時5年的環(huán)球航行,對動植物等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采集。1859年終于發(fā)表《物種起源》這一劃時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和物種不變論。1859年11月24日,在英國倫敦,這是很不平凡的一天。這一天,倫敦眾多市民涌向一家書店,爭相購買一本剛出版的新書。這本書的第一版1250冊在出版之日即全部賣光。這本轟動一時的新書就是《物種起源》,它是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的第一部巨著。馬克思曾說,《物種起源》非常有意義,這本書可以用來當做歷史上的階級斗爭的自然科學根據(jù)。
達爾文于1809年出生在英國,祖父和父親都是有名的醫(yī)生。他從小就活潑好動,喜歡采集昆蟲。在他16歲時,他的父親為了讓他繼承祖業(yè),送他去愛西堡大學學醫(yī),但他對于學醫(yī)沒有太大的興趣,只是常去觀察動植物,研究神武標本。在19歲那年,達爾文又進入劍橋大學學習神學。在這里的學習和結(jié)交為他將來從事自然科學的研究打下了基礎。
在編寫《物種起源》前,達爾文還相信生物是由上帝創(chuàng)造的。在“貝格爾”號遠航考察船航行中,許多實例引起他的思考,并使他對“上帝造物論”產(chǎn)生了懷疑。各地的所見所聞,都說明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物是在逐漸進化的。但是,當時達爾文還不能說明引起生物進化的原因??疾鞖w來,達爾文就開始研究這個問題。他耐心地收集資料和證據(jù),還因此親自飼養(yǎng)鴿子,觀察家鴿在人工飼養(yǎng)下所產(chǎn)生的變異,最終確立了自然選擇學說,由此解釋了生物進化的原因。
這本書雖然不是文學作品,但他用平凡樸實的語言,用記敘性論證舉例性口吻,客觀敘述他環(huán)球旅行和觀察研究家養(yǎng)動植物時觀察到的事物。他舍去文學語言的夸張華麗,更多使用精準與謹確的語言。
那么,為什么是達爾文首先發(fā)現(xiàn)并確立了這一學說呢?1828年的一天,在倫敦郊外的一片樹林里,達爾文發(fā)現(xiàn)在將要脫落的樹皮下,有蟲子在里邊蠕動,便急忙剝開樹皮,發(fā)現(xiàn)兩只奇特的甲蟲,正急速地向前爬去,他馬上左右開弓抓在手里,興奮地觀看起來。正在這時,樹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蟲,他措手不及,迅即把手里的甲蟲藏到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蟲抓到??粗@些奇怪的甲蟲,達爾文真有點愛不釋手,只顧得意地欣賞手中的甲蟲,早把嘴里的哪只給忘記了。嘴里的那只甲蟲憋得受不了啦,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這他的舌頭蜇得又麻又痛。他這才想起口中的甲蟲,張口把它吐到手里。然后,不顧口中的疼痛,得意洋洋地向市內(nèi)的劍橋大學走去。人們?yōu)榱思o念他首先發(fā)現(xiàn)的這種甲蟲,把它命為“達爾文”。
看來,這與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對學術(shù)的研究,科學探究精神,執(zhí)著忘我精神,分不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達爾文和他的巨著帶來的啟示還不止于此。
《物種起源》第三章讀后感篇2
今天,我讀了《物種起源》,這本書是達爾文寫的。是達爾文論述生物進化的重要著作?!段锓N起源》大概是19世紀最具爭議的作品,達爾文用其仔細的觀察及豐富的想象力,在這本書中詳細描寫了生物物種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繁多這樣的一個演變過程?!段锓N起源》就象是一棵樹不斷能長出新的枝條,在生物的演變過程中,新的物種分枝會在原有的基礎上產(chǎn)生出來。但畢竟整本書也就是在探討物種的問題,這是假設有了生命以后的事情。
在這本書中達爾文的觀點是遺傳變異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適者生存,這點我非常同意他的想法。生物有進化,物種也有變化,本不是達爾文首先發(fā)現(xiàn)的;進化學說,也不是達爾文創(chuàng)建的,在他以前已有著漫長的歷史。不過達爾文加上他觀察所得的新材料,總結(jié)和發(fā)展了進化學說,提高了它的科學性,徹底擊毀了科學思想界中的宗教統(tǒng)治,建立了生物學的真正基礎。在解釋萬物及生命起源的時候,所有的理論都是要靠信心來接受的,也既是說,都是信仰。要接受不相信上帝的信仰,應該是需要更大的信心,需要克服更大的障礙,因為這些信仰里實在是包含了太多的未知因素。
我認為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很適合我們中小學生閱讀,我們還應該學習達爾文那種堅持不懈的精神。
《物種起源》第三章讀后感篇3
我買了一本由達爾文著、舒德干等人譯的《物種起源》,這是一部影響人類科學發(fā)展進程的絕世經(jīng)典,我一直希望能一睹這本百年巨著的風采,終于有閑暇靜下心來仔細閱讀一番。
在《物種起源》中,達爾文以豐富的研究資料,嚴謹?shù)目茖W論述,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引人入勝的文筆,向全人類莊嚴宣告了物種發(fā)展的偉大理論——進化論。
在此之前,人類有關物種發(fā)展的認識一直籠罩在唯心主義宗教統(tǒng)治的陰霾中。
人們認為人類以及地球上的各種生命都是至高無上的神明所創(chuàng)造的,神主導一切!各個物種都是孤立的,其間沒有任何親緣關系。
在那個年代,違背教會之難,難于上青天。
但烏云遮不住真理的光芒;黑暗無法阻攔人類追求真理的腳步。
總有那么一批堅持真理的人,不畏教會等反對組織的壓迫,堅持真理,經(jīng)過幾個世紀,幾代人艱苦卓絕的奮斗,真理終于戰(zhàn)勝謬誤,人類終于見到了科學的曙光。
達爾文就是這樣一個為追求真理而不懈努力的人。
書中主要探討了一個問題——什么是生命的起源?達爾文用其仔細的觀察及豐富的想象力,在該書中描寫了生物物種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繁多這樣的一個演變過程。
就象是一棵樹不斷能長出新的枝條,在生物的演變過程中,新的物種分枝會在原有的基礎上產(chǎn)生出來。
達爾文相信所有的物種都是由簡單的生命單位演變而來,但最初的生命是怎么來的呢?一個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實是達爾文認為它們是被創(chuàng)造的。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所體現(xiàn)的認真精神非常值得欽佩。
當他談論到一些問題時,由于版面的限制,無法進行再多的論述,雖然書中提到的事例已足以證實他的觀點,但他仍告訴讀者,他在其他的文章中已有或?qū)⒂袑Υ藛栴}更深入的論證。
我想,對這種問題,能夠不敷衍,充分體現(xiàn)了達爾文對科學認真、嚴謹?shù)膽B(tài)度。
書中的很多內(nèi)容值得我們?nèi)ニ伎技盃幷?,也有更多地方值得我們?nèi)ゾ磁搴蛯W習,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這樣一句話:“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我的成功取決于我復雜的心理素質(zhì)。
其中最重要的是:熱愛科學、善于思索、勤于觀察和搜集資料、具有相當?shù)陌l(fā)現(xiàn)能力和廣博的常識。”我將以這句話為目標,將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更進一步地深讀此書,為自己充電。
《物種起源》第三章讀后感篇4
然而,科學與唯心的斗爭是長期的。直到在剛剛過去的20世紀90年代,有的宗教人士才承認了進化論。1996年,在生物進化論日趨深入人心的環(huán)境下,羅馬教皇約翰保羅二世不得不改變了教會對達爾文主義的否定態(tài)度,教廷不得不拋棄了“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和人類始祖”的信條。
而事實上,如今仍有很多人否定并駁斥進化論。我不久前還看到一篇文章,文中仍然以神創(chuàng)論否定進化論。
由此,可想而知,在一百多年前,達爾文要否定殘酷的教會的理論是多么的困難。讀此書,讓我知道了對待科學一定要認真,對真理,就要百折不撓地堅持。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所體現(xiàn)的認真精神同樣值得欽佩。當他談論到一些問題時,由于版面的限制,無法進行再多的論述,雖然書中提到的事例已足以證實他的觀點,但他仍告訴讀者,他在其他的文章中已有或?qū)⒂袑Υ藛栴}更深入的論證。我想,對這種問題,能夠不敷衍,充分體現(xiàn)了達爾文對科學認真、嚴謹?shù)膽B(tài)度。
《物種起源》是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系統(tǒng)闡述生物進化理論基礎的生物學著作。全名《論依據(jù)自然選擇即在生存斗爭中保存優(yōu)良族的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1859年11月24日在倫敦出版。
該書中,達爾文根據(jù)20多年積累的對古生物學、生物地理學、形態(tài)學、胚胎學和分類學等許多領域的大量研究資料,以自然選擇為中心,從變異性、遺傳性、人工選擇、生存競爭和適應等方面論證物種起源和生命自然界的多樣性與統(tǒng)一性?!段锓N起源》不僅開創(chuàng)了生物學發(fā)展史上的新紀元,使進化論思想滲透到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而且引起了整個人類思想的巨大革命,在世界歷史進程中有著廣泛和深遠的影響。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闡明了這樣的科學原理: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種不是不變的,而是由低級向高級逐漸進化發(fā)展的。進化學說包括以下幾點:1.多數(shù)變異是微小的,在自然狀態(tài)下顯著的偶然變異是少見的,即使出現(xiàn)也會因為雜交而消失;2.自然界的變異是連續(xù)過渡的,從個體差異到輕微的變種、顯著的變種、亞種和新種;3.自然選擇:生物都有按幾何級數(shù)增加個體數(shù)目的傾向,但是資源(如空間、食物等)又是有限的,因而,同一物種內(nèi)的不同個體以及不同物種之間為獲得生存機會而斗爭(競爭)。并導致大量個體的死亡。4.一些經(jīng)過修改和發(fā)展的概念,主要為性狀分歧。達爾文從家養(yǎng)動植物中看到,由于按照不同的需要進行選擇,一個原始共同祖先類型,即野生品種,可以被培養(yǎng)成許多形態(tài)特征顯著不同的家養(yǎng)品種。同樣,自然界的同一個種內(nèi)個體之間的形態(tài)、習性差異越大,則適應不同環(huán)境方面越是有利,因而將會繁育更多的個體,分布更為廣泛:隨著差異的積累,分異(歧異)越來越大,原先的一個種就會逐漸變?yōu)橐幌盗凶兎N、亞種乃至不同的新種。這就是性狀分歧(分異)的原理。達爾文還闡述了地理隔離對性狀分歧和新種形成的促進作用,被大洋隔離的島嶼上山雀和海龜?shù)淖儺惥褪堑湫偷睦印T谝粋€地域內(nèi),由于資源(如空間、食物等)是有限的,因此每一個地區(qū)所能維持(支持)的物種數(shù)量及生物個體數(shù)量是有限的。生存斗爭、自然選擇的結(jié)果便導致具有有利變異的類型個體數(shù)目增加,相對劣勢類型個體數(shù)目則減少直至被淘汰或滅絕。隨著性狀分歧的加大,新種不斷形成、老種滅絕,特別是由于中間過渡類型的滅絕,不同物種之間形態(tài)差異逐漸擴大:而在生物分類的實踐中,相同的物種歸于一個屬,相近的屬歸于一個科,相近的科歸于一個目。如果從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來看,生物的分類系統(tǒng)形成過程就好像一株不斷分叉的大樹。對此,達爾文曾用一株大樹對自然選擇的原理做過生動形象的描繪。
《物種起源》第三章讀后感篇5
“姐姐,你們家的幸福樹長得怎么樣了?”“好著呢!還育出了‘小寶寶’呢!”“天哪!”我發(fā)出了一連串的怪叫。
其實,之前我和姐姐買了兩盆“幸福樹”是送給媽媽的節(jié)日禮物!可惜我不是一個好的“花匠”,幸福樹枯萎了!我請教了姐姐這位大世界的“花匠”一些小訣竅。房間里傳來了我們的對話:
“姐,你就說說唄!你怎么把幸福樹培育得這么好?有啥訣竅就傳授給我點吧!”
“嗯,好吧!”說完便丟給我一本書《物種起源》。
咦?這是什么意思?。〔唤涛揖筒唤虇h!打什么啞謎呀!
姐姐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笑著說:“你看看就明白了!”
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不過我看了幾行就迷上了這本書。這本《物種起源》是著名的博物學家、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寫的。他在這本書中提出了兩個理論:首先,他認為所有的動植物都是由較早期、較原始的形式演變而來;其次,他認為生物演變是通過自然選擇而來。
突然,我看到上面有一行字:把取出蛋清和蛋黃后的碎蛋殼放置在花木植穴的四周,能供給花木根部很多養(yǎng)分,對花木生長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咦?我家的“幸福樹”不是正缺少營養(yǎng)嗎?于是,我照做了!
第二天早上,我頂著兩個熊貓眼看了看枯萎的幸福樹。突然,我的雙眼射出了一道光芒,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幸福樹”的“腰板兒”十分挺拔!可葉子還是那焉焉的樣兒,但這可不是一口吃個大胖子的事情,得慢慢來。突然,我發(fā)現(xiàn)旁邊的蛋殼沒有了光澤,僅僅殘留的一滴蛋清也被吸收完了!怪不得那桿兒挺得不得了,還散發(fā)著一股股靈氣,有一種大自然的味道。
也許那辦法真的有效!我連續(xù)放了幾天的蛋殼兒,幸福樹滿滿的“活”了過來,我幸福地觸摸著它的枝葉,呼吸著它剛剛制造好的氧氣,心里比吃了蜜還甜呢!
后來,我們家還養(yǎng)了“爬蔓”“金心吊蘭”等植物,都用了這種“蛋殼療法”來為他們“治病”!
對于世間一切生物來說,科學就在我們身邊!怎么樣?“科學藏在花草中”,名副其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