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歸來》觀后感
《歸來》片中色調一如老謀以往的作品,陳舊低調,依然是老謀一貫的年代戲。人生最大的牽掛和苦楚莫過于,相見卻已不再相識。為幫助大家學習方便,小編收集整理了電影《歸來》觀后感5篇,希望可以幫助您,歡迎借鑒學習!
電影《歸來》觀后感1
張藝謀最終還是應了他不菲的大名兒,深謀遠慮亦或老謀深算的心機都給了今天拉開序幕的《歸來》。
大部分國人都不會否認中國詩人感嘆人生不完美的功力,“人生若只如初見” “夢中相聚笑,覺見半床月”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以情,以景,以樂,更加殘酷的來烘托出自己內心的殘缺。
大哥說他喜歡楊過,更喜歡楊過引用《三國演義》里的那句“人生不如意事十之8~9”,我說他是個悲觀主義,他不置可否仍說他只是喜歡。
就像我一直很喜歡燕公子在他微博置頂帖發(fā)的那一段話“我一點不漂亮,可能你也一樣;我從沒考過第一名,可能你也一樣;我唱歌走音畫畫不及格800米沒達標,可能你也一樣;我曾經加班沒有加班費替老板背黑鍋,可能你也一樣;我曾被男朋友騙錢還被他甩了,可能你也一樣;我減肥從未成功吃素無法堅持,可能你也一樣;那么我今天還沒被打倒,可能你也一樣?!?/p>
我們沒有那樣的幸運,從生下來那一刻就注定能夠做一事便成一事,大多數(shù)人并沒有能力持續(xù)性的擁有人生的光環(huán),小時候夢想拯救世界,長大以后才發(fā)現(xiàn)我們并沒有什么超能力,大部分人擁有的都是如此的平凡,可我相信,不能被否認的其實是:平凡的我們終究也能在這個世界大放光彩。
好像《歸來》這部影片,平淡到了極點。表面看起來也許它像是一部放置于特殊時代的中年愛情故事,爛熟的劇情,女主角失戀,男主角默默的守護??捎谄降?,更像是導演用了整整2個小時來訴說自己藏在內心,守候了一輩子的秘密。冗長的筆調,平淡無奇的鏡頭,永遠都不可能給予的寬恕和諒解,沉默地近似于無聲的控訴。
老謀子塑造了很多的角色,那個因為深愛著老婆和女兒,逃跑回家只為想見他們一面寧愿淪落為乞丐的男人;女兒好強想做舞蹈班最好的舞者;勤勞堅強的老婆獨自支撐起家里的那一片天;或者是借著權勢就想欺負他人的方師傅,舞蹈團團長,還有那些自以為在農場實施“管教”的“人上人”。
女兒以為出賣一直沒有陪伴在身邊的“走資派”父親就能獲得舞蹈主演的角色而告發(fā)了父親,媽媽覺得女兒告密背叛了父親和自己而將她趕出家門。終于有一天,男人平反回到家,方師傅因為濫用權勢被抓去審核,卻發(fā)現(xiàn),一切都再也回不到原點。
原來方師傅原來也有老婆和兒子在等著他回家過年,陸焉識也只是想要老婆孩子熱炕頭,他終于明白,不論“好壞”,只是身而為人,大家最初的理想也只不過是再簡單的溫暖。
為什么一切最后都變了模樣?馮婉瑜認不出眼前的男子是那個曾經深愛的伴侶,仍舊每月5日去火車站接那個人歸來,送到身邊的溫暖,也再不得圓滿,中間空蕩蕩的只剩下那離開的20年和沒有歸期的盼望。
究竟是誰剝奪走了本應該是一家人日夜相守的溫情?陸焉識對老婆說,誰能不犯錯誤呢? 讓她原諒年少無知的女兒曾經的過錯,馮婉瑜終于讓女兒回家一起同住,而時代造成的父親對女兒的虧欠,女兒對母親的虧欠,又該如何?
馮婉瑜曾經說,她永遠都不會原諒她的女兒。我們永遠都沒有辦法原諒那些為了自身利益就活生生地從我們身邊掠奪走我們辛勤創(chuàng)造出來的美好的人事物,哪怕他是我們最愛的至親,亦或是所謂一個時代的過錯。
如果他們承諾給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卻又剝奪走你畢生勤勞創(chuàng)造出的財富和溫暖;如果他們像那個管教者一樣教唆你要犧牲愛自己的人來獲取所謂的“地位”,最終卻食言而肥并給帶給你更殘酷的結局。我們是不是應該停下機械的四肢而開始反思?
而那些虧欠的,永遠回不來,那些被奪走的歲月,也永遠不會被原諒,只剩下停不住的雪花,孱弱的肢體,滿地的蒼白,和不圓滿的圓滿。
電影《歸來》觀后感2
全世界電影都缺少好故事,對于內地電影來說尤其嚴重。然而對于中國觀眾而言,參照系主要是好萊塢和華語電影,與好萊塢可以從容取材相比,華語電影在審查與自我審查之間舉步維艱,根據(jù)社會新聞事件改編的電影屈指可數(shù),即便拍攝完畢也多難與觀眾見面。
以張藝謀、陳凱歌等人為首的第五代導演,迄今依然保持著對于文學作品的某種敬畏,他們的多數(shù)電影都需要有原著打底?!稓w來》兌現(xiàn)了編導歷史觀的某個切面,卻難與歷史進行真正的和解,這個新故事沒有能力在更大維度上代表電影和文學對真相的挖掘。
與十幾年的搭檔張偉平鬧翻之后,張藝謀憑借嚴歌苓《陸犯焉識》改編的《歸來》嚴肅的歸來了。雖然張藝謀坦誠這是一次艱難的改編。在當前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下,只能對原著做出重大取舍,僅僅截取原著結束故事進行敷衍成新意?!稓w來》公映之后,社會各界對本片的反映強烈,然而票房卻沒有達到預期。有人禮贊之,曰其是洗盡鉛華的反思之作,情節(jié)簡單卻有著思想的張力,簡直就是中國版的《等待戈多》。
自然也有人深惡痛絕之,稱本片再一次顯示國師的投機取巧,令一部故事原核是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痛史的小說隱匿不顯,在去掉反右、_和勞改營的明示之后,鄒靜之的劇本,將之改編成知音體的50次初戀,張藝謀再一次將_故事家庭倫理劇化,這樣的格局再一次令《歸來》如同《唐山大地震》,那就是未能對重大題材進行革命性開發(fā),最多只能稱之為保護性開發(fā)。
誠然小說與電影屬于不同的藝術介質,即便我們寬容到諒解張藝謀不去直接書寫反右和_,然而《歸來》還是過于簡單,且并不足以稱得上對于命運困境的簡約之描摹。對于歸來的陸來說,他遇到的任務非常難,然而電影處理的卻毫無競技性,他對于失憶的妻子所做的刺激,是可以放置到任何時代背景的療傷治愈系小清新故事,那些橋段并不令觀眾獲得更多的信息量。
《陸犯焉識》是跌宕起伏的傳奇故事,花花公子哥淪為右派,夾邊溝往事的不堪,歸來之后的家庭勃谿依然,無人能夠在大時代的污濁橫流中幸免,然而《歸來》卻過度的溫情脈脈,簡化后的父女沖突不足,尤其是他們的和解方式,似乎是在向觀眾例證“知識分子就應該嚴加管束”,而反面角色們都沒有精神世界,淪為道具嫌疑,幾乎連平庸的惡的呈現(xiàn)層面都沒有達到,勞改營和街道辦事處領導作為_期間暴力機器的基層代表人物,似乎很講究程序,難以看出有對殘破之家的更多責任,未曾直接出場的工宣隊加害者,在其妻子的咆哮聲里,拎著飯勺掩飾在身后的陸焉識卻只能是訥訥無言?!瓦@么算了吧,大家都是受害者?!稓w來》的三觀是“認命”,這是對觀眾橫暴的誤導,更是對當事人的二次傷害,歷史已經戕害過他們,如果藝術再一次代替他們做出歷史的“和解”,只能以定是廉價的鄉(xiāng)愿。
從藝術質量上來復盤,《歸來》是對《陸犯焉識》并不積極的改編,僅僅借助其人物關系鋪叔了編導心目中的一種消極、穩(wěn)妥和保守的可能性。影視作為文化產業(yè)鏈上重要的一環(huán),它離不開文學和文字的力量。中國的電影需要怎樣的故事,然而卻并非這樣態(tài)度的改編,誠然好的故事未必可以驅動一切,但是最起碼不能對第一主人公陸的身體、精神和氣質擦寫到焉識的程度。穆旦《詩》云:多少人的痛苦都隨身而沒,從未開花、結實、變成詩歌。電影最為最具沖擊當量的媒介,應該將文學作品、新聞事件改編的故事,更加有力的呈現(xiàn)給觀眾,從而改變一點點改變時代特質。
電影《歸來》觀后感3
由張藝謀導演的影片《歸來》上映不久,微博上看過的人有罵張導的,說他慣于抹黑新中國。但在豆瓣電影和時光網影評中,此片的評分值分別達到8.0分和7.7分,屬于比較高的。在女兒的慫恿下,我今天特地去影院看了一遍。
要讓我來打分的話,我會給此片9分以上。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壓抑得窒息,分裂得痛苦,創(chuàng)傷得揪心,荒誕得真實,又寬容得光明。
我覺得此片和張導執(zhí)導的另一部影片《活著》一樣,非常客觀地反映了__大革命前后的社會生活現(xiàn)實。凡從那個時代過來的老年人,應能記得當時人們的心態(tài),習慣的思想方式和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我這個如今很少踏進電影院的老年人,看一些進口片和港臺片,常常會看不懂,感到太跳躍。
看《歸來》的時候,影片中主人公們的一奔一跑,一拉一扯,一顰一笑,一個眼神,一滴眼淚我全都心領神會。馮婉瑜(鞏麗飾)和其女丹丹感情的破裂,丹丹當初的決絕和后來的后悔,陸焉識(陳道明飾)對女兒的寬容和對妻子的深情,都讓我覺得十分真實自然。
此片的演員陣容可謂強大,男主角陳道明,女主角鞏俐,均是大牌明星,演得非常認真投入,因而感人至深。演女兒丹丹的青年演員張慧雯,名氣不大,應該說也很到位,是否會成為又一位“謀女郎”?。至于閻妮、張家譯、陳小藝、劉佩琦,丁嘉麗等,這幾位都是可以在一部片子中擔綱的名角,在這里出演配角甚至跑龍?zhí)祝斎灰矠橛捌錾簧?/p>
影片《歸來》所講述的是個悲劇,怪誰呢?怪丹丹過左?這不公平,那個時代年青人都持這樣的思想,都這樣行事,屬于當時的“正能量”;怪馮婉瑜對女兒無情?更不合理,她太愛丈夫了,而且深信其是受冤枉的;怪陸焉識害了妻女?是啊,表面上看連他自己也這樣歸責了——影片中沒有交代他劃為右派的原因,但可以想像他其實也是無辜的,或許還代表著一種正確的觀點(就像馬寅初先生當初提出控制人口的主張受到批判一樣)。不管怎么說,真實的歷史就是如此,似乎上有錯,下也有錯,好像你無過,他亦無辜——究竟誰之過,只有讓讓歷史去評判了。
影片光明的一面,借劇中人的口說:“一切已經成為過去”。這段不堪回首的歷史是不是真的一去不復返了呢?看看現(xiàn)在許多人還在一味謳歌那個時代,甚至把反映真實歷史的作品看作抹黑,現(xiàn)在的年輕大眾已經不能理解片中的情節(jié)和思想,就能知道恐怕遠不能這么樂觀。
許多人希望我說說,是否值得去看這部電影?我覺得,五十歲以上的人,推薦去看,這是一種很有意義的懷舊,勝似在老城廂走街穿巷追尋年輕時代的影子,記得苦才能體味甜。對于想了解真實歷史的年青人,也絕對應該去看;這部片子沒像《活著》一樣遭禁,這是值得慶幸的進步。不過若是純粹抱著消遣的心態(tài)去影院,那么我劇透給你——片中沒有色情,沒有槍戰(zhàn),沒有香車美女,沒有飛檐走壁,沒有擁抱接吻,也沒有眼花繚亂的武打,恐怕會讓你失望。今天影院中倆坐在我旁邊的年青人邊玩手機,邊用眼角余光瞟向銀幕,顯然感到索然無味。
影片最后沒有“咪里瑪啦大團圓”(注:以前對戲劇的套路總結為幾句順口溜——“才子佳人相見歡,私訂終身后花園,公子落難小姐援,苦盡甘來中狀元,咪里瑪啦大團圓”),而選擇在失憶妻子不認識眼前的丈夫,卻又癡癡苦等他歸來;平反歸來的丈夫想盡辦法幫助妻子恢復記憶,最終仍不得不在風雪中陪妻子“苦等自己”的結局中悲愴落幕,也是寓有某種深意的吧。
是啊,青春已經逝去,哪能再回還?往事不堪回首,但卻不能忘卻!
電影《歸來》觀后感4
上星期六上午十點,偕內人前往洛川東路500號與閘北公園西門一路之隔的滬北電影院觀看由張藝謀執(zhí)導的最新影片《歸來》。據(jù)報載該片已于5月20日亮相嘎納電影節(jié),幾乎與國內同步上映,預祝張導的新影片《歸來》好運。
該片是改編自嚴歌苓撰寫的知名小說《陸犯焉識》后半段部分,觀片前,首先閱讀了網上文章介紹的小說劇情的梗概,以便更完整地了解影片的宏大的時代背景,讀懂影片影視畫面語言所揭示的主旨要義。小說的結尾是這樣的——『妻子悄悄問:“他回來了嗎?”“回來了?!闭煞蚯那牡鼗卮鹚??!斑€來得及嗎?”妻子又問。“來得及的。他已經在路上了。”“哦。路很遠的。”』;影片的片尾——『領銜主演妻子的鞏俐坐在黃魚車上,右側領銜主演丈夫的陳道明手舉標牌陪伴在業(yè)已失憶的妻子身旁,在關閉的火車站大門外癡癡地等候即將遠道歸來的那個人而流連忘返…』。張導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與原著異曲同工點題揭示了片名《歸來》的旨歸,呼喚人性的回歸,昭示治愈歷史傷痛的路途還很遙遠。
陸焉識與馮婉喻的家庭悲喜情景劇,對于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們并不默生,觀后自然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格外熟悉。猶如我們小時候耳聞目睹的弄堂鄰家隔壁大哥、大姐,或者同學、玩伴的父母親,就好像在我們身邊演繹那年月里一代人經歷社會折騰的扭曲人生故事。陸焉識、馮婉喻夫婦若與他們相比真的還算是比較幸運的,各類___運動造成的傷害所涉及這一群體的數(shù)字十分龐大。
雖然七、八十年代冤假錯案在政治上早已平反乃至昭雪(其中所謂右派在60年代還有“摘帽右派”及其記入檔案未戴帽右派一說,_后又變成“改正”一說),但真正回歸家庭并被社會接納的極為鮮見?!癬”的二次傷害或頻繁的歷次運動被充當“老運動員”所受之精神折磨,其淪落政治賤民的境遇更為凄慘。
在長期壓抑的環(huán)境、人們歧視的眼神注視中艱難度日、屈辱求生,原本健全的心智加速磨損、變異,甚或失調那是大概率的事情。影片中馮婉喻得了“失意癥”即是一種精神心理疾病,一時清醒一時失聰迷糊的典型癥候表現(xiàn)。當社會籠罩充斥在烏托邦式的高強度狂熱的喧囂聲下而不能自拔,亦應運而滋生出了劣質的“告密文化”氛圍,正常社會中連家庭倫理最后一道港灣——親情、友情也淪喪為“大義滅親”的政治斗爭工具時候,任何人都無法幸免抑或身之度外。
陸焉識就是在50年被往日同學密友大衛(wèi)·韋以“莫須有”的罪名所告發(fā),在肅反中被貼上“反革命”的標簽收進牢房,而“加害者”在后續(xù)的運動中也自殺身亡亦進入“受害者”的隊列,就連那個曾在革委會呆過的“方師傅”也在繼續(xù)審查中,將為其自身人性的淪喪付出代價,最終亦將成為悲劇羔羊的小角色,影片中其家屬也是一位典型的精神病患者。在_現(xiàn)實中此類“加害者”與“被害者”角色的互換輪替更是演繹到了極致…。此類周而復始的現(xiàn)代倫理悲劇何時才能終結?
影片碎片化的紀實,誠然不及小說故事情節(jié)那么完整,亦未再現(xiàn)謝晉導演的《牧馬人》《芙蓉鎮(zhèn)》等文化反思時期紀實作品所引起的視覺觀賞性那么強勁。然而《歸來》影片中一晃而過的影像、點到即止的人物對話細節(jié)所揭示的劣質“文化”現(xiàn)象形成的土壤根基還在,尚須全民族加以徹底清理,鍥而不舍地治愈“革命年代”遺留下的劣質“文化”對全民族的傷害。堵絕根除往昔愚昧“狂犬暴烈式的舊文化”基因再度死灰復燃為害四方百姓。這在現(xiàn)今注重中華傳統(tǒng)民族文化重建的時候,必須正視認真對待的現(xiàn)實課題應有之義。
電影《歸來》觀后感5
這是一部徹底脫離了張藝謀貫有趣味的電影。將一部時間跨度半個多世紀的原著故事,只摘取最后的一段,講述一個人的歸來。而整個人生的悲歡離合通過演員的精彩演出濃縮在這個簡單的故事中。
以電影《歸來》的故事來講,這本身就是一個頗有韓劇味道的愛情片。但其中所蘊藏的人性掙扎和離別苦難需要觀眾認真體認。張藝謀的電影向來感情真摯熱烈,色彩濃郁飽滿,這樣的影片容易打動觀眾,亦易于討好電影節(jié)評委。多個電影節(jié)獎項在身的張藝謀已無需為自己的能力證明什么,而多年來的觀眾質疑和批評也讓他變得云淡風清,毀譽摻半的張藝謀大概也是年紀大了,于是這回他不討好任何人,走了回極端,愛咋咋地。
在《歸來》中,我們看到的不是張藝謀往昔藝術片的回歸,因為此片有別于他過去的所有影片風格,準確說是張藝謀的重新上路。影片風格變化的深層原因是張藝謀創(chuàng)作心態(tài)的改變,從過去有意無意地討好觀眾,在視覺上炫給你看,到現(xiàn)在的深沉內斂,棉里藏針。過去他由衷地希望觀眾贊嘆,現(xiàn)在他深切地期盼觀眾理解。
而這種創(chuàng)作心態(tài)在中國的導演中已極罕有,先不論電影的好壞和導演水平的高低,張藝謀過去的所有電影都有一種放低身段的討好之嫌,(個人看法,觀者自已體會)或者說他在創(chuàng)作中很在乎觀眾感受而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一個藝術家獨立創(chuàng)作的自由。這就是一個藝術家作創(chuàng)的自私性。這種創(chuàng)作上的“自私”不求觀眾的喝彩,只求觀眾的理解與認同,或者說是一種知己的腥腥相惜。這種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在國內唯有田壯壯在一以貫之地執(zhí)行,當然還有陳凱歌的早期影片。
《活著》是目前張藝謀風格的代表,而《歸來》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卻頗有當年陳凱歌《孩子王》的意思。在一個簡單的故事背后,是一個巨大深沉得無法言說的背景,既然不可說便當保持沉默,歷史背景無需贅述,苦難欲說還休,這是一個關于家和愛的故事。而在心態(tài)上,不再揭露和批叛,而是理解與愈合。
說到理解與愈合,這當然不是一部外國人能夠深入理解的影片,張藝謀這回終于放下了揣摩觀眾(包括外國觀眾)心理的小聰明,沉下心來講一個過去的故事。對于國內觀眾來說,也必須對那段歷史有所了解才能看懂。你會理解:關于劃清界線,關于大義滅親,對領袖的忠誠、對親人的背叛……但是我還要說,僅僅知道這些仍然不足以真正看懂這部電影,知道那段歷史并不難,必竟你身在中國,或者仍深陷于這段歷史的延續(xù)之中。
影片真正想表達的,也是張藝謀亟待觀者所理解的,不是一個普通人在歷史洪流中的多舛命運(這在《活著》中早有體現(xiàn)),而是一個知識分子在大時代中的糾結與苦難。真正了解這一代知識分子群體在新社會的思想改造及心靈重塑,才能真正同情他們的妥協(xié)與背叛,亦能憐惜他們的堅守與絕望。
我沒看過《陸犯焉識》,陸焉識實際經歷過什么對于電影來說一點兒也不重要。張藝謀故意隱去原著中陸焉識的背景故事,甚至將人物簡化處理,是想用這個模糊的背影映射出整代知識分子的群體命運。對于虛構人物陸焉識,他的命運不值得關注,而影片中所透露的點滴信息,會讓你想起無數(shù)個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所遭遇的一切苦難。隱去背景不是為了遮掩傷疤,而是為了傷口愈合。我絕不認為影片是當年傷痕藝術的延續(xù),因為《歸來》已不再有《天云山傳奇》中知識分子的自傷自憐。《歸來》讓你與歷史言和,讓你看清來路,讓你知道何去何從。它的故事溫情大于悲慘,和解大于抗爭。
陸焉識二十年未與家人相見,也就是說,他從1957年反右開始到1976年_結束一直是個右派。而此間他所經歷的不用影片講述,因為那一代知識分子有著共同的歷史命運。在大的歷史背景下他們的遭遇大同小異,在現(xiàn)在汗牛充棟的回憶錄及歷史著作中,他們共同的回憶有著相似的情節(jié),因為歷史的車輪將他們每一個人牢牢地捆綁住,向著同一個方向拼命向前。
雖說每一個人的微觀口述史才能建構出了一個鮮活的大歷史,但相同的命運表述看多了仍然讓你感到疲倦。在影片中,我們無法察覺陸焉識這個知識分子的改造結果,他因何被打成右派,他與馮婉瑜有著怎樣的愛情經歷,他的法語還那樣流利,他對自己的所學所想真的感到懷疑嗎,對于思想改造,他是妥協(xié)還是堅守……這一切的一切問題我們無從得知,這些問題對于這個人物的理解是那么的重要,但對于如此沉重的歷史又是那么的無足輕重。
張藝謀隱去這段歷史,也避免了自己電影多次遭遇的意識形態(tài)爭論。那就干脆隱去所有的歷史,不知道也罷,我們只當這個陸焉識是一個有故事的人,只是他不想說,或者沒必要說,或者苦難和委屈太多,一切都無所謂了。影片中當女兒向陸焉識承認是她揭發(fā)了自己時,陸焉識只是一句“我知道”,猶如高坐云端,看透世相。
陸焉識早已原諒女兒,甚至他根本就沒有抱怨過女兒。母親的永不原諒和父親的從不抱怨都是那段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人生常態(tài),張藝謀應當能意識到,陸焉識與馮婉瑜的故事雖然精彩但在那個年代并無特別,而陸的歸來有別于眾多知識分子的普遍敘事,但又極具代表性。馮婉瑜一直等待著陸焉識的歸來,而陸郎歸來后卻相見不相識,陸焉識陪伴著這個等著自己歸來的女人,也是等著這個女人的歸來。相互持守,相互等待。
而關于“歸來”,影片和列賓的名畫《不期而至》有著異工同曲之妙?!恫黄诙痢肥俏艺J為蘇聯(lián)最好的現(xiàn)實主義名作,不直接描寫苦難,也不揭露傷疤,你所看到的唯有溫情。一個十二月黨人受盡苦難,從西伯利亞的流放地一路回到家中,當門推開時,黃昏的光芒射進屋里,傭人在門外張望著,對這個陌生的男人感到驚奇,一家之主的不期而至讓家人感到吃驚,母親從沙發(fā)上站起來,女兒側眼打量,兒子驚喜興奮。一家之主的意外歸來使得所有的苦難暫得慰籍。而陸焉識的一句“我回來了”,平淡的言語下又撫平了多少割裂的家庭。
滿滿一箱的家書和孩子的背叛讓人想起傅雷,而陸焉識的家書又不同于傅雷的。他的信無法寄出,唯有以此方式寄托對親人的思念。讓人感到難得的是在陸焉識的信中,并沒有對苦難的描寫,對生活的抱怨,他甚至將戈壁上的龍卷風描繪得如此之美。我想起了當年同在干校勞改的漫畫家丁午,在他寫給八歲女兒的信中,(注:女兒識字不多,信是漫畫配簡短文字,這些信作為丁午遺著已出版成書《小艾,爸爸特別特別地想你》)將干校的苦難生活描繪得如此開心如此美好,這是對親人的愛,更是對苦難的樂觀態(tài)度。
張藝謀已超越了《活著》時對生活的苦難描述,亦沒有中國早期如《天云山傳奇》般對知識分子的自傷自憐,影片回避歷史并不是為了忘記,影片重在治愈,重在和解。放下歷史的擔子,守住共同的底線,這代知識分子能走得更遠。
電影《歸來》觀后感相關文章:
★ 2020電影《我和我的家鄉(xiāng)》觀后感最新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