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黑天鵝》觀后感范文
影片通過一幕幕奇幻血腥的畫面展現(xiàn)的掙扎和搏斗,甚至于妮娜的精神偏執(zhí),都只是把人性的些微陰影無限放大,最終通過自我了斷實現(xiàn)升華。小編在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電影《黑天鵝》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電影《黑天鵝》觀后感范文1
影片里的演員都是美女,很漂亮。這是這部點電影給我的初步印象。當然,這部電影也有很豐富內(nèi)容告訴觀眾。
舞者妮娜(娜塔麗—波曼飾)已經(jīng)二十八歲,技藝無可挑剔,卻一直以來沒能成為她們藝術團的臺柱子。她的藝術總監(jiān),法國人托馬斯告訴她,“四年來,你每一次舞蹈都毫無瑕疵,但我從未見你失控,從未見你釋放自己?!薄J堑?,一位謹慎,優(yōu)秀,不允許自己犯錯要求完美,不能施展自我的女芭蕾舞演員———妮娜,她演繹代表著善良,純潔,懦弱的白天鵝,當仁不讓是最佳人選。但團領導為了給團創(chuàng)受益,為了博得觀眾的喜愛,為了把芭蕾舞演繹的更完美,他決定演黑白天鵝的演員讓一個人來演。這給妮娜帶來了挑戰(zhàn)。盡管后來她終于有機會在《天鵝湖》中一人分飾黑白天鵝兩角,成為當女一號,她卻始終惴惴不安。
妮娜,是媽媽眼里的乖乖女,每天很認真的練舞蹈,力求每個動作做得完美。每當她很累的時候,她只是在自己的床上靜靜地躺著,似乎內(nèi)心總有什么被壓抑。她消瘦的身體,讓人看著心疼。還有她背部的皮疹,這是她內(nèi)心壓力的軀體化表現(xiàn),這也讓人心疼。我知道,我是把自己的某些情緒投射在她的身上了。我的大女兒身上的某種氣質特別的像妮娜。這讓我內(nèi)心很不舒服,有點自責。我在反思自己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我把自己的某些期望,焦慮,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嫁給了孩子。希望通過孩子來實現(xiàn)我的自我價值。
再回到劇中,白天鵝的矜持、優(yōu)雅和無害是尼娜本色,她演繹白天鵝完全不成問題,但事情的關鍵在于,她要如何化身為邪魅而妖冶的黑天鵝。怎樣才能把把黑天鵝的野性,激情,自我,以及對王子的誘惑表達出來。
一人分飾兩角的尼娜,在現(xiàn)實中也日漸分裂。她難以突破多年來“媽媽的乖女孩”的角色。導演為了激發(fā)他內(nèi)心的自我,親吻她,侵犯她甚至把這一角色給了團里的另一個女孩兒。此時,妮娜內(nèi)心萬分痛苦。她覺得她的競爭對手是靠色贏得機會,此時她出現(xiàn)幻覺,尼娜被幻覺和欲念折磨到幾近瘋魔。她把自己內(nèi)心的那份“黑天鵝”幻化成競爭對手,她用玻璃碎片刺傷了對方(其實是刺傷了自己),她內(nèi)心的黑天鵝幾番掙扎破繭,終于成功完美的被演繹。
人性一半天使一半魔鬼嗎?一位印度老人對孫子說,每個人身體里都有兩只狼,他們殘酷地互相搏殺。一只狼代表憤怒、嫉妒、驕傲、害怕和恥辱;另一只代表溫柔、善良、感恩、希望、微笑和愛。小男孩著急地問:“爺爺,哪只狼更厲害?”老人回答:你喂食的那一只?!愕男乃姆较蚓褪悄阄磥砣松穆?
白天鵝,黑天鵝,也是妮娜人性里典型的兩面。她被欲望,名譽,地位,所奴役,為之瘋狂。
這又讓我想起在炎風神經(jīng)癥群做值班咨詢時,有時會遇到某位求助者,自述有幻覺??吹酱穗娪埃哺芾斫膺@些有幻覺的求助者內(nèi)心的苦楚。這樣的患者,屬于精神分裂癥了。還有些追求完美,追求極致的求助者,導致自己患上強迫癥。這些人,內(nèi)心也住著一只黑天鵝,一只白天鵝。猶如上邊印度老人所說的兩只狼。
再回到影片尾聲,妮娜帶著傷完美地演繹完白天鵝,她從高出跳落下來,躺在墊子上,從腹部取出半截玻璃碎片。我相信妮娜終將會借著天鵝的軀殼,找到自己。
電影《黑天鵝》觀后感范文2
重溫黑天鵝,又是另一番感覺,關鍵詞:多重人格,自我同一性,完美主義。注在本文末附百度來的影視簡介。
好多感覺但沒有頭緒不知從何寫起,那就從完美主義說起吧,完美主義的確是一種失敗的人格學說,直接導致走火入魔喪心病狂,因為不風魔不成活,不只是戲,是所有的東西,只有把自己迷失其中,才能捷近完美。個人認為越是完美的東西犧牲越大。中國的中庸之道確有其道理,凡事有個度,適可而止。越度總會付出代價,小則傷心失望,大則極度崩潰,喪失生命。從她母親這個角度上來看給我的啟示是把孩子當做自己實現(xiàn)夢想的工具的家庭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一定是非常非常懦弱無力的。在她那追求完美到幾近病態(tài)的媽媽的“精心呵護”下,Nina的精神世界其實早已十分脆弱,充滿了掙扎。其實兒孫自有兒孫福,吃哪碗飯就是吃哪碗飯,不要讓你的愛成為孩子的負擔,在傷害孩子身心健康的同時,也會傷了你歷經(jīng)世事滄桑的希望。
最近在翻看一些人的文章,無論大小人物,無論影視還是文學作品,有感而發(fā)的人越來越多,包括我自己,也不知道是世界開放了,還是我們大膽了,反正時代是進步了,言論自由了。
電影《黑天鵝》觀后感范文3
看完了《黑天鵝》這部電影,不覺內(nèi)心覺得頗為難受。雖然之前也看過一些心理電影,例如《赫穆蘭道》,但可能是那時感悟不多,所以不覺得有這部電影令人震撼。
整部電影故事情節(jié)并不復雜,圍繞的就是芭蕾舞劇《天鵝湖》中天鵝皇后這個形象。在原領舞貝絲離開劇團后,影片的主角尼娜為了得到天鵝皇后角色刻苦排練,由于她自幼練習芭蕾舞,技藝出眾,故覺得自己應該能夠獲得這個角色,但是天鵝皇后這個角色要求極高,需要一個人演出一白一黑兩個側面,總監(jiān)認為她只適合扮演白天鵝的一面。正在灰心喪氣之時,意外發(fā)現(xiàn)總監(jiān)還是選擇了她,但是總監(jiān)要求她必須要釋放出激情,表現(xiàn)出黑天鵝的誘惑。在總監(jiān)的心理暗示下,再加上半路殺出的莉莉給她帶來的巨大壓力,尼娜最后從一個乖乖女走向了黑暗墮落的邊緣,這也讓她自己成為了黑天鵝最好的詮釋。
這部電影被標記為驚悚片,雖然其中并沒有鬼怪,但是從主人公尼娜的心理變化確實能體會到幾分恐怖。尼娜在巨大的壓力中產(chǎn)生了幻想,最后甚至把碎玻璃插進了自己的身體。我覺得尼娜的壓力一方面來源于莉莉,更多的則是來源于自己長期壓抑下的狀態(tài),這一點可以從尼娜和母親的對話和沖突中得到體現(xiàn)。從影片中可以知道尼娜出生在一個單親家庭,母親把尼娜當成了自己的最大希望,對尼娜嚴加管束。尼娜的母親曾經(jīng)對尼娜說自己為了生下她而放棄了事業(yè),言下之意可想而知,再加上很多次尼娜的手機響起時來電人都是母親,莉莉上門道歉時母親不允許尼娜外出等等這些,不能體會到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尼娜的內(nèi)心會是怎樣。在總監(jiān)告訴她要釋放自我之后,尼娜在內(nèi)心深處開了一個小口,這一下長期壓抑的情緒立刻就把整個心理防御堤壩沖垮了。在尼娜從樓梯間拿了一根木棒放在自己的臥室起,她就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她要抗爭下去。
一直壓抑自己是不對的,有時候確實需要釋放情緒。記得曾經(jīng)有個女生跟我說她不喜歡跟人太親密,也不會什么情緒都跟別人分享,也不喜歡太打擾別人,更不喜歡被別人打擾。她覺得苦衷這東西,不發(fā)生在自己身上,別人也不會感同身受,反正能自己扛過去就不要去打擾別人。顯然她肯定有很多話無處傾訴,無奈別人幫不了她,只能祝愿她能自立自強的挺過一道道坎了。
電影《黑天鵝》觀后感范文4
在Z的推薦下去看了電影《黑天鵝》,想來寫寫感想之類的東西曾經(jīng)是語文老師那么津津樂道于布置的回家作業(yè),今天我也忽然來了興致,想提起筆寫點什么了。
女主角妮娜二十八歲了,是一名普通的舞蹈演員,她勤奮刻苦,她的夢想是有一天站在舞臺的中央當一次主角。一年一度的選角又開始了,主角的重任需要分飾兩角,至善的白天鵝和充滿誘惑的黑天鵝。老藝人的退出和新同事莉莉的到來都讓妮娜措手不及。面對老師“你沒有激情”的苛責,面對和她個性截然相反的竟爭對手奔放的莉莉,面對視她為浮木極力想抓住她的母親,膽怯、脆弱、愛哭的妮娜能否完成她華麗的蛻變呢?
很慶幸的是故事的結尾我們看到了白天鵝的委婉與凄美也同樣看到了黑天鵝的誘惑與邪惡。然而這并不是一部簡單的勵志電影,當看到主角最后用生命舞動眼里散開病態(tài)的光芒,當看到奄奄一息的她卻又無限滿足的一句我曾經(jīng)完美過,我的心里一片唏噓,對我來說,這個過程太凝重,這個代價太慘烈。
是的,就像Z推薦時說的,影片帶一點驚悚,帶一點激情,然后Z為了推薦我去看還特地加了句,不要緊的呀,這個是追求藝術呀。而我卻笑而不語,我的心里卻不喜歡這樣的追求方式,我和所有的觀眾一樣,希望妮娜能站在人生的舞臺上綻放光芒,但我更羨慕莉莉,舞技一般,長相一般,卻如此輕舞飛揚,將人生灑脫地淋漓盡致。所以,當妮娜精致的臉龐掙獰地出現(xiàn)在鏡中,當現(xiàn)實與虛幻不分,她被各式各樣的惡魔追逐,當故事結尾時,她后背普通的泡疹被抓出了黑色的羽翼,讓我來告訴你,她已經(jīng)瘋了。
電影《黑天鵝》觀后感范文5
這是幾乎由娜塔莉。波特曼的個人表演支撐起來的電影,娜塔莉扮演的Nina經(jīng)過激烈的心理斗爭,掙脫內(nèi)心的壓抑,演繹出最完美的黑天鵝,同時也在舞著自己的白天鵝之亡。
美麗、脆弱、略帶恐懼,凡事追求完美的乖巧女孩兒Nina無疑是白天鵝的候選者,而在導演Thomas和競爭對手Lily的刺激下,Nina內(nèi)心的黑天鵝一點一點蘇醒,欲望、嫉妒、憎恨和猜疑一點點腐蝕著Nina內(nèi)心的防護墻。蛻變徹底完成前的極端的不確定和不自信給Nina帶來極大的壓力和恐懼,Nina臨近崩潰。
終于,表演當天,在化妝間,Nina與Lily發(fā)生沖突,并用玻璃碎片扎進“Lily”的身體的時候,她其實殺死的是原來的那個自己。此時的Nina終于做到了Losecontrol,讓黑天鵝完全占領了她的靈魂。最后的那場演出,黑天鵝充滿邪氣和殺氣的眼神攝人心魄,而Nina周身彌漫的驕傲和和狂妄的氣質也已經(jīng)讓我們完全找不到之前那個sweetgirl的影子。
靈魂的煎熬是痛苦的,可一旦善或惡的一面發(fā)泄而出,體內(nèi)就會有如釋重負的快感。只是它所造成的結果卻是截然不同的,善的結果是幸福,惡的結果是悲劇。所以,雖然Nina最終領略了“完美”,但或許連她自己都不能接受改變后的自己,而原來的那只白天鵝已經(jīng)被殺死,再也活不過來,Nina只能用生命結束這“完美”的蛻變。是否可以說是Nina自己鎖住了自己。
這是一個成長故事,而且不是特例,是很具典型性的成長故事,白天鵝向黑天鵝的蛻變正是Nina被動尋找和挖掘自我的過程,但渴望和現(xiàn)實的巨大差距,讓這一過程變得格外痛苦和極端。試想如果Nina的母親沒有過度的庇護她,Nina是不是就不會純潔的如一塊水晶,欲望和野心就不會在壓抑中被無限放大?如果導演Thomas沒有用一種充滿誘惑的引導方式,是不是Nina的欲望就不會被啟蒙?如果Nina在尋找黑天鵝的氣質時,碰到的不是貝絲和Lily,就不會感到壓力和恐懼,更不會潛意識里把他們當榜樣來找尋黑天鵝危險、魅惑的氣質?
或許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哪位母親的控制和溺愛不是出于無私的母愛(世間最不容置疑的真情)?!我們怎么能埋怨一顆如此善良偉大的心!身邊的導演、貝絲、Lily難道不是真實存在的嗎!碰見什么樣的人不是我們能掌控的,大千世界,本就有形形色色的人,指責和逃避都不能避免我們會接觸花花世界,只要處在社會中就會碰到好的不好的人和事,而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對好和壞的定義又有很大區(qū)別。
也許是Nina蛻變的時間或環(huán)境錯了。埃里克森說,青少年12到18歲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最佳時期,在這期間,青少年處在一個安全的環(huán)境去尋找內(nèi)在我和外在我的平衡,最終成為一個真實統(tǒng)一的自我。否則就容易發(fā)生角色的混亂,矛盾始終會糾纏著內(nèi)心,直到找到自我同一性便會過上幸福充實的生活。
記得有一次跟半仙聊天,半仙說“我們都是我”。如果Nina在接觸黑天鵝前就接受內(nèi)我和外我,是不是就不會被動的尋找黑天鵝的氣質,更不會釋放了自我卻又接受不了蛻變的自己,而只能用生命表明自己的立場?
電影《黑天鵝》觀后感范文6
認認真真看完了電影《黑天鵝》,實在讓我震撼,瘋狂完美的舞者,黑白交替的人性,壓抑束縛的欲望,真真假假的夢想,自我毀滅還是自我救贖?人格分裂、自我扭曲后的完美訣別,該嗟嘆還是贊美?
正如影評人士所說:白天鵝代表著日神精神,強調(diào)適度、節(jié)制、美德和優(yōu)雅;黑天鵝所代表的酒神精神則更為原始、更為蠻夷,卻也更逼近本質,它追求的是忘我之境,致力于摧毀日神式的清規(guī)戒律,是生命與其本質的全面融合。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只黑天鵝。那只黑天鵝代表釋放激情,也是人性中詭譎狡詐的陰暗面。白天鵝,脆弱、敏感,自我保護和自我封閉意識強,但潛藏的黑天鵝卻渴望著爆發(fā),在欲望的覺醒中蠢蠢欲動。白天鵝是那么的脆弱,黑天鵝是那么的強勢??墒亲呦蚝谔禊Z張開翅膀那一刻的路卻是如此的艱難。白天鵝和黑天鵝在一起代表著一個人矛盾的天性。
很多時候,我們游走在黑白之間,即所謂的灰色地帶。黑與白的爭斗不停的折磨著我們。致黑致白都是極端的,走向極致的道路是痛苦的。追求極致的代價也是巨大的,或成魔,或成神,結果也是極致的。也許,游走在黑白之間或許是一個安全的選擇,張斂兼具,在矛盾中的掙扎的點點滴滴成就一個人最終的個性,決定人生的勝負。
黑天鵝易讓人迷失,稍不慎則陷入其中無法自拔,迷失自我,雖能釋放欲望,但縱欲也是危險的。而白天鵝相對安全,老老實實,本本分分,雖然生活無法充滿激情,如一潭死水,卻也不至于淹沒自我,只是生命無法到達更高境界,或無聊之至的生活令人厭倦而毫無生氣,壓抑久了也會瘋狂。穿越酒神式的迷狂掙脫日神式的壓抑,生命便可達至一種隨心隨性的境界。
而這個境界,尼娜最終達到了——付出生命為代價,卻沒來得及享受。白天鵝是她成為一個完整的舞者,黑天鵝的出現(xiàn)卻讓她釋放激情,成為一個完美的藝術家。代價是慘重的,這種追求完美的方式過于殘酷急促,以至于沒有時間去接受以及享受。
生活中,作為我們自己,我們會為我們的追求或是說以父母的期望作為唯一生存目的嗎,不論付出什么代價?是偏執(zhí)還是堅持?追求完美,方式真的需要如此極致?女主角尼娜是達到藝術的完美,但她的人生確實一塌糊涂,生活與夢想,孰輕孰重?也許,夢想就是他的全部生活,那么太過于蒼白可悲以及脆弱。
電影《黑天鵝》觀后感范文7
最近看了一些電影,《黑天鵝》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也產(chǎn)生無限聯(lián)想。
影片講的是一個芭蕾舞演員Nina的故事,她外表美麗、性格單純,自幼練習芭蕾舞,在母親的細心關照和期盼下,技藝不斷提升。她們的劇團準備重拍《天鵝湖》,在《天鵝湖》中,有兩只天鵝:一只是美麗單純的白天鵝;另一只是外表和白天鵝一樣美麗,但內(nèi)心卻充滿邪惡的黑天鵝。劇團總監(jiān)Thomas決定今年選出新的一個領舞者,并要求領舞者同時扮演黑天鵝和白天鵝。Nina非常希望自己能被選中,她也非常的努力,在選拔中,她的白天鵝表演的無可挑剔,總監(jiān)非常滿意,但她黑天鵝的把握卻很理想,另總監(jiān)失望,由于壓力太大,她發(fā)現(xiàn)自己身體也出現(xiàn)了一些異常,她感到身心俱疲。后來,她一個人去找到總監(jiān),希望爭取一下,總監(jiān)向她強調(diào)黑天鵝的激情,并趁機親吻她,卻被她拒絕。但總監(jiān)還是選定她為領舞者。隊友們都懷疑她是靠出賣色相爭取到這個角色。在酒會上,宣布這一結果時,前領舞Beth情緒激動,憤怒的離去。經(jīng)過幾次排練,總監(jiān)對她的黑天鵝角色還是很不滿意,因為她怎么也把握不好如何去誘惑男人,而且也找不到那種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邪惡感覺??偙O(jiān)想盡辦法啟發(fā)她,先是提示她喚醒自己內(nèi)心的欲望,啟發(fā)她要學著釋放激情;后是誘惑她并使她產(chǎn)生欲望,但隨后批評她說,現(xiàn)在是我在誘惑你!言外之意,你的黑天鵝角色應該是誘惑男人才對。盡管總監(jiān)一再啟發(fā),她還是找不到感覺,并開始更加緊張,這種壓力外加傷病,一直影響著她的發(fā)揮。這時,她還發(fā)現(xiàn)心機頗重的女友Lily是自己的強勁對手,Lily的黑天鵝演的比她好。在強大的心理暗示下,她開始連續(xù)產(chǎn)生幻覺,她的內(nèi)心也開始發(fā)生變化,最后,她為了爭取角色,在化裝間殺死了女友Lily,成功的扮演了黑天鵝似,并獲得觀眾的認可,等她回來換裝間準備再次扮演白天鵝的時候,Lily卻敲門來祝賀她,等Lily走后,她再去找之前殺死的Lily尸體,卻不見了,原來,殺死Lily是她的幻覺,但她隨后發(fā)現(xiàn),在那場虛幻的搏斗中,真正受傷的其實是自己,但她還是換上白天鵝的服裝,演完了精彩的最后一幕,當觀眾的掌聲響起時,當總監(jiān)激動的跑過來,領她去謝幕的時候,大家才發(fā)現(xiàn),她已經(jīng)在血泊中......
每個人的內(nèi)心中都包含著不同的潛質和側面,環(huán)境使我們內(nèi)心不同的側面被喚醒并開發(fā),多數(shù)人都會定格為穩(wěn)定的性格取向,因為一個身體里很難容納太多互相矛盾的精神和信念,那很容易使人陷入精神的分裂。但是,對于一個具有更高目標的人來說,卻要求具有這種容納的能力。
拿一個演員來說,要扮演一個本真的角色并不困難,困難的是去扮演一個和自己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因為扮演和自己內(nèi)在人格相似的角色時,她只要展現(xiàn)出她本來的樣子就可以了。但扮演一個與自己內(nèi)心人格完全不同的人物時,本來的自我和扮演的角色之間就會發(fā)生沖突,只有把自我忘記,將自己的靈魂完全置身于所扮演的角色中去,才能真正展現(xiàn)出角色本身的風格,否則,就會失去所扮演角色的靈魂。
其實,扮演背離自己人格的角色還不算最難,最難的是在同一個劇情中同時扮演好兩個性格截然相反的角色。就好象本片中的白天鵝與黑天鵝一樣,一個是善,一個是惡,能將這兩個靈魂統(tǒng)一到一個身體里是最難的,而優(yōu)秀的演員就必須具備這樣的能力。
其實,不只是演員,那些改變歷史的政治家,也往往具備這種能力。他們在公眾面前,不斷展現(xiàn)善良和仁慈的一面,但私下里,卻對自己的競爭對手采取非常殘忍的打擊。遠的不說,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下身邊那些風光無限的人物,也很容易在他們身上發(fā)現(xiàn)類似的特征。如果一個思想單純的人,想在這個復雜的社會,取得卓越的成績,也經(jīng)常要面對角色與自我的背離問題。
馬基雅維里在《君主論》中,也提到偉大的君王必須同時具有獅子的勇猛和狐貍的智慧。他說:“君主必須是一頭狐貍以便認識陷阱,同時又必須是一頭獅子,以便使豺狼驚駭?!?/p>
可見,把分裂的人格統(tǒng)一到一個身體里,的確是一種稀有的特殊才能,我們多數(shù)人之所以一生都注定是一個小人物,可能就是因為我們不具備這種超越善惡的能力。
應該說,所有的人,都在本性中或多或少具有某些這方面的潛能,但為什么多數(shù)人發(fā)揮不出來呢?我想,一是環(huán)境因素,也就是歷史機遇;二是價值取向,也就是人生觀問題,即:你看重的是什么?;三就是潛質和運氣了,說白了:你是那塊料,也要有那個運氣。
不同的價值取向決定我們采取不同的選擇,不同的選擇決定了我們不同的人生命運。在價值判斷中,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的對風險的態(tài)度,想超越善惡就必須面對很多的風險,這個風險,一方面來自外部;另一方面來自內(nèi)心。從外部看,當你的行為超出一般人的道德觀念時,就要面臨很多的風險,各種不確定的壓力和打擊可能隨時光臨。從內(nèi)在講,歷史上,邯鄲學步,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故事很多,如影片中展現(xiàn)的,人格的分裂是最大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