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中文在线观看,永久939w78w78w乳液,色5月婷婷 亚洲,2021精品国产自在观看

  • <small id="wqkfw"></small>

    <address id="wqkfw"></address>
  • 古代詩歌

    5U文學網(wǎng) > 詩詞 > 古代詩歌 > 古代詩歌賞析4首

    古代詩歌賞析4首

    | 敏清

      白頭吟「賞析」這首詩未必是漢代的才女卓文君所作,也有可能是后人杜撰。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墓糯姼栀p析,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有所思1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

      用玉紹繚之。

      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

      摧燒之,當風揚其灰!

      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

      雞鳴狗吠,兄嫂當知之。

      妃呼狶!

      秋風肅肅晨風飔,東方須臾高知之!

      譯文及注釋

      「翻譯」

      我所思念的人,遠在大海南邊。臨別時,你不知拿什么禮物來贈送給我,只以鑲嵌著珍珠的玳瑁簪相贈以表達你的一片癡心。送給我后我小心地用玉環(huán)把發(fā)簪纏繞起來,以同樣表示對你的深情依戀。后來聽說你變了心,我生氣地把這發(fā)簪折斷砸碎了。毀掉它,同時也想毀掉我們間的情意。從今與你一刀兩斷,不再為你而相思難眠。我下決心與你斷絕這份情意,但回想起我們當年的相見,初次見面時那份甜蜜,我又難下決心。外面已是秋風蕭瑟的季節(jié),雉為求偶發(fā)出了悲鳴聲,而人呢,誰不想有個好的伴侶?我現(xiàn)在猶豫難定,等天亮以后再做個最終的決定吧!

      「注釋」

     ?、俑撸号c“皓”字相通。即東方發(fā)白,天亮了。

      「賞析」

      這是漢代《鐃歌十八曲》之一。鐃歌本為“建威揚德,勸士諷敵”的軍樂,然今傳十八曲中內(nèi)容龐雜,敘戰(zhàn)陣、記祥瑞、表武功、寫愛情者皆有。清人莊述祖云:“短簫鐃歌之為軍樂,特其聲耳;其辭不必皆序戰(zhàn)陣之事。”(《漢鐃歌句解》)本篇就是用第一人稱,表現(xiàn)一位女子在遭到愛情波折前后的復雜情緒的。

      開頭五句寫其對遠方的情郎心懷真摯熱烈的相思愛戀:她所思念的情郎,遠在大海的南邊。相去萬里,用什么信物贈與情郎,方能堅其心而表己意呢?問遺,猶言贈與。她經(jīng)過一番精心考究,終于選擇了“雙珠瑇瑁簪”?!艾x瑁簪”,即用玳瑁(一種似龜?shù)膭游?那花紋美觀的甲片精制而成的發(fā)簪?!半p珠”,謂在發(fā)簪兩端各懸一顆珍珠。這在當時可謂精美絕倫的佩飾品了。然而女主人公意猶未足,再用美玉把簪子裝飾起來,更見美觀(紹繚,纏繞之意)。單從她對禮品非同尋常的、不厭其煩的層層裝飾上,就可測出她那內(nèi)心積淀的愛慕、相思的濃度和分量了。這幾句寫物寄情,以少總多,表達已言簡意豐,情調(diào)復纏綿悱惻。試看漢末繁欽《定情詩》中“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huán)?!薄昂我灾聟^(qū)區(qū)?耳中雙明珠?!薄昂我越Y(jié)恩情?佩玉綴羅纓?!薄昂我晕縿e離?耳后瑇瑁釵”等句,分明是受本篇啟發(fā)而化出,此亦正可發(fā)明本詩“何用”三句意蘊之妙處。

      可惜天有不測風云,晴光滟斂的愛河上頓生驚濤駭浪,愛情的指針突然發(fā)生偏轉(zhuǎn),“聞君有他心”以下六句,寫出了這場風波及其嚴重后果:她聽說情郎已傾心他人,真如晴天霹靂!驟然間,愛的柔情化作了恨的力量,悲痛的心窩燃起了憤怒的烈火。她將那凝聚著一腔癡情的精美信物,憤然地始而折斷(拉雜),再而砸碎 (摧)三而燒毀,摧毀燒掉仍不能泄其憤,消其怒,復又迎風揚掉其灰燼?!袄⒋?、燒、揚”,一連串動作,如快刀斬亂麻,干脆利落,何等憤激!“從今以后,勿復相思!”一刀兩斷,又何等決絕!非如此,不足以狀其“望之深,怨之切?!?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評語)

      “相思與君絕”以下六句,寫其由激怒漸趨冷靜之后,欲斷不能的種種矛盾、彷徨的復雜心態(tài)?!跋嗨肌本漭^上文“勿復相思”之果斷決絕,口氣已似強弩之末。蓋 “相思”乃長期的感情積淀,而“與君絕”,只一時憤激之念,二者本屬對立而難統(tǒng)一,故此句實乃出于矛盾心情的嘆惋,大有“剪不斷,理還亂”之意蘊。循此緒端,自然生出“雞鳴狗吠,兄嫂當知之”的回憶和憂慮。“雞鳴狗吠”“喻風聲布聞?!?《詩比興箋》)《易林·隨之既濟》:“當年早寡,孤與(宇)獨居;雞鳴狗吠,無敢問者。”即指鰥夫與寡婦夜間來往,驚雞動狗,已露風聲。此處亦謂女子憶昔與郎幽會往來,不免風吹草動,使兄嫂備悉隱情,而今若斷絕,居家將何以見人?對兄嫂又如何解釋?所謂“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隙穴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孟子·滕文公下》)加上始亂終棄的嚴重后果,自然使她不無顧慮和動搖。何況那“雞鳴狗吠”中幽會的柔情蜜意時刻,仍然頑固地在牽動著她那舊日的縷縷情思,使她依依難舍呢!“妃呼豨”,正是她在瞻前顧后,心亂如麻的處境中情不自禁地發(fā)出的一聲歔欷長嘆。清人陳本禮《漢詩統(tǒng)箋》云:“妃呼豨,人皆作聲詞讀,細觀上下語氣,有此一轉(zhuǎn),便通身靈豁,豈可漫然作聲詞讀耶?”聞一多《樂府詩箋》亦云:“妃讀為悲,呼豨讀為?歔欷。”訓釋至為允當。三字悲嘆,在感情、語氣上承上啟下,直貫結(jié)尾二句意脈?!懊C肅”,形容風聲凄緊;“晨風”,即晨風鳥。《詩·秦風·晨風》:“鴥彼晨風,郁彼北林。未見君子,憂心欽欽?!背匡L鳥即雉,朝鳴以求偶?!帮t”,聞一多訓為乃 “思”字之訛,言晨風鳥慕類而悲鳴?!案摺保?、義皆同“皓”,指東方發(fā)白,天將欲曉。二句寫女子在悲嘆中但聞秋風陣陣凄緊,野雉求偶不得的悲鳴不時傳來,使她更加感物共鳴,相思彌甚,猶豫不決。然而她又自信:只待須臾東方皓白,定會知道該如何解決這一難題的。陳本禮云:“言我不忍與君絕決之心,固有如曒日也。謂予不信,少待須臾,俟東方高則知之矣。”(《漢詩統(tǒng)箋》)如此,則“高”尚有喻其心地光明皎潔,感情熱烈持恒之義。不過,這層隱喻之底奧,在字面上卻是含而不露、引而不發(fā)的,讀者似乎亦拭目以待其下文。故莊述祖、聞一多皆以為《上邪》即本篇下文,應合為一篇。余冠英亦認為“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贝苏f確實發(fā)人深省。

      此詩的結(jié)構(gòu),以“雙珠瑇瑁簪”這一愛情信物為線索,通過“贈”與“毀”及毀后三個階段,來表現(xiàn)主人公的愛與恨,決絕與不忍的感情波折,由大起大落到余波不竭。中間又以“摧燒之”、“相思與君絕”兩個頂真句,作為愛憎感情遞增與遞減的關(guān)紐;再以“妃呼豨”的長嘆,來聯(lián)綴貫通昔與今、疑與斷的意脈,從而構(gòu)成了描寫女子熱戀、失戀、眷戀的心理三部曲。層次清晰而又錯綜,感情跌宕而有韻致。其次,這首詩通過典型的行動細節(jié)描寫(選贈禮物的精心裝飾,摧毀禮物的連貫動作)和景物的比興烘托(“雞鳴狗吠”及末尾二句)來刻畫人物的細微心曲,也是相當成功的。

      青青河畔草2

      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

      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

      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昔為娼家女,今為蕩子婦。

      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譯文

      河邊青青的草地,園里茂盛的柳樹。在樓上那位儀態(tài)優(yōu)美的女子站在窗前,潔白的肌膚可比明月。打扮得漂漂亮亮,伸出纖細的手指。從前她曾是青樓歌舞女子,而今成了喜歡在外游蕩的游俠妻子。在外游蕩的丈夫還沒回來,在這空蕩蕩的屋子里,實在是難以獨自忍受一個人的寂寞,怎堪獨守!

      「賞析」

      簡介

      此詩敘述的是一個生活片斷,大致描述如下:詩中的女主人公獨立樓頭,體態(tài)盈盈,如臨風憑虛;她倚窗當軒,容光照人,皎皎有如輕云中的明月;她紅妝艷服,打扮得十分用心;她牙雕般的纖纖雙手,扶著窗欞,在久久地引頸遠望:她望見了園久河畔,草色青青,綿綿延延,伸向遠方,“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欲何之,宿昔夢見之”(《古詩》),原來她的目光,正隨著草色,追蹤著遠行人往日的足跡;她望見了園中那株郁郁蔥蔥的垂柳,她曾經(jīng)從這株樹上折枝相贈,希望柳絲兒,能“留”住遠行人的心兒。原來一年一度的春色,又一次燃起了她重逢的希望,也撩拔著她那青春的情思。希望,在盼望中又一次歸于失望,情思,在等待中化成了悲怨。她不禁回想起生活的波弄,她,一個倡家女,好不容易掙脫了歡場淚歌的羈絆,找到了愜心的郎君,希望過上正常的人的生活;然而何以造化如此弄人,她不禁在心中吶喊:“遠行的蕩子,為何還不歸來,這冰涼的空床,叫我如何獨守!”

      此詩定的就是這樣一個重演過無數(shù)次的平凡的生活片斷,用的也只是即景抒情的平凡的章法、“秀才說家常話”(謝榛語)式的平凡語言;然而韻味卻不平凡。能于平凡中見出不平凡的境界來,就是此詩,也是《古詩十九首》那后人刻意雕鐫所不能到的精妙。

      結(jié)構(gòu)

      詩的結(jié)構(gòu)看似平直,卻直中有婉,極自然中得虛實相映、正反相照之妙。詩境的中心當然是那位樓頭美人,草色柳煙,是她望中所見,但詩人——他可能是偶然望見美人的局外人,也可能就是那位遠行的蕩子——代她設想,則自然由遠而近,從園外草色,收束到園內(nèi)柳煙,更匯聚到一點,園中心那高高樓頭。自然界的青春,為少婦的青春作陪襯;青草碧柳為艷艷紅妝陪襯,美到了極至。而唯其太美,所以篇末那突發(fā)的悲聲才分外感人,也只是讀詩至此,方能進一步悟到,開首那充滿生命活力的草樹,早已抹上了少婦那夢思般的哀愁。這也就是前人常說的《十九首》之味外味。如以后代詩家的詩法分析,形成前后對照,首尾相應的結(jié)構(gòu)。然而詩中那樸茂的情韻,使人不能不感到,詩人并不一定作如此巧妙營構(gòu),他,只是為她設想,以她情思的開展起伏為線索,一一寫成,感情的自然曲折,形成了詩歌結(jié)構(gòu)的自然曲折。

      語言

      詩的語言并不經(jīng)奇,只是用了民歌中常用的疊詞,而且一連用了六個,但是貼切而又生動。青青與郁郁,同是形容植物的生機暢茂,但青青重在色調(diào),郁郁兼重意態(tài),且二者互易不得。柳絲堆煙,方有郁郁之感,河邊草色,伸展而去,是難成郁郁之態(tài)的,而如僅以青青狀柳,亦不足盡其意態(tài)。盈盈、皎皎,都是寫美人的風姿,而盈盈重在體態(tài),皎皎重在風采,由盈盈而皎皎,才有如同明月從云層中步出那般由隱綽到不鮮的感覺,試先后互易一下,必會感到輕重失當。娥娥與纖纖同是寫其容色,而娥娥是大體的贊美,纖纖是細部的刻劃,互易不得。六個疊字無一不切,由外圍而中心,由總體而局部,由朦朧而清晰,烘托刻畫了樓上女盡善盡美的形象,這里當然有一定的提煉選擇,然而又全是依詩人遠望或者懸想的的過程逐次映現(xiàn)的。也許正是因為順想象的層次自然展開,才更幫助了當時尚屬草創(chuàng)的五言詩人詞匯用得如此貼切,不見雕琢之痕,如憑空營構(gòu)來位置辭藻,效果未必會如此好。這就是所謂“秀才說家常話”。

      六個疊字的音調(diào)也富于自然美,變化美。青青是平聲,郁郁是仄聲,盈盈又是平聲,濁音,皎皎則又為仄聲,清音;娥娥,纖纖同為平聲,而一濁一清,平仄與清濁之映襯錯綜,形成一片宮商,諧和動聽。當時聲律尚未發(fā)現(xiàn),詩人只是依直覺發(fā)出了天籟之音,無怪乎鐘嶸《詩品》要說“蜂腰鶴膝,閭里已具”了。這種出于自然的調(diào)聲,使全詩音節(jié)在流利起伏中仍有一種古樸的韻味,細辨之,自可見與后來律調(diào)的區(qū)別。

      六個疊詞聲、形、兩方面的結(jié)合,在疊詞的單調(diào)中賦予了一種豐富的錯落變化。這單調(diào)中的變化,正入神地傳達出了女主人公孤獨而耀目的形象,寂寞而煩擾的心聲。

      無須說,這位詩人不會懂得個性化、典型化之類的美學原理,但深情的遠望或懸想,情之所鐘,使他恰恰寫出了女主人公的個性與典型意義。這是一位倡女,長年的歌笑生涯,對音樂的敏感,使她特別易于受到陽春美景中色彩與音響的撩拔、激動。她不是王昌齡《閨怨》詩中那位不知愁的天真的貴族少女。她凝妝上樓,一開始就是因為怕遲來的幸福重又失去,而去癡癡地盼望行人,她娥娥紅妝也不是為與春色爭美,而只是為了伊人,癡想著他一回來,就能見到她最美的容姿。因此她一出場就籠罩在一片草色凄凄,垂柳郁郁的哀怨氣氛中。她受苦太深,希望太切,失望也因而太沉重,心靈的重壓,使她迸發(fā)出“空床難獨守”這一無聲卻又是赤裸裸的情熱的吶喊。這不是“悔教夫婿覓封候”式的精致的委婉,而只是,也只能是倡家女的坦露。也唯因其幾近無告的孤苦吶喊,才與其明艷的麗質(zhì),形成極強烈的對比,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詩人在自然真率的描摹中,顯示了從良倡家女的個性,也通過她使讀者看到在游宦成風而希望渺茫的漢末,一代中下層婦女的悲劇命運——雖然這種個性化的典型性,在詩人握筆之際,根本不會想到。

      悲秋歌3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氈為墻, 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nèi)傷, 愿為黃鵠兮歸故鄉(xiāng)。

      「注釋」

      ①烏孫:漢代時西域國名,在今新疆溫宿以北、伊寧以南一帶。

      ②穹廬:游牧民族居住的帳篷。

      ③旃:同“氈”。

     ?、茳S鵠:即天鵝。

      「詩詞賞析」

      《悲愁歌》,一作《烏孫公主歌》,為西漢烏孫公主劉細君遠嫁西域后對生活不適應所做的詩作,詩歌原載于《漢書·西域傳下》和 《玉臺新詠》卷九,《樂府詩集》卷八十四以為劉細君作,屬“雜歌謠辭”。

      《悲愁歌》這首樂府詩以第一人稱的自訴,表現(xiàn)了公主遠嫁異國、思念故土的孤獨和憂傷。對于這些被當作政治聯(lián)姻的少女本人,和親往往是一種十分殘忍的命運安排,從《悲愁歌》中可以深深體會到作者作為一個少女心中的巨大悲愁。

      這首樂府詩與漢初的《大風歌》、《秋風辭》一祥深受楚辭的影響,讀唱詩時句中加上舒緩語氣的“兮”,增強詩的節(jié)泰感。詩歌采用白描手法,直抒胸臆。加上質(zhì)樸無華的語言,朗朗上口的押韻,句句合理的推演,使一首雖然短的詩,卻將其無比的思念、急切的盼歸心情寫得淋漓盡致。

      前兩句“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烏孫公主劉細君以哀怨的語調(diào)訴說自己的遭遇和處境:漢朝把我遠嫁于在天一方的烏孫國王。看似客觀的自我介紹,其實蘊含著無限的傷感和怨憤。

      中間兩句“穹廬為室兮旃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劉細君遠嫁異域,不僅舉目無親,孤苦無依,而且生活環(huán)境也令人難以忍受。這里沒有崔嵬的宮闕,和暖的春風,沒有美味佳肴玉液瓊漿,而是以穹廬為室,毛氈作墻,飲以辛酪、食以膻肉。這與內(nèi)地迥異的生活習俗,對從小過慣漢朝宮廷安逸生活的尊貴王女來說,無疑難以適應。

      最后兩句“居常土思兮心內(nèi)傷,愿為黃鵠兮歸故鄉(xiāng)”,直抒胸中郁結(jié)已久的憂思,凄婉哀怨,摧人淚下。明知遠嫁之意義,回歸之無望,又盼展開想象的雙翅,化作黃鵠,自由飛回久別的故鄉(xiāng)。想象中的滿足與事實上的不能,構(gòu)成強烈的矛盾沖突,加重了詩歌的悲劇氣氛,意蘊深廣,耐人尋味。

      「劉細君簡介」

      劉細君,西漢沛(今屬江蘇)人,江都王劉建之女。元封年間(前110年至前105年),漢武帝為聯(lián)合烏孫抗擊匈奴,以細君為公主,出嫁烏孫王,故世稱烏孫公主。今存《悲秋歌》一首,以騷體形式,抒寫遠嫁異域的哀傷和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其事跡見于《漢書·西域傳下》。

      劉細君的首任丈夫獵驕靡去世后,獵驕靡之孫岑陬繼承王位。按照烏孫習俗,新王要繼承舊王的所有妻妾。細君公主無法接受,向漢武帝請求歸國,漢武帝讓她接受當?shù)仫L俗,以成就聯(lián)合烏孫共擊匈奴的大局。細君只得再嫁岑陬。細君為岑陬生下一女名少夫后,因為產(chǎn)后失調(diào),加上心緒難平,不久便憂傷而死。

      據(jù)《漢書·西域傳下》記載,劉細君出嫁時,漢武帝“賜乘輿服御物,為備官屬侍御數(shù)百人,贈送其盛”。一到烏孫,細君公主就將陪嫁物品分給百姓,備受愛戴。因為細君公主皮膚非常白嫩,烏孫百姓愛稱她為“柯木孜公主”,意思是說她的皮膚像馬奶酒一樣雪白。

      遺憾的是,當時的烏孫國王獵驕靡已經(jīng)年老體弱,而劉細君正值豆蔻年華,加之語言不通,水土不服,習俗不同,劉細君自然是孤苦悲傷,度日如年,分外思親,故作下《悲愁歌》一詩。

      劉細君的身份地位可謂顯赫:玄祖是漢文帝劉恒,曾祖是漢景帝劉啟,祖父是漢武帝劉徹之兄江都王劉非,父親是承襲江都王王位的劉建。因此,劉細君是漢武帝的侄孫女,是真正具有皇家血統(tǒng)的宗室之女,是名副其實的皇室公主。漢武帝為結(jié)好烏孫,封劉細君為江都公主,下嫁烏孫國王獵驕靡,是早于昭君出塞的第一位“和親公主”。

      漢武帝為何偏要選自己的侄孫女去跳這個“火坑”呢?事物的發(fā)展,因果相連。據(jù)史書記載,公元前121年(元狩二年),繼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之后,江都王劉建及其妻成光也同樣在一場宮廷政變中以謀反罪名被賜死,并且被“夷三族”。然而幸運的是,細君在這場政治斗爭中幸免于難。漢武帝之所以選擇細君遠嫁異邦烏孫,因為細君為罪族之后,卻是皇族血統(tǒng)。

      和項王歌4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譯文

      漢軍已經(jīng)占領(lǐng)我楚軍陣地,漢軍軍營傳來的楚歌歌聲四面繚繞。

      大王(項羽)您的霸王氣概都已不復存在(準備血戰(zhàn)而死),我還有什么理由拋棄你而獨自茍且偷生呢。

      「賞析」

      此詩《史記》、《漢書》都未見收載。唐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從《楚漢春秋》中加以引錄,始流傳至今?!冻h春秋》為漢初陸賈所撰,至唐猶異。劉知風、司馬貞、張守節(jié)都曾親見,篇數(shù)與《漢書·藝文志》所載無異。本詩既從此書輯出,從材料來源上說,并無問題。有人認為漢初不可能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詩,頗疑其偽,但從見載于《漢書·外戚傳》的《戚夫人歌》及酈道元《水經(jīng)注·河水注》的《長城歌》來看,可知秦漢時其的民間歌謠,不乏五言,且已比較成熟。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二《考史》認為此詩是我國最早的一首五言詩,可見其在中國詩歌史上地位之重要。

      關(guān)于《垓下歌》,時下盡管有著種種不同的分析理解,日人吉川幸次郎甚至認為此詩唱出了“把人類看作是無常的天意支配下的不安定的存在”“這樣一種感情,”從而賦予了普遍性的永恒的意義(參看《中國詩史》第40頁,章培恒等譯,安徽文藝出版社),但若與《虞姬歌》對讀,便不難發(fā)現(xiàn),項羽的這首詩原本是唱給虞姬聽的愛情詩?!坝葙庥葙饽稳艉?”不是明明在向虞姬傾訴衷腸嗎?項羽十分眷戀虞姬,所以在戎馬倥傯之際,讓她“常幸從”;虞姬也深深地愛著項羽,因此戰(zhàn)事再激烈,她也不肯稍稍離開項羽一步。項羽在歷次戰(zhàn)役中所向披靡的光榮經(jīng)歷,深深贏得了虞姬的愛慕,項羽成了她心目中最了不起的理想英雄;而項羽的這些勝利的取得,又焉知沒有虞姬的一分愛情力量在鼓舞作用?從愛情心理而言,像項羽這條剛強漢子,是不會在自己心上人面前承認自己有什么弱點的,因此,他即使心里十分清楚自己為什么會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而在口頭上卻不能不推向客觀,一會兒說是“時不利”,一會兒說是“騅不逝”,而自己呢?依然是“力拔山兮蓋世”,一點折扣也沒有打。項羽畢竟年輕,那會兒才三十出頭,對愛情充滿著浪漫的理想。他愛虞姬,就一意想在她的心目中保持一個完美的形象。對于虞姬來說,她也正需要這樣。極度的愛慕和深情的傾倒,使她決不相信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英雄會有什么失誤。盡管現(xiàn)實無情,“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步步進逼的漢兵與聲聲凄涼的楚歌已經(jīng)使楚軍到了瓦解邊緣,但她仍對眼下發(fā)生的一切變化感到困惑不解。

      在這種心態(tài)下,項羽的這支歌便成了她最好的安慰,最樂意接受的解釋。堅貞的愛情,不僅驅(qū)逐了死亡的恐懼,且將人生的千種煩惱,萬重愁緒都凈化了,從而使她唱出了最為震撼人心的詩句:“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拔山蓋世的氣概與失敗的結(jié)局是不和諧的,但英雄美人誓不相負的堅貞愛情是和諧的。在生死存亡的總崩潰的關(guān)鍵時刻,虞姬的這支歌,對項羽來說,不是死的哀鳴,而是生的激勵。項羽處此一籌莫展之際,雖然痛感失敗已不可避免,一生霸業(yè)轉(zhuǎn)瞬將盡,但這猶可置而不論;而禍及自己心愛之人,則于心何忍!虞姬深悉項羽此種用心,故以誓同生死為言,直以一片晶瑩無瑕的情意奉獻,其意蓋欲激勵項羽絕棄顧累,專其心志,一奮神威而作求生之最后努力。若此說尚能探得古人心意,則不妨代項羽試為重和虞姬歌,以為此文之結(jié)束:漢兵何足懼?百戰(zhàn)無當前。揮戈躍馬去,勝敗付諸天!


    古代詩歌賞析4首相關(guān)文章:

    14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