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中文在线观看,永久939w78w78w乳液,色5月婷婷 亚洲,2021精品国产自在观看

  • <small id="wqkfw"></small>

    <address id="wqkfw"></address>
  • 教案模板

    5U文學網(wǎng) > 實用文 > 教學資料 > 教案模板 > 高三語文公開課教案

    高三語文公開課教案

    | 國渝

    我們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拋棄傳統(tǒng)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過分強調理解,輕視識記背誦。殊不知識記背誦,才能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文化素質,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為了大家學習方便,小編特地準備高三語文公開課教案5篇了,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歡迎借鑒學習!

    高三語文公開課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了解“以、而、之、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弄懂并積累“來、諫、樽、觴、審、容膝、策、矯、盤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懷、聊、乘化”等字詞的意義,積累下面的詞語和名句--口腹自役、心為形役、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3、背誦全文。

    二、教學重點

    1、課文的思想內容

    2、解讀陶潛的隱逸詩人的形象

    三、教學難點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正確理解

    四、教學課時

    二課時

    五、教學設想

    (一)、誦讀的準備指導

    (二)、誦讀和領悟互相推進

    (三)、總結陶潛的隱士情懷教學幻燈片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一、以《花源記》導人課文,分紹陶淵明

    在1600多年前,二位中國的詩人給我們描述了一個理想的烏托邦的社會,那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社會——桃花源。他就是陶淵明。陶淵明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又是一個清醒的理想主義者。貴族家庭的影響,儒家學說的熏陶,使他少年時就有一種“大濟蒼生”的壯志,可是黑暗的現(xiàn)實把他的理想擊得粉碎。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陶淵明選擇了歸隱的道路。為明心志,他寫下了千古名篇——《歸去來兮辭》。

    資料鏈接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淵明,一字元亮,東晉大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卒后朋友私謚“靖節(jié)”,故后人稱“靖節(jié)先生”。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的陶侃,據(jù)說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過武昌太守,父親陶逸做過安城太守。淵明八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家境逐漸衰落,但還是給他留下了不少田園產(chǎn)業(yè)。陶淵明出身于貴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響很深。年輕時曾懷有“大濟于蒼生”的壯志,又因家境貧寒,二十九歲時走上仕途,歷任江州祭酒、鎮(zhèn)軍參軍、彭澤令等下級官職,每次時間都很短。幾度出仕,使他逐漸認清了當時__的污濁與黑暗,四十一歲還家歸隱,過起了自由閑適的田園生活。此后二十三年,雖憂憤常積于心,生活困窘多難,再無出仕之念,后在貧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歲。

    陶淵明今存詩歌125首,其中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他的五言詩可大略分為兩類:一類是繼承漢魏以來抒情言志傳統(tǒng)而加以發(fā)展的詠懷詩;一類是前人很少創(chuàng)作的田園詩。后代批評家常用質樸、平淡、自然評價陶詩的風格,稱其為“田園詩人”。陶淵明現(xiàn)存文12篇,其中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篇數(shù)不多,影響卻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記》,本文則是辭中名篇,在藝術上平淡、樸素,充滿了詩意,全無半點斧鑿痕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二、寫作背景

    陶淵明四十一歲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澤令。據(jù)《宋書陶潛傳》和蕭統(tǒng)《陶淵明傳》云,陶潛歸隱是出于對腐朽現(xiàn)實的不滿。當時郡里一位督郵來鼓澤巡視,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怎么能為五斗米而向這鄉(xiāng)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兮辭》。

    本文分“序”和“辭”兩節(jié),“辭”是一種與“賦”相近的文體名稱。“序”說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職的原因?!稗o”則抒寫了歸田的決心、歸田時的愉快心情和歸田后的樂趣。通過對田園生活的贊美和勞動生活的歌頌,表明他對當時現(xiàn)實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滿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視功名利祿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運乘化、樂天安命的消極思想。全文語言流暢,音節(jié)和諧,感情真實,富有抒情意味。“歸去來兮”就是“歸去”的意思,“來”、“兮”都是語助辭。

    這篇文章前面有序,敘述他家貧出仕和棄官歸田的經(jīng)過。

    三.文體特點

    辭,是介于散文與詩歌之間的一種文體。因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又稱楚辭、楚辭體。又因屈原所作《離__》為這種文體的代表作,故又稱__體。到了漢代常把辭和賦統(tǒng)稱為辭賦,后人一般也將辭賦并稱。這種文體,富有抒情的浪漫氣息,很像詩,但押韻和句式都較詩自由,比散文整齊,且篇幅、字句較長,句中多以“兮”字來幫助和諧語氣,表情達意。一般四句一節(jié),每節(jié)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后稍作停頓;六字句為主,都按三拍讀。例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現(xiàn)了虛詞,也應作六字句讀。(2)“歸去來兮”“已矣乎”當一句讀,適當延長讀末句時間。(3)四字句五字句,讀時節(jié)奏自當變化。(4)辭和賦還是有區(qū)別的,一般說來,辭重言情,而賦重鋪陳。

    四、朗讀課文

    教師范讀——自由朗讀——提名朗讀(正音;注意語氣、語調及語頓)——集體朗讀——自由朗讀

    1、一讀——正字音。一字一詞地讀,憑借注釋,讀準字音,了解詞義。

    2、二讀--斷句讀。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為主,四字句以2、2頓讀,如“乃瞻/橫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六字句以1、2、1、2頓讀,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讀,如:既自/以心/為形役。個別的五字句也同樣,如: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還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則都當整句來讀,末字適當?shù)匮娱L時間。

    3、三讀--明白音樂美

    讀出語調——升調、降調;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嘆句讀“↘”調,疑問句讀“↗”調)。

    讀出語氣——疑問、反問、感嘆和陳述語氣;讀出語速——快、中、慢;朗朗上口的音樂美,主要源自于駢偶的運用。

    A、找出各個自然段中的韻腳

    B、找出對偶對比句(可以涉及整句、駢體文),引導學生初步背誦這些零散句子。只有在這基礎上才能講究背誦,否則,就是死記硬背了。

    C、找出本文雙聲詞、疊韻詞、疊字,雙聲如“惆悵”“崎嶇”,疊韻如“盤桓”“窈窕”,疊字如“遙遙”“飄飄”“欣欣”“涓涓”。(對比《荷塘月色》)“

    4、四讀--表情朗讀,讀出抑揚、輕重、緩急。朗讀時節(jié)奏要整齊,音韻要鏗鏘,要讀得悅耳動聽甚至動心。如:

    每段段首那三句話讀法(可讓學生分析探討讀法)

    第一段的“歸去來兮,”要讀得豪邁,因為作者釋放了所有做官的悶氣,大呼一聲“回去吧”

    第二段的“歸去來兮,”要讀得愉悅而平靜,因為它承上啟下,承上,歸家很高興;啟下,作者心里很輕松

    第三段“已矣乎!”有些無奈。

    另外還要五讀六讀--熟讀成誦,瑯瑯上口。

    五、疏通字詞

    并完成練習三

    六、布置作業(yè)

    1、反復誦讀課文,試著背誦;

    2、完成練習一、二。

    高三語文公開課教案2

    教學目標:

    1.學習體會本文優(yōu)美的語言及其表達方式,背誦全文。

    2.了解駢文的兩大特征——對偶與用典,積累文化知識。

    3.體會作者懷才而又自勵志節(jié),憤郁不平而又不甘沉淪的復雜情感。

    教學重難點:

    1、注釋,疏通文意,體會駢文特點。

    2、指導誦讀,注意停頓,通過誦讀體會文章優(yōu)美的語言。

    3、利用句式特點理解實詞的義項及虛詞的作用。

    一、知識背景介紹

    1、江南三大名樓

    岳陽樓、滕王閣、黃鶴樓號稱江南三大名樓,有聯(lián)贊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氣蒸,攬?zhí)煜嘛L光,堪稱獨步;崔灝詩,范相記,王勃序,兩樓一閣,數(shù)江南文物,各有千秋?!?/p>

    2、介紹作者

    王勃生于公元650年或649年,字子安,龍門人(今山西河津人),6歲善文辭,構思無滯,詞情英邁。9歲鑒賞力超群,得顏師古注《漢書》,讀而作《指瑕》以正其失。史載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道祥贊為神童,并向朝廷表薦,而王勃對策高第,被授朝散郎。到17歲時就做了沛王李賢征的王府侍讀。

    可是,種種打擊卻接二連三地向他襲來。大約做王府侍讀一年多的時候,他因為“戲為《檄英王雞》”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這時他很失落,隨即出游巴蜀。

    到他22歲時,他好容易又得補為虢州參軍,可是又因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輒殺之。”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災難??墒牵母赣H王福畤因此受到牽連,被貶為交趾令(今越南河內)。大約26歲時,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親,沒想到在渡海時溺水,最后驚悸而死。

    王勃的一生,首先嘆其英年早逝。其次,他一生多有不得志者,其內心應當是時有不平,或者憤怒悲涼,或者又心存幻想,渴望著自己能夠大展鴻圖。

    3、作序的背景

    就在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親的途中,適逢九月重陽之日,王勃途經(jīng)洪州(現(xiàn)在的江西南昌),正趕上洪州都督閻某人重修了名樓滕王閣,于閣上歡宴群僚和賓客,借以標榜政績。

    王勃面臨那“群賢畢集”的場面怎么能不感慨萬千?當時,他孤身作客,內心戚戚,自然是感到壓抑而難以興奮,如果能夠讓他一吐胸懷,或許他會欣然命筆的。

    二、解題

    1.介紹“序”

    序,文體的一種。有書序、贈序、宴集序等。書序是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或評價性文字,本文是餞別序,即臨別贈言,屬于贈序類的文章。

    2.介紹“駢文”

    駢文,是魏晉后產(chǎn)生的一種新文體,又稱駢儷文。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期。駢體文的表達方式與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語言上有三方面的特點:第一是語句方面的特點,即駢偶和“四六”;第二是語音方面的特點,即平仄相對;第三是用詞方面的特點,即用典和藻飾。

    三、通讀全文。

    1、通讀課文,把生字找出來,看注釋注音。

    2、看注釋,粗通文意。

    3、集體齊讀課文。

    明確:誦讀的停頓關系到語氣的準確性,本文是駢文,都是偶句,字數(shù)或四或六,也少數(shù)七字句。

    ①四字句的讀法有“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讀法大致有五種:“三三式”;“一四式”;“二二二式”;“二四式”;“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種讀法:“三四式”;“二一四式”;“二三二式”;“二二三式”。

    四字句的讀法只有一種模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六字句的讀法有五種模式:

    (1)、孟學士/詞宗;訪風景/崇阿。

    (2)、臨/子之長洲;窮/嶼之縈回。

    (3)、鐘鳴/鼎食/之家;誰悲/失路/之人?

    (4)、響窮/彭蠡之濱;氣凌/彭澤之樽。

    (5)、撫/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偉餞。

    七字句讀法有四種:

    (1)、襟三江/而帶五湖;潦水盡/而寒潭清。

    (2)、龍光/射/牛斗之墟;賓主/盡/東南之美。

    (3)、臺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長天/一色。

    (4)、都督/閻公/之雅望。

    4、熟讀課文。

    四、整體把握全文框架

    全文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1):概寫洪洲地理風貌,引出參加宴會的人物。(扣“洪府”)

    第二部分(2):寫三秋時節(jié)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和周圍的自然人文景觀。(扣“秋日登閣”)

    第三部分(3—4):寫宴會的盛況,抒發(fā)人生的感慨。(扣“餞”)

    第四部分(5):述說自己的身世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感嘆盛宴難再(:扣“別”)

    詳細分析

    第一部分(第1段)。概寫洪洲地理風貌,引出參加宴會的人物。由洪州地勢、人才說到宴會。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寫古今之變遷;

    \'星分翼軫\'四句寫空間地勢之雄;

    \'物華天寶\'四句寫人物之盛。

    接著,\'雄州霧列\(zhòng)'呼應\'星分\'句,\'俊彩星馳\'呼應\'物華\'句;\'臺隍枕夷夏之交\'再承\(zhòng)'星分\',\'賓主盡東南之美\'再承\(zhòng)'物華\'。多層渲染,以壯文氣。圖示如下: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古今變遷)

    \'雄州霧列\(zhòng)'\'星分翼軫......\'(空間地勢)\'臺隍\'一句

    \'俊彩星馳\'\'物華天寶......\'(人物之盛)\'賓主\'一句

    \'都督閻公\'句以下開始具體地寫(主賓盛宴)。

    第二部分:。寫三秋時節(jié)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和周圍的自然人文景觀

    \'潦水盡\'二語寫秋景;

    \'儼驂馬非\'四語寫自己來到滕王閣;

    \'層巒\'以下八句,寫閣在山水之間;

    \'披繡闥\'以下十句,寫閣上眺覽所及,

    其中\(zhòng)'落霞與孤鶩齊飛\'二句為描寫秋景名句,展示出一幅鮮明生動的秋之圖景。

    本部分是的寫景段落,歷來膾炙人口。請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幅“晚秋暮__”的意境描述出來。

    明確:

    ①色彩變化之美;

    ②遠近錯落之美;

    ③上下渾成之美;

    ④虛實相映之美。

    一反傳統(tǒng)中“悲秋”的習慣寫法,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邁的情致。

    第三部分:寫歡娛宴游引發(fā)的人生感慨。\'遙襟俯暢\'以下十句,寫參與宴會諸人。

    \'窮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極娛游于暇日\',引出\'興盡悲來\'二語,

    于是緊緊相承抒發(fā)身世之感。遂引用\'馮唐\'等四人懷才不遇而失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家之塊壘。\'所賴君子安貧\'以下,用以勉勵自己不因處境困窘而改變志節(jié)。

    第四部分:述說自己的身世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感嘆盛宴難再。

    \'無路請纓\'四句再說自己的遭遇。\'舍簪笏\'以下八句,說自己路過滕王閣,把當時的賓主合在一起說;\'楊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愿做詩。\'\'嗚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謙詞作結,收束全文。

    “孟嘗”∕“阮籍”→反襯自己堅定意志(正用∕反用)

    “班超”“宗愨”→表投筆從戎、乘風破浪的志向

    “楊意”“凌云”∕“鐘期”“流水”→感懷才難用、知己難遇

    (解說:在教師示范之后,學生有了一定的方法依據(jù),但在具體操作中仍會遇到種種困難。教師可采取小組討論、師生質疑解答、點撥、啟發(fā)等多種方式。但無論如何,教師必須保證讓學生自我思考自我分析,決不能越俎代庖將答案直接端給學生。引導學生學會對有關文字材料進行\(zhòng)'精加工\',也是培養(yǎng)閱讀理解能力的關鍵。因此,教師必須切實抓好這一環(huán)節(jié)。只要真正理解了,背誦就會迎刃而解。)

    高三語文公開課教案3

    一、設計思想

    《逍遙游》是《莊子》的首篇,也是莊子的代表作,它比較集中地表現(xiàn)了莊子的人生觀——“無待”之境,這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對后世文人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莊子的散文,主要表現(xiàn)手法是寓言?!跺羞b游》大量地運用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動的想象中。因此學習本文應以此為突破口。同時,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聯(lián)想之豐富,意象之變幻,文字之跳躍,這也是學習的一個重點。

    閱讀《逍遙游》時,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礙,所以課前安排預習,讓學生能借助工具書和相關資料,讀通課文。并讓學習小組有選擇地制作課件,以便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具備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學習文言文時,多數(shù)學生懂得借助工具書去疏通文字。但總的來說學生的文言文翻譯能力及對古代文化的學習能力還有待提高。

    三、教學目標

    1.了解莊子其人及《逍遙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豐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設喻來說明道理的方法。

    3.整體感知文言文,并積累常見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四、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培養(yǎng)學生對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問答法。對文中較容易的問題,采用問答法,簡捷明快。

    3.討論法。對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如:對“逍遙游”的理解),必須廣泛地討論。

    五、教學重點

    1.鑒賞本文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借用寓言說理的寫作技巧。

    2、莊子思想、藝術手法對后世的影響。

    六、教學難點

    1、對莊子“逍遙游”主旨的理解。

    2、鑒賞本文想象豐富、意境開闊的藝術特色。

    七、教學用時:兩課時

    八、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詩仙”李白《上李邕》詩曰:“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使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痹娙嗽谧杂傻男膽B(tài)中獲得了滿足,明顯地烙上了戰(zhàn)國時期一派名家莊子的印跡。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欣賞莊子的一篇奇文——《逍遙游》。

    (二)檢查預習情況。

    1、字音識記

    鯤(kūn)鵬摶(tuán)齊諧(xié)坳(ào)堂

    遷徙(xǐ)北冥(mínɡ)夭閼(è)沮(jǔ)喪

    榆枋(fānɡ)斥鴳(yàn)舂(chōnɡ)米晦朔(shuò)

    泠(línɡ)然蓬蒿(hāo)翱(áo)翔惡(wū)乎待哉

    窮發(fā)(fà)之北知(zhì)效一官決(xuè)起而飛

    數(shù)數(shù)(shuò)然飡(cān)蟪(huì)蜩(tiáo)

    2、通假現(xiàn)象

    (1)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辯也(辯通“辨”)

    (5)而征一國者(而通“能”)(6)而御六氣之辯(辯通“變”)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3、虛詞、實詞

    怒而飛(怒:奮發(fā))志怪者也(志:記載)

    以六月息者也(去:離開;以:憑借)

    則風斯在下矣(斯:則,就)莫之夭閼者(夭閼:阻塞)

    之九萬里(之:到……去)之二蟲(之:這)

    眾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適(奚:哪里)

    是鳥也(是:這)摶扶搖(摶:環(huán)旋著往上飛)

    置杯焉則膠(置:安放;膠:粘著地)而后乃今陪風(陪:憑)

    而后乃今將圖南(圖:計劃,打算)適百里(適:往)

    以久特聞(特:獨)窮發(fā)之北(發(fā):毛,指草木)

    惡乎待哉(惡:何;待:憑借)

    4、詞類活用

    (1)水擊三千里(水:名詞作狀語,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將圖南(南:名詞作動詞,南飛)

    (3)舉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非)

    5、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斷句)(2)《齊諧》者,志怪者也。(判斷句)

    (3)莫之夭閼者。(賓語前置)(4)之二蟲又何知!(賓語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賓語前置)(6)彼且奚適也?(賓語前置)

    (7)彼且惡乎待哉?(賓語前置)

    6、古今異義詞

    果然:古義:充實之狀,文中為食飽之狀;今義:表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雖然:古義:雖然這樣;今義:轉折連詞

    7、固定句式

    (1)奚以……為?(表示反問,譯為“哪里用得著……呢?”)

    (2)其……?其……?(表示選擇,譯為“是……呢?還是……呢?”)

    8、文化常識(關于紀日法)

    晦:農歷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農歷每月的十五;十六為既望。

    朔:農歷每月的第一天。

    (三)理解文章內容。

    1、小組討論:文中寫了幾次“笑”?各笑什么?

    2、學生找出并回答。

    明確:寫了三次“笑”:蜩與學鳩笑之、斥鴳笑之、宋榮子猶然笑之。

    3、理解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明確:前兩個“之”所指對象,都是鯤鵬。第三個“之”所指的對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

    4、朗讀第四、六、七自然段,思考并討論:

    (1)蜩與學鳩為什么要笑鯤鵬?

    (2)蜩與學鳩笑鯤鵬,作者贊成還是反對呢?為什么?

    (3)斥鴳為什么笑鯤鵬呢?作者對斥鴳的“笑”是什么態(tài)度?

    (4)宋榮子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呢?作者對宋榮子的態(tài)度又怎樣?

    5、老師小結:蜩與學鳩嘲笑鯤鵬是因為它們不理解鯤鵬的遠大志向。對蜩與學鳩、斥鴳、宋榮子作者都持否定態(tài)度,對被“笑”的一方鯤鵬和“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對文中提及的野馬、塵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靈、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這種全盤否定的態(tài)度,如果我們借用本文中的一個形象的詞語,可以說是:笑!本文可以說是:莊子“笑”萬物!

    6、問:莊子為什么要“笑”萬物呢?

    明確:因為它(他)們都“有所待”,都沒有做到“逍遙游”。

    7、問:哪種人才能達到這種境界?為什么?

    明確:“至人、神人、圣人”,因為他們“無己、無功、無名”。

    (四)鑒賞本文的寫作技巧及藝術特色

    1、學生課前準備:提示學生從選材、修辭等方面分析,以免學生無從下手)

    2、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看法并匯報成果。

    3、師生共同歸納文章的藝術特色。

    (1)看奇特的描寫

    文中的描寫奇妙莫測,運用了生動的寓言故事。如“大鵬徙南冥”的寓言,對大鵬“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的夸張描寫,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雄奇深邃的境界,調動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種為一般人難于理解和想象的高遠哲學境界,變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與學鳩、斥鴳的兩則寓言故事,莊子則以擬人手法,寥寥數(shù)語,將其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這幾則寓言故事,善于發(fā)揮驚人的想象力,虛構出了神奇莫測、嘆為觀止的故事,創(chuàng)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結舌的藝術形象。

    (2)探大膽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僅體現(xiàn)在具體形象的描寫上,更主要的表現(xiàn)在整個文章的構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幾千里也”的鳥的雄偉,那“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的大椿的長壽,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卻是莊子用來說明觀點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極寫鵬之大、椿之壽,一則造成一種聲勢,一種氛圍,引人入勝;二則形成一種對比,一種暗示——以鵬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長壽暗示人生之短暫。大鵬乘風而飛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負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還有什么意義,爭名奪利根本沒有價值,而出路只有一條,就是“無己”“無功”“無名”。

    (3)析隱蔽的情感

    莊子看透了人間的沉濁骯臟,沉溺于純潔無瑕的幻想王國中,否定了爭名奪利、爾虞我詐的世人,醉心于動物、植物與神仙的世界里。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寫虛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無己”,但是,在虛幻的背后隱藏著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悶,對人世間的絕望,追求逍遙卻無法擺脫人生的羈絆。他把“至人”的境界寫得那樣不可企及,其實不正隱約露出他追求逍遙而不可得的苦惱、失望嗎?他雖然提出“無己”,物我不分,卻發(fā)自內心地認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見他對智慧的重視,對生命的熱愛。

    (五)總結

    《逍遙游》是《莊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說理于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難怪魯迅先生會說:“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薄板羞b游”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那怎樣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遙?莊子的“逍遙”其內涵指的又是什么?這種思想對后世又有什么影響?下一節(jié)課我們再來探討。

    高三語文公開課教案4

    【教學目的】:

    1.分析評價課文的觀點。

    2.從課文內容和寫法上獲得一些啟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學重點】:分析評價課文的觀點。

    【教學難點】:寫作技巧(將簡單的內容表現(xiàn)得搖曳多姿)。

    【教學方法】:評價討論法。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介紹作者:

    朱光潛,現(xiàn)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筆名孟石、孟實,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師范學校中文系,次年進入香港大學,主攻教育學;1922年畢業(yè)后,在上海中國公學和浙江上虞春暉中學任教;1925年入英國愛丁堡大學學習;1929年畢業(yè),轉入倫敦大學,以論文《悲劇心理學》獲文學博士學位;1933年回國。回國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藝心理學》《詩論》,開華人美學研究的先鋒。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學史》是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論述西方美學歷史的著作,迄今無人敢代他的地位,無作品敢代替此書。他早年就讀愛丁堡大學時寫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國時期出版業(yè)的一大景觀。__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譯了百萬言的黑格爾的《美學》。

    朱光潛腳踏著中西文化,穿越20世紀,與苦難中奮斗的中國一同走過從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淺近而深奧的大書。我們對他的理解,只限于現(xiàn)在閱讀的《咬文嚼字》,相信通過今天的閱讀,同學們一定回收益匪淺。

    二.思考問題(讀書),教師板書字詞。

    1.第一個實例,“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兩句話有什么差別?你得到什么啟示?

    2.讀《史記》的原句和王若虛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體會?

    3.先想想“僧推月下門”好,還是“僧敲月下門”好?再讀課文的分析,你從中又得出什么感想?

    三.字、詞(學生看書思考間隙,教師板書)。

    1.選出注音無誤的一項(D)

    A下乘(cheng)岑寂(cen)付梓(zi)錙銖(zizhu)

    B沒鏃(mozu)咬文嚼字(jiao)咀嚼(jue)嚼舌(jiao)

    C蘊藉(yun)累積(lei)憎惡(zengwu)便宜(pianyi)

    D尺牘(du)灞橋(ba)剝啄(zhuo)清沁肺腑(qing)

    2.下列解釋有誤的是(B)

    A援引:引用不求甚解:很深刻咬文嚼字:比喻斟酌

    B尺牘:書信一川煙草:一片平地付梓:刻字

    C蘊藉:含蓄拘禮:限制游離:不確定的

    3.辨析詞語:

    ①斤斤計較——錙銖必報

    ②順暢——通暢

    ③簡潔——簡練

    四.解題: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這個成語的含義是:①形容過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書袋或買弄才學。③謂不重視實質,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或強詞奪理。題目的含義則是:對文學作品的語言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能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五.解答思考題,并分析課文。

    (一)分析第一層(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這”和“是”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有什么區(qū)別?有什么啟示?

    ①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語氣堅決。

    ②六個“你這……”?!星閺娏摇?/p>

    →啟示:A.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個好小子。”——表假定語氣。

    ④“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啟示:B.結構不同,不合邏輯

    →啟示:C.連郭沫若用好一個字也頗費周折,說明用好語言文字很不簡單,一定要細細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態(tài)度。

    2.作者列舉改字不當之例,常常用怎樣的寫作方式?作用何在?

    對比;正誤比較分析,使之更有說服力。

    3.所句舉例子的共同點是什么?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例子來源于名家名篇。啟示:要注意資料的積累、梳理。本文的材料豐富,無論是記憶中的,還是資料中的,都得有資料。如文中的《紅樓夢》、《水滸》、《屈原》、《史記》等。積累知識的方式:筆記、卡片、索引等。

    (二)分析第二層(3、4段):說明文字一增一減意味不同。

    1.為什么我們在咬文嚼字時,非這樣錙銖必較不可?

    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

    2.修改后的句子為什么不好?給你怎樣的啟示?

    ①原文“草中石,以為虎”并非“見草中有虎”。②原文“視之,石也”有發(fā)現(xiàn)錯誤而驚訝之意。③原文“終不能復入石矣”有失望而放棄得很斬截之意??傊f明文字一增一減,這表面形式的變化,就引起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變化。

    啟示:我們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這樣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樣的啟示?

    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當?shù)乇砬檫_意。

    (三)分析第三層(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推——步月歸寺——冷寂場合

    敲——月夜訪友——熱鬧場合

    2.世人與錢鐘書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從中得到怎樣的啟示?

    A.世人認為“敲”字好,有動作、形象,有聲音。

    B.錢鐘書不迷信,不盲從,獨抒新見。他認為哪一種境界是詩人當時所要說的而且與全詩調和的就用哪一個字。

    啟示:品味語言要獨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3.與前面例比較,此事例從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從文字表達的意境。總之反復強調: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強調語言是跟著思想感情走的,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六.總結:第一部分舉三個例子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

    高三語文公開課教案5

    教學目標

    1.鍛煉學生提取課文關鍵信息的能力、總結歸納分析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3.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4.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xiàn)象。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

    1、分析課文,提取關鍵信息,并進行總結歸納;

    難點:

    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2、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詩歌中的同類現(xiàn)象。

    教學方式朗讀法、探究法、分析與歸納等方法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請你們說出你最喜歡的詩句。并做一個簡要的分析。(意在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一個輕松的回顧,讓學生先進入語言的美感情境。)

    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chuàng)造了耐人“觸摸”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謂的科學的解答的,需要我們用心靈去解讀。

    “詩歌是__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__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涌而出。”

    同學們,就讓我把這幾句話作為本堂課的“題記”獻給大家。讓我們一起帶著的__和想象,走進詩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qū)別,探究由“木葉”發(fā)展為“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特征。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就是什么?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

    問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為什么會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引1:

    樹: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

    葉: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所有的詩句,都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

    引2:

    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去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討論:體會這幾句詩給你的感覺。并注意由“木葉”到“落木”的發(fā)展及其關鍵之處。(為幫助學生體會,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誦。)

    明確:蕭瑟、凄涼。關鍵之處在于“木”字。

    顯示:木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比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討論后明確:“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庇枞艘砸环N飽滿感,感覺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眲t是一種落木千山的畫面,感覺到的是“空闊”。

    小結:這就是“木”字在古詩中的藝術特征。

    提問:為什么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暗示了“落葉”呢?

    明確:因為“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葉”暗示的究竟是怎樣的“落葉”呢?

    體會:“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木葉”、“落葉”、“黃葉”帶給我們的感覺是否一樣?

    明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而“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干燥,無飄零之意。

    結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干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藝術特征。請同學們再結合“洞庭波兮木葉下”的畫面體會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把握詩歌語言的特點;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思考: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提問:作者又是如何闡釋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的呢?

    明確:這種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詩歌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和啟示性。

    討論: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卻擬題為“說‘木葉’”,若改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你以為如何?

    明確: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就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而標題擬為“說‘木葉’”,就可以把深奧的文學理論滲透于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化深奧為簡單,化抽象為形象,既體現(xiàn)了作者的科學態(tài)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

    四、思考同類文學現(xiàn)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師: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嘗言內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意味。

    思考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等。請根據(jù)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的藝術特點。(顯示《一剪梅》《相見歡》兩首詞及其畫面)

    討論,結論:__懷遠

    思考2:請根據(jù)你所熟悉的梅花詩,說說“梅”這個意象的特點。顯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討論,結論:高貴,圣潔,堅貞。

    師:我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盛__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xiàn)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請同學們注意一下,有時候,詩人把同一意象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xiàn)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詩:“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獨秀隱遙芳?!倍鸥s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再如__和陸游的兩首《卜算子·詠梅》,就境界迥異。

    五、布置作業(yè):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xiàn)的感情不盡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幾首,請再找出一些,寫一篇鑒賞性小論文。

    六、小結:同學們,我們生長在一個詩的國度里,詩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遺產(chǎn),更是我們的驕傲。希望同學們在今天品味詩句的審美體驗之后,能更加熱愛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讀詩,學詩,愛詩,成為一個個有__,有修養(yǎng)的小詩人。最后,請讓我把下面這首詩獻給同學們,作為今天的結束:

    風雅頌是詩,古樂府是詩;

    三閭大夫的狂放是詩,詩仙太白的神游是詩;

    大江東去是詩,把酒臨風也是詩;

    詩,可以靜靜的坐下傾聽;也可以在微雨街頭溫柔吟唱……

    愛詩,其實是在愛著我們的生活。

    高三語文公開課教案相關文章:

    關于高中語文《師說》優(yōu)秀教學設計

    高中計劃 高中語文教學計劃范文

    個人成長報告 關于成長報告的優(yōu)秀范文

    小學片區(qū)教研活動方案5篇

    高中語文的必背詩詞大全

    高中記敘文優(yōu)秀范文800字左右

    小學見習總結范文800字左右

    50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