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青山樓外樓的下一句
山外青山樓外樓的下一句是什么?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內(nèi)容,歡迎閱讀。
山外青山樓外樓的下一句是:西湖歌舞幾時休。
原句是: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
意思是:遠處青山疊翠,近處樓臺重重,西湖的歌舞何時才會停止?
這句話出自林升的《題臨安邸》,原文如下:
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fēng)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詩詞注釋】
⑴臨安:現(xiàn)在浙江杭州市,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后,南宋統(tǒng)治者逃亡到南方,建都于臨安。邸(dǐ):旅店。
?、莆骱汉贾莸闹L(fēng)景區(qū)。幾時休:什么時候休止。
?、茄?xūn):吹,用于溫暖馥郁的風(fēng)。
?、戎保汉喼薄c曛荩杭淬昃?,今河南開封市。
【詩詞翻譯】
遠處青山疊翠,近處樓臺重重,西湖的歌舞何時才會停止?
淫靡的香風(fēng)陶醉了享樂的貴人們,簡直是把偏安的杭州當(dāng)作昔日的汴京!
【賞析】
這是一首寫在臨安城一家旅店墻壁上,不但透過描述樂景來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審美境界中,蘊含著深沉的意蘊。同時,詩人以諷刺的語言中,不漏聲色地揭露了“游人們”的反動本質(zhì),也由此表現(xiàn)出詩人的憤激之情。
詩的頭句“山外青山樓外樓”,詩人抓住臨安城的特征——重重疊疊的青山,鱗次櫛比的樓臺。這樣首先描述了祖國大好山河,起伏連綿的青山,樓閣之后一個,這是多么完美的自然。從詩歌創(chuàng)作來說,詩人描述山河的完美,表現(xiàn)出的是一種樂景。之后寫到:“西湖歌舞幾時休?”詩人應(yīng)對國家的現(xiàn)實處境,觸景傷情。這樣完美的大好山河,卻被金人占有。詩句中一個“休”字,不但暗示了詩人對現(xiàn)實社會處境的心痛,更為重要的是表現(xiàn)出詩人對當(dāng)政者一味“休”戰(zhàn)言和、不思收復(fù)中原失地、只求茍且偏安、一味縱情聲色、尋歡作樂的憤慨之情。在詩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他此時是多么期望這樣的歌舞快“休”了。那里,詩人運用反問手法,不但強化了自我的對這些當(dāng)政者不思收復(fù)失地的憤激之情,也更加表現(xiàn)出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擔(dān)憂而產(chǎn)生的憂傷之感。
后兩句“暖風(fēng)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游人”在那里不能僅僅明白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國難,茍且偷安,尋歡作樂的南宋統(tǒng)治階級。這句緊承上“西湖歌舞幾時休”而來。詩人應(yīng)對這不停的歌舞,看著這些“游人們”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現(xiàn)出自我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風(fēng)”一語雙關(guān),在詩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風(fēng),又指社會上淫靡之風(fēng)。在詩人看在,正是這股“暖風(fēng)”把“游人”的頭腦吹得如醉如迷,忘記了自我的國家正處于危難之中。其中的“熏”、“醉”兩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個“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場面的龐大與熱鬧,為“游人們”營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圍。之后一個“醉”字,承接上一個“熏”字,把那些縱情聲色的“游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刻畫得惟妙惟肖。一個“醉”字,留下了豐富的審美想象空間——“游人們”在這完美的“西湖”環(huán)境中的丑態(tài)。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詩人為了進一步表現(xiàn)出“游人醉”,在結(jié)尾中寫道:“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朝原來建都于汴梁,時已為金侵占。就是說,紙醉金迷中,這些“游人”們簡直把杭州當(dāng)成了故都汴州。那里,詩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好處的。正因“西湖”雖在杭州,但說到“西湖”,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去處,而且也僅僅是杭州的一
個景點。而詩人用“杭州”,就很好地與宋都“汴州”(“汴州”已經(jīng)被金人占有)對照。在對照中,不但引出“汴州”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好處的名稱,而且更有助于抒發(fā)詩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們”無視國家前途與命運,沉醉在醉生夢死、不顧國計民生的卑劣行為,同時,也表達詩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切憂慮,及其對統(tǒng)治者只求茍且偏安,對外屈膝投降的憤怒之情。
【作者簡介】
林升(生卒年不詳),字云友,又名夢屏,南宋詩人,生平事跡亦不詳。溫州橫陽親仁鄉(xiāng)蓀湖里林坳(今屬蒼南縣繁枝林坳)人,(《水心集》卷一二有《與平陽林升卿謀葬父序》)。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長詩文的士人。事見《東甌詩存》卷四?!段骱斡[志余》錄其詩一首。
據(jù)民國《平陽縣志》、《西湖志》等地方文獻載,林升大約生活在南宋紹興至淳熙之間,善詩文。查平陽、蒼南兩縣的林氏譜牒,據(jù)平陽八丈《林氏宗譜》(今日蒼南縣靈溪鎮(zhèn)百丈村,譜系清乾隆辛亥年(1791)編修)載:“林升,字云友、夢屏,葬西程山,娶渡龍(今蒼南靈溪鎮(zhèn))楊氏,生雄、熙。”林升系靈溪廈林遷始祖林時鳴四世孫。兩宋紹興前后儒士,譜中未注明其有無獲取功名。而其子林雄,譜載為“宋紹興廿七年(1157)武進士授承議大夫。娶錢倉時氏,生一子方大,娶游岐張氏,合葬小亭(今靈溪浦亭)”;林升孫即林方大,字正榮,宋景定三年(1262)武進士。再以林升為中心上溯:父仲美;祖清;曾祖時鳴;高祖岐;曾高祖萼九;曾高祖萼九兄蕓八。蕓八和萼九均系由福建長溪(今霞浦)赤岸遷至橫陽親仁鄉(xiāng)蓀湖里(今蒼南繁枝林坳)的林嵩的嫡孫。林嵩是橫陽林氏(包括今日平陽、蒼南和泰順林姓)的始遷祖,唐末大順元年(890),由閩遷浙之橫陽蓀湖,唐元符進士,金州刺史,禮部尚書,現(xiàn)在平陽、蒼南、泰順三縣直系嫡傳約十萬之眾。
至此,可以得出結(jié)論:《題臨安邸》的作者林升系林護的七世孫,原平陽縣蓀湖里(今屬蒼南)人。四世祖林時鳴遷居奄江,為廈林始祖。廈林今稱“下林”,在蒼南靈溪鎮(zhèn)境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