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jiān)守自盜觀后感范文800字左右
《監(jiān)守自盜》這部紀錄片理所應當是一部悲劇,因為它給出了不讓人滿意的結果:即便是代表堅定改革呼聲上臺的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tǒng)奧巴馬,也沒有徹底的解決2008年金融危機的遺留問題,甚至同樣任命那些2008年金融危機的幕后推手們進駐政府內(nèi)閣。下面是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監(jiān)守自盜觀后感(一):
2001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監(jiān)守自盜》(英文名稱InsideJob2010)向人們揭示了這場金融危機究竟成就了誰,我看完之后明白了很多,感覺十分值得一看。影片的導演是查理斯·福格森畢業(yè)于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博士。
影片搜集了相當豐富的素材,從冰島經(jīng)濟危機說起,到紐約華爾街的金融巨頭,眾金融學家政治家經(jīng)濟學家粉墨登場,輔以細致的數(shù)據(jù)與條理邏輯分析,深入探討那場席卷全球的次貸危機發(fā)生的背后原因,試圖揭露金融危機的本質(zhì)。影片匯集了來自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專家的調(diào)查和見證,從金融界內(nèi)部尋找原因,展示華爾街真實的面貌。在片中,我們看到了所謂的金融工程師們是如何利用大眾的短視、貪婪、脆弱等心理來進行大規(guī)模的投機活動,最后給社會帶來深重的災難,我們看到了去監(jiān)管化的自由經(jīng)濟、金融衍生品的泛濫、依靠于金融政治的政客們等等都使得這場次貸金融泡沫越吹越大,直至破滅,而具有諷刺好處的是,那些拿著高薪搞亂全球經(jīng)濟的金融工程師,最后卻都賺得盆滿缽溢全身而退。
美國的這場金融海嘯已過去兩年多了,美國的經(jīng)濟也漸漸地在復蘇之中,但這場金融海嘯中的幾個明顯特征:通貨膨脹、房價飛漲、貧富分化、金錢政治、權錢交易、金融高薪等等,為什么卻讓大洋彼岸的我們看著如此的似曾相識呢?我們就應從《監(jiān)守自盜》中吸取怎樣的經(jīng)驗教訓?如何引以為戒?如何避免重蹈別人的覆轍?這才是看完此片之后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影片帶給人們怎樣的啟示?
網(wǎng)友叔之騎士日記這樣總結:監(jiān)守自盜——高級流氓的世界。
1、老百姓(人民)是最慘的最被玩弄的一方,一向且永遠都是。
2、聰明人喜歡干的是既能享受又有風險但最終不必為之買單的事。
3、銀行家都是無節(jié)操的混蛋。
4、沒有權威,只有“造勢”。
5、有時候,路的終點是迷宮。
6、成熟的態(tài)度是——沒有立場,只有利益。
7、沒有一個政府是真正“為民”的,只是說,他們的利益與前政府沖突,天下烏鴉一般黑。
8、大德不德,是以為德。我朝雖然千般不是,但是他們不會欺負自己的人民以獲取利益。
9、當利益大到無法想象的時候,沒人在乎它是不是真的了。
10、明知故犯和揣著明白裝糊涂是聰明人的一大特點,曰之為:腹黑。
監(jiān)守自盜觀后感(二):
2008年起一場興于美國次貸危機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地域上從美國迅速擴展到全球,產(chǎn)業(yè)領域上,從金融領域擴展到實體經(jīng)濟領域。這場危機重創(chuàng)了世界經(jīng)濟,時至這天,雖然危機已然過去,但其仍然拖累著世界經(jīng)濟,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持續(xù)發(fā)展,危機的陰影遠未散盡。而關于危機產(chǎn)生的原因是什么?誰造成了這一切?危機的元兇為何?成為了許多人談論的話題,許多人思考的問題。
而電影《監(jiān)守自盜》便為我們認識這一問題,帶給了一種思路和角度,能夠看出主創(chuàng)人員在極強的職責感下,經(jīng)過超多的努力才完成了作品,想透過作品向大家展示他們眼中的真相。
從影片中我感受到了一種人文精神,他們力圖想人們展示真相的同時,期望為人們展示一種追求完美的價值觀念。
在闡述這個問題前,我首先想說透過這次金融危機,我們能夠驗證一個問題或者是一個例證,一國霸權的區(qū)里,最終確系于金融領域的霸權,美國一國的金融問題引起了整個世界的經(jīng)濟動蕩,其勢可見一斑。同時,經(jīng)濟全球化確已深入發(fā)展,若說上世紀20、30年代的大蕭條動蕩了僅是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那么在如今市場經(jīng)濟普遍存在的世界上,一場大的經(jīng)濟危機所傷害的確實是整個世界了。
而在這樣的現(xiàn)實和背景下,我們完全能夠這樣認為,世界上有許多問題不再是限于某一個國度,它已經(jīng)深入到各國之間,例如很多的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便具有了全球性的特點。雖然,不可否認,傳統(tǒng)的國家間的沖突和合作依然重要,國家利益的角逐、權力的博弈仍然為各國所重視。但現(xiàn)今世界,這一切紛爭與合作的目的,不應是也不再是為了少數(shù)人的欲望,而更多的事為了本國人民的福祉,為國民帶給一種實現(xiàn)發(fā)展、實踐價值、追求幸福的機會和環(huán)境,推而廣之,一切都應是為實現(xiàn)人類的普遍發(fā)展和普遍幸福。
誠然現(xiàn)實很殘酷,一國內(nèi)部的利益劃分和權力爭奪、國家與國家之利益與權力的紛爭、全球性問題的擴大,這一切讓我們很容易陷入一種悲觀與消沉。但是歷史是一個曲折中前進發(fā)展的過程,而不是也不就應是一個循環(huán)的死結,是的,循環(huán)必然存在,盛衰興亡也必然存在,但前進發(fā)展也定然存在,歷史不僅僅具有延續(xù)性,也具有變遷性。
在這種狀況下鑒定人文精神,尊崇普遍的人類的自我關懷,對人的尊嚴、價值和命運維護、追求和關切就顯得彌足珍貴和尤為重要。
此刻回到電影中,主創(chuàng)者透過藝術的手段揭示了一些真相,他們揭示了這次美國次貸危機的真相,也揭示了世界金融危機的真相,其中不僅僅僅有對于美國國家、社會、民眾的關懷和職責,也透出了對于人類的普遍思考。作為藝術的形式,不正是人文精神的載體,展現(xiàn)著人類應有的智慧。
影片中給我們展現(xiàn)了金融危機錯綜復雜的產(chǎn)生原因和構成機制、監(jiān)管體制的松懈、法律的漏洞、金融結構體系的弊病,但歸根結底,社會是人的社會,雖說人不能隨心所欲,但是人創(chuàng)造了歷史。確實體質(zhì)、機制一經(jīng)構成,就會相對古話,具有穩(wěn)定性,同時成為了影響人的外部制約因素,但是這一切并不是牢不可破的。事物的發(fā)展是內(nèi)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外部的客觀因素對人的行為具有制約和限制作用,但人的主觀能動性、主觀意識行為的作用有時也難以估量。
在看完電影之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場危機是有企業(yè)高管、政府高官和某些學者共同造成的一場杯具和慘劇”,他們是體制的運行者,也是體制的監(jiān)管者,甚至其中有體制的創(chuàng)立者,而最終的結果是,正如中文片名所言“監(jiān)守自盜”。
在整個美國的金融體制中,企業(yè)高管、政府高官還有給他們充當顧問的一批學者,他們都很容易的成為了受益者,無論金融體系正常運行,還是金融泡沫破裂,而普通的民眾只有在泡沫膨脹時,做著致富的夢,但是當泡沫破裂之時,受害的也只能是普通的投資者。
這樣我想起我國的國企的狀態(tài),不管這些國企是盈利,還是虧損,甚至有時拿著國家的補貼,但他們體制內(nèi)的人,無論高管,還是員工,都是高工資、高福利,侵吞、蠶食國有資產(chǎn),只是略有不同的是我們的普通民眾連做夢的機會都沒有,而且很大的程度上,我們的問題確實出在體制上,但體制還是人定的,其變革也要靠人。
在美國的金融體系中企業(yè)高管與政府高管不斷轉換著主角,令人眼花繚亂,他們可能是高盛等的CEO,也有時是美國政府的財政部長、美聯(lián)儲的主席,格林斯潘、保爾森、蓋特納他們以不同的身份出此刻公眾面前,他們運行著金融體系,也監(jiān)督著金融體系。我不明白在這樣一種狀態(tài)下,他們的監(jiān)督會有效嗎?投資銀行、保險公司、評級機構,它們膠著在一齊,構成一條完整而復雜的食物鏈,能保證不在哪一環(huán)上出問題嗎?
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那些學者,那些所謂的經(jīng)濟學家,他們有扮演了怎樣的主角?首先,我對大學教育和大學精神一向還是有些想法的,個性是最近是清華大學的百年華誕之際,關于這方面的討論又個性多。我一向很向往傳說中的西方大學的那種環(huán)境,學術自由、思想開放、精神獨立,有很純粹的學術氣息。而中國大學經(jīng)常被詬病的也就是高校行政化官僚化、學術名利化金錢化,但是有不能否認在中國的大學中也有不少向好的因素,也有很多追求“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的人存在。但問題是,電影中讓我們看到了外國高校的另一面,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布朗大學,這些以前聽起來那么神圣的大學,但是就是這些大學里的著名經(jīng)濟學家們、經(jīng)濟學教授們,在他們?yōu)檎?、為金融機構擔任經(jīng)濟顧問時,出賣了學術的純粹性,也出賣了社會,更出賣了自己的良知,他們用虛假的作偽的報告與評論,誘導著民眾,為金融高層謀取著暴利,也為自己賺得了豐厚的經(jīng)濟回報,當看到他們在鏡頭前的語無倫次、惱羞成怒,是那么的荒唐可笑,那些甚至不敢出境的人,更讓人感到悲哀。他們是一流的經(jīng)濟學教授,其中不乏校長、院長,但他們都做了些什么。只要是人存在之所,我想便無絕對純粹,中國如此,西方亦如此吧。
就是上面這些人,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好戲,于是冰島破產(chǎn)了,于是許多人失業(yè)了,從美國到全世界,于是許多人無家可歸了,甚至有人走上了不歸路——失去了生命……于是,整個世界陷入了一場危機,但他們不會思考其他人,華爾街的高管們、華盛頓的高官們、經(jīng)濟學院的教授們沒有想著去承擔他們的職責,依然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華爾街的高管們依然拿著高薪,華盛頓的高官們依然在他們的位置上(即使奧巴立刻臺之后,也沒有發(fā)生本質(zhì)變化),那些教授還是回去教他們的書,唯留下民眾在命運中掙扎……他們喪失了信仰,他們的信仰就是金錢和欲望,他們心中沒有了敬畏,沒有敬畏的人是可怕的人。這一切給了人們一個杯具的結尾,雖然如今經(jīng)濟已然復蘇,但是這些元兇首惡并沒有受到應有的制裁。
這讓我想起了100年前,美國作家厄普頓·辛克萊《屠場》里德那個經(jīng)典場景“食品加工車間里垃圾遍地,污水橫流。腐爛了的豬肉,被搓上蘇打粉去除酸臭味;毒死的老鼠被一同鏟進香腸攪拌機;洗過手的水被配制成調(diào)料;工人們在肉上走來走去,隨地吐痰,播下成億的肺結核細菌……”那是怎樣一個場景,與當下不同的只是一個是金融領域,一個是實體經(jīng)濟,一樣的道德淪喪、良知泯滅。但那本書促進了美國的食品安全建設,那這部影片會促進金融監(jiān)管加強嗎?
由此想到當下中國的底線淪喪,在食品安全上退讓,在社會公平上退讓,在潛規(guī)則上退讓,在問題上退讓,在信任誠信上退讓……那會無可退之時,該怎樣辦?
其實,不論東方還是西方,中國還是美國,我們存在差異,在文化理念上就存在差異,但是也有許多東西是相通的,此如硬幣之兩面,有異必有同。而在應對問題上,有陷于“惡”的泥潭中的,也必有向“善”的方向努力奮斗的。
我們能夠看到在金融危機中,也有另一部分經(jīng)濟學家站出來針砭時弊,例如這不影片中便有,而這部影片的存在不也說明了這一點么?
根本上講,人類之所以從中古走向現(xiàn)代,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秉持這一種人文精神,維護人的尊嚴,實現(xiàn)人的價值,尊重精神的價值,實現(xiàn)人的普遍幸福,完善人的人格,這是一種現(xiàn)實的進取與向上,不是精神的虛無與簡單的形而上。
我想,100年前美國人能夠解決食品安全,如今必須也會解決金融監(jiān)管,也許這個過程會很艱難,但是只要有人去做,我相信歷史終將前進,而不是倒退。這對我們國家而言,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好處,他們能夠解決問題,我們也能夠,但首先我們要有人文精神,一個國家的現(xiàn)代化,首先是精神上的現(xiàn)代化,理念上的現(xiàn)代化。我們要的不僅僅僅是“以人為本”的口號,而是真正理念上的深刻轉變,實現(xiàn)真正的思想啟蒙,承認人的價值,既張揚個性,有能夠以規(guī)范紐帶職責。
凡事就要有人去做,務必有人去執(zhí)著于理想,而不是淪落于現(xiàn)實。近來看到一則關于清華百年校慶的消息,朱镕基回母校,重新提到了想當年就任總理是的那句話“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將義無反顧,勇往直前,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何其慷慨!
想到電影中說“真正的工程師構建橋梁,金融工程師構建夢想”,我想這個世界上該有更多的構建真正夢想的人吧。影片結尾一句“Butsomethingsareworthfightingfor”,是的,這個世界有其他跟多的東西值得奮斗,不僅僅僅是金錢、名利。
當人文精神回歸人心,我想無論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都會迎來他們宣揚的完美社會和完美世界,因為“Thisworldisfineandworthfightingfor”——“這個世界如此完美,值得我們?yōu)橹畩^斗”。
監(jiān)守自盜觀后感(三):
《監(jiān)守自盜》:關于金融海嘯的審問和反省
狄更斯在《雙城記》中這樣寫道:這是最完美的時代,這是最糟糕的時代;這是智慧的年頭,這是愚昧的年頭;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jié),這是黑暗的季節(jié);這是期望的春天,這是失望的冬天;我們擁有一切,我們一無所有;我們?nèi)荚谥北继焯茫覀內(nèi)荚谥北枷喾吹姆较?mdash;—簡而言之,那時跟此刻十分相象,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級來形容它。說它好,是最高級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級的。
用此來形容人類從工業(yè)時代至今的歷史發(fā)展狀態(tài)和軌跡是再好但是的總結了。個性當新一輪的金融危機爆發(fā),更引發(fā)了人們對自己所處社會和未來命運的思考。除去宏觀的和長遠的思考,近觀近憂,誰都在困惑和疑問——金融危機的背后究竟隱藏著什么、意味著什么?
《監(jiān)守自盜》似乎以“末日審判”的審訊眼觀,“刨根問底”的堅決態(tài)度和“路在何方”的反思精神,探索金融危機爆發(fā)的本質(zhì)所在,為我們解疑答惑。
影片自身的成功之處
作為一部紀錄片,我想《監(jiān)守自盜》最大的成功之處在于三點——
第一是在選取題材上。金融危機還沒有完全好處上度過,其影響仍在,以社會大眾和新聞媒體廣泛報道和議論的金融危機作為題材,既照顧了大眾口味又極具探索空間,能夠說新聞價值、學術價值和商業(yè)價值兼具,頗顯獨到新穎。另外,這類報導紀錄新近發(fā)生的新聞事件的紀錄像片,雖然它的性質(zhì)與新聞片相同,但報導范圍局限性更小,敘事結構完整性更強,也就決定了其視角和深度都是不同的。
第二是在“寫作”方式上?!侗O(jiān)守自盜》放到文章寫作中去就應歸納到議論文一類。影片共分為五章,分別是“HOWDOWEGOTHERE?(何以至此?)”;“THEBUBBLE(泡沫顯現(xiàn))”;“THECRISIS(危機降臨)”;“ACCOUNTBILITY(職責追究)”;“WHEREAREWENOW?(現(xiàn)況如何?)”【自己翻譯,僅供參考~~~】在邏輯上,大致是遵循“是什么—為什么—怎樣樣—怎樣做”的思路,但是在某些方面有所調(diào)整和側重,比如影片并沒有明確指出我們該怎樣樣去應對金融危機,解決哪些人和事的問題,在這一點更多的像是感嘆句,為的是提醒注意、引發(fā)思考。
這是其一,也即在謀篇布局上周全而精巧。其二,在“議論文”中必備的三要素上,論點是潛在的,沒有直接地提出,既避免了影片的生硬,又在影片的講述中能夠輕易地明白。論據(jù)翔實具體,既有歷史的圖表文字和視頻資料,又有現(xiàn)實中在政治、經(jīng)濟領域著名的學者專家和政府官員的給力出鏡(盡管一部分人是在自扇耳光),極大的增強了影片的可信度、感染性和說服力。在論證上深入淺出,科學嚴謹,比如因果論證貫穿始終,在第二、第三和第五部分能夠明顯感受到;事實論證上,例舉了在美國歷史上有關法案的誕生始末、各方勢力在利益上博弈爭斗前后;比較論證,如Brooksley被對待的方式和其他贊同金融衍生品不受監(jiān)管合法性的人的仕途的比較,最終讓我們看到一群“精英”們的自殘行為。
第三是在拍攝手法上。作為紀錄片最大的原則就是客觀,但是影片反映的資料再怎樣具體真實,如果導演占據(jù)的立場和選取的角度不一,也會在“編碼(從制作上看)—解碼(從觀眾上看)”過程中發(fā)生信息的失真,這恰能夠為導演所用,引導觀眾的情感和思緒。于是我們看到,部分受訪者在正式回答問題前的狀態(tài)被紀錄下來;在受訪過程中的憤怒、緊張和窘態(tài)紀錄下來了,包括要求關掉攝影機、直接警告記者只有3分鐘的剩余時間;拒絕理解訪問的重量級人物名字也歷歷在目,借此收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之神效,此種真意不言自明。除此之外,從冰島的美麗風景和國家破產(chǎn)開始,案例選取典型并有意味。而在第四部分中,在馬特·達蒙沉穩(wěn)慢速的旁白解說下,用一組鏡頭展現(xiàn)評估機構各方自我辯解的說辭,是那么的滑稽可笑,頗有點娛樂和嘲弄的色彩。片尾曲同樣精彩非凡。點滴之間讓《監(jiān)守自盜》這部嚴肅的紀錄片平添了幾分趣味,更具可觀性。
影片帶來的延伸思考
通觀全片,能夠總結出來導致金融危機產(chǎn)生大致是“政策偏差”、“法律漏洞”、“政商勾結”、“企業(yè)職責”、“商業(yè)陰謀”“學術腐敗”,因為那些可控不可控的因素,政界、商界和學界三足的全面潰敗構成的。這是比較抽象的概括,如果看了全片,用獲益匪淺一詞形容是不為過的。對于電影,我選取的標準之一就是期望讓我的大腦合著地球旋轉的節(jié)拍舞動?!侗O(jiān)守自盜》讓我感受到了這點,給了我們很多激發(fā)思考的機會和空間。
我想關于金融危機的原因,用韓非子的“人性好利論”完全能夠解釋一切。韓非子以人性本惡作為理論基礎【恰好也對應了中有關人類原罪的說法】,認為任何人的行為“無免于欲利之心”人們皆“計利而行”。這正是政府愚弄民眾、企業(yè)欺詐顧客、學者忽悠草根的原動力、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看到美國的特殊狀況,讓人想到這背后還有社會思維的影響。實用主義在20世紀的美國成為一種主流思潮,對法律、政治、經(jīng)濟、教育等多個領域的研究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其市場份額不可估量。實用主義把實證主義功利化,強調(diào)“生活”、“行動”和“效果”,它把“經(jīng)驗”和“實在”歸結為“行動的效果”,把“知識”歸結為“行動的工具”,把“真理”歸結為“有用”、“效用”、或“行動的成功”。也就是說有用的就是真理。
反映在倫理觀上,實用主義以行為的實際效用為善惡標準,把道德看作是應付環(huán)境的工具。道德理論只能從每個具體的道德境遇中產(chǎn)生出來,而且任何道德理論也只是行為的計劃和假設,是個人應付具體情境的臨時措施。他們把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看作是個人自由選取的障礙。
那些下定了決心要推行“金融衍生品不受監(jiān)管合法化”法律規(guī)定、熱心推動放寬政策、頒布“利富”的稅收政策、刻意逼迫放下對某些公司追責的官僚;那些把顧客的儲蓄存款當作風險投資,狠心推銷反投保的有價證券的投資銀行、信貸機構和保險公司;那些為了獲得高額報酬而書寫虛假文章的專家學者。都在印證著實用主義的影響,“把道義放兩旁,把利字擺中間”?!救缤蹲兿喙纸堋分姓f的“戴著面具生存”,這一點他們做得相當?shù)轿话?。】因為思考所謂的公眾利益就會阻礙自身利益的獲得,而又因為自己站在強勢方,對信息的掌控決定了“我為刀俎,人為魚肉”,結果可想而知。
而我們?yōu)槭裁磿黄垓_、愚弄和控制???《君主論》給出了答案,“革新的記憶與原因,由于統(tǒng)治已經(jīng)年代久遠并且連綿不斷而消失了。”人們一旦習慣了某種統(tǒng)治秩序,他們的反抗意識就會處于惰性狀態(tài)。這對統(tǒng)治者來說,是最安全的。要到達這樣的目的,一是封閉信息,二是“洗腦”。有時咱不得不中招,不得不佩服,也許在高端人士看來普通民眾是一群能夠傷得起的人。
這班企業(yè)家、政府高官完美演繹了馬克思·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的“認為個人有增加自己的資本的職責,而增加資本本身就是目的。違犯其規(guī)范被認為是忘記職責”這樣一種觀念、一種奇特的倫理、一種精神氣質(zhì)。把賺錢本身當作一種目的,當作一種職業(yè)職責,被看作是一種美德和潛力的表現(xiàn)。
所以,他們不缺乏知識和技術,但是缺了應有的信仰和理念,起碼是那種作為普通公民期望和要求的。
但是對于這一點——我們、他們要怎樣做解決這些存在的問題,《監(jiān)守自盜》沒有給出確切的答案。在不缺乏技術性的手段前提下,或者說在“非不能也,是不為也”的假設下,我想社群主義和儒家思想能夠給我們點啟示。
社群主義者認為,個人主義關于理性的個人能夠自由地選取的前提,是錯誤的或虛假的,理解人類行為的唯一正確方式是把個人放到其社會的、文化的和歷史的背景中去考察。所以社群主義的核心思想是強調(diào)社群對于自我和個人的優(yōu)先性,于是在“正當與好”(或理解為“正義與善”)的價值決定中,社群主義將整個人類的幸福(好或善)融入了自己信仰的體系。這與儒家思想中重視倫理道德的作用、崇尚仁義,認為“禮,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的觀點不謀而合。進而反觀《監(jiān)守自盜》中涉及的“罪人”,無不以看似為正當?shù)淖陨砝?正義)為最大準則,充斥著陰謀論,左右著與整體利益(善)相違背的游戲規(guī)則(禮)。
這么想,問題的關鍵是人們的自覺意識和反思精神以及改變的決心和行動有多么堅決。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取法上上,得乎其上”;取法其上,得乎其中、“預則立,不預則廢”因此,有時我們的想法看似天真,我們要達成的目標看似過高,其實不然。
聯(lián)系到《監(jiān)守自盜》在最后記錄的一個事實——在最后,沒有對任何一名高管進行刑事訴訟,反而某些人甚至得到了重用?!具@讓我想起了《戰(zhàn)爭之王》的結局,凱奇意外地沒有被捕,因為國家需要這樣的人,盡管十惡不赦,但是需要,甚至是依靠……這多少顯得有點歷史必然性般的無奈和可悲?!?/p>
聯(lián)想到“不論做多,做空都有可能賺錢,唯有貪心者例外”——華爾街的名言之一。雖然華爾街一次次的在違背。影片在最后說到的“他們保證這一切不會再重演,當然這一切不會很容易,但至少還有些東西,值得我們?nèi)^斗”
那么,審問和反省過后,繼續(xù)前行!!!
監(jiān)守自盜觀后感(四):
《監(jiān)守自盜》這部紀錄片理所應當是一部杯具,因為它給出了不讓人滿意的結果:即便是代表堅定改革呼聲上臺的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tǒng)奧巴馬,也沒有徹底的解決2008年金融危機的遺留問題,甚至同樣任命那些2008年金融危機的幕后推手們進駐政府內(nèi)閣。就連美國最富權力的人在強大的金融財團面前也妥協(xié)了。
這些金融寡頭們已經(jīng)在背后集結成一股力量,他們中有知識分子的精英階層、政府官員、經(jīng)濟學家等,他們徹底的拜倒在無止境的欲望以及功利主義面前,義無反顧的追求著利益的最大化,只要能在其中分到一杯羹便在所不惜。在這個時候,“道德”已經(jīng)成為懦弱無能、貧窮落后的代言詞。這就徹底的解釋了信用評級機構和金融監(jiān)管機構的工作人員們?yōu)槭裁礊^職,因為他們已經(jīng)看透了毫無任何物質(zhì)好處的所謂道德和職責,自作聰明的盤算著為財富擁有者們服務總比為廣大無利可圖的人民大眾服務來得現(xiàn)實。
美國金融危機前,在聯(lián)邦層面主要七個監(jiān)管機構對各類金融產(chǎn)業(yè)進行監(jiān)管,這種專業(yè)化的分工和多重監(jiān)管機制很長時間是許多國家效仿的對象。但在這天,這套看似完善的監(jiān)管體制卻在功利主義下的社會徹底崩盤了,因為這套制度同樣是由人在運行。大多數(shù)人在這天已經(jīng)無法招架住功利的誘惑,道德已經(jīng)敗得體無完膚,人們在功利面前,已經(jīng)把它棄之不顧,甚至甘愿冒著自身自由和生命的風險。
你想問,如果這些生活在這個社會象牙塔的精英人士們不再富有公共職責和道德,他們逐漸設計了一套貼合并保護他們自身利益的制度體系,試圖用狡詐的方式將財富牢牢的捆在自己的手里,并將可悲的公共利益淪落成最表面的粉飾工具欺騙大眾,這個社會將成為什么樣貌?此片反應的腐敗和貪婪發(fā)生在號稱為全世界最具民主、自由和法制的美國,看完此片,你不禁要問,這個世界還有正義可言嗎?正義還能光彩照人的成就英雄嗎?正義到底有沒有死掉?
在你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你在此部影片本身找到了答案:正義沒有死掉。這部影片系統(tǒng)的揭露了金融危機爆發(fā)的種種原因,間接批……
監(jiān)守自盜觀后感(五):
《監(jiān)守自盜》這部影片闡述了2008年金融危機產(chǎn)生的原因,影片透過冰島債務問題展開,討論了這場危機的前前后后。從片名我們能夠清晰地感覺到導演想要表達的意思,他本身就是十分確定并帶有譴責的以為去將危機的始作俑者如何暗地操作并策劃了這場危機的始末呈獻給觀眾。
看過影片后,我不光對整個金融危機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還得到了一些啟示。影片在痛斥那些貪婪的壞蛋的同時,更是將矛頭對準了社會的管理者。那些壞蛋再壞,他們的目的還是合理的,那就是逐利。但是對管理者來說逐利就是另一種性質(zhì)的錯誤了。管理者是被人民選出來服務大眾的,他們的報酬就就應取決于為人民大眾服務的好壞程度,他們的逐利正途就應是把服務工作做好,跟著社會進步提高酬勞。作為規(guī)則的制定者,自己也透過不正當手段進去撈一筆,這就是性質(zhì)錯誤了。整個市場缺乏監(jiān)管,每況愈下,最后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個小小的推動就觸發(fā)了整個危機。那些下定了決心要推行“金融衍生不收監(jiān)管合法化“法律規(guī)定、熱心推動放寬政策、頒布“利富”的稅收政策、能夠逼迫放下對某些公司譴責的官僚,那些把客戶的儲蓄存款當做風險投資,狠心推銷反投保的有價證券的投資銀行、信貸機構和保險公司,那些為了獲得高額報酬而書寫虛假文章的專家學者,都在印證著“實用主義”的影響。沒有監(jiān)管的整個市場在爾虞我詐中變得愈發(fā)不可控制。在危機過后的蕭條中,人們最后開始意識到監(jiān)管的重要性,但是制定這些規(guī)劃、條款的人呢很諷刺的還有當初吹鼓要經(jīng)濟自由的那些理論家們。
在影片即將結束的時候,導演重申了影片的批判主題,“導致災難的人和機構仍在掌權”,“他們保證這一切不會再重演,當然這一切不會很容易,但那至少還有些東西,值得我們?nèi)^斗”影片拍攝的很應景,資料挖掘恰如其分值得人們深思,也引起了我對金融的興趣。
《論語》有云: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想要改變現(xiàn)狀,實現(xiàn)金融業(yè)的健康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固然任重道遠,但我們依然要充滿信心!,相信一切遲早會步入正常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