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塘荷韻》讀后感800字
《清塘荷韻》作者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清塘荷》讀后感800字,希望能給大家?guī)韼椭?/p>
《清塘荷》讀后感800字1
從古至今,人們一說到荷花,首先想到的便是高雅、純潔。是的,荷花出于污泥而不染,它根本不屑于在泥沙中那不見天日的生活,它會不斷地為著光明,為著美麗,為了給人類那豐富的生活中再添加一抹美好的色彩,絢麗而無暇的為之奮斗。荷花也深受我的喜愛,我不僅只是因為它的外表,更是因為他的精神所給予了我無限的力量,敢于面對困難和險境……今天有幸讀到了季羨林先生的佳作《清塘荷韻》,更令我感觸頗多。
文章中大量筆墨,作者都著重描寫了荷花生長的過程。起初,作者言“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水塘和自己的“心病”,說明了養(yǎng)荷花的原因,為后文荷花的誕生作了鋪墊。下文中作者又記敘了自己播種荷花、盼望荷花出現(xiàn)的急切心情。如:“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邊上去看上幾次”“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邊上去觀望”。這些語句生動的勾畫出作者對荷花的盼望和喜愛,語言幽默淳樸。后文中描寫了荷花的生長之盛與不同尋常的特點:不但紅色濃而且花瓣多。我想這幾株荷花在四年的拼搏與煎熬中,早已超凡脫俗,不與那些受幫助的“凡夫俗子”相同,因而受過磨難的人或物,他們的身上都閃耀著純潔而無暇的光芒,令人心生敬佩。最令我喜愛的段落便是那“月下插曲”了:可愛的小波斯貓會見到水中的“白玉盤” ,心生趣意,竟縱身一躍落入了塘中。此情此景都不禁令人發(fā)笑,感到憐愛,同時這也側面寫出了荷塘的景色加上月光的配合,無疑是一幅栩栩如生的風景畫,令人沉醉其中……我們都知道有得必有失,有盛必有衰,有分必有合,因而這塘美麗的“季荷”即將走向衰落。而作者是什么心情呢?“既然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多么豁達的作者,我想此時,作者已被這迷人的荷花所征服,心中波瀾不驚,寧靜高雅,充滿期待……
本文中作者描寫荷花的婀娜,寥寥無幾,甚至少得可憐,為何我們讀來卻被深深打動?我想,荷花的精神已常駐在每個人的心間,揮之不去,因而能與作者產生共鳴。荷花,一種堅強毅力的生靈;荷花,一種高傲美麗的生靈;荷花,一種高尚純潔的生靈。荷花它具備了人所應該具備的品質,因而它在百花中大放異彩!
最近我還讀過一篇有關荷花的文章,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這篇文章則把荷花的種種姿態(tài)和美麗,毫無保留的“傾瀉”在紙上,令人讀后心神皆靜。其中最令我感受到美好和寧靜的一段是: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p>
文中一個“瀉”字,生動的展現(xiàn)了月光溫柔嫻靜的性格,給人以無限的感觸。后文中“薄薄的青霧”“ 籠著輕紗的夢”,塑造出一種隱隱約約、若有若無,可觸而不可及的朦朧意境,給人一種迷迷糊糊的美。文中還描寫了“參差的斑駁的黑影”“ 楊柳的稀疏的倩影”,更給荷塘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這寥寥數(shù)筆,竟將荷花的種種美質刻畫得淋漓盡致,真不愧于是文學巨著。
總之,荷花給人們帶來的美感,是無窮無盡的,是感嘆不完的。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美的存在,關鍵是要擁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
《清塘荷》讀后感800字2
這篇《清塘荷韻》是季羨林老先生于86歲高齡時完成的佳作,可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幾顆來自洪湖的蓮子帶著老人的希冀和憐愛躍入了紅湖,一種頑強而高潔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圍中開始萌芽。
如果說周敦頤筆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潔的隱者,朱自清筆下的荷花是撫慰心靈的舞者,那么,季老筆下的荷花則應該是張揚生命的強者,是徹悟生命的智者。
我們很難想像,在寂寞的歲月里,在荒蕪的湖面下,在陰暗的泥沼中,那蓮子是怎樣暗暗地積蓄著力量,是怎樣將生命的嫩芽鉆出了堅硬的外殼。這芽一旦破殼而出,便以一種驚人的力量展示著生命的頑強與美麗。經過了整整兩年的期待后,在第三年,奇跡終于出現(xiàn)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圓圓的綠葉。這是生命的使者啊!雖“細弱單薄”“可憐兮兮”,卻足以使那顆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絲慰藉。一千多個日夜過去了,在經歷了漫長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盤?!跋s噪城溝水,芙蓉忽已繁”,原來平臥在水面上的一些荷葉竟躍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鋪滿了半個池塘”,放眼望去,滿目的綠荷紅蕖,撩云逗雨,映日迷霞。再聯(lián)想季老的人生遭遇,這種頑強而美麗的生命,這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歷程的真實寫照嗎?
季老深愛著這滿塘“季荷”,每天數(shù)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靜觀。塘中“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令人萬躁俱寂,陶然于玄思冥想之中。這就是智者與自然的對話,是心靈與自然的交融?!帮L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而此時,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實,微風已拂不起半點漪淪。望著墜落的蓮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寧靜,這便是對生命的徹悟。這瓣荷花,曾飽嘗過孕育的艱辛,也曾感受過生命的快樂,而此時它要悄然離去了,那便順應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飄逸,如此灑脫。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態(tài)面對生命的消逝,荷花實在是徹悟生命的智者。
隨著天氣變寒,翠妝褪盡,滿池殘荷,繼而消逝得了無影蹤。此時也不必傷感哀嘆,該去的終將會離去,該來的必然會到來。待到來年春水溢,又該是翠蓋千疊,滿塘紅艷了……
《清塘荷》讀后感800字3
讀過季羨林老先生的《清塘荷韻》一書,有幾點感想。
以前,曾有一個偏見,那就是中國已經沒有大師級的人物了,即便是有也不是那些為人所熟知能詳?shù)模铱傆X得真正的大師應該是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平,不為高官仕途所累,一心為學的人,并且他的為學并非獨領一枝,而是博大精深,涉獵廣泛而又不失其精要的。如此人物當今世界已是寥寥,很多人物未免都徒有虛名罷了。直至讀了季老的書,又到網(wǎng)上查了一下相關資料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孤陋寡聞,擔當國學大師、國寶級人物、學術泰斗的稱號,季老真是名至實歸的。
在書中,季老說自己“不是個用功的學生,玩的時候多,念書的時候少”,他也說自己不是天資聰穎的孩子,這就很讓人費解了,試想一個天資并不出色的人,又不用功,怎能在若干領域都能有所建樹,并且曾經用了四十天的時間學會了梵文。我覺得他說的不用功可能單指小學的時候吧,至于長大以后卻一定是極用功的,就連北大的老校長胡適都稱贊他“治學最嚴謹,態(tài)度最勤奮”,可想他的勤奮并不是一般意思上的勤奮。古往今來,凡有大成就者必有常人未有的勤奮精神,就我所知的錢鐘書、梁啟超、李敖等人,無一例外,均有超人的勤奮與克制。梁、錢、李三人,天資自不必說,若無勤奮治學的精神,恐怕是很難達到目今之成就的。天資出奇的人尚且如此更何況“資質平平”的季羨林呢。
“積八十年之經驗,我認為,一個人生在世間,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須具有三個條件:才能、勤奮、機遇。行行皆然,人人皆然,概莫能外?!野阎攸c放在第三項上:機遇。如果我一生還能算得上有些微成就的話,主要是靠機遇?!蔽矣X得季老的話說得很誠懇。人的命運其實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無形中總有一只手在拖拽著你往前走,走向那些無法自己掌控的明天。想一想,人生的際遇不就是這個樣子嗎?如果當初沒有被叔叔從鄉(xiāng)下接到濟南,如果清華沒有與德國的互換研究生協(xié)議,如果沒遇到陳寅恪(推薦季歸國后到北大任教),如果在十年動亂中被迫害至死……哪怕其中的一個如果變成現(xiàn)實,那季羨林就不再是今天的季羨林了。然而生命是無法假設的,正是因為在恰當?shù)臅r機遇到了恰當?shù)娜嘶蚴?,所以才成就了今天的國學大師季羨林。換而言之,普通老百姓又豈不如此嗎?人世間多少悲歡離合的故事不都是千千萬萬個機緣的巧合嗎?怨天何用怨人亦是無用,盡人力聽天命可能是人生最好的注腳吧,我想季老的本意也一定是如此的。
季的妻子名德華,二十二歲嫁到季家,長季四歲,“德華天資不是太高,只念過小學,大概能認千八百字?!惠呑右矝]有看過任何一部小說,別的書更談不上了。她沒有給我寫過一封信,她根本拿不起筆來。到了晚年,連早年能認的千八百字也都大半還給了老師,剩下的不太多了。因此,她對我一輩子搞的這一套玩意兒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東西,有什么意義。她似乎從來也沒有想知道過。在這方面,我們倆毫無共同的語言。”就是這樣的一位農村婦女,季老卻與之相濡以沫地生活了六十多年,在季的心里,他的家庭委實是幸福的,“對這樣的家庭,一切贊譽之詞都是無用的,都會黯然失色的?!?季羨林語)。由此我想到了許多家庭的許多人,貧賤時尚能相互扶持共勉,一旦生活有了起色便找出種種借口以擺脫“地獄般的”婚姻枷鎖,另覓佳人。曾經為周恩來與鄧穎超的愛情感動,而今天季的家庭卻讓我對責任和擔當有了一重更深的理解。
讀季老的文章就如同感受他這個人一樣:樸厚。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過多的修飾,娓娓道來,卻讓人感覺到親近與認同。讀他的回憶文章,就仿佛看自己或某個親人的過往,過來人的經驗與感悟一點一滴地融入到了平實的敘述中,似有提醐灌頂?shù)墓π?。同輩人或有同感,晚輩人或有啟發(fā),人人皆可讀,人人皆得益。
關于《季羨林的牛棚雜憶》這本書,并未讀過,有時間一定會找來拜讀一番的。不為別的,只為季老的勇氣。處在他的位置上,對那段歷史多少人都選擇了沉默,甚至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有些是為了不觸及那個傷疤,而大多數(shù)恐怕卻未必盡然吧,就連在我看來那么不諳俗世的楊絳都對那段歷史一筆帶過,更何況其它。這個時候,季老卻有膽魄站出來“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不可謂不是真英雄真勇士。這一點他是值得欽佩的。
《清塘荷》讀后感800字4
閑暇之余,我總喜歡品讀優(yōu)美的散文和詩歌。今日,讀了國學大師季羨林老先生的《清塘荷韻》,心中感觸很深。這篇佳作可以和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相媲美,雖然都是寫荷花,但又有本質的差別?!逗商猎律芬跃笆闱?,給人以靜謐的唯美享受,而《清塘荷韻》則是抒發(fā)了作者對自然、人生的熱愛,字里行間洋溢著盎然的生機與活力。
本文以平淡的文筆,抒寫了作者所處的北京大學的朗潤園內,有一個數(shù)畝的清塘,以前是有荷花的,但是后來荷花遭到劫難,消逝的無影無蹤,作者常渴望清塘會重新長出荷花。恰巧有朋友帶回幾粒洪湖蓮籽,作者滿懷希望的丟在清塘內,期待著有一天,荷葉回長出來。但是,第一年、第二年,水面上毫無動靜,就在作者灰心的第三年,水面上竟長出了五六片荷葉,但是,都是纖細柔弱的。到了第四年,荷葉不停的生長出來,大面積的鋪展開來,把整個清塘的水面都布滿了。這怎能不讓作者歡欣鼓舞,是作者創(chuàng)造了這一個奇跡,把從西湖看到的“接天連日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搬到了自己家門前。
作者語言優(yōu)美,韻律和諧,把荷花的細微變化與自己的心理活動巧妙的結合在一起,表達了作者對荷花的真摯熱愛之情。是以盼荷、種荷、觀荷、賞荷的順序,娓娓道來,動靜完美結合。在蓮籽投入淤泥的第一年、第二年,水面是靜悄悄的,不見一點兒動靜,但第四年,荷葉迅速生長,綠色蔓延到整個荷塘,每天都有變化,這是一處描寫。還有在賞荷時,作者又再次運用動靜結合的方法。
比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是靜的描寫。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皳渫ㄒ宦暎俏业男∝垞淙胨?,把月亮的倒影打的支離破碎,好久才恢復了原形”。這幾處是動的精彩描寫,形成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文章最后寫到,“天氣轉寒,荷葉荷花即將凋零,消逝,但是,荷花會在冰下冬眠,做著春天的夢”。是的,荷花會繼續(xù)儲蓄著生命的能量,等到來年的春天,一定會綠葉鋪遍,紅艷滿塘。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熱切向往和美好希望,對戰(zhàn)勝一切艱難困苦的信心。
回想季老一生,歷經無數(shù)的風風雨雨,曲折坎坷,但他始終保持著淡然、寧靜、豁達、樂觀的心態(tài),他甘于寂寞,淡泊名利。這不正像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荷花嗎?也正是如季老這樣的無數(shù)的愛國知識分子,用堅定的信仰,美好的追求,構建起來了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孕育成了不屈的民族魂魄,相信,這種精神,也一定會薪火相傳,綿延不息。
《清塘荷》讀后感800字5
這篇《清塘荷韻》是季羨林老先生于86歲高齡時完成的佳作,可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幾顆來自洪湖的蓮子帶著老人的希冀和憐愛躍入了紅湖,一種頑強而高潔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圍中開始萌芽。
如果說周敦頤筆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潔的隱者,朱自清筆下的荷花是撫慰心靈的舞者,那么,季老筆下的荷花則應該是張揚生命的強者,是徹悟生命的智者。
我們很難想像,在寂寞的歲月里,在荒蕪的湖面下,在陰暗的泥沼中,那蓮子是怎樣暗暗地積蓄著力量,是怎樣將生命的嫩芽鉆出了堅硬的外殼。這芽一旦破殼而出,便以一種驚人的力量展示著生命的頑強與美麗。經過了整整兩年的期待后,在第三年,奇跡終于出現(xiàn)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圓圓的綠葉。這是生命的使者啊!雖“細弱單薄”“可憐兮兮”,卻足以使那顆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絲慰藉。一千多個日夜過去了,在經歷了漫長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盤?!跋s噪城溝水,芙蓉忽已繁”,原來平臥在水面上的一些荷葉竟躍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鋪滿了半個池塘”,放眼望去,滿目的綠荷紅蕖,撩云逗雨,映日迷霞。再聯(lián)想季老的人生遭遇,這種頑強而美麗的生命,這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歷程的真實寫照嗎?
季老深愛著這滿塘“季荷”,每天數(shù)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靜觀。塘中“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令人萬躁俱寂,陶然于玄思冥想之中。這就是智者與自然的對話,是心靈與自然的交融?!帮L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而此時,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實,微風已拂不起半點漪淪。望著墜落的蓮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寧靜,這便是對生命的徹悟。這瓣荷花,曾飽嘗過孕育的艱辛,也曾感受過生命的快樂,而此時它要悄然離去了,那便順應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飄逸,如此灑脫。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態(tài)面對生命的消逝,荷花實在是徹悟生命的智者。
隨著天氣變寒,翠妝褪盡,滿池殘荷,繼而消逝得了無影蹤。此時也不必傷感哀嘆,該去的終將會離去,該來的必然會到來。待到來年春水溢,又該是翠蓋千疊,滿塘紅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