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人物形象讀后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將會極大鼓舞自己,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你們精心整理好的傲慢與偏見人物形象讀后感,希望能給你們帶來實質性的幫助。
傲慢與偏見人物形象讀后感篇1
愛情是建立在兩性之間平等的基礎上,這是每個現(xiàn)代人的共識,這卻不是古往今來的共識。這個共識是經過很長歷史的進化,很多人的勇敢爭取來的。在男女不平等的年代,有一個女性站出來爭取自由而平等的婚姻,這份勇敢就值得我們敬佩和謹記。17世紀,在英國的小鎮(zhèn)上有一位不俗的女子,她用她的筆,為世間所有的女子指明一條愛情的正途:在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的男女間才會有真正的愛情。
我最喜歡的《傲慢與偏見》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地方土鄉(xiāng)紳的二女兒伊麗莎白是個聰慧敏捷思想前衛(wèi)的女孩子,得到了大莊園主達西先生的愛慕,達西很快求婚,但是遭到了伊麗莎白的拒絕,伊麗莎白在不明就里的情況下聽信了別人的謠言,認為達西是破壞自己姐姐的愛情的罪魁禍首,她認為,達西人格很缺陷,配不上自己。可是后來,隨著倆人的進一步接觸,伊麗莎白發(fā)現(xiàn)達西并非人們傳說的那樣不堪,相反,他是一個正人君子,幫助別人,也幫助自己解決了很多的事情。在誤會一點點解除后,有情人終成眷屬。
愛情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在于兩個人的人格的是不是能走到一起,伊麗莎白和達西是兩個處于不同階級,不同環(huán)境的兩個人,之間有不可避免的有隔閡,而在相處中他們漸漸的消除了這個隔閡,同時發(fā)現(xiàn)了對方的閃光點,互相贏得了理解,贏得了尊重,也贏得了愛情。
愛情就該是如此的:我理解你,所以我尊重你;我愛你,所以我愿意理解你。
傲慢與偏見人物形象讀后感篇2
傲慢與偏見是在形容故事中的男女主角。男主角達西有著高尚的道德情操,卻被人傳成傲慢無禮。女主角伊麗莎白就是那個聽信流言,有著偏見的人。這本書中讓我感興趣的不只是他們兩的愛情故事。
其中的幾對婚姻,讓我看到了當時社會不同的婚姻選擇。
夏綠蒂與柯林斯,夏綠蒂嫁給柯林斯不是出于什么情愛,而是因為科林斯作為牧師可以衣食無憂,科林斯也不是出于愛情,而是因為到年齡需要結婚對象。
吉英與彬格萊,吉英雖然已經愛上了彬格萊卻不善表達,彬格萊產生誤會以為吉英并不愛他遠走倫敦,要不是解開誤會,這兩個相愛的人就會錯過。
韋翰與迪麗雅,這一對剛好是另一個極端,迪麗雅完全追求愛情的刺激與新鮮,韋翰則是為了錢財與美貌,兩個人各有目的最終私奔,造成了不良影響。
這些婚姻的選擇,極其復雜且有趣,每個人的目的都不一樣,卻又很合理化。基于各自物質需求無精神交流的婚姻,基于各自欲望需求卻不考慮生存的私奔,基于美貌和教養(yǎng)的相互愛慕等等。
這其中最完美的婚姻是達西和伊麗莎白,兩個人從了解,到誤會,最后解開誤會,感情一點點升華,同時達西有著豐厚的物質基礎,于是成為了雙贏的典范。
這本書,讓我對婚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存在即是合理。
傲慢與偏見人物形象讀后感篇3
海倫。凱勒曾說過“一本書就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無限廣闊的海洋。”當然,書的種類也各式各樣,其中最受人喜愛的便是小說了,小說的體裁大多數(shù)以愛情為主要成分,就如《傲慢與偏見》這本書一樣,幽默風趣,內容豐富多彩。書中的莉迪亞戀上的是一個窮小子,當傳出她與威科姆私奔的消息,在生活的那個小鎮(zhèn)上人人都覺得貝內特家是最倒霉的,但當簡要嫁給賓利的消息傳出后,人們又開始傳開說他們家是最幸運的,唯一的區(qū)別就是,賓利很有富有而威科姆則是一貧如洗。
《做慢與偏見》這本書主要寫了四起姻緣,提出了道德與行為的規(guī)范問題。在書中,作者明確規(guī)定了婚姻的"好壞”標準。不幸的婚姻大致有兩種情況:一像夏洛特和柯林斯那樣,完全建立在經濟基礎上;二像利迪亞和威克姆那樣,純粹建立在美貌和情欲的基礎上。而幸福的婚姻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婚姻完全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正如伊麗莎白與達西和簡與賓利,他們都互相愛蒙。
在他們第一次見面時,達西待人十分傲慢、無禮,伊麗莎白也對達西執(zhí)有偏見,因為威克好的一番無恥斕言,她進一步加深了對達西的憎惡。當一切誤會被解開時,她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是虛榮心在作怪,十分愧疚,也對達西不再執(zhí)有偏見,很快兩人便結下了這樣一段美滿的姻緣。在這段感情糾紛中,最令我感動的還是達西那顆堅持不解的真心。在第一次求婚被拒后并沒有放棄,而是冷靜下來,改正自己的缺點,再次鼓起勇氣追求伊麗莎白。
在這本書中,作者把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都描繪得惟妙惟肖,精彩的故事使我受益匪淺:初次印象是不可靠的,而偏見又比無知更可怕。
傲慢與偏見人物形象讀后感篇4
高中時驕傲自滿的心理總是光顧著玩耍,輕視學習,無視叮嚀,且迷上韓劇。母親對我的行為嚴重認為我是對自己的拋棄,日日與我爭辯就想我能好一點??蔁o知的傲慢激起內心陰暗的一面,爭辯再一次升級。母親也因此肝腸寸斷無助落淚,現(xiàn)在想來自己當時是有多么倔強與無知。
還有一層感悟,就是我們對自我的認識與了解很多時候也是存在偏見的,其中最重要的偏見就是不自信。其實,我們應該學會正視自我的潛能,相信沒有什么是可以難倒自己的。類似愛因斯坦這等風姿卓越的人物,潛能開發(fā)也只是寥寥無幾。俞敏洪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想獲得什么成就就在于他對生命有多么的渴望,而渴望就在你的心里。”我想,他說的應該就是,一定要正視自己因渴望而被激發(fā)的潛能,它的力量無比強大。
《最后一片常春藤》中那個蘇珊原本就快放棄對生的希望,是那片永不凋落的藤葉給了她生存的信念,給了她敢于與病魔抗爭的勇氣,最后通過治療幸存下來。正視自己的潛能,因為它有足夠的能量去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千萬別對自己產生任何偏見,人出生可以有不平等,但那種差異是微乎其微的。因為上蒼賦予與我們生命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已經擁有了人生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財富。
傲慢與偏見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當你開始盲目的帶去有色眼鏡去看待一個人,一個理想的時候,一定要記得你曾經看過它,深入理解過它。千萬別讓傲慢與偏見毀了你的思想與寬厚。遠離傲慢與偏見,必會守得云開見月明!
傲慢與偏見人物形象讀后感篇5
伊麗莎白的父親貝內特年輕的時候以為美貌的女子能帶來幸福,但到了后來這段婚姻里卻沒有了愛情的存在,生活寬裕,情感空虛。
伊麗莎白的好友夏洛特嫁給牧師柯林斯,兩人所求都不是愛情,各取所需,談不上愛情,卻有滿足和太平。
伊麗莎白的妹妹莉迪亞,她單純的追求外表的華美而忽略了內在,真心喜歡了一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威科姆,與他私奔,不計后果,書中再沒有過多的描寫她之后的生活,但卻是可想而知的悲哀。
貫穿了全書的簡和賓利,他們在舞會上一見鐘情,因為種種原因,兩人互相愛戀卻不敢捅破那層紙?zhí)拐\,本來是要錯過了,奧斯丁卻又給了他們一個峰回路轉的美滿結局。
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和達西,兩人由開始相互看不慣,誤解,到后來達西發(fā)現(xiàn)自己喜歡上了這個聰明而特別的女孩,但由于兩個人的地位又覺得痛苦,而伊麗莎白解開對于達西傲慢的誤解后,發(fā)現(xiàn)達西是一個心地善良,品德高貴的人,也醉入了愛河。
愛情是這本書的主線,但同時也傳遞出了另一個婚姻的必備因素,就是財富。兩段極其美好的婚姻都是建立在財富的基礎上,我不能說這是一個很俗的條件,站在現(xiàn)實中,只有愛情的婚姻是不成立的,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生活也不可能飲水飽。在奧斯丁生活的十八世紀末的英國,人們的思想充斥著名利,地位,虛榮,在當時的英國社會,為了愛情而結婚是一個愚蠢的游戲。金錢決定了整個等級分明的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