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主要情節(jié)讀后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現(xiàn)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你們精心整理好的吶喊主要情節(jié)讀后感,希望能給你們帶來實質性的幫助。
吶喊主要情節(jié)讀后感篇1
出自魯迅之手的《吶喊》,是我國新文學的奠基作,是五四運動時期社會人民的真實寫照。“描寫了病態(tài)社會的不幸人們,解除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并為新文化運動吶喊?!濒斞甘沁@樣介紹這本書的。它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盡管,那個時代離我們很遙遠很遙遠,但看完這本書,我心情也不禁沉重下去。
書中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描寫了一個迫害狂癥患者的心理活動。這個可憐的人兒啊,深受封建禮教和制度的迫害,對社會甚至是自己身邊的人都有一種恐懼感。它總認為現(xiàn)實是個吃人的世界,認為封建社會是個吃人的社會。盡管,那個社會是不會真的吃人的,但那句“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币膊坏貌灰鹞覀兊纳钏肌_@篇文章是作者對吃人社會發(fā)出的勇敢挑戰(zhàn),是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槍。
而《孔乙己》則又是一篇抨擊封建禮教和制度的文章。孔乙己,是封建社會中的一個落魄的讀書人。在封建統(tǒng)治的毒害下,他只會滿口“之乎者也”,一無所能,不得不做了梁上君子,并在生活的折磨下慢慢的死去??蓱z的他,因窮困成了人們的笑料,因偷竊被打斷了腿,盡管他心地善良,可又有誰會去同情他呢?在茫茫人海中,他就只能這么走下去?!翱滓壹哼€欠十九個錢呢!”是啊,他的債誰幫他來還呢?封建社會欠下的債,又有誰幫它去還呢?辛酸的故事,鞭撻了封建教育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戕害,使人不禁心中一沉。
《吶喊》所包含的,還有很多很多諸如此類的小說,他們都引人深思。魯迅就是懷著“哀其不幸,怒氣不爭”的心情寫下了這些文章,描寫出一段段社會風貌,塑造出一個個人物,展現(xiàn)出一種性格。
吶喊主要情節(jié)讀后感篇2
有人説余華的《活著》令人揪心難忍;《許三觀賣血記》使人在精神上堅韌向上;而《兄弟》則是幽默和慘烈交相輝映。而這些在我的腦海里都是一片空白,我拾起余華的第一本書,是關于童年記憶的《在細雨中呼喊》。
每個人都有關于童年、關于往事的回憶,而這些回憶也許因為年齡的原因留下的大多是童年的歡欣與純真。但是余華書中的“我”,卻承受著孩童本不應該面對的太多太多的心酸和無可奈何。書中的“我”,仿佛如一個旁觀者,與世無爭,冷靜而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地講述著一個個事不關己的事,在自己的成長歷程中盡管忍受著身旁各種看起來怪異的人的辱罵、毆打、欺詐與恐嚇,但自己始終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尋覓友情,成為自己疲憊內心停歇的港灣,蘇宇、魯魯、鄭亮、國慶都是“我”身邊的一個個過客。
書中的“我”身處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家庭,父親孫廣才是個自鳴得意的無賴,處處彰顯出自己盛氣凌人的架勢,每一句扯破嗓子的咒罵,每一個夸張的動作,與其説是強硬的表現(xiàn),倒不如説展現(xiàn)了其悲哀、虛偽的人生;哥哥孫光平開始的人生是光彩的,但最終也難以偏離平庸的軌道;而作為主人公的“我”,更多地則以孤寂的眼光觀察著周遭一切,更多地選擇了沉默;弟弟孫光明小小年紀張牙舞爪,卻是第一個走向死亡;而母親則是軟弱了一輩子,只有在彌留之際表達了她對世界的失望和憤懣。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祖父孫有元,在他身上似乎帶有些許傳奇的色彩,年輕時放蕩不羈、敢作敢為并且奮發(fā)有為;后來年老時被家庭生活消磨了銳氣但仍然充滿智慧;與晚輩們斗智斗勇,即使被不孝的兒子折磨,被年少無知的孫子忽視,他也依舊沒有喪失去挑戰(zhàn)命運的勇氣,哪怕是在即將走完自己人生的前一夜,也同樣如此。
書中人物眾多,線索也錯綜復雜,故事的敘述發(fā)展沒有固定的模式,余華采用了多種敘述手法,直敘、倒敘、插敘的相互穿插讓故事可以一個接一個,如漫天紛繁的花朵,洋洋灑灑。猶如一條寬大的馬路上支生出無數分岔開口,每一條路都看不見盡頭卻都有屬于各自獨特韻味的風景,或令人流連忘返,或令人厭惡,或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但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其中的人物活著的時候是多么有趣亦或是痛苦纏身,在時間的長河里無論他們選擇何條道路,但走到終點每個人卻出乎意料地發(fā)現(xiàn),結果都只有一個。這里邊有太多人具有共同的特點,從哥哥、到弟弟、到孫有才再到各種小人物,反映出現(xiàn)實中人性的丑惡。自然地,他們最終都只能極其苦惱地接受死亡,他們夾帶著不同的幻想,或平平淡淡,或轟轟烈烈,最終都奔赴向那盛大的死亡宴會,只是消逝的方式有千萬種不相同。其中弟弟被水淹死的場景,余華的描寫令我震撼:我的弟弟不小心走出了時間。他一旦脫離時間便固定下來,我們則在時間的推移下繼續(xù)前行。孫光明將會看著時間帶走了他周圍的人和周圍的景色……
最后我想説,即使人們在人生旅途中會遇到種種磨難,但我們要不斷從經歷中感悟出:路,還是要走下去的。就像書中“我”的祖父孫有元,一個看似窩囊了一輩子的人,卻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挺直腰桿站著,讓所有人都覺得他從未被打倒,依舊是一個勇敢面對生活的人。所以人生旅途中有太多自己無法控制的,主人公“我”就經歷太多磨難,但“我”仍然能找到屬于自己心靈空間的一方凈土,我們無法把握一切,能把握的卻是自己的心。
吶喊主要情節(jié)讀后感篇3
我很少看短篇小說,也很少接觸它們。直到有一天,我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吶喊》。我不經意地隨便一翻,沒想到我一下子就被作者那愛國愛民的精神給迷住了。
這本書是著名作家魯迅先生寫的,里面收納了十多部短篇小說,篇篇文字清新,耐人尋味,用了白描的手法刻畫出一位位個性鮮明的人物,通過細致描寫他們的舉動,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對當時社會風氣的不滿和無奈。文字表面看上去普普通通,其實含意深刻,非常具有斟酌的意義。
在這些小說中,我最有感慨的是《狂人日記》,這是一個略顯恐怖的故事。講的是魯迅先生發(fā)現(xiàn)他哥哥有一個驚人的秘密:在外面和一群人殺人煎肉吃,我剛看到這兒,也嚇了一跳,覺得這是一篇貶義的小說,不算是好小說??珊髞?,書上說魯迅先生之前的一個失蹤的妹妹很可能是被哥哥吃了,而且自己的飯中也可能被哥哥放了幾塊,為之傷心和后悔。原來寫這樣一個缺德的故事是為了強烈地襯托社會制度的差勁。向人們嚴重又慎重地諷刺了矛盾和煩亂的社會。說了這么多,重點都是在諷刺社會,可之前不是說表達了作者的愛國之情嗎?當然,這一點是深層次的,其實諷刺社會是為了什么?還不是為了盼望社會能早點煥然一新,讓大家都有民族憂患意識,讓祖國繁榮富強。本書的中心就在這里。
吶喊這本短篇小說對我的感觸很深,它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tǒng)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xiàn)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吶喊主要情節(jié)讀后感篇4
《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集,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部經典,是幫忙當時中國人清醒的認識到自我的無知,麻木,愚昧的重要的精神良藥。
我第一次聽說《吶喊》這本書是在很小的時候,當時經常聽家人講孔乙己的故事,可是當時忠于看寓言之類的書籍,幾年后這本書就淡除了我的腦海。一向到初中學習了《故鄉(xiāng)》《社戲》才又一次回憶起了這本書,學了《吶喊》自序后決定認真讀一遍,可是直到此刻才找到了機會,同學們好多都讀過不只一遍了。
集中有《狂人日記》,《藥》,《明天》,《阿Q正傳》等十四篇小說,給我感受最深的要數《孔乙己》與《藥》。
孔乙己,一個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的小人物,明明處在社會的最下層可是卻一心向往著貴族人的生活的專職騙子,被打斷了腿,最終離開了大家。作者借寫孔乙己這一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舉制度毒害所產生的頭腦僵化,迂腐不堪的習性的人物形象,對封建教育和科舉制度,作了揭露和批判。文章中描述眾人嘲笑可憐的孔乙己的場面寫的也是有滋有味,用眾人的哄笑烘托和加強了小說的杯具效果。文章不僅僅寫出了孔乙己一個人痛苦的生活經歷,也表現(xiàn)出了社會同仁的不一樣情,相反的卻是取笑,體現(xiàn)了封建社會的黑暗,無情。
《故鄉(xiāng)》中的人們麻木,迷信的形象更是在《藥》中被表現(xiàn)的完美無缺。《藥》,我認為是這本小說集中最能令讀者悲憤,同情的文章。什么“人血饅頭”。聽來就感到可笑,可是在今日看來可笑的事物在當時卻成了能夠治不治之癥的良藥,華老栓他有醫(yī)不求信“饅頭”,千方百計去找人血,拼命積攢銅錢,只想著盡快把人血饅頭取到手,好醫(yī)治兒子的癆病,至于流血的是誰?為什么被殺?他不用也根本沒有想這些問題,什么“革命”“造反”就更沒有關心的必要了。革命者被殘害的時候,眾人看熱鬧。都是因為長期在封建重壓下生活的結果,他們一代人是這樣,可是受殘酷的封建制度的影響的國人可不只一代。
吶喊主要情節(jié)讀后感篇5
在寒假里,我看了一本經典書籍——《朝花夕拾》,這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作品,也是中學生必讀書目。我讀完這本書,它講述了魯迅先生幼年時的生活和青年時的經歷,他的一切話語雖然平淡樸實,熾熱的情感卻展露無疑。
書中的故事可以分為酸甜苦辣咸五味。酸,心酸。在《爸爸的病》中,僅父親那短短幾句噓唏不已的話,作者為父親所做的事中便已讓人心中泛起酸楚。最后父親將要逝世時,作者大喊“爸爸”,更是催人淚下。甜,不說長媽媽與“我”過年時的溫馨,也不說看五猖戲時那熱鬧的場面,單說百草園中四溢的童趣,兒童的天真爛漫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在魯迅先生的年代,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魯迅,也苦出了《朝花夕拾·吶喊》這本偉大經典。辣,是魯迅先生的本色,他諷刺的筆,總有將筆尖指向人群的時候,表面的贊揚,實則是對黑暗社會的抨擊的批判。咸,那書中的一篇篇故事便是鹽分,咸出來的是無盡的韻味,咸出來的是讀者深思的心靈。
魯迅先生從自己親歷的生活感受中贊美了勞動人民的純樸、善良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封建舊俗進行了深刻的揭露、諷刺和批判,對愛國知識分子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給予深深同情并充滿憤怒,對胸懷博大的異國老師,則充滿敬佩之情。這一篇篇的故事,是五味雜陳的故事,只有嘗遍人生中各種的酸甜苦辣咸,我們才能錘煉出一顆臨危不亂、堅忍不拔、威武不屈的心。
吶喊主要情節(jié)讀后感篇6
夏瑜之死。
一個有抱負的大好青年,你的死,多無奈。
那時的人們是有多愚蠢,他們可以認為康大叔——這個粗人,這個滿臉橫肉,嘩眾取寵而且殺了人還心安理得的劊子手是個大好人,他們可以聚成一群,或在茶館,或在大街上談論并圍觀那些血淋淋的殘殺,卻仍能談笑自若。
你們的麻木不仁,讓人心寒,更讓人心驚。
夏瑜的那句“可憐”,那兩個字還在我眼前飄著,這是一種多么絕望的呼喊,可惜,這“可憐”二字只是被理解為發(fā)瘋,被當作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之一。
康大叔,華大媽,老栓,花白胡子,駝背五少爺,二十多歲的人。
真正瘋了的,是你們。
作為一個有著清醒的頭腦,并且想要“造反”的夏瑜來說,他在那個時代,是個“怪物”,而他也應該是不會知道的,用他的鮮血和著面粉做的饅頭,竟是包治百病的好藥。
小栓之死。
一個體弱多病的沉默青年,你的死,多無奈。
不知為何,我在文章中沒有看到你說過一句話,是不能說,還是無話可說?
得了癆病的你做什么事情都不方便。咳嗽更是與你如影隨形。
我不知道你在看到那只人血饅頭時的心情。是在久病之后好像找到出口的喜悅?還是半信半疑?或是無奈悲涼?又或者是順著父母就這樣吃掉它的沒感覺和司空見慣?
文中的你,什么也沒講,但你肯定對它有期盼在吧?
可你怎么還是你死去了?是康大叔“包好包好”失靈?還是這根本就沒有一點效果?
你來不及問清。
你在麻木中生,在麻木中死,你一輩子都沉浸在麻木與病痛中,我不禁為你嘆息,為你感到悲哀。
這文章本來就是一劑良藥,直達精神,直達人心,而不會像那人血饅頭一樣,是愚昧的人們所信奉的毫無用處的神藥。
“啞——”烏鴉的叫聲,像是為夏瑜和小栓的死的悲凄之音,更是想要喚醒那些思想仍在沉睡,麻木不仁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