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讀后感范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你們精心整理好的《吶喊》讀后感范文,希望能給你們帶來實質(zhì)性的幫助。
《吶喊》讀后感范文篇1
《吶喊》是魯迅先生是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揚時期所作,作品真實的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層次的社會矛盾,對封建制度及陳腐的傳統(tǒng)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xiàn)出對民族生活的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愿望。
其實在讀完《吶喊》的第一感覺,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自責,我自己有點奇怪為什么會這樣?經(jīng)過我的思考后,我發(fā)現(xiàn),以前人的觀念真的讓人不可理喻,我常常跟我身邊的人說,如果我生在那個年代,我一定象孫中山那樣,對人們的思想進行徹底的教育。
我對《吶喊》中的阿Q正傳,比較感興趣,尤其是阿Q,我覺得那樣的年代里像啊Q這樣的人是少之又少,在如今發(fā)達的21世紀,也幾乎沒有象啊Q的人了,其實我還是挺佩服啊Q這個人物的,時代雖然拋棄了他,但他并沒有放棄了自己,而是不斷的努力活下來,,也許有人會說茍且活著還不如死,但是,生命是第一位啊,沒有生命許多都是空想。
如今,像這樣發(fā)達的21世紀,我想很少有人想到曾經(jīng)那么愚昧的國民了,可是,你們有沒有想過至今還有那些愚昧的國民的存在,也許有人會覺得不可思議,但這的確是真的。
在那些偏遠山村的人們,因為接觸不到先進的文化教育,以至仍然保留著以前的各種封建習俗,這一點也不奇怪,社會有進步,而他們似乎生活沒有多大的改變,以后,我們要做的還有更多的,包括教育和傳統(tǒng),分辨?zhèn)鹘y(tǒng)和封建的區(qū)別,
未來的日子里,我們除了自己要好好的活著之外,也要幫助別人好好的活著,因為我們的社會在進步。
《吶喊》讀后感范文篇2
今天我看完了《吶喊》。
其中我最喜歡看《狂人日記》,因為早就聽說了。
《狂人日記》的啟蒙主義思想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對封建禮教的深刻揭露,對麻木愚昧的國民性的批判,以及對將來的堅定信念和熱烈希望。作者寫道:“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禮教就是吃人,仁義道德是禮教虛偽的面具,這就是魯迅對封建道德的定義,也是他多年來思考和認識的結(jié)果,也是這篇作品最輝煌的成就。
魯迅借主人公的眼睛,觀察了他周圍的人:“他們也有給知縣打過枷過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給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然而,他們不但沒有起來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人。作者為此感到不解和憤怒:“還是歷來慣了,不以為非呢?還是喪了良心,明知故犯呢?”作品還寫道:“我詛咒吃人的人,先從他(即狂人的大哥引者)起頭;要勸轉(zhuǎn)吃人的人,也先從他下手?!薄澳銈兛梢愿牧?,從真心改起作用!你們也會吃盡?!痹谧髌返淖詈笠蝗沼浝?,作者深切地希望:“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并具大聲疾呼:“救救孩子……”《狂人日記》不僅表現(xiàn)了徹底批判封建禮教的勇氣,而且還表現(xiàn)了魯迅“憂憤深廣”的人道主義情懷,表現(xiàn)了他以文藝創(chuàng)作來改造社會和人生的總體精神。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狂人日記》的意義,確實遠遠超出了文學的領(lǐng)域。
作品的主人公雖然是一個患有迫害狂恐懼癥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卻并不是要寫下層勞動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個精神病人的“紀實文學”,而是要借狂人之口來揭露幾千年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zhì)。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實際上是一個象征性的形象?!皻v史上多少反抗舊傳統(tǒng)的、離經(jīng)叛道的人,曾經(jīng)被視為瘋子,如孫中山,也曾被人叫做‘瘋子’。從世俗的眼光看去他是瘋子;站在革命的立場看去他是先知先覺。同一個人、同一個思想?yún)s在社會上有截然對立的兩種看法和評價,這也是變革時代的社會矛盾的反映。魯迅塑造這具有狂與不狂含義”。兩重性的形象,就是對社會矛盾的一種揭示。這也是狂個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深刻掌握狂人形象的關(guān)鍵,就在于對狂人是真狂還是假狂的理解。
《從百草屋到三味書屋》,這是一段多么天真爛漫的童年時光啊!百草園“確鑿只有一點野草”,但在魯迅的心中卻是一個樂園,園子里的植物和動物帶給魯迅無限的樂趣,還有長媽媽見的神話故事,無憂無慮的現(xiàn)實世界和神秘動人的神話世界交織在一起,歡樂而奇妙。三味書屋的生活相對來講顯然枯燥很多,每日跟隨先生讀書對課。在嚴厲、刻板的先生的管教下,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想要游戲的愿望被壓制卻不完全,仍然在束縛中暗暗的釋放。作者寫何首烏根而聯(lián)想到成仙,寫傳說的赤練蛇聯(lián)想到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寫捕鳥便提到閏土的父親,寫學生讀書而提到先生讀書等。這些必要的聯(lián)想,使文章放得開,富有情趣,又收得攏,為表現(xiàn)中心服務,也使文章更加生動活潑,多姿多彩。魯迅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是充滿著同樣溫暖深沉的情感的,即使是嚴厲刻板的壽鏡吾先生,魯迅對他也是尊敬和懷念的。在這種懷念的同時,作者含蓄準確地表達了對封建私塾教育扼殺兒童天性的不滿和批判,但這種批判顯然比他的雜文要溫和的多。
這是我對這篇散文的評價。
《吶喊》讀后感范文篇3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一本好書猶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瞰時代的進步,說到好書,今日我拜讀了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集《吶喊》,這部小說集主要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那段日子是我們國家變革的重要時期,中國的新文化就是以五四運動為分水嶺的,而魯迅是與新文化運動息息相關(guān)的人。
“吶喊”這個題目讓我不由得聯(lián)想到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的同名畫作,同是《吶喊》,一個是小說集一個是畫作,我不禁想知道二者之間有沒有某種關(guān)系,而為了解開這個疑惑我也去網(wǎng)上搜索了相關(guān)資料,原來,魯迅的這部小說集《吶喊》與蒙克的同名畫作有直接的淵源關(guān)系。
魯迅先生對藝術(shù)也是有研究的,有學者證明魯迅曾經(jīng)看過蒙克的《吶喊》,這點是毋庸置疑的,而在魯迅的小說集中《野草》一篇最能體現(xiàn),“野草”可以說是以語言媒介手段構(gòu)建起來的蒙克式“吶喊”,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兩位大家的思想交匯之處。
在我讀《吶喊》的時候,《藥》這一篇讓人感觸頗深,小說中華老栓去買人血饅頭為兒子華小栓治病,他花光了家產(chǎn)買的血饅頭最終并沒能治好他的兒子,最終華小栓死了,帶著人們的無知與迷信。而血的主人是革命者夏瑜。這諷刺了英雄在為了明天而戰(zhàn)斗,而國人還在愚昧的相信血饅頭能治病。表達出人民的愚昧,麻木,與國人的劣根性。
還有《孔乙己》,描繪了落榜書生,在人們的嘲諷中度日,迫不得已靠偷竊度日,最終受迫害致死,在那個時期,清政府腐敗不堪,科舉制八股取士過于僵硬,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扼殺了人們的創(chuàng)新。引導著應試者成為清政府的附庸,而孔乙己就是科舉制的失意者,他的一生也反映出當時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精神毒害以及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zhì)。也表達了激烈的社會矛盾下苦苦掙扎的知識分子的命運。
魯迅曾說“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因而此書是服從于“五四”反帝反封建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遵命文學”。而此書中所收錄的故事無一不體現(xiàn)這一核心,人性的扭曲,卑劣的靈魂,淪亡的孔乙己,被斬首的夏瑜都是舊社會的犧牲品,這表達了作者對社會變革的強烈希望。小說語言生動傳神,給人身臨其境之感,深刻揭露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zhì)與虛偽的掩飾,同時,此書也奠定了魯迅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和現(xiàn)代文化史上的地位。
《吶喊》讀后感范文篇4
《吶喊》讀后感 吶喊被擱在不起眼的書柜上,倒給人一種超凡脫俗的感覺。
我小心地從書架上取下一本,認真地閱讀起來。雖然讀了《吶喊》已不是一遍兩遍了,但它每次帶給我的震撼卻總是有增無減,仿佛每一次閱讀都是與先生心靈的交流。嬉笑怒罵、悲歡離合,雖然置身于外,卻又深入其間;雖已永遠成了舊的故事,卻永遠能給世人新的啟迪,這大概就是《吶喊》之所以被稱為經(jīng)典的原因吧!
合上書,突然想到先生離開我們已七十多個年頭了,不知道先生在天之靈,如果看到當今文壇的風氣,看到他的舊作在某一書店重登榜首,會做何感想:是焦急地吶喊,是失望地彷徨,還是點上一支煙,面對眼前叢生的雜草,冷靜地思考?
其實,我們的作家們,不,書販子們,你們才真的應該好好反思自己,在這七十多年的歲月中,你們都做了些什么!看看中國文壇在你們的帶領(lǐng)下成了什么樣!當國外的科幻小說、言情小說大舉入侵中國文壇的時候,你們是隨波逐流,還是急流勇進?當博客、論壇使文學大眾化的時候,你們是繼續(xù)高昂起頭顱,還是卷起褲腳混水摸魚?當各大榜單被那些快餐文化占據(jù)的時候,你們是否想過還擊?當文壇商業(yè)化的時候,你們創(chuàng)作時想的是榮譽,還是鈔票?當文壇娛樂化的時候,你們是否有過自我定位:作家,還是名人?憤怒中,我又看到了先生的背影,在昏暗的燈光下,他點起一支煙,吞吐著憂慮和感傷。他時而思索,時而疾書,他在用筆和敵人戰(zhàn)斗,他在用心為中國文壇、為迷惘的國人吶喊! 當年先生棄醫(yī)從文,為的是根除國人麻木愚昧的封建惡疾,
而如今我們是不是應該重拾醫(yī)術(shù),抓一帖良藥,專治見錢眼開、崇洋媚外的頑癥? 離開書店的時候,又看到了那張排行榜,驕傲已經(jīng)退去,更多的是擔憂:“吶喊“的大旗將由誰來扛?這時,幾個“紅領(lǐng)巾”人手一本《吶喊》走出了書店。想必是老師建議他們買的吧,《吶喊》登上榜首的功勞多半要落在他們的頭上。
回首,卻看到更多的孩子在“暢銷書”、“口袋書”海洋中迷失方向…… 也許,沒被快餐文化污染的孩子,或者還有…… 救救孩子……
《吶喊》讀后感范文篇5
魯迅先生以筆做劍,刺穿了黑暗的舊社會讓人們感受到光明。在他的作品里,盡是他那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感,盡是他對中華民族的深深熱愛。如今我們的生活如此美好,全是這些革命人士用鮮血換來的?。∥覀円湎КF(xiàn)在的美好生活,讓祖國更加繁榮,更加強大!
《朝花夕拾》這是魯迅的一部經(jīng)典作品,也是中學生必讀書目。我讀完這本書,它講述了魯迅先生幼年時的生活和青年時的經(jīng)歷,他的一切話語雖然平淡樸實,熾熱的情感卻展露無疑。
書中的故事可以分為酸甜苦辣咸五味。酸,心酸。在《爸爸的病》中,僅父親那短短幾句噓唏不已的話,作者為父親所做的事中便已讓人心中泛起酸楚。最后父親將要逝世時,作者大喊“爸爸”,更是催人淚下。甜,不說長媽媽與“我”過年時的溫馨,也不說看五猖戲時那熱鬧的場面,單說百草園中四溢的童趣,兒童的天真爛漫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在魯迅先生的年代,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魯迅,也苦出了《朝花夕拾·吶喊》這本偉大經(jīng)典。辣,是魯迅先生的本色,他諷刺的筆,總有將筆尖指向人群的時候,表面的贊揚,實則是對黑暗社會的抨擊的批判。咸,那書中的一篇篇故事便是鹽分,咸出來的是無盡的韻味,咸出來的是讀者深思的心靈。
《吶喊》讀后感范文篇6
《吶喊》是一本諷刺意味極高的作品,其中精選的十四篇(包括序)文章,嚴謹、明了,含義深刻,通俗易懂,不像其他文章難懂難辨,以種種事例來打擊當時社會霧霾,用冰冷殘酷的筆調(diào)融出了一個個利益熏心、潑辣兇暴、庸俗可悲的人的嘴臉,同時又含有自責、慚愧和感嘆。遂將其命名為“吶喊”。
文章所塑造的狂人、孔乙己、阿q等人物形象,性格鮮明,屬于社會底層人物,是受盡社會迫害、不堪一擊、舉無輕重的人,作者以人物為中心,側(cè)面寫出當時社會的動蕩無情、百姓深受欺迫的整個原狀,以及百姓生活中衣著的惡劣、吃穿的用度等,總是一筆帶過,卻少不了暗示。描寫生動形象,人物中心突出。
印象最深的還是《孔乙己》,以一個窮讀書人為主人公,刻畫了此人的平庸可笑,諷刺了社會對待沒有身份地位的人毫無留念的態(tài)度。
“‘念過書么?’”這是孔乙己問“我”的話。“‘念過?!薄啊悄阒儡钕愣沟摹睢衷趺磳懨?’”孔乙己自知與大人說話會被取笑,便和小孩子炫耀起來,第二次提到其迂腐。關(guān)鍵來了:“我心中氣憤:‘難道我還要給這樣的人教一個字嗎?’”這是“我”的心理描寫,看不起孔乙己,一個庸俗的人。“‘會寫罷……我教你……’他很懇切地說”……。迂腐再現(xiàn),其隨便找個人炫耀也好的心理突出。再看幾個動作服裝描寫:“他總是穿著那件破布長衫,雖是長衫,卻是補了再補,他從不肯脫下”長衫是讀書人穿的,孔乙己不論如何也要讓人知道我是讀書人、有身份的人的性格顯然可見?!八麖拈T前踱了進來”,從“踱”字可見,此時他是慢條斯理地進來,就像有身份的人,譬如宮里的娘娘,走路仍神神氣氣?!八懦隽舜箦X來”從“排”可見其裝模作樣的架勢,對短衫主顧的不屑一顧?!啊滓壹?,你又偷錢了?!边@是主人家對其的玩笑,對其的鄙夷,自認為他的存在就是給人解悶的,是死是活無所謂?!啊銘{空誣陷……’,之后又是什么“君子固窮”之類的”其迂腐又浮現(xiàn)紙上。直接跳過,細觀最后主人家的話:“‘孔乙己還欠著錢呢!’”如果沒有錢,根本不會想起有孔乙己這個人,在社會上,他只是個可悲可憐、可多可少的人。
魯迅強烈地碰撞了當時與他筆調(diào)一般冰冷的社會,勾出種種鮮活人物,此書不但風格新穎、人物刻畫精準,而且諷刺意味深長、可見民國社會無情,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