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呼蘭河傳讀后感500字
《呼蘭河傳》這本書是著名作家蕭紅寫的,書中記載了蕭紅的童年時光,有悲傷、有歡樂,看完呼蘭河傳,是時候寫一篇呼蘭河傳讀后感了。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高二呼蘭河傳讀后感500字”,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702477高二呼蘭河傳讀后感500字1
放假了,抱著從圖書館借的書回到了家里,記憶中腦海里仍然浮現(xiàn)著《我和祖父的園子》中那個名叫蕭紅的小女孩的調皮可愛,一向想去認真地讀讀她寫的那本《呼蘭河傳》。
灰色的色彩,平靜的敘述,黯淡的畫面把我們帶到了二十世紀初的小城呼蘭河,這個小城并不繁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huán)地走。在故事發(fā)生的小村莊里,到處都顯得那么蕭條: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畫面,灰色的人生。整個村莊就像是籠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烏云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在那里,到處可見由于人們的無知、愚昧而引發(fā)的一場又一場的災難,人們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為了死去而死去。一個又一個畫面,一個又一個杯具地出現(xiàn),讓我不明白該如何去評判哪個更值得我同情,哪個更值得我痛恨。
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人們和家畜無論是在晴天,還是在下雨天都會遭受到災難,淹死過小豬,用泥漿悶死過狗,悶死過貓,雞和鴨也常常死在那里邊。人們說拆墻的有,說種樹的有,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現(xiàn)的一個鏡頭,它讓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們的腦海里就要順應社會,順應天意,人是不能違抗天命的,這不能不是他們的悲哀!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歡樂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動地就是后院的那個大花園。在這座大花園里,作者和祖父一齊玩耍,一齊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滿了樂趣。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我的童年,那充滿溫馨的一段時光。在每個人的記憶里,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在童年里,我們能夠自由地玩耍,沒有煩惱,沒有紛爭。春天,我們能夠在三月春風的吹拂下去放風箏;夏天,我們能夠在游泳池里去享受水的'清涼;秋天,豐收的季節(jié)來到了,我們能夠品嘗美味的水果;冬天,我們能夠和雪人去親近,享受那晶瑩的世界。
相比較,我們的童年更是幸福的,我們更是幸運的。這更讓我感受到了蕭紅在離開家鄉(xiāng)來到香港后,她更加懷念自我的故鄉(xiāng)和童年,用自我那輕盈的文筆寫下了這篇文章,沒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處處是故事。
#717815高二呼蘭河傳讀后感500字2
看完了《呼蘭河傳》這本書,我留下了無限的思考。《呼蘭河傳》講了蕭紅小時候和祖父的故事,這本書的語言并不華麗,但樸素的語言,平凡的人和事同樣動人。
蕭紅的童年是歡樂的,因為有了一個疼愛她的祖父。祖父帶著他在菜園里,摘黃瓜、澆水,給她點燈籠,讓蕭紅玩得不亦樂乎。讓我難以忘懷的還是祖父給蕭紅點燈籠了,蕭紅在房間中翻箱倒柜,找出了一個陳舊的、落滿灰塵的燈籠,祖父細心地把燈籠擦拭干凈,點上蠟燭,給蕭紅玩,直到壞了為止,但祖父依然笑瞇瞇的。這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可是祖父卻有著驚人的耐心和寬容。首先,蕭紅翻箱倒柜,家里必須翻得七零八落的,一般家長見了都要大罵。其次,蕭紅找到了一個破舊的燈籠,一般的家長必須沒有耐心擦干凈,點上蠟燭給孩子玩。更重要的是蕭紅把燈籠打壞了,祖父沒有把她臭罵一頓,居然還笑瞇瞇的。正因為有了這樣一位慈祥的祖父,蕭紅才有了一個歡樂的童年。
蕭紅的童年是歡樂的,因為有了一個不平凡的村子。這個村子里有一個作惡多端的大泥坑,這泥坑經(jīng)常弄翻馬車,淹死人、牲畜,還阻擋了許多人的前進道路。有了這個泥坑,村里里頓時熱鬧非凡,翻了馬車抬馬車,人掉下去了救人,擋住了人從旁邊的墻上頭爬過去。沒有一個人覺得累,更沒有一個人要把這個“無惡不作”的泥坑填平。我想,假如填平了這個坑,村子就恢復了冷清,變得寂寞,大家沒事可干,失去了抬車的樂趣……當然了,這個泥坑也給村里人帶來了“福利”,當牲畜淹死的時候,許多人都去搶豬肉吃,殺豬的撿了回去,就會以半價賣出去。在艱苦的鄉(xiāng)村生活中,處處閃耀著人性的真、善、美的光輝。
蕭紅的童年是歡樂的,因為有了許多人陪她玩耍。馮歪嘴子啊,她們家的廚師啊,都是她的“尋樂工具”,團圓媳婦僅有十幾歲,她很樂意陪著蕭紅玩,樂此不疲,但她最終命運多舛。
我們再也體驗不到蕭紅的童年生活了,但書中字里行間流露的人性的至純至美,仍然使我的內心暖暖的。
讀了《呼蘭河傳》,讀了一個凄美的故事,讀出了童年的珍貴。
#167830高二呼蘭河傳讀后感500字3
清晨,抱著一疊從書店買回來的書回到了家里,喜歡泡上一杯奶茶走進書中感受人與人之間現(xiàn)實生活當中沒有的情感。這種感覺,這種處境,這種生活,也許也是僅有童年的蕭紅才會有,看似是完美的,但其中卻是悲哀的。
記憶中、腦海里仍然浮現(xiàn)著《我和祖父的園子》中那個名叫蕭紅的小女孩的調皮可愛的映像,一向想去認真地讀讀她寫的那本《呼蘭河傳》,仔細的品味書中蕭紅童年的純真的情感,我也把這本書放在了最終的閱讀中。帶著這樣一種純真、完美的印象,我在一個午飯后抱著幾種復雜的情緒,翻開了這本《呼蘭河傳》。
在故事里,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人們和家畜無論是在晴天,還是在下雨天都會遭受到災難,淹死過小豬,用泥漿悶死過狗,悶死過貓,雞和鴨也常常死在那里邊。人們說拆墻的有,說種樹的有,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現(xiàn)的一個讓人有些憤怒和感覺可憐的鏡頭,它讓我不又不感慨:當初的人民是多么愚蠢??!在他們的腦海里就要順應社會,順應天意,人是不能違抗天命的,這就是他們悲哀的地方!我完全不明白是什么讓他們如此的相信天命,是什么讓他們掉入這個萬丈深淵。
其實很多時候,生活就如同蕭紅所說的,人們也不必須都是精神飽滿的,而大半是被嚇得臉色發(fā)白。有的雖然已經(jīng)過去多時,還是不能夠很快得抬起腿來走路,因為那腿還在打顫。
文中的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她芳齡十二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無暇的學習時光,但在她的生活中,十二歲也許是個噩夢,是一份孤單與無奈的痛。她被過早地賣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yǎng)媳,剛來時是那樣的健康、活潑,開朗。但不久后,她就一個人孤單地生活在一個陌生而又可怕的環(huán)境里,盡心盡力地做事,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毫不留情的打罵,在人們眼里,婆婆打她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但沒多久她就匆匆地離開了人世,也許她還有什么心愿未了,也許,死對她來說,是個解脫。
讓人寒心的還在后面。她的家人的確辛酸,但不是因為她的死,而是自我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錢,花了那么大的心血,認為這是一個賠本的買賣。與其說團圓媳婦的死是被嚇的,還不如說她的死是被當年封建社會害的,如果不是封建社會,也許她會繼續(xù)天真下去,繼續(xù)勇敢的活下去。我不明白在這個村莊里,在這座城市里,在舊中國這片土地上,還有多少像團圓媳婦這樣受到迫害的小姑娘,一個團圓媳婦的死去,也換不來更多的像團圓媳婦這樣守著迫害的女孩!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婦的死。也許在那個年代里,她們的遭遇在人們看來是活該,是自作自受的,是沒有人能夠拯救的,原因僅有一個,那時候的人,早以被錢蒙蔽了雙眼,這就是以往的中國,以往的社會,以往的墮落,以往的不平等的人啊!
在蕭紅的記敘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又歡樂又寂寞,因為她的活動地就是后院的那個大花園。在這座大花園里,可愛的蕭紅和祖父一齊玩耍,一齊干活,一齊歡樂。蕭紅童年的生活充滿了特殊的樂趣。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我的童年,那充滿溫馨的一段時光。在每個人的記憶里,童年像一幅神奇的畫,只因為有淚,也有樂,還有那學習時流下的汗水;又像一首詩,只因為它記錄了我們一生中最最完美和天真的時光,在某一個地方也埋下了我們的汗水;還像一曲歌,歌唱了童年,也歌唱了以往的稀釋年華動人的故事。
在童年里,我們能夠自由地玩耍,沒有煩惱,沒有戰(zhàn)爭。僅有落葉一片一片觸地,時代一點一點變化。
#674646高二呼蘭河傳讀后感500字4
茅盾說,蕭紅是以含淚的微笑回憶呼蘭河這座寂寞的小城。他并不像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對于茅盾的這一評價,“并不像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這一點,讀過以后深有體會。但我并不認為蕭紅的《呼蘭河傳》是敘事詩風土畫或者歌謠,或者說,這些并不夠。
隨季節(jié)消長的大泥坑及因此而有的便宜豬肉,夜一來就有的蛤蟆叫和蟲叫,八月的女人漿衣服、拆被子、錘幫錘,早晚街巷叮叮當當?shù)膩y響……日子不溫不火,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huán)地走,在這樣的小城里,生活理應如此,卑瑣而平凡。
呼蘭河城里的人信大神二神,拜娘娘廟,有為纏綿病榻的親人請來的大神,就有呼朋引伴____頭看跳大神的鄰里。鼓聲敲得有腔有調,趕上雨夜就格外凄涼“寡婦可以落淚,鰥夫就要起來彷徨?!闭埳駷榱酥尾。瑓s使街坊感慨興嘆,終夜不能已的也常有。不知是天上的神太忙,來不及庇佑這卑微的生命,還是這大神功力尚淺,不能通靈?“人生為了什么,才有這樣凄涼的夜?!钡谝淮慰吹酱颂?,覺得這樣的感慨實在突兀莫名。蕭紅一生與貧困苦難為伴,悲劇緊貼她的肉身,對一個女人,她經(jīng)歷的實在太多,用她自己的話說,一生走的都是敗路。蕭紅最后淪落于香港,病魔纏身,寫回憶錄,寫呼蘭河傳?!袄?,老了也沒有關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聾了,就不聽;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動了,就癱著。這有什么辦法,誰老誰活該。”經(jīng)歷了這一世的風雨,生于她,也未免沉重。遲子建的北極村是純澈的明麗油畫,大朵的葵花和夢里的家;蕭紅的呼蘭河城是輕描淡寫的水墨,生命走到如此,她已調不出許多色彩,只得用簡單的灰白墨色涂出一片黯淡與寂寞。
《呼蘭河傳》是一部很單純的作品,沒有太多復雜的人物性格與情節(jié),像是在講故事,而不是演劇本。生者如蕭紅,想必很難再用控訴與疾呼來一發(fā)胸中苦悶,所以呼蘭河傳盡管“好看”的很,卻同樣“難言”的很。就像一個虛弱的病人,回憶著有過生活,盡管想要努力微笑,卻難掩哀傷。因為過去越是單純,就襯得現(xiàn)實越發(fā)傷痕累累。
“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如何,為什么那么悲涼?”
這又何嘗不是她的人生一嘆?
#674547高二呼蘭河傳讀后感500字5
每個人都擁有童年,有些是美好的,有些是痛苦的,但蕭紅姐姐的童年是多樣的。
在這本書里,我感到童年時期的蕭紅姐姐是一顆未熟的葡萄肉,純潔的內心看到骯臟的表皮,看到社會的骯臟,在這本書的文字中我看到了怪怪的有二伯,可憐的小團圓媳婦,慈祥的外公……
我印象最深的是由二伯了,他要是被一塊磚頭絆倒了,他會指著那塊磚頭罵上半天,可見他脾氣有多么古怪可是他又可憐,又善良,有二伯就沒有了母親,他是喝羊奶長大的,長大后,有二伯從來不不吃羊肉。蕭紅姐姐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
呼蘭河傳讀書感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