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教案
語文這二字,單看字面上,語文的“語”,意為“自己及他人的言論”(通俗點說就是你說話時運用的語言),“文”意為“文字”、“書面言論”。語文二字連起來的意思則為自己及他人的言論與文字。為了大家學習方便,小編特地準備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教案5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歡迎借鑒學習!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教案1
1、教學目標:知識和能力目標:理解、積累詞語;培養(yǎng)學生迅速篩選信息的能力 ;理解內(nèi)容,能夠借助文本說出人們所看到的美輪美奐的落日實際上是幻覺的科學依據(jù)。
2、過程和方法目標:欣賞重點語段,課堂延伸,訓練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啟迪學生能夠用明辨的雙眸、思考的大腦,觀察生活,分析問題。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把握課文主體內(nèi)容,提煉信息語句,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教學難點:
課堂延伸,訓練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兩張幻覺圖片導入
二 欣賞落日談談感受
三 基礎知識
1、小組代表競讀課文。
2、小組代表上黑板給詞語注音,詞語有: 吟詠 綺麗 絢麗 殷紅
3、小組代表聽寫詞語比賽。聽寫了:幻覺、吟詠、變化多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夕陽無限好
4、搶答:“夕陽無限好”出自哪首詩歌,請把全詩背誦出來。
四 我讀 我畫 我賞(1-3)
1、請一位同學朗誦第二自然段,另外三位同學上黑板一邊聽一邊畫出落日圖。之后點評。
2、討論這個自然段用的主要的表達方式及作用。
3、第二自然段的“躺”和“縮身”兩個詞語有何表達效果。
4、第二自然段的分號有何作用。
5、改第一段的雙重否定句為陳述句,體會其表達效果。
6、改最后一段的反問句為陳述句,體會其表達效果。
7、用書中的原話回答“落日”給我們什么樣的感覺。
8、第三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五 重點研讀合作探究
1、引導大家閱讀4到7自然段,討論了形成落日幻覺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同學們找到相關的句子并且概括出關鍵信息。完成課后表格.
2、討論這幾段的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六 課堂拓展延伸
1、結合《兩小兒辯日》的故事進行對比閱讀。
2、觀察日出或日落,寫一段描寫文字。
七人生的啟迪?
比如:幻覺帶來靈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看山不是山,看水仍是水等。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教案2
●教學目標
閱讀課文,了解本文說明的主要內(nèi)容。
學習本文所使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提高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所使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課前準備
搜集生物人侵的相關資料,要求寫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稱、原產(chǎn)地、人侵地及
危害。(至少搜集一種生物入侵者的資料)
借助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
將預習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記在卡片上。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教師講述一則生物入侵的消息(也可用多媒體播放生物入侵的相關資料)。
教師講完后,請學生用一兩句話概括這則消息的主要內(nèi)容。
明確:科技高度發(fā)達的21世紀,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正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
戰(zhàn),環(huán)境問題已成了擺在人類面前的亟待解決的問題,而生態(tài)問題則又是當今世界環(huán)境
問題的中心議題。下面我們來共同學習《生物入侵者》,希望學習此文能促使我們提高保
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教師板書課題)
■題解
要求學生合上書,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入侵”和“生物人侵者”的含義。
要求學生從文中勾畫出揭示“生物入侵者”含義的語句。
自主閱讀、整體感知
。教師用多媒體(或幻燈)展示以下問題,學生閱讀思考。
a.本文除了告訴我們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還講了哪些內(nèi)容?
b.你覺得學習本文應從哪些方面人手?試擬出本文的學習目標。
質(zhì)疑問難、交流互動。
a.小組內(nèi)交流:
◆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通過交流弄清文章內(nèi)容,并共同擬定學習目標。
◆將預習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在小組內(nèi)提出并共同解決,如果有不能解決的問題,課下與老師、
b.班上交流:明確本文學習目標及主要內(nèi)容。
明確學習目標(見前面的教學目標)
主要內(nèi)容:本文還講了生物入侵帶來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徑、
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tài)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采取的相應措施。
編寫提綱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結構圖示,要求學生在空缺處填上相關內(nèi)容。
引出話題:介紹什么是生物入侵者(1段)
擺出現(xiàn)象:——(段)
《生物人侵者》探究原因:——(段)
揭示態(tài)度:——(段)
采取措施:——(段)
■寫法探究
O探究學習本文所采用的說明順序
a.常見的說明順序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b.探究本文這樣安排說明順序的好處。
學生討論后明確:運用邏輯順序符合人們的認知規(guī)律,且使文章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探究學習本文所采用的說明方法
a.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學生討論后教師板書:列數(shù)字、舉例子、打比方
b.找出文中運用上述說明方法的相關語句。
(將學生分成三大組,每一組找一種說明方法的相關語句,看哪一組找得又快又好)
C.說說列數(shù)字、舉例子、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的作用,并從文中各舉一例加以說明。
可安排學生先在小組內(nèi)交流再在班上交流。
■小結
要求學生從主要內(nèi)容與寫作方法兩方面對全文作一個小結。
教師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總結全文。
明確:這是一篇關于生態(tài)問題的說明文。它向我們說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
入侵帶來的巨大危害,促使我們對這一特殊的生態(tài)現(xiàn)象高度警覺。我們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能獲得一定的生態(tài)知識,還能培養(yǎng)我們對社會的責任感。另外,這篇課文結構嚴謹,層次分明,運用了列數(shù)字、舉例子、打比方等說明方法,為我們寫作說明文提供了借鑒。
延伸拓展
教師出示一只彩色粉筆,要求學生從列數(shù)字、舉例子、打比方這三種說明方法中至少選兩種方法對其作簡要說明。(每一小組推薦一個同學,看哪一組的同學說得。)
自然界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樣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現(xiàn)象?現(xiàn)實生活中如果發(fā)現(xiàn)生物入侵者我們該怎么做?
學生在小組內(nèi)交流自己搜集的關于生物入侵的資料,然后各小組推薦1~2份到班上展覽。(展覽安排在課后)
要求學生先在小組內(nèi)討論,然后班上交流。
■布置作業(yè)
抄寫“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并從中任選五個詞語寫一段話。(不超過150字)
查閱資料,了解達爾文的“物競天擇”和“適者生存”的理論。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教案3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動地有條理地說明事物。
2.學習寫讀書摘要。
3.了解物候知識的掌握和物候?qū)W的研究在農(nóng)業(yè)上的重要意義,激發(fā)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學過《春》和《濟南的冬天》這兩篇課文,還記得里面是怎樣分別描寫小草的嗎?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春天,小草“嫩嫩的,綠綠的”;冬天,草色“暗黃”。從“綠綠的”知道春天到了;從“暗__”知道冬天已經(jīng)降臨。大自然仿佛會告訴我們氣候的信息似的。這是怎樣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給人們解釋其中的道理。
二、通讀全文
同學們課前已經(jīng)預習了這篇課文,對一些難字難詞也已經(jīng)查閱過字典詞典,下面一起讀課文中這幾個字詞。
[利用課文“預習提示”內(nèi)的5 組字詞,讓學生個別讀,齊讀。]
接下來討論下面幾個問題:
1.這篇課文介紹了什么知識?
2.“大自然的語言”比喻什么?
3.對照注解①,說說看,原文標題是《一門豐產(chǎn)的科學──物候?qū)W》,課文為什么把它改為《大自然的語言》?
[學生發(fā)表意見后教師歸納]:課文介紹了物候知識,說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按笞匀坏恼Z言”用來比喻無比豐富的物候現(xiàn)象。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把大自然中種種物候現(xiàn)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形象地說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性。課文把原來的標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qū)W”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下面再通讀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標上序號(一至十二)
三、理清層次,剖析條理。
說明文要把事理說明得清清楚楚,讓人讀了容易理解,就必須講究條理性。請同學們圍繞課文的中心──物候現(xiàn)象的介紹,劃分段落,簡要歸納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題的基礎上,引導討論,然后歸納:
第一段(一至三段):從一年四季中自然現(xiàn)象的變化說明什么是物候,并進一步說明物候?qū)W和它研究的對象。
第二段(四至五段):說明物候觀測對于農(nóng)業(yè)的重要性。
第三段(六至十段):分項說明決定物候現(xiàn)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段(十一至十二段):說明研究物候?qū)W的意義。
課文中心明確,條理清晰。請再進一步思考;決定物現(xiàn)象來臨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為什么這樣安排?
[討論后歸納]:說明應有條理,即使是并列的幾個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測,而是要以一定的標準理清條理,依恰當?shù)捻樞蛑痦椪f明。課文說明決定物候現(xiàn)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按照從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從空間(七、八、九段)到時間(十段)的順序來安排的,并分別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表明四個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學習編寫讀書摘要。
同學們通過幾次通讀課文和討論內(nèi)容、層次,對課文已經(jīng)大致理解。在閱讀實踐中,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點,或是為了記錄資料,以備日后使用,我們常常會在大致理解內(nèi)容之后,做一些讀書摘要。摘要,實質(zhì)上就是對信息進行篩選,要把文章的要點或主要的內(nèi)容摘錄在卡片或筆記本上。摘錄的形式,可以是分條的提綱,也可以是濃縮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語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
今天我們先練習最簡單的讀書摘要:從課文中選出一些重要的語句,分條抄錄在筆記本上,構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圍繞課文第一道練習中的4個小題,從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關的句子下劃一條曲線。第二步,把這些句子分別摘抄在筆記本上,有時可適當調(diào)整語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詞語,使表達完整。
[學生練習,完成后相互交換閱看,訂正、補充,加深理解課文內(nèi)容。再將預先準備的寫有“摘要”的小黑板掛出,供學生參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師做的“摘要”。]
第二課時
一、交流讀書摘要,加深對課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歸納,鼓勵學生向課外閱讀延伸,經(jīng)常自覺地做讀書摘要]
二、繼續(xù)研討寫法。
這篇課文的寫法,除了層次清晰、有條有理這個特點外,還有一個寫法特點也值得理解和學習。說明事物的時候,常常要用舉例子的方法,舉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舉一個,也可舉兩個甚至更多些。這篇課文在多數(shù)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說明經(jīng)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卻舉兩個例子。[學生讀課文]舉兩個必要嗎?為什么?
[學生討論后教師歸納]:說明文中例子舉多舉少是有講究的。讀者容易明白的地方舉一個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要多舉兩個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緯度的內(nèi)陸冬天溫和,如果依次類推,就會誤以為春天也一定來得早,一定溫暖,但是事實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連舉了“大連──北京”和“煙臺──濟南”兩個例子加以說明,使人確信無疑。
三、理解語言的生動性。
這篇說明文的語言很生動。生動的說明才能讓人愛讀易懂。先請同學們把第1、2段仔仔細細地輕聲讀兩遍。
同學們自讀后教師范讀一遍,然后掛上預先準備的小黑板;
要求學生通過比較對照,指出上述語句同課文中相應的語句有什么不同,啟發(fā)學生了解:兩者表達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課文的語句要生動得多。[討論后歸納]
第1句沒有課文中“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這一句生動。“漸漸回暖”是一般的說法;“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則很自然地運用擬人的寫法。“沉睡”、“蘇醒”兩個詞用得貼切而生動,具體地喻寫了嚴冬的大地和早春大地的不同情態(tài)。
第2句沒有課文中“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這一句生動。“飛來了”是一般的動態(tài)敘述;而“翩然歸來”是輕松、活潑的動態(tài)描寫,而且還包含有親切歡迎回到家來的感情。
第3句沒有課文中“……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這一句生動,“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動態(tài)敘述;而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則是具體、生動的描寫,黃葉在秋天紛紛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__的鏡頭展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
第4句沒有課文第二段中幾個原句生動。那幾句緊扣“大自然的語言”,先后用了比喻、擬人的寫法,還模仿布谷鳥的叫聲,寫成催促農(nóng)民耕作的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比直接說“及時耕作”要新鮮、生動得多。
四、復習、復述。
再朗讀課文第一段,結合上下文進一步理解一些詞語的含義。然后與旁邊的同學交換復述課文。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教案4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掌握課文中古今異義詞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加強誦讀訓練。
教學難點:
認識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教學中應注重通過誦讀來加深學生對文言字詞、句子的理解。可先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基本內(nèi)容,再體會領悟其語言特色和思想內(nèi)涵。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導入課文,激發(fā)興趣。
二、指導閱讀“閱讀提示”,簡介作者作品。
①陶淵明,名潛,字子亮,東晉詩人,詩歌多以表現(xiàn)田園山水、歸居之樂見長。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會動蕩,戰(zhàn)亂頻繁,生靈涂炭。陶淵明曾做過幾任小官,因不滿現(xiàn)實黑暗,辭官歸隱,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詩并序》中的“序”,可獨立成篇。
三、教師范讀課文,然后學生自讀課文。
1.要求學生認真聽清老師的斷句、節(jié)奏,標記生詞。
落實下列字詞的讀音:儼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還家
2.學生放聲自讀課文。
要求:1)基本讀準斷句,注音語氣節(jié)奏。
②讀完后理出難解的字詞句。
四、檢查學生自讀情況。
1.請三位同學讀完全文。
教師要糾正讀音錯誤,不明顯的句讀錯誤暫呵不予糾正,留待下面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2.疏通課文中重要、疑難的字詞句。
可讓學生發(fā)言提出.也可讓學生自由上講臺寫在黑板上。教師在此基礎上歸類整理。要求學生領會掌握以下加點字同的含義:
①武陵人捕魚為業(yè):作為為具言所聞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
2)乃不知有漢:竟:乃大驚:竟
3)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都兩兩狼之并驅(qū)如故:一起
4)一為具言所聞:詳細地具答之:詳細地
5)甚異之:對……感到驚異欲窮其林.窮盡,走到盡頭
咸來問訊:都黃發(fā)垂髦:用特征來指代老人和小孩
復延至其家:請?zhí)幪幹局和罢I”,作標記
諧太守:到…去,尋病終:死
6)屋舍儼然:整齊的樣子?,F(xiàn)在指神情莊重或假裝正經(jīng)的樣子。
阡陌交通:交錯相通?,F(xiàn)在指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稱。
率妻子邑人…:妻子兒女?,F(xiàn)在指男子的配偶。
無論魏晉:更不用說?,F(xiàn)在用作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說如此:像這樣?,F(xiàn)在指“這樣”。
芳草鮮美:鮮嫩美麗。現(xiàn)在指食物味道好。
7)完成練習五,了解文言文主語、賓語的省略情形。
五、誦讀訓練。(鍛煉朗讀能力,加深課文理解。)
教師應進行朗讀指導,可從以下幾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讀準。如“便要還家”中“要”讀“邀”,不讀“耀’;‘“驥”讀記”,不讀義”;“此中人語云’中“語”舊讀玉,現(xiàn)不作要求。
②句讀要分明,課文中有許多對偶句和四字句,應讀出對襯感來。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p>
③語調(diào)、節(jié)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如:“①問今是問世,②乃不知有漢.
(3)無論魏晉、,,加著重號的調(diào)應重讀,語調(diào)稍慢;第①句讀得略平緩.②③句讀得有起
伏;第①句與②③句間停頓略久,②③句連接要緊湊。這樣能較好地讀出感情意味。
3.自由朗讀,鼓勵學生力爭有所提高進步。4.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六、布置作業(yè)。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語的意思。
落英繽紛豁然開朗恰然自樂世外桃源無人問津
2.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誦情況。2.學生口頭解釋所查成語的意思。
二、結合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課文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寫了哪些情節(jié)?
發(fā)現(xiàn)桃花源(第1段);進訪桃花源(第2、3段):尋找桃花源(第4、5段)。
2.齊讀第1段,思考:漁人是怎樣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為什么會“甚異之”?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遠近”說明漁人走了很遠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說明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發(fā)現(xiàn)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廣之美,是漁人以前未曾所見,因此“漁人甚異之”。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點,一開篇就渲染出一種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會是什么樣子呢?為下文寫漁人進訪桃花源作了鋪墊。
3.請一位同學們朗讀第2段,思考:漁人是怎樣進入桃花源的?見到了怎樣的景致?
進入桃花源不容易:“林盡”-“一山”-“小口”-入”-‘”極狹”-“復行”,這表明桃花源的隱蔽,與世隔絕,難于發(fā)現(xiàn)。
漁人見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見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樂”,說明桃花源環(huán)境幽清,人們生活美滿安寧,豐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齊,音律和諧,生動地勾畫出一幅祥和安寧的田園圖畫。
4.請一位同學朗讀第3段,思考:
①桃花源的人見到漁人有何反應?說明什么?
“大驚”寫出對陌生人到來的驚異.顯示出桃花源與外界隔絕久遠。這與下文“自云....無論魏晉”相呼應?!薄痹O酒殺雞作食’”,“咸來問訊”表現(xiàn)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民風純樸。
②“皆嘆惋”說明了什么?
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應說的是秦末以來戰(zhàn)亂的歷史,桃源人聽后,為世上的__、黑暗而嘆惋,也為世上老百姓過著的痛苦生活而嘆惋。
5.默讀課文最后兩段,思考:
①漁人離開桃花源后“處處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訪桃花源,可人們再去尋找時,卻“迷”、“未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②最后兩段與前又哪句話相呼應?
與“不足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應。
三、齊讀全文,討論總結以下內(nèi)容。
1.課文在情節(jié)的安排處理上有什么特點?請具體談談。
情節(jié)的曲折、跌宕的表現(xiàn)在:①漁人迷路了,會怎樣?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個神奇之地。③漁人“欲窮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漁人進入桃花源的道路撲逆迷離,引人好奇:里邊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為何如此幽美,人們的生活為何這般自由幸福?③漁人辭去時,桃源人囑咐他“不足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①為什么人們再尋桃花源卻屢屢無功而返?這些一連串的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相生,使課文情節(jié)充滿曲折離奇之感,讀者也隨之興趣愈濃。(以上為理解要點?!?/p>
2.怎樣評價作者描寫的“世外桃源”這~理想社會?
應聯(lián)系作者所生活的社會時代背景來理解。這一理想社會表現(xiàn)了作者對沒有剝削、沒有戰(zhàn)爭,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對美好未來的追求,是一種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導學生去認識“它只是一種空想”之類的方面。)
四、背誦課文。
五、布置作業(yè)。
寫一篇小短文。要求:①設想你是漁人,寫你進入桃花源后的見聞,不與課文雷
同。②400字左右。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教案5
教學目標:
1、 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音形義。
2、 了解課文內(nèi)容,能知曉關于“克隆”的知識,學習課文中舉例子、列數(shù)據(jù)、作詮釋、引用等說明方法和特別的說明順序。
3、 能從文中找出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tài)度與精神的句子,學習其精神。
4、 能就“克隆人”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教學重點:
課文內(nèi)容理解,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特別的說明順序,對“克隆人”的討論。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引入課題:
由課文前的“導言”自然引入,學生看課文,明確課文各部分之間關系。
由克隆含義到克隆實驗,再講到克隆的重大發(fā)展,最后說對克隆問題的思考。
二、老師引導學生完成對課文生字詞的學習:
囊(náng) 繁(fán)衍(yǎn) 蟾(chán)蜍(chú) 鱗(lín)片(piàn) 脊(jǐ)椎(zhuī) 兩(liǎng)棲(qī) 瀕(bīn)臨(lín) 克隆 胚胎 相安無事 永無止境
讓學生找出在書上的位置,知曉大意,讀準字音,抄寫識記兩遍。
三、學生再讀課文,結合課后“研討與練習”第一題,思考這些題。
教師通過抽問學生完成對課文的講解,板書如下:
克隆——無性繁殖的生物技術 舉例、引用、作詮釋 體現(xiàn)科普說明文的特點
克隆鯽魚 突出中國在這方面的成果和貢獻
兩棲類 科學追求無止境(說明順序迥異)
哺乳類
克隆綿羊:證明動物體細胞具有與受精卵一樣發(fā)育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
克隆技術造福人類: 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
挽救珍稀動物
治療疾病、延長壽命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節(jié)課關于“克隆”的知識及說說明方法,聽寫本課應掌握的詞語。
二、學生再看課文,找出能表現(xiàn)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tài)度與精神的句子。
注意,學生只要認真去找出了的,就給予鼓勵,同時激勵學生學習科學家的這種精神。
三、結合課后“研討與練習”第三題,讓學生抓住“悲喜交集”及“克隆人”有關的倫理、道德、法律問題談看法。
學生前左右座可進行討論,然后抽學生起來說說。
老師最后總結如下:
科學燭一把雙刃劍,既可造福人類,也可殃及人類,而且科學造福人類和殃及人類的程度在同步增長,如火藥的發(fā)明與核技術的發(fā)現(xiàn)和利用??茖W的發(fā)展也越來越從自然界逼近到人類自身,越來越深刻在觸及到人類的倫理、道德、法律以及人類心靈。這就要求在人類構建新的道德與法律體系,以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教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