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談》讀后感600字
接受美學(xué)的創(chuàng)始人姚斯說過:“一部文學(xué)作品并不是一個自身獨立向每一個時代的每一個讀者均提供同樣觀點的客體。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十日談》讀后感600字,希望能給大家?guī)韼椭?/p>
《十日談》讀后感600字1
《十日談》這部小說創(chuàng)作于14世紀(jì),作者薄伽丘是意大利人,文藝復(fù)興起源的地方,從創(chuàng)作背景結(jié)合小說內(nèi)容來看,這本書具有重大的意義。當(dāng)時正是十四世紀(jì)中葉,在整個歐洲,以封建教會和世俗封建主為代表的封建勢力,在政治、經(jīng)濟、以至思想領(lǐng)域內(nèi),還是占著全面統(tǒng)治的地位。就是意大利,資本主義生產(chǎn)的萌芽也不過疏稀地出現(xiàn)在它北部的幾個城市罷了。封建的中世紀(jì)向資本主義的近代過渡,這一歷史過程還只剛剛開始。即使如此,人文主義已經(jīng)開始蔓延,已經(jīng)開始批判,薄伽丘在《十日談》中歌頌現(xiàn)實生活,贊美愛情是才智和美好情操的源泉,譴責(zé)禁欲主義,對封建貴族的墮落和天主教會的荒淫無恥作了有力的諷刺。
全書的第一個故事可以稱為“歹徒升天”,恰潑萊托,一個生前無惡不作的惡棍,死后居然被當(dāng)做圣人,人們,教會為他的落葬舉行隆重的儀式,沿途唱著圣歌,哄動了全城。后來他的圣名越傳越廣,男女老少對于他的敬仰與日俱增,逢到患難,都趕到教堂向他的神像祈求。這個故事是諷刺的,它的可笑之處在于一向愚弄人民的天主教會,這一回卻反而被一個毫無宗教顧忌的壞蛋愚弄了。但對于教會來說,無論圣人或者歹人,只要能煽動群眾,達(dá)到自身的目的就夠了。薄伽丘在其他一些有意思的故事里對封建教會的蒙昧主義繼續(xù)進(jìn)行批判。多數(shù)寓譏刺于笑謔,作為社會趣聞、社會話劇來談,但是發(fā)人深思,第二天故事第一個,“瘸子求醫(yī)”的故事一開始就是鬧哄哄的場面,只見全城的人都在忙著把那些跛腳的、瘋癱的、瞎眼的,以至各種各樣畸形殘廢的人都找了來,涌向教堂,他們熱切地期待著奇跡的降臨;原來據(jù)說有一位“圣徒”升天去了,只消碰一碰他的圣體,就會百病消除。人人都在熱切地盼望著奇跡降臨,誰知來了三個賣藝的小丑,說是瘸子求醫(yī),于是假戲真做,還居然惟妙惟肖,存心讓人上個大當(dāng)。這可犯了眾怒,那個“瘸子”為此挨了一頓好揍,還險些兒送了老命。在人人都成了愚夫愚婦,都迷信奇跡的時候,開這么一個玩笑,需要一些天不怕、地不怕的潑皮精神。同樣,寫這么一個故事,把這宗教狂熱還原為一場荒謬可笑的活劇,清楚地攤開到人們的眼前來。嘲笑之余,讓人更加感受到教會思想的愚昧與無知。
《十日談》讀后感600字2
《十日談》最開始的幾個故事就很具有批判性,對中世紀(jì)天主教會進(jìn)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諷刺。之后幾日的故事,通過愛情的描寫,有宣揚了人性的光輝,反對教會的禁欲主義。下面,我們通過幾個故事來探討《十日談》中的人文主義思想。
“楊諾勸教”(第一天故事第二):巴黎絲綢商楊諾苦勸一名猶太商人拋棄猶太教,改信。猶太商人表示,他要到羅馬考察一番再決定是否改教。然而他在教皇的宮廷又看到什么呢?“從上到下,沒有一個不是寡廉鮮恥……連一點點顧忌、羞恥之心都不存了……教皇、紅衣主教,這些人本該是的支柱和基礎(chǔ),卻無惡不作……”。這段故事總結(jié)性地提出了中世紀(jì)天主教會的黑暗與腐敗,作為提綱挈領(lǐng)的作用,為全書打下基礎(chǔ),之后的故事也都是圍繞批判的思想詳細(xì)論述的。
“瘸子求醫(yī)”(第二天故事第一):故事一開始就是鬧哄哄的場面,全城的人都在忙著各種各樣殘疾的人找出來,涌向教堂;原來據(jù)說有一位“圣徒”升天去了,只消碰一碰他的圣體,就會百病消除。人人都在熱切地盼望著奇跡降臨,誰知來了三個賣藝的小丑,說是瘸子求醫(yī),于是假戲真做,存心讓人上當(dāng)。眾人憤怒了,那個“瘸子”為此挨了一頓揍,還險些兒送了老命。這個故事批判了封建教會的蒙昧主義,將宗教狂熱還原為一場荒謬可笑的話劇,清楚地攤開到人們的眼前來。
“裁判官的故事”(第一天故事第六):有人在酒店里喝醉了酒,隨口說道:他正在喝的美酒,就連耶穌都可以喝得。這話傳到異教裁判所的裁判官的其朵里,立刻成了非同小可的事件。這神父打聽到說那句戲言的人,又有田地,又有金銀。這樣好的機會豈能放過,就下一道緊急命令,以嚴(yán)重的罪名把他逮捕了。他污蔑基督是一個大酒徒,這還了得,足夠構(gòu)成把他送到火刑柱上活活燒死的罪名了。后來那人托人疏通,還“獻(xiàn)上一大塊‘脂膏’,讓神父涂在眼上,也好醫(yī)治修士見錢眼紅的毛病”。這樣,才算得到從輕發(fā)落,拘留幾天后被釋放了。這個故事諷刺了裁判官的敲詐勒索,無孔不入。
“天使出丑”(第四天故事第二):一個為非作歹的壞蛋,搖身一變,披上一件法衣,居然成了亞爾貝托神父?!氨緛硎侵怀匝虻睦?、現(xiàn)在竟變成了牧羊人”,而且聲譽日增。他編造一套神話,把一個頭腦簡單的婦女騙上了手,使她還以為是蒙受加百列天俠的垂愛,不勝光榮之至。但是這個披著天使外衣的神父的奸計終于敗露,他被當(dāng)作一頭畜生牽到威尼斯廣場去示眾,他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在題材類似的一組故事中,要算這一篇最叫人拍手稱快了。
《十日談》讀后感600字3
意大利文藝復(fù)興時期有無數(shù)優(yōu)秀的作品,讀但丁的《神曲》時,其中濃厚的宗教氣氛讓我不自然的挺直身板,地獄篇中的描寫更是讓我感覺仿佛在與鬼剎修羅對視,所以對我而言,《神曲》書如其名,就像是置于神壇之上的圣物,太過厚重,而同為文藝復(fù)興時期作品的《十日談》卻給了我完全不同的感受。《十日談》以1348年的佛羅倫薩瘟疫為背景,十個青年男女在同一個別墅避難,十天里一人講了十個故事,這一百個小故事包羅萬象,樂趣中藏有人生百態(tài)和哲理,也難怪意大利評論界將薄伽丘的《十日談》和但丁的《神曲》相媲美,稱之為《人曲》。
不知怎的,讀《十日談》時,我竟會莫名的想到《聊齋志異》這本書,郭沫若曾評聊齋——“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說到聊齋,我腦中總能浮現(xiàn)出一幅畫面,一座不起眼的茶棚立于車馬熙熙的官道旁,一個衣著樸素像是書生模樣的男人坐于棚中,在這個棚中講故事的人形形色色,或是垂垂老者,或是稚子孩童,亦或是彪形大漢,蒲松齡用一碗碗茶水換來一個個內(nèi)容各異的新奇故事,給后世留下了這本《聊齋志異》。聊齋和《十日談》,蒲松齡和薄伽丘,兩本語言都不同的書,兩個相隔百年的作者,完全不同的國度和社會背景,卻都以民間故事或傳說來針砭時弊,贊美愛情,譴責(zé)荒淫腐敗的統(tǒng)治,也許這正是文學(xué)作品的奇妙之處。
《十日談》雖被列在世界名著行列里,可我覺得它更像是一本床頭故事,不管什么時候抓起來,總有一個小故事能逗你一笑,或讓你閉目沉思,讀書的時候忽然想起,小時候喜歡盤腿坐在夏天的庭院里,在姥姥的蒲扇唿扇里聽她講那一個個遙遙的故事。大道理太枯燥,于是人們把一個個道理編進(jìn)故事里,在無數(shù)個夜晚講給孩子們,也把先人的智慧一代代傳下去。
《十日談》讀后感600字4
我讀書習(xí)慣于直接看內(nèi)容,最后再讀后記和序言。于是,當(dāng)我津津有味的把本書中的所有內(nèi)容全部讀完,十分納罕:薄伽丘的這本書為什么會世界著名?
我真心認(rèn)為,書中的故事和我們平日看的童話沒什么兩樣,只不過是取材單一的成人化。如果是在考試卷上,我則會這樣回答:這本書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當(dāng)時的神父、修士、修女的道貌岸然,表面純凈實則骯臟的靈魂。但是,僅此一點,恐怕難以成為其著名的完美理由。
于是看序言,才了解,這本書是“在一個個打趣逗笑或男歡女愛的故事中,沒有忘記捕捉反應(yīng)人類智慧的閃光點,正因如此,《十日談》被評論家譽為‘人類智慧的史詩’,尤其是那種急中生智的敏捷反應(yīng)更是受到了作者的極力推崇和大肆渲染?!痹瓉?,這才是本書真正值得稱贊的部分。
自從文藝復(fù)興以來,優(yōu)秀文學(xué)作品就以神為中心轉(zhuǎn)為了以人為中心。本書正是宣傳了符合時代的人道主義精神——由高高在上的神的縹緲,轉(zhuǎn)為了人得實實在在。況且,以前我總覺得,高深的、賦有深刻思想的宏大作品才能成為傳世巨著,現(xiàn)在看來,真是錯了。再者,如果恰恰是因為書中故事的短小、淺顯、易懂,而對它不屑一顧,則更是大錯特錯了。貼近生活,通俗易懂的作品,才可能走進(jìn)更多人的心,而宣傳普通人的智慧,又是最能引起共鳴的。安徒生童話讓世界各地的人一遍遍品讀,而類似《世界是平的》之類的書讓部分學(xué)生讀到一半就不得不放棄,這是一樣的道理。
好的東西可以高深,但這樣的特點會使它的傳播面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好的東西更可以簡單,讓每個人都可以張開雙臂,輕而易舉的給它一個熱烈的擁抱。所以,請不要忽略簡單通俗之美,其智慧的火光比起晦澀難懂,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
簡單通俗,智慧機敏,宣揚人道主義精神,批判當(dāng)時教會的丑陋,這些特點的綜合,應(yīng)該就是本書跨越歷史、紅遍全球的真正原因吧。
《十日談》讀后感600字5
在一段并不短的時間內(nèi)。我閱讀了一本名著,那就是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談》。這本書借助十位年輕男女的十天生活,敘述了一百個關(guān)于獸性的人的假丑惡和精神的人的真善美的故事。在這一百個故事中,字里行間所滲透出來的不免是對殘暴的人的批判,對善良的人的崇敬。
在書本的開頭所描寫的是一八三四年在佛羅倫薩的一場瘟疫,那時候的人民為了不感染上瘟疫,即使是自己的親人也會置之不理,還有不少人是被誤以為 患上了瘟疫而被活埋而死。就在這樣的景況,七位年輕少女和三位年輕青年走到了一起,一行人朝著一棟遠(yuǎn)離瘟疫的別墅前進(jìn)著。他們選出了伯姆皮內(nèi)婭當(dāng)他們的女 王,就在這樣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地方,一個個故事拉開了序幕。
在書上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叫切伯雷諾達(dá)普拉托的人,他是一個作惡多端的人,他一生做盡了壞事,他在為穆夏托做事時來到了佛羅倫薩但卻病倒了, 但他得了不治之癥,已病入膏肓。他請來了一為純潔得修士,他害怕自己的罪行得不到赦免,所以用一大串謊言蒙騙了他,最后,他在臨死前受了圣禮和涂油禮,那 位純潔的修士八他所懺悔的謊言信以為真,將他的圣行告訴了人們,他的圣潔也越穿越遠(yuǎn)。切伯雷諾達(dá)普拉托就是這樣活著,這樣死去,這樣成了圣徒。他雖然一生 作惡多端,但在臨死的一刻良心發(fā)現(xiàn),真心悔罪,獲得天主得寬恕,把他收進(jìn)了天國。從這個故事可見作者薄伽丘對棄惡向善的人也懷有崇尚之心。
但書中不免也體現(xiàn)出了這樣一個真理:好人和壞人的區(qū)別在于本質(zhì),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那是不容易轉(zhuǎn)化的東西。但所謂好人和壞人,雖然品質(zhì)不同,可是有相近的人性。因為都是人,都有作為人所應(yīng)有的需要,只是滿足需要時的思想、方法及目的不同才有好壞人的區(qū)別。
《十日談》讀后感600字相關(guān)文章: